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宏观经济学问题

时间:2022-01-22 09:32:50

浅析宏观经济学问题

摘要:从传统的角度看,宏观经济理论往往缺少微观基础,但是新古典革命和新凯恩斯革命都曾尝试在稳定的微观基础之上来进行宏观经济的分析研究。宏观经济学曾被认为是,在有约束条件限制的背景下,经济主体按照分析宏观经济的走向趋势采取最优化的措施,在采取这一措施的前提下确定宏观经济的总量,然而针对微观基础进行的研究也逐渐展现出其局限性。所以,本文以物理经济学为背景,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分别研究,目的在于讨论分析进行预期机制等模式的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

针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研究总是会受到限制的,人民群众就对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从中指出了有疑惑的地方。本文尝试在物理经济学的背景下对微观基础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物理经济学通常使用统计物理的办法对经济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统计物理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相似,它一开始从已经看到的客观现象角度出发,通过统计分析和提取数据等一系列行为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反映物质作用的客观规律,然后使用进行物理实验的办法来检验其正确性。若该客观规律的正确性得到证实,那么还会使用演绎法进行辨别该物质的具体特点。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不一样的物质系统会有不一样的临界反应现象,快到临界点的时候就会出现变化,这代表了有一种普适性规律在对其作用和特点进行支配活动,所以不一样的系统表现出不一样的物理特性。有趣的是在经济系统中也有着相似的临界现象,在无穷无尽的个体与之进行作用下,产生了与经济变量所反应的自相似特性和无特征标度行为,经济系统则是具有历史性并演化而来的一种模式。物理经济学还有一个重要方法,即使用物理的理论进行类比分析。上述提到的偏向于推理的办法有利于人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厚的时间跨度去追寻客观经济规律的起源,把视线拓宽到正在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进而通过物理学中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探讨经济领域问题的以此进行解决。本文会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分别研究,目的在于讨论分析进行预期机制等模式的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问题

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从马歇尔的代表性个体概念中起源发展。代表性个体作为宏观经济分析模式中最常用的一种,它的目的在于对微观基础进行分析加总以此转化为宏观经济的总量,进一步为宏观经济的分析奠基。有经济学家在早期提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有着很多关于微观基础的问题:第一,对于代表性个体的假设很有可能是不合理的。代表性主体只会对一样的性质主体产生代表性意义,而实际生活中存在数量较多的是异质主体,二者彼此之间是不可替代的,不可以将异质性主体替换为代表性主体来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就算上述的猜想假设是合理的,根据这一假定做出的行为加总仍旧会导致总量问题产生。经过这一假定把微观分析的结论进行直接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的办法是不会成功的。由于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彼此依存的微观主体的存在,会导致微观层面确立后产生的个体行为,在进行加总后在宏观层面上这一理论不一定会成立。这种结论出现的原因在于,微观个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以及交互作用,微观个体与累计总体分别面临着不同的行为约束,针对这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优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会得出互不相容的结果。从物理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因为微观个体存在的数量庞大,社会经济现象则不可能更不用对每一个单独的个体的信息以及具体行为有明确的了解。若针对微观个体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推论总体层面上微观个体的特性,很大程度上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因为个体的行为意识方向有可能不会延伸到大众的行为当中去。换句话来说,无穷无尽的个体行为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人类总体行为,针对人类总体行为的特点来说,人们需要追寻是在大脑中通过自然选择而被编程固定的基本意向,而不是个人的行为意识。

