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发展演进历程和经验启示

时间:2022-02-28 02:56:23

产业经济发展演进历程和经验启示

摘要: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山市,40年来抓住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契机,积极承接港澳加工贸易,引进先进技术改造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经济,狠抓工业立市,支持推动服务业发展,走过了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经济发展历程,成为我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也给中山推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诸多有益启示,主要包括:紧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强大湾区中心城市对接合作,抢占产业变革先机,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中山;改革开放;工业化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山抢抓改革开放历史机遇,发挥毗邻港澳等区位优势,充分激活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勇立潮头,逐步从一个农业县域经济蝶变为一个工业经济较为发达、服务业成为新动能的现代城市经济体,产业经济取得阶段性重大发展,走过了极为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留给我们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中山市产业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

按照产业经济发展史的一般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等五个阶段。总体来看,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山主要经历了工业化前期到工业化后期四个发展阶段的演变。一是以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为起点,1978年至1987年,第一个十年的工业化前期发展阶段,港资加工贸易兴起,中山乡镇经济发展迅速,进而成为广东“四小虎”。这个阶段中山抓住了国门大开历史机遇,在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兴起的大环境下,通过“前店后厂”制造业产业垂直分工形式,主要承接了港资的轻型消费品产业转移,推动了村镇经济发展,但产业结构形态基本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分天下”。1978年,由霍英东等港资企业家在中山三乡镇投资兴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酒店中山温泉酒店。在这一波承接香港制造业转移过程中,中山港的开埠开放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这使得中山货物无需取道珠海九洲港即可直接通往香港,也让香港同胞可以便捷往来两地,中山火炬区首任书记李练江给出“没有中山港,就没有中山现在的产业”的评价。港资企业带来的宝贵管理经验、资金和技术,还推动(县)市属集体公有企业的改造升级,中山化肥、农药、制糖等支农产品及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市场敏锐的中山人纷纷“洗脚上田”“下海”试水,点燃了中山特色集聚产业经济的“星星之火”,譬如中山海洲村人袁氏兄弟创办了古镇“灯都”首个灯饰厂。1987年,新华社记者王志刚采写的《珠江畔:百万农民大转移》报道,正式提出中山等广东“四小虎”的概念,着重描述了当时来料加工业务应接不暇的繁荣景象。二是以1988年中山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为起点,1988年至1997年,第二个十年的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中山跨入全国首批小康城市行列,创造“十大舰队”经济传奇。1988年也是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中山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被国家统计局列为全国第一批36个率先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这个阶段在港资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同时,台资也逐步到中山投资办厂,如台湾裕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991年在中山三乡镇首期投资14亿港元兴办宝元鞋厂,中山利用外资形式逐步由过去单一的“三来一补”发展为外商直接投资。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驱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得到极大释放,威力、晨星、爱多、小霸王、乐百氏等中山市属国有企业扬帆起航,乘风破浪,由十余家市属企业集团组成的“中山舰队”,创造了广东乃至全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传奇和神话。譬如威力洗衣机连续7年产销全国第一,连续4年占全国行业总产值的20%。“市管镇”两级扁平化管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镇区发展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专业镇经济不断孕育发展。这一阶段,中山市提出要从农业向科技、经济强市发展,迈出高技术产业发展平台的关键步伐。1991年国务院批准火炬区为部级高新区,1994年由国家科委、省政府和市政府联合创办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这一阶段,中山外贸快速发展引人瞩目,1996年中山食品水产品出口集团公司和中山轻工业进出口集团公司的出口创汇双双超过1亿美元。三是以1998年中山正式提出“工业立市”战略为起点,1998年至2007年,第三个十年的工业化中期时期发展阶段,中山工业实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五。1998年开始,中山原有“十大舰队”由于技术研发滞后、管理体制僵化等,逐步衰落并淡出市场。在这关键时期,中山将产业发展重心明确为“工业立市”“工业强市”,重点承接了以台资、台厂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以及日美等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与80年代初的港资产业转移不同,这一波产业转移投资取向由寻求链条延伸、加工车间,发展到项目的整体转移、建立加工基地,产业组织形式向股份制公司转变,主要投资目的地为中山火炬区、小榄镇等镇区。中山南头镇等北部家电产业在佛山顺德家电业外溢扩散带动下,主要遵循“进口替代,出口鼓励”模式,依靠国内民间资本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南头镇主要冰箱、电磁炉、电烤箱等生产龙头企业及奥马、雅乐思等均是从顺德辐射过来的。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服装、东凤小家电、大涌红木家具等特色鲜明的专业镇产业集群,成为镇区经济的中坚力量。2004年,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同志到访中山,高度肯定中山“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2005年,中山市政府以1号文件出台《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次年明阳风电、大洋电机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相继诞生。这一阶段,中山市经济总量由1995年的175.8亿元,位居全省21地市第12名、“珠九市”第8名,提升至2005年的817.6亿元,位居全省21地市和“珠九市”第5名。到2007年底,中山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9:61:36.1,工业牢牢站稳龙头主导地位。四是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起点,2008年至今,第四个十年的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中山服务业成为发展新支撑,但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创新发展任重道远。2008年,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世界贸易形势进入低迷期,对中山市外向型经济产生重大影响。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山市将3亿元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帮扶企业渡过难关,并实施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策略,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譬如三乡宝元鞋厂由高峰期的5万多员工锐减到如今7000人左右。