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基层服务有效制度

时间:2022-02-14 07:42:00

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基层服务有效制度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医学生也不例外。

2005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包括医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基层就业作为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2009年4月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医改”)。所有这些都表明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将发生重大变化,就业重心将下移,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目前,新医改正在全国有序推进。但由于诸多原因,医学生基层就业并不顺畅。对此,我们必须认真结合新医改,加强医学生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建设。

一、医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

1.基层医院招人难,医学生不愿意去基层

就业尽管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总体上他们仍偏向大中城市、大中型医院,很少首选基层医院。

调查数据显示,生源地为省会城市的毕业生100%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来自地(市)县的学生有48.7%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无人愿意到乡镇农村就业;生源地为乡镇农村的学生有54.2%希望在省会城市就业,42.6%的学生希望到地(市)县就业,只有3.2%的学生愿意回乡镇农村就业。[1]这就出现了大城市大医院毕业生挤破头,而中小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难以招到人的怪现象。

2.基层医院留人难,医学生不愿长期留在基层医院工作

基层医院不仅招人难,某种程度上留人更难。本来愿去基层医院工作的医学生就很少,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因一时找不到更好工作”或其他原因去基层医院就业的不可能安心在此长期工作。他们或考研或考执业医师资格证或边工作边找关系,时机成熟就一去不复返。

二、医学生基层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医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或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早就陆续出台了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文件与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体系还不太健全完善,或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如: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流动过程中,一些地方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人事、户籍、档案等方面转接渠道不畅通,手续复杂,毕业生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有些基层企图通过设置障碍以控制大学生流动,严重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工作的积极性。[2]

2.医学生基层就业条件较差

与大城市大医院相比,基层医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有待提升,收入水平及生活环境(交通、购物、文化、娱乐等)也有很大差距,同时一些基层医院对人才只引进、不培养,令许多医学生对于基层医院所能提供的未来发展空间表示担忧。这些因素也都直接影响到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热情。

3.医学生个人甚至家庭在就业观念上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读书上大学目的就是为了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医学生甚至家庭都希望在大城市大医院找工作,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加之医学生的培养成本较高,3-5年的基本培养费用大致要四-七万元,这也加剧了医学生与家庭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倾向。

4.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基层医院

对人才的需求有脱节受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性缺陷影响,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教学为主,实践性技能训练相对较少;在专业设置上,基层医院紧缺的专业如全科医学、急救医学等人才培养也较少,基层医院必须拿出很高的成本再培训新来的大学生,所以都谨慎招聘医学生。

三、医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1.是缓解当前医学生就业严峻形势的客观需要

从1999年开始高校持续扩招,医学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是医学类专业本科生扩招后毕业的第一年,之后医学生每年以大致20%-30%的速度递增。

据福瑞医生网统计,2009年医学毕业生数量达到108万人左右。医科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满足了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医科毕业生就业难”。[3]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大中城市大中型医院已经出现了人才“准饱和”,很难再消化、吸收多少医学毕业生。在这些背景下,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使就医市场和就业市场“重心都下移”。在农村,更多的病人由于新农合推进而选择县级或乡镇卫生院;在城市,很多社区卫生服中心(站)也日益得到居民认可。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在自身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医学生就业的大市场,有效缓解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2.是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医改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4]

大量的医疗卫生人才集中在大中城市大中型医院,而广大基层地区仍然缺医少药,医疗技术水平和设备都比较低,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需求,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因此,今后需要重点发展的将是农村乡镇卫生院及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这就要求引导和鼓励医学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以增强基层医疗力量,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健康发展。

3.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学生个体及家庭角度分析,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在城市,既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又没有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感,高不成、低不就,“漂”在城市里,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同时老百姓花钱培养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如果“毕业就失业”,也很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分析,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利于新观念新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最终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是医学生个人健康成才成长的需要

基层医疗单位虽然条件艰苦,但由于人才竞争少,实践和动手的机会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也很大。特别是新医改之后,基层医院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医学生应树立新的就业观,主动到基层医院工作。实践证明,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培养人、造就人。

四、新医改政策下医学生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建设

1.从政府层面上看

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像韩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国,针对城乡医疗服务差距大、乡村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制定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到偏远地区工作2-3年,否则不发行医执照的规定,并同时保障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工作期间的住房和工资等基本要求。这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医学院大学毕业生“上山下乡”,投身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5]

