城市形象及经济发展研究

时间:2022-12-13 10:43:56

城市形象及经济发展研究

一、软环境与语言的资源属性

(一)软环境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从投资学角度而言,投资环境是指资金得以有效运营的外部条件。投资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诸如基础设施、交通、水电、能源等,软环境是相对于“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和态度等,是物质条件以外的外部因素与条件的总和。软环境对经济建设的作用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文化氛围通常是一种间接投资环境,但间接不等于不重要。投资环境作为系统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中诸要素的功能整合而成的,只有各要素的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系统的效能才能达到它的最大值。[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硬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软环境中的一些方面仍然滞后,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随着城市建设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软环境作为城市对外形象的窗口和名片,日益成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增长的孵化器、助推器。(二)语言及其资源属性。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由于依存特定地域的族群,使得绝大多数语言以地域方言的形式存在着,并与特定地域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物文化链,但语言并非是排他的,而是具有共享的特征,因此,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作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社会财富,语言的社会功能决定了语言资源的社会价值,具体来说,其表现为信息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政治价值。[2]

二、外语文化软环境与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文化软环境与城市形象。文化内涵丰富,它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形体及城市居民素质、民俗习惯、文化气息、服务态度等的感受所形成的城市总体印象,是城市文化在景观上的反映”。[3]一个城市的形象,能否体现城市整体的精神风貌和视觉形象,最终取决于城市的文化和文明程度。城市的文化含量集中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品味和价值追求,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像一座没有灵魂的家园。[4]因此,城市形象塑造务必要关注“文化思考”和“文化规划”,从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全局来思考城市形象问题。淮安是文化名城,“淮安者,淮水安澜意也。自明立以来,主漕运之事,彼时南船北马舍州登陆,皆会于此,商荣文盛,为天下之先。”李白、白居易、司马光、苏轼、秦观、黄庭坚、李清照、陆游等都留下了歌咏淮安的名篇佳句。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诗人的咏淮诗多达1700余首。“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刘禹锡的《淮阴行》刻画了运河沿岸淮阴特色的地域风情;龚自珍的“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再现了淮安运河之都的繁忙景象;明代姚广孝的“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更是盛赞了淮阴城“吴楚”文化的交融与富足。淮安是名人故里。川流不息的运河水催生和哺育了淮安城,不仅孕育了丰富灿烂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诞生了一代开国总理、一代帝王朱元璋、“胯下”名将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爱国将领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他们为这片土地烙上了名人辈出、“人杰地灵”的印迹。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遗存是这个地方文化的根。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城市布局、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更需要深厚的城市文化去彰显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5](二)外语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对城市而言,文化软实力有两个重要维度:一是是否拥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市民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此外,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和传播本土文化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外语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战略资源,其一方面维护着国家的安全,另一方面肩负着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对比发现,不同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在维护各自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安全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美国,外语教育百花齐放,宪法明文规定,获得美国国籍的移民,须具有一定的英语能力;澳大利亚更是把外语视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注重外语的经济价值,强调外语的经济效用,在加大投资的同时重视外语教育的长远发展;法国自20世纪80年代便采取政策干预的策略,鼓励“外语教育多元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其对英国经济、文化、外交及国际合作、人文交往等诸多领域带来的优势更是有目共睹,尽管英国百年辉煌,霸权不再,但凭借英语等重要国家软实力,其至今仍保持着世界大国的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15年,中国政府制定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从“文化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不难看出,开放合作、交流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关键概念,而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其推介不仅有助于增强不同国家间的认同、互信与往来,而且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6]

