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理论拓展论文

时间:2022-03-31 08:34:00

贸易理论拓展论文

一、引言

20世纪后半期,全球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标准国际贸易理论将这种增长的原因归结为世界范围内关税的普遍削减,但如Yi(2003)指出的,这一观点无法解释两个现象:第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关税下降了11%,而世界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了3.4倍,如果以关税降低来解释世界贸易增长,则意味着贸易对关税的反应弹性大约为20,这显然大大超过标准贸易模型对该弹性的判断;第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关税的削减幅度要大于这之后的时期,而前一时期贸易增长的幅度却比后一时期小,事实上,80年代中期以后贸易对关税的反应弹性急剧上升,这一弹性呈现的非线性特征也与标准贸易模型不相符。Ishii和Yi(1997)、Hummels等(1998,2001)、Yi(2003)等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存在是回答上述难题的关键,能够很好地对世界贸易的增长作出解释。

国际垂直专业化是指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割为不同的生产阶段,散布于多个国家(地区)进行,并以跨国界的垂直贸易链相互连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建立在此基础上贸易的快速发展,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区别于。19世纪晚期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明显特征。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近年来在此领域涌现的大量研究文献,使标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与内容得到拓展。

国际贸易理论从广义上讲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从狭义上讲仅指纯理论。概括而言,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贸易的起因,当然在解释贸易起因的同时亦会涉及到贸易的形态或模式,即对贸易流向、结构等的分析;二是贸易的经济影响,这其中又包含贸易利益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前者考察贸易参加国总体国民福利的变化,后者分析贸易对一国内部不同部门与要素报酬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则研究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贸易政策工具及其效应等问题。本文论述国际垂直专业化对贸易理论的相关拓展,主要涉及狭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纯理论方面。

二、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这种生产环节跨国界垂直分布现象,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有学者注意到,Balassa(1967)可能是最早发明“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这一名词的,而Findlay(1978)也是较早使用这一术语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理论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对该问题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成为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值得注意的动向。学者们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一现象,并通过量化方法说明了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度量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与趋势的主要方法包括应用投人—产出表计算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比重或进口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总投入的比重,以及使用中间品贸易、加工贸易等国际贸易统计数据间接说明垂直专业化贸易的情况。其中较好的方法是Hummels等(2001)建立的VS(verticalspecialization)指标,即计算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价值(VS值)及其占总出口的比重(VS比重)。Hunnmels等(2001)计算了10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和4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VS比重,并对整个世界的VS比重作了推算。如图1所示,他们的计算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建立在垂直专业化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1990年他们考察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VS比重达到21.1%,与1970年相比增长了近30%,1995年达到22.2%,与1970年相比增长了近35%;1990年世界总体的VS比重为21.2%,较1970年增长了约33%,1995年则达到22.7%,较1970年增长了约43%。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进步、运输与通讯成本降低、贸易自由化等因素。技术进步使生产过程能够分割为不同的阶段,而运输与通讯的发展便利了生产环节分配到不同的国家。关税等贸易壁垒的削减则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及整个世界贸易的增长,因为垂直专业化涉及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等多次跨越国界,当世界平均关税水平降低时,散布在垂直贸易链上的不同环节均能享受到贸易自由化的利益,使贸易对关税的反应弹性大大提高。并且,如果关税水平较高时不存在垂直专业化,而当关税下调到某个临界值以下时垂直专业化出现,关税削减就会产生较之临界值1;22:更大的贸易增长效果,这样贸易对关税削减的反应就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这正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与之后国际贸易对关税不同反应弹性的实际情况。

三、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的起因与模式

在解释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起因与模式的过程中,标准贸易理论主要在两方面得到了拓展:第一,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对象由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标准理论中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划分,扩展为产品间分工与产品内分工的划分;第二,一些学者将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的概念纳入贸易模型,出现了产业组织理论与贸易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框架。

(一)从产品间分工到产品内分工

按照标准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起因的解释,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前提下,解释产业间贸易;另一部分是“新贸易理论”,建立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解释产业内贸易。但是,无论是产业间贸易理论还是产业内贸易理论,都暗含着一个前提假定,即作为分工和贸易对象的产品,其全部生产过程在某一国家或经济体内部进行。换言之,主流贸易理论以产品作为基本分工对象,而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假定为不可分割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国际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扩展到工序层面,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割为多个生产环节,形成了一个价值增值链条,并在跨国界的不同区位进行分布。与此相适应,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也深入到产品内分工。在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下,考虑的就不只是特定国家在什么样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是在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哪个或哪些生产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在新贸易理论框架下也同样,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国际分工不只停留在产品层面,通过将具有不同有效规模的生产阶段加以分离并安排到不同的空间场合进行生产,同样可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Ishii和Yi(1997)、卢锋(2004)等认为,与标准贸易理论对贸易起因的解释相类似,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仍然建立在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只是这种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需要深入到工序层面来考察。