首先,健全完善和落实好鼓励与支持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为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把国家已经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结合实际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在人员编制、户口迁移、户籍、档案管理、偿还助学贷款、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考录公务员和报考研究生、职称评定等方面加大优惠力度。[6]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院的财政投入。这主要用于引进和培养人才,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基层医生的收入水平与工作环境,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稳定保障,使他们能够安心基层、服务基层。如江苏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镇卫生院引进人才,对于由江苏省统一招募并与乡镇卫生院签订3年以上服务合同的人员给予每人每年2.5万元补助。

第三,鼓励基层医护人员参加在职在岗学习与培训,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生培训制度,加强继续教育,通过函授、网络教育、临床进修、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等多种形式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四,通过“特岗医生”、“免费医学生”、定向招生“定单式”培养等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和输送实用的卫生技术人才。

一方面可以参照“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通过制定实施“特岗医生”、“免费医学生”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基层卫生事业中去;另一方面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培养医学生制度,即“定县、定乡、定专业、定服务年限”的招生办法,这些学生毕业后回到生源地的基层卫生机构工作,从源头上打开医学人才通向基层的渠道。

第五,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制度。选聘面向基层就业的医学毕业生进入“基地”培训学习一年,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后(在此期间不占用人计划编制,适当给予岗位津贴,通过人事解决户口档案),一站式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此举既能逐步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又能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7]

第六,建立扎根基层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对在基层就业中做出显著成绩和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给予评选表彰和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面向基层就业光荣”的良好氛围,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奔赴基层、扎根基层。

第七,建立本地医学生信息库。各级政府可以协同当地基层医院,主动搜集当地在读的和即将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学生名单,建立本地医学生详细的信息数据库,同他们建立联系,积极主动关心他们,在他们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毕业后热情邀请他们回乡工作,相信这样会有更多的医学生回乡工作,调查显示60%的医学生就业地域选择上首选是家乡。[8]

2.从医学院校层面上看首先,加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医学院校要从大一新生开始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正确的择业观教育。邀请卫生部门的有关专家学者开设相关讲座进行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医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他们逐渐明白和接受医学高等教育也已进入大众化时期;同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络等加大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以及到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帮助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调整就业心态,认识到面向基层就业不仅能解决个人工作问题,还可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医学院校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更多全科医学、社区医学及急救医学等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人才;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我们的医学毕业生在基层“用得上、留得住”。

比如在临床教学模式上将传统的“三段式”改为“两段式”,即基础教学和实习教学,将原本在教室里进行的专业理论教学安排到医院进行,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

在教学方法上将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改为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带着在见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临床适应能力。[9]这些对于培养基层卫生单位需求的实用人才很有作用。

第三,积极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面向基层就业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由于许多医学生缺乏基层生活锻炼,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了解基层状况,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研、见习、实习、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真正深入基层医院,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基层缺医少药的困难,感受到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切实体会到自身价值所在,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到基层就业的信心与勇气。

3.从医学生个人及家庭层面上看

第一,客观面对现实,树立合理正确的就业观。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倾斜,也体现了对医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医学生应认真学习、了解和领会新医改政策,积极调整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追求和国家、时代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在基层锻炼自己成长成才。家庭也应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理解和支持子女到基层建功立业。

第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胜任基层工作做好准备。医学生应加强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医德修养等,使自己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基层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以更好地实现到基层就业、胜任基层工作。

4.从基层医院层面上看第一,努力改善自身环境。

基层医院都应该紧紧抓住这次新医改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或省市有关项目支持,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自身管理,努力改善医院大环境,从而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前来工作。

第二,认真落实好医学生基层就业相关政策。

基层医院要努力改善毕业生就业条件特别是要将各级各类有关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贯彻好,切实保护好基层就业医学生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

基层医院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重视培养人才。为此,可以主动与当地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或共建单位,定期选拔青年骨干去进修深造,或与他们开展常规的病情诊断交流活动,力争为基层就业医学生提供良好的未来发展空间。第四,积极主动地招聘人才、储备人才。基层医院除了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本地医学生信息库之外,还应该主动与各地方医学院校加强联系,积极向他们推荐自己医院,到他们那里招聘毕业生,从而拓宽人才招聘渠道,掌握招聘人才的主动性。

总之,面对医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医学院校、医学生个人与家庭以及基层医院都应该紧密联系本次新医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引导和鼓励医学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在较好地解决医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的同时,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基层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