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时间:2022-03-12 09:48:30

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学术界普遍认可技术创新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指出产业结构优化是建立在技术创新之上的;其次,分析了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再次,根据我国1998-2011年技术创新和各产业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最后,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长期以来,优化产业结构一直被视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体现,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能否实现经济的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的着重点在产业结构低碳化,具体而言,主要依靠两种途径:一是增加低碳排放产业的比重,二是利用技术创新提高高碳排放产业的能源使用效率。不论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哪一方面,都离不开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质上是依托技术创新的产业部门结构优化的结果,技术创新成果运用到各产业部门,提高各产业部门效率。

1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产业结构低碳化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主要有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首先,技术创新可以催生出来新型产业。一般来说产业形成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有产业不断分解、形成新的产业。某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新的技术工艺,这时必然会伴随着出现新的产业,而这些新技术、工艺及产品在需求动力和市场压力下,会逐渐从过去的产业中分化出来。比如石化工业就是从石油工业部门分化出来的,电子工业是从机械工业部门分化出来的;二是某种新产品或新生产方式的规模扩大,形成新的产业。两者都离不开技术创新。比如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网络购物产业、远程教育产业、电子图书产业等。结合当前社会现状及技术条件来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新兴产业最具发展可能性的是海水氢能源产业,风能、潮汐能产业,核能产业,太阳能产业,生物产业等。当前正处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之际,众人都将发展目光放在了低碳经济上,可想而言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及投资机会,尤其是绿色基础设施、高效能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等方面。其次,技术创新改变着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技术关系。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技术关系指的是各个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联关系,它们互为产出条件,互为技术支持。正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技术关系要求产业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所有这些关系的核心就是技术关系。技术创新能够直接作用于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具备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产业,利润率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该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而技术落后的产业则发展趋缓。再次,技术创新会影响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前景。社会生产的首要条件就是需求,技术创新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影响需求:首先,是技术决定了产业间的需求关系,同时对生产性需求的数量进行了规定。回顾经济发展的历史,对产业需求的改变往往能够催生新兴产业或者推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第二,技术进步可以改变生活性需求,进而对产业结构变动也产生影响。如果厂商发现某项技术相关产品销路好,效益高,自然会扩大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增加产量,也就引起了产业结构的改变。

2变量说明与实证模型

2.1变量说明。2.1.1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占所有产业的比重,常用的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有产值、从业人员数。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于第一产业上升,已有研究(张晓燕和王成亮,2004;曾国平和王燕飞,2007;陈勇和胡雪琴,2008;沈双生和张娟,2009等)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GDP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然而,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远超过第一产业,并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GDP比重相对于第一产业处于绝对优势。因此,沿用王春丽和宋连方(2011)的方法,本章首先分别用第二产业占比Y2(第二产业增加值/GDP)和第三产业占比Y3(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反映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动。其次,为了更清晰地反映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优化,本章借鉴刘凤朝和孙玉涛(2008)的方法,对第一、二、三产业进行细分,分别用各行业产值比重反映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具体包括:农业产值比重、采矿业产值比重、制造业产值比重、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产值比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比重、批发、零售业及住宿和餐饮业产值比重。2.1.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知识创造、流动、应用和扩散的过程,由于对技术创新的测度更多地是侧重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加上技术创新过程很难测度,因此,技术创新的测度往往忽略创新过程,从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测量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包括研发经费支出和研发活动人员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包括论文、专利、技术市场成交额和新产品产值等,研究表明论文、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与专利的相关性较高,因此,通常采用专利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沿用已有研究,本文用R&D经费内部支出(RD)(注:由于R&D经费外部支出数据不易搜集,而且外部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非常小,因而用内部支出来代替R&D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RDG)、R&D活动人员(RDR)、测度技术创新投入,用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IPA)测度技术创新产出。2.2模型建立。面板数据包括时间维度和截面维度的数据,时间维度较小时,可以用面板数据直接建模,但时间维度增加到一定长度时,则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本文使用的数据时间维度较小,且截面维度远远超过了时间维度,因此不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采用Hausman检验模型随机效应与解释变量的关系,它有两种假设:原假设H0:随机效应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假定下,内部估计量(对虚拟变量模型)与GLS得出的估计量均是一致的,但是内部估计量不是有效的。备择假设H1:随机效应与解释变量相关的假定下,GLS不再是一致的,而内部估计量仍是一致的。如果接受原假设H0,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如果拒绝原假设H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2.3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2002-2015年数据。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5》及各地区统计年鉴。

