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探讨

时间:2022-08-23 10:00:1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探讨

摘要:从经济转型的背景出发,通过测算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协调性。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导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配置不均。需要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确保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系数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由“二一三”模式变动到“三二一”模式,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下,就业结构也发生改变,完成了“一二三”到“三二一”模式的转变,这一结构性变动使劳动力资源配置更为有效,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存在滞后性,无法满足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倘若这种不协调性继续扩大,会使得国民收入减少、失业率上升、更严重的会影响正常经济秩序。政府必须抓住经济转型的机遇,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2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测度

选用结构偏离系数指标测算我国1978年到2016年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构偏离系数越接近于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越好,反之,协调性越差。当前我国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最为严重,从1978年的-0.61扩大到2006年的-0.75,到2016年缓慢减小到-0.69,说明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结构偏离系数为正值,说明第二产业仍然具有吸纳劳动力的作用,且数值基本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态势,第二产业的不协调性在减弱;第三产业历年的结构偏离度均为正值,并逐渐趋向于零,说明第三产业正在不断吸纳劳动力,但吸纳效应不足,仍然存在不协调性。

3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3.1重视产业发展,忽视协调就业。1978年以前,我国一直以重工业为发展重心,而忽视了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轻工业的发展。改革初期,我国开始放宽对其它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但仍然存在较大程度的结构偏差,尤其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效率不足,导致了产业和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3.2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转移存在阻碍。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导致劳动力的供需不均衡,就业结构的变动就会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并且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流动人口在异地无法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一致的医疗、教育资源,使得农村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生活,限制了劳动力在地区和产业之间的转移。3.3劳动力素质不高,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一些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就业观念落后,主动参加专业技术培训提升技能的意愿很低,难以从事技术性的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以及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一些低素质劳动力与产业调整不相适应,很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导致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不相适应。

4政策建议

4.1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注重协调就业。政府在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协调就业。利用产业调整的优势推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形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4.2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打破劳动力转移的壁垒。政府应该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建立劳动力个人就业信息档案,即使掌握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搭建好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做好企业与待就业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确保就业信息更加透明,改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劳动力供需失衡问题,帮助劳动力解决转移就业问题;完善流动人口的劳动保障制度,尽力消除流动人口在异地就业中的不平等待遇。4.3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是促进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缓解结构性失业的必要前提。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劳动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健全劳动力培训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鼓励用人企业主动承担岗前培训工作。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更高层次的就业需求,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进而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晶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