2理性预期问题

宏观经济理论是以个体的优化行为作为基础,随着宏观经济的改变经济主体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宏观总量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这个时候,在这之间起到链接作用的就被称为“理性预期”,而理性预期一说也被应用到了很多经济学派论述中。理性预期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济学者的理性预期其实就是:根据市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其以后的发展状况,然后让每个人都能准确地朝着他们的目标而奋斗、努力,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而这些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宏观经济的未来发展,由此看来,宏观经济的发展同理性经济学者的行为决策是分不开的。卢卡斯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创建了货币经济理论。货币经济理论主要是关于货币的涨幅变化而导致的经济变动的经济理论,从此可知,经济周期变动同货币的涨幅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物价的改变除了可以代表整体水平的改变还能代表物品相对价格的改变。很多人都会把物品价格的改变看成是工资和物品价格的增长,这是因为他们接收到的货币信息根本不全面,无法完全认识到价格改变的真正意义,由于他们的错误判断导致了他们的生产力和产出总量都比正常水准要高。如果他们能正确的判断物价变化的实际意义那么产出总量以及生产力就会同正常水平趋于一致。这样一来,劳动力以及产出总量就会呈现规律性的浮动。经济周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呈现规律性变化的,而引起它变化的因素主要就是未预料到的货币量。理性经济学者的理性预期也不是完全正确的,有时候也会出现预期错误的情况,只不过出现错误的几率很低,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由此看来,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可信度很低,同时还会造成了经济的大范围浮动。就实际情况来看,货币经济理论没有事实理论为依据,信服力较低。经过研究发现,产出总量以及劳动力的改变是呈现规律性的,产出总量的变化决定了货币的变化,而货币的变化却无法影响产出总量的变化。巴图、基德兰德、普雷斯科德等经济学者针对经济周期理论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决定经济周期的因素是技术而不是货币。这里所说的技术都包括技术的更新、新产品的研发、原料、能源、辅料、气候等因素。技术的改变决定了生产总量的变化,间接影响了产品的价格,而理性经济人根据他们的劳动力以及生产成本来调节产品的价格,这样一来,产品总量以及劳动力就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实际经济行为人却认为经济周期就是一个平衡发展的局面,除了用跨时均衡模式来分析以外,还作出了相应的修改,以便适应技术因素的各种变量。

3计量验证问题

经济学惯用的问题分析过程是:问题——函数——假设——验证——得出结论。针对经济理论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的分析和考证,特作出以下步骤:第一,创建函数;第二,提出各种假设;第三,针对提出的假设问题给予验证;第四,得出最后结论。这一系列的分析、假设、验证、推理等过程被称为科学思维逻辑,所以这种验证方式得出的最终结论也完全符合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但是,如果按照物理经济角度来看的话,这种验证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是不可取的。经济学常用的验证方式大多都需要随机调取个体信息进行数据验证,可是大部分的因素是没有办法用数据表明的,就好比分析就业和失业因素的时候,像地理文化差异、文化历史背景、地区的法律法规等都是没有办法用具体的数据表达的。假设这些信息可以用数据来表达,可是分析过程中的假设环节也是存在相应的问题,这样一来,函数模型的创建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其中,Gauss经济系统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除此之外,数学系统还会因为经济系统一个微小的误差而造成系统信息的不全或是丢失,严重的还会出现不实的系统信息。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式同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式相差无几,它是以经济数据为根基,样本的变量越大数值越准确。只有经济数据处于正态分布的时候,才能通过统计变量等计量分析方式去验证经济学理论。目前的市场经济分布形态同高斯分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1995年Stanley等经济学家就已经表明,市场经济的分布变化根本就不是高斯分布。市场经济的小波动同高斯分布很接近,但是却不是高斯分布,而大波动同高斯分布相差甚远。而那些大波动不仅仅是大型的股灾才会出现,中型的股灾也同样会出现,这些大波动往往更应该值得人们关注。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小波动的经济变化完全符合高斯分布的状态,大波动的经济变化不符合高斯分布的变化。如果想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式去分析和验证经济波动的话,是不准确的,经济系统的临界性质导致了经济波动的出现。经过物理学者以及专家的多方探讨,他们发现经济系统中的临界性质就同经济变量的相似特征以及不相似特性是一样的。而根据单一的临界现象推理分析出来的经济学特性是不准确的。这一点,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式去计算同样也是不准确的。

4结语

本文虽然从多个视角去验证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但是这种验证的方式没有事实依据,信服力较低。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是一个冗长的过程,本文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微观基础不能单一的依靠微观行为,还应该考虑到微观行为之间的互相作用、影响微观经济行为的变量、微观个体之间的临界现象以及微观个体互相作用的宏观属性等因素。在分析宏观经济微观基础问题的时候,有两种思考方式:一是从物理经济学角度出发,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从中发现其相似特性以及联系等;二是从实际经济学角度出发,进行大规模的行为分析,验证其宏观经济的属性。

参考文献

[1]王弈枰.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中国商论,2018(23).

[2]刘静暖.自然力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

作者:李淦辛 单位: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