2011年、2013年,中山市先后提出“三个一百”“新三百”计划,着力培育引进百亿级等行业龙头企业及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中山发展现代服务业,走出去到香港、深圳开展服务业招商推介活动,2018年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工业,达49.3%,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这个阶段,中山经济增速回落至10%以下,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中低速增长;中山城市定位也增加“适宜创新”,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数已超过2300家,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等创新指标依然不够理想,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二、中山市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发展,在中山经济建设事业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地带的中山四个十年产业经济发展演进历程,带给我们许多重要经验,不断启迪鞭策中山奋勇前进。一是中山的发展根植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大局,必须牢牢把握国家实施重大战略部署的历史机遇。党的报告深刻指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不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吸引港澳到内地投资,还是90年代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等,中山均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充分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倘若没有改革开放,中山就很可能依然还主要是一片片“三基鱼塘”等河网密布的沙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绝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指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开放。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中山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通过一体化发展来进行生产要素合理化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孕育产业投资等重大机遇,譬如大湾区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大批新型创新性企业,促进湾区经济新发展,其中最大的机遇就在于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中国国情研究知名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有诸多“共同市场”有待建设,包括共同制造业基地、共同金融市场、共同劳动力市场、共同教育市场、共同服务业市场等,将给湾区城市整合带来巨大机遇。当前,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山应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提高站位,主动作为,积极融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二是中山的发展得益于国际产业分工的梯度转移,必须不断加强与香港、深圳等湾区中心城市的链接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浪潮下,中山凭借区位劳动力总量大成本低等禀赋优势,先后多轮承接了香港箱包鞋帽等轻纺产品制造、台日电子信息、欧美生物医药与精密制造等产业转移,推动了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山机电等产品广销世界各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代背景下,湾区内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产业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联合推动下,区域产业版图与“中心—次中心—卫星城市”网络化空间布局互相牵引协同。譬如产业研发创新,先进制造总部及金融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向深圳、广州、香港等高等级中心城市聚集,而技术成果转化、产品规模生产及配套服务等则向东莞、佛山、中山等次中心城市转移汇集。广东省委书记李希2018年4月到中山调研指出,中山要主动对接深圳、香港发展,做好“东承”文章。40余年来,香港始终占据中山市境外投资来源地的“头把交椅”,并成为中山对外经济合作交流的“枢纽”。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圳创新突围、“腾笼换鸟”,2016年一马当先实现GDP9.1%、服务业增加值10.4%的增长,但深圳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刚刚超过六成,依据湾区中心城市产业演变规律,以及高强度土地开发、高房价生活成本等影响,制造业逐步外溢转移已成不争事实并还将继续。深圳“华为聚信”落户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后,2013年度便贡献了170亿元的营业收入,而后华为终端项目再次转移,2015年华为两个项目年产值就超过1000亿元。在区域经济加速整合、世界级湾区经济加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山必须强化与深圳、香港等中心城市的互动链接,提升吸引其高端产业外溢辐射的竞争力。三是中山的发展置身于城市追赶竞争的湾区环境,必须顺势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大洗牌的发展先机。湾区城市群有城市间的合作,还有彼此的竞争,尤其是引进人才、发展新兴产业、吸引优质项目落户、承接产业外溢等方面竞争激烈。麦肯锡公司《颠覆性技术:将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全球经济的进步》报告指出,到2025年移动物联网、知识工作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先进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下一代基因、能源存储、3D打印、先进材料、先进油气勘探、可再生能源等新一轮产业革命12大颠覆性技术,每年对经济的影响将达到14至33万亿美元。新一代技术革命将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引爆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二三线城市带来“弯道”发展的机会。譬如在人工智能领域颇具代表性的两大企业科大飞讯和云从科技,分别起家于合肥、重庆。总体而言,中山未能很好抓住这一产业变革契机改造传统产业,没有实现产业发展“弯道超车”,更使GDP总量于2013年再排惠州之后。而深圳大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成功实现轻工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跨越,一跃成为全省经济龙头。这说明谁抢占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先机,谁就掌握了未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形成,中山应尽早谋划,有所作为。四是中山的发展源自于全市干部群众的接续努力,必须继承弘扬“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沧海桑田,直教人间换新颜,中山能从一个最初的农业县,蝶变成今天广东省的经济大市,根本上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山儿女的不懈努力和卓绝奋斗。“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创造诸多“第一”,譬如板芙镇全省首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榄镇诞生全国首个万元户,火炬区成立全国首个部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等等。近些年来,中山产业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棘手的问题,如土地等要素资源瓶颈制约严重,土地开放强度达到38.8%,是全省唯一实施土地规模减量控制的地级市;城市总规划尚未获国家批复,“三规合一”难度较大,用地成本与广州南沙大致相同但比江门高出不少,园区配套能力又比佛山有一定差距;传统粗放式发展路径依赖仍然突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尚未有效激活,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目前中山翠亨新区平台依然为省级,而周边有前海、南沙、横琴等部级新区平台及广东自贸区片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也未覆盖到珠江西岸,中山存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政策虹吸”的挑战。尽管深中通道已处于桥梁全面施工阶段,但离建成通车依然有5年的时间,在高铁经济时代中山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交通区位优势尚需加快构建,等等。要创造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辉煌,亟需重拾中山当年先行先试的改革锐气,进一步克服“小富即安”“裹足不前”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参考文献:

[1]谭华健.从“新”出发—中山市创新驱动全景纪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20-35.

[2]程思炜等: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创新来配置资源[N].南方都市报(08-09版),2017-8-28.

[3]杨伟民.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02):13-16.

作者:邝光荣 单位: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