3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3.1模型设定检验。对回归方程进行模型选择,Hausman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F2>1.26,可拒绝H2,即不能采用混合回归模型;F1>1.28,拒绝H1,即不能采用变截距模型,因此,检验的结果应该采用变系数模型。此外,Hausman检验均拒绝了原假设,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上述分析,最终建立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作为分析模型。3.2拟合结果。使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参数进行拟合,分别以第二、三产业占比(Y2、Y3)为因变量,对技术创新投入(RD、RDG、RDR)和技术创新产出(PA、IPA)作回归分析。由于在面板数据回归过程中常遇到横截面的异方差性和序列的自相关性的问题,横截面个数大于时序个数,因此本文采用截面加权估计方法(CSW)。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系数估计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由表2可知,技术创新投入(RD、RDG、RDR)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从全国来看,R&D经费内部支出(RD)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14%,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动人员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13%和0.16%,表明技术创新投入对第二产业占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R&D活动人员影响最大;R&D经费内部支出(RD)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06%,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动人员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上升0.24%和0.06%,表明技术创新投入对第三产业占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影响作用最大。从技术创新投入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R&D经费内部支出(RD)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36%,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动人员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22%和0.46%;在东部地区中,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对海南省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最明显,R&D活动人员对天津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最明显。R&D经费内部支出(RD)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27%,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动人员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上升0.19%和0.41%;在东部地区中,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活动人员对天津第三产业提升作用最明显,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对山东省第三产业提升作用最明显。从技术创新投入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R&D经费内部支出(RD)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2%,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动人员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2%和0.14%。R&D经费内部支出(RD)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16%,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动人员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上升0.39%和0.03%;在中部地区中,R&D经费内部支出对各省第二产业的作用不同,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对山西和河南省第三产业提升作用较为明显,R&D活动人员对安徽第三产业提升作用最明显。从技术创新投入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R&D经费内部支出(RD)和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上升0.1%和0.05%,R&D活动人员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06%;在西部地区中,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活动人员对重庆第二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最明显,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对内蒙古第二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最明显。R&D经费内部支出(RD)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05%,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动人员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上升0.19%和0.04%;在西部地区中,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对重庆第三产业提升作用较为明显,R&D活动人员对四川第三产业提升作用最明显。从技术创新投入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R&D经费内部支出(RD)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13%,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动人员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07%和0.24%。R&D经费内部支出(RD)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06%,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动人员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上升0.13%和0.14%。(表2)由表3可知,技术创新投入(PA、IPA)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从全国来看,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下降0.02%,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IPA)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02%;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上升对第三产业占比没有显著影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IPA)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上升0.04%。从技术创新产出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下降0.1%,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IPA)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07%;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上升0.11%,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IPA)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04%。从技术创新产出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06%,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IPA)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02%;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09%,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IPA)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上升0.07%。从技术创新产出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06%,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IPA)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03%;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07%,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IPA)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上升0.05%。从技术创新产出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下降0.01%,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IPA)上升1%,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03%;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PA)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下降0.04%,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IPA)上升1%,第三产业占比上升0.04%。

4结论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已经暂告一段落,在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环境风起云变的当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必须转变,首先,产业结构优化迫切需要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其次,第二产业内部,要降低高碳产业、高能耗产业,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能耗产业。以此实现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秦少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经贸,2014(3):164-165.

[2]李卫兵.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制造业和采掘业数据的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2-58.

[3]崔庆安,王文坡,张水娟.金融深化、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8(2):42-50.

作者:宋文娟 吴捷 单位: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