三、外语文化软环境建设与淮安外向型经济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历时角度来看,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往往与语言的多元化程度关系密切,但凡国际化都市,必定也是一个语言多元化的城市,民众对待外语的态度反映了一个城市对外来文化、文明的包容程度。在经济一体化日趋凸显的今天,经济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主体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外语潜在的市场价值正在受到国际投资界和语言学家的青睐。(一)淮安的招商引资、对外贸易需要一。个良好的外语语言软环境经济学认为,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大数据显示:2017年2月份,淮安市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3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4.02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1743万美元;3月份,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8.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6.4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3525.9万美元;4月份,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1.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8.9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4683.5万美元;5月份,实际利用外资3.8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5.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1.6亿美元,完成外经营业额5752.2万美元。上半年的数据表明,淮安对外贸易的各项指标增长迅猛,反映出淮安近年来对外贸易生态坏境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但与本省其他城市相比,尤其是苏南城市,淮安无论在外资企业、对外出口型中小企业的数量,还是规模、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也就是说,代表着淮安消费、投资、出口的三驾马车的动力略显不足。经济学家认为:物质匮乏的社会,企业面临的是产品竞争;在物质逐渐丰富的社会里,企业面临的是质量竞争;在技术水平广泛提高、产品质量相差无几的社会里,企业面临的是形象竞争。[7]由此可知,撇开历史的因素,淮安在面向世界打造城市形象、生态文明和企业文化独特性、多元性方面仍然大有可为。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语言的国际化程度不仅影响着城市文明的进程、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双边贸易的洽谈,同时也会提高双方对不同文明、价值观的理解及互信的门槛,导致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增加贸易的壁垒和成本,甚至错失良机。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深度整合,人类对使用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各种经济活动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寻求在机遇中谋发展的淮安也不例外。(二)淮安的对外宣传需要一个畅通的外语互动平台。现代城市的群体性决定城市天生具有公共性质,这种公共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公众对城市的认可度。城市的认可度越高,发展机会便会愈多,居民的归属感也会越强。正如到了北京,人们想一睹故宫的神秘,长城的巍峨;到了云南,人们想陶醉在大理的风花雪月和云南的七彩印象中;到了西安,人们想领略六朝一统的始皇气概,体味《长恨歌》中的帝王爱情;到了上海,人们想聆听十里洋场的租借故事,漫步黄埔看今夕沧桑巨变。这些受众心目中的地标文化,日益成为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淮安也应当打造属于自己的地标文化。淮安自古以来名人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其优质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融入世界、实现苏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是,“城市形象和内涵只有在传播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和意义,让城市走出去是城市形象塑造的最后一个阶段”。[8]因此,外宣部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城市发展和现代企业竞争的特点,瞄准企业文化追求差异化的战略思路和企业发展国际化的总趋势,确立“三维一体”的双语宣传模式,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和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情况,有效利用广播、电视可信度高、受众广的优势,加大本土宣传的力度,为城市和企业走出国门树立根基。同时,利用互联网交流无国界、潜力大、空间广、互动强、受众多的特点,力争在国外市场打开缺口,培养企业外来消费人群,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带动城市形象的国际化。

四、外语文化软环境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提高市民道德素质,打造城市文化品位。作为城市的最基本元素,市民是城市的灵魂。市民素质的高低是城市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个城市文明、和谐的发展程度,可以说,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首先,道德建设要深化,城市管理要配套。要深刻认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把提高市民素质、员工素质、管理素质与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紧密结合起来;要转变城市管理重物不重人、片面强调基础设施、忽视精神文明软环境建设的倾向,要把教育的力量和法制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肩负起淮安市民道德建设的使命。其次,文化素质要提升,学习型城市是保证。想要提高城市品位和城市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广大市民和管理队伍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因此,要建立学习型城市,尤其要充分利用社区活动、老年大学及淮安优质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切实培养大中小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建立外宣部门、外事办、高校外语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互访机制,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加快企事业骨干人才的国际化和公共服务窗口及劳务输出人员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以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二)开发淮安地域文化,规范城市公示语符号。地域文化通常指的是特定区域内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且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地域文化传统。可以说,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而挖掘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塑造城市形象,加快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9]淮安在深入调研城市的地域性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城市的发展规划和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凝练出了体现城市核心内容的“一湖二河三人”的城市名片用语,与淮安全力打造的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交相辉映。“三大名人”(韩信、吴承恩、)是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点,淮安运河是运河之都和美食之乡的前提性内涵,“一湖二河”是建设生态家园的主要物质条件。智慧的淮安人正在不断挖掘和深化城市名片的内涵和呈现形式,并通过更加广泛的渠道提升淮安的城市形象。公示语作为一种公开、面对大众的特殊文体,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路标、广告牌、商店招牌、公共宣传语、旅游简介等。作为城市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而准确的公示语翻译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为了配合打造文化名城,创建旅游品牌,淮安许多公共场所已经使用了双语标识,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不少的公示语在翻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妥之处,如拼写、语法、用词、表达及译名不一致等,这些无形中都会影响淮安作为文化名城的形象。因此,全市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联动机制,任何单位制作的公示语牌子,务必要有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甚至要反复推敲、商榷,因为它不仅反映了这座城市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也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五、结语

外语作为城市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子集,既是工具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其文化环境不仅代表着城市的品味,也是打通世界经济走廊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淮安唯有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内外兼修”的文化软环境,让代表城市内涵的“名片”亮起来,才能实现淮安融入世界、世界落户淮安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曾毅平.语言环境也是一种投资环境[J].暨南大学学报,1998,(1):109-116.

[2]范俊军,肖自辉.语言资源论纲[J].南京社会科学,2008,(4):128-132.

[3]杨章贤,刘继生.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文地理,2002,(4):25-28.

[4]李青.城市形象塑造的新思路[J].职业时空管理,2010,(2):13-14.

[5]于洋.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城市形象塑造———以大连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4):43-45.

[6]戴炜栋,王雪梅.“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9):1-11.

[7]于丽萍.“文化牌”与“包装文化”[J].中国包装,1998,(4):54-55.

[8]胡道宁.南京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9]王晓峰,修艺源.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地域文化符号开发策略[J].人文天下,2016,(3):50-53.

作者:党立新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