下面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例,说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如何使贸易理论的研究由产品间分工扩展到产品内分工。考虑一个2×2×2的要素禀赋理论模型,即两个国家——资本相对丰裕的A国与劳动相对丰裕的B国,两种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X与劳动密集型产品Y,两种要素——资本(K)与劳动(L)。在图2中,AA′与BB′分别表示A、B两国两条等值的等成本线,AA′与BB′的斜率差异反映了两国要素价格的差异,A国劳动相对资本价格较高,B国劳动相对资本价格较低。通过AA′与BB′交点的射线OS具有国际分工临界线的经济含义,生产扩张线斜率大于OS斜率的产品,生产中资本投入密集度高于OS线代表的资本投入密集度,应当由资本丰裕的A国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生产扩张线斜率小于OS斜率的产品,生产中资本投入密集度低于OS线代表的资本投入密集度,应当由劳动丰裕的B国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在不存在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对象是最终产品X、Y,按照赫克歇尔—奥林定理(Heckscher-OhlinTheorem),A国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X,B国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Y。图2中X0、Y0分别为X、Y两种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显然,A国生产单位价值X产品的成本要低于B国,因为按照B国现行的要素价格,表示其生产单位价值x产品成本的等成本线一定位于BB′的上方;同样,B国生产单位价值Y产品的成本低于A国。OX(通过X0与AA′的切点)与OY(通过Y0与BB′的切点)分别为X与Y的生产扩张线,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的两侧。

现在考虑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以X产品为例,假定x的生产可以分割为劳动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X1阶段与资本投入比较密集的X2阶段,两个阶段的要素投入比例分别由生产扩张线OX1、OX2表示。X产品的总要素密集度为X1、X2两个生产阶段要素密集度的加权平均,生产扩张线OX上单位价值X产品的实际生产点,可以利用对X1、X2两个生产阶段矢量加总的原理来确定。如图2所示,假定X1阶段的生产扩张线OX1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OS以下,这就意味着劳动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X1阶段应该转移到B国进行生产,这种分工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在这个例子中,国际分工与贸易仍然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但是,分工的对象由不同的产品扩展到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

(二)产业组织理论与贸易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框架

除了从标准贸易理论出发解释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发生及其模式,还有一些学者将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贸易模型,将贸易与企业组织模式选择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研究领域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垂直型国际直接投资,在一体化企业内部完成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并进行企业内贸易;二是进行国际外包,而国际外包又包括通过契约从其他企业获得某种特定投入以及通过现货市场交易购买某种普通投入。”将产业组织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的分析框架,主要是应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权、交易成本、激励系统、委托等有关企业边界的理论,对企业在外包与一体化之间的组织模式选择,或者对契约外包与普通外包之间的选择等问题作出解释,特别是分析企业选择契约外包而不是在一体化企业内部进行生产和贸易的理由。例如,按照交易成本理论,企业的边界依据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原则来确定,而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生产有利于消除企业间通过契约进行交易的成本;但另一方面,建立在国际直接投资基础上的垂直一体化需要较高的固定投入,外包却可以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因此企业必须在外包带来的生产成本节约和外包契约不完全性引致的交易成本之间作出权衡。

在探索不完全契约下国际外包发生条件的过程中,研究方法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将契约模型并人标准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特别是要素禀赋理论模型以及建立在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基础上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与此同时,影响国际垂直专业化形式的多种因素被提出。例如,Grossman和Helpman(2005)指出了市场厚度的重要性,市场厚度是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当市场越“厚”,即市场上中间投入的生产者或供给者数量越多时,一个独立的最终产品生产企业越容易找到适当的特定投入生产企业,因而企业内部垂直一体化相对于外包交易成本较低的优势被减弱,企业间的交易更具吸引力。再如,Antrs(2003)认为,垂直专业化贸易的模式与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以及中间投入的要素密集度有关,并预测一个国家通过企业内贸易进口中间投入的比例是出口国资本-劳动比的增函数。又如,Antrs和Helpman(2004)指出,企业不同的产权结构和中间投入生产区位的选择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密切相关,并分析了行业内企业生产率分布状况与行业间特性差异对企业组织模式的影响。

四、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的经济影响

有关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大量文献,除了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基础与动因,还分析了其经济效应。在贸易利益方面,与标准贸易模型相比,由于垂直专业化将国际分工的对象由产品层面扩展到工序层面,因而使贸易利益的范围扩大,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国家有可能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而在收入分配方面,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模型在引入产品内分工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了一国内部资本与劳动之间、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报酬的相对变化,以及国家间要素价格差异的变动趋势,其结论较之标准贸易理论更为丰富,更具有不确定性。

(一)对总体国民福利的影响

与标准贸易理论相类似,在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模型中,一般情况下,自由贸易可以带来国民福利的提高。并且,如Jones和Kierzkowski(1998,2001b)等指出的,与不存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国际贸易模型相比,垂直专业化扩展了贸易利益的范围。国际分工的细化与程度的加深使得那些在某种产品特定环节生产上具有优势的国家也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利,而且可能使原本就从最终产品贸易中获利的国家福利进一步提高。

以图2的情况为例,考虑资本丰裕的A国将X产品生产中劳动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XI阶段转移到B国进行的情况。图3反映了当国际分工由产品间扩展到产品内时A国的福利变化,其中两个坐标轴分别表示资本密集型产品X与劳动密集型产品Y这两种最终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在不存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TT′,自由贸易下的国际比价为pw,A国在Q点生产,在C点消费,相应的效用水平由无差异曲线u表示,A国出口X换取Y。当A国将X生产中的X1阶段转移到B国时,如上文所述,这种分工符合比较利益原理,可以使X的生产成本下降,与此相适应,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外移为了TT″。假定国际比价不变,A国的生产点移到Q′点,消费点移到C′点,X的产量上升,Y的产量下降,A国达到了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国民福利比不存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提高了。

当然,国际垂直专业化扩大贸易利益是一种可能性,是一般性的结论。像在标准贸易理论模型中一样,即使在自由贸易下,贸易参加国的福利也有可能恶化。例如,Deardorff(1998a)、Jones和Kierzkowski(2001b)等指出,如果在发生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后,与图3假设不同,国际比价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发生了变化,那么贸易参加国的贸易条件就存在恶化的可能,其国民福利也就有可能降低。

(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在标准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是较为明确的。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贸易,一国国内出口品的价格上升,进口品的价格下降。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Theorem),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时,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要素的收入将提高,另一要素的报酬将下降,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将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与标准贸易模型不同,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分析缺乏简单一致的结论。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受到了经济发达国家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关注,因为经济发达国家将特定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转移到劳动丰裕的发展中国家,被认为会对经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特别是对非熟练劳动的收入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Amdt(1997;1999)、Jones和Kierzkowski(200la,200lb)、Kohler(2003)等的研究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具体结果可能依赖于国家的要素禀赋、产出模式、具体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情况以及本国在特定生产阶段的要素密集度等因素。

仍以本文图2、图3的模型为例,Amdt(1997)在类似的框架下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作了分析,指出工资与就业的变动取决于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国家与行业的性质。具体说,如果像图2、图3所示,资本丰裕的A国将出口部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X的部门)的劳动密集型阶段转移到劳动丰裕的B国,A国的工资水平会下降;但如果发生垂直专业化的不是A国的出口部门,而是其进口竞争部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部门),A国的工资水平则会上升。”图4描述了后一种情况。假定进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是Y产品部门,同样考虑其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劳动投入比较密集的Y1阶段与资本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Y2阶段。在不存在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A国出口X,进口Y,国内要素比价为w/r,出口部门与进口竞争部门的生产扩张线分别为OX与OY。考虑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情况,A国将Y生产中劳动投入较为密集的Y1阶段转移到B国,国内Y的生产只剩下Y2阶段,在w/r的要素比价下Y部门的生产扩张线变为OY2。仍然假定发生垂直专业化后商品比价不变,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使Y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表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了。内移为Y′),这将使Y的产量提高,要素价格比也将随之调整。如图4所示,新的均衡要素比价为(w/r)′,相应的等成本线同时与x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X0与移动后的Y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Y′相切。显然,(w/r),线比(w/r)线更陡峭,意味着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价格上升,收入分配发生了有利于劳动的变化。当然,这会使两部门的资本-投入比例发生变化,两部门的生产扩张线分别变为OX′与OY2′。

如果将图4中纵轴的资本不仅理解为物质资本,而且也包括人力资本,横轴的劳动则可代表非熟练劳动,那么上述关于劳动与资本之间收入分配的分析,也可以推广到非熟练劳动与熟练劳动之间。不同学者的研究同样表明,从理论上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对非熟练劳动收入的影响,结论是不确定的。

标准贸易理论在考察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时,还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并且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国际间自由流动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以替代要素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这就是所谓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在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模型中,学者们也探讨了垂直专业化能否促进各国要素价格趋同的问题,但结论与标准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相比仍然表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Jones和Kierzkowski(2001b)认为结果依赖于国家间要素禀赋比例的差异程度,Deardorff(1998b)则认为关键在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发生后不同生产环节的要素密集度与生产分割前技术的对比。

五、结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最明显和最常被引用的证据。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贸易的盛行,是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当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多个环节并散布于不同国家(地区)进行时,国际贸易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国家(地区)之间越来越多地就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国际分工与交换由产品层面扩展到工序层面。并且,由于垂直专业化涉及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等多次跨越国界,贸易壁垒削减的影响被放大,世界贸易量因此得到了迅速增长。

近年来,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这些研究的内容与标准国际贸易理论相似,主要集中在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发生的动因、模式,以及这一现象对国民福利、收入分配的影响等方面。但由于研究对象由产品间分工深入到产品内分工,因此标准贸易理论在研究范围、方法与结论等方面都得到了拓展。

虽然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相关发展,但不可否认,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研究有着明显的政策含义。例如,由于国际垂直专业化使贸易利益的范围得到扩展,所以随着这一现象的发展,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可以产生比标准贸易模型预测的更大的利益。再如,由于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垂直专业化的一种实现形式,这可能意味着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是互补的,并使贸易政策与外资政策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研究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此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国际垂直专业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特别是垂直专业化对区域贸易集团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影响还不明确;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研究还较少;等等。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纯理论、政策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