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9:49:17

背景下

背景下范文篇1

一、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在WTO框架下的界定

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TradeRelatedEnvironmentalMeasures,简写为TREMs),是为保护环境之目的而作为国内政策或根据区域或多边协定采取的具有重大附带贸易效果的法律、法规及行政措施。在WTO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上提交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报告》中有对TREMs的描述,将为环境目的所使用的贸易措施和具有重大贸易效果的环境措施统称为TREMs。在WTO框架下,TREMs主要包括强制性环境措施、自愿性环境措施和环境经济措施。

强制性环境措施主要是环境技术法规,包括对产品有毒有害成分的限制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卫生及动植物检疫标准等强制性规则。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TBT协议和SPS协议都与此类环境措施有关。自愿性环境措施是指在产品的包装、环境标志、环境管理认证等。随着各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此类环境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环境经济措施包括各种环境税费和环境补贴等,有利于激励生产者采取环境友好的技术和方法,开发环境友好的产品。WTO协议中针对TREMs的规则是零散的分布于不同协议的条款中的,并且大多与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有关。在GATT/WTO争端解决历史上与TREMs有关的著名案例有金枪鱼案(1991年)、海龟/海虾案(1998年)、石棉案(2001年)等,在这些典型案例中WTO所表现出来的总的原则是:一方面承认各成员方为了保护各自的居民、动植物生面健康和防止污染环境,有权制定本国的环保政策并组织实施;另一方面则要求这些TREMs不能妨碍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正常运行,使环保措施成为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TREMs的特征和趋势

随着各国的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活动的余地明显减少。然而,出于环境保护初衷而存在的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则在WTO体制下开了一个“环境窗口”(EnvironmentWindow),这就为某些贸易保护主义者不承诺相关的国家贸易规范提供了辩解的依据。随着环保问题日益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各种名目繁多的TREMs必将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从而引发贸易摩擦。近年来国外TREMs有了较快的发展,标准日趋严格,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美国、欧盟和日本的TREMs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较大。这些国家的TREMs发展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

1.频繁出台和修订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扩大管制范围美国、欧盟和日本颁布的与环境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许多都是新颁布或是新修订的,比原法规或标准更严格,涉及的范围更广。例如欧盟新颁布或新修订的与贸易相关的环境法规和标准涉及范围非常广,包括机电产品、纺织及服装产品、食品、农产品、水产品、化工产品、包装容器和材料等,影响较大的如欧盟针对电子产品的两个指令,以及新化学品战略(REACH法案)等。这些行业和产品都是我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

2.增加检测项目,改变检测方法,提高标准水平发达国家近年来调整和增加检测项目和改变检测标准,使许多出口企业措不及防。如欧盟对中国茶叶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从原来的六项增加到六十多项,并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标准提高了100倍之多。日本的农残新标准更是将现行制度所设计的130种农作物229种农药9000个农残标准扩大到135种农作物724种农药19000个农残标准。此类检测项目的增加、检测方法的改变使许多出口企业无法很快适应和进行及时调整,一些企业在出口中受到损失。

3.一些TREMs已由最终产品扩展到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与方法(PPMs)在著名的1981年的“海豚———金枪鱼争端案”中,专家小组首次区分了金枪鱼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与金枪鱼这一产品本身,从而使得PPMs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此后在1998年的“海龟/海虾案”中,DSB还做出了对PPMs认可的裁定。这些判例无疑对PPMs的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今各国出台的许多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从PPMs的角度对产品生命周期提出限制要求的。例如关于生产方法和捕捞区域的欧盟渔业和水产品市场共同组织立法,美国的木材包装法案等。我国产品在达到这些要求方面无疑将面临更大的困难,竞争力将受到挑战。

三、TREMs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我国贸易出口方向过于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且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技术标准比较高,环境意识很强,对进口产品的要求特别高,这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着缩小的危险。

2.对我国出口行业的影响从行业上看,TREMs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由农产品和部分工业品扩展到纺织品、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纸张、纸制品、电池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机械产品、鞋类、橡胶制品等领域,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对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发达国家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我国的制造商必须在产品流通过程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论证和鉴定等手续及相关费用。而产品的外观设计、出口标签、甚至商业广告等也将不得不做出大幅度的调整。出口产品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必将使我国目前出口产品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作为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我国应对TREMs的战略思考

我国既是WTO成员方,又签署了多项多边环境协定,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良好的机遇,同时对我国的外贸也是严峻的挑战。如何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能够为我国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积极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这是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1.积极参加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在新一轮的WTO多哈谈判中,我国必须要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谈判立场。我们应充分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地位,对一些关键问题,例如TREMs的界定、PPMs问题、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问题提出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提案。同时与其他一些观点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紧密合作,以集体的力量进行斗争,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结果,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这样一方面当我国企业遭遇此类壁垒时,争取运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作为抗辩理由,保护我国的正当贸易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背景下范文篇2

关键词:疫情;背景;云德育课程;探究

面对全面爆发的肺炎疫情,技工学校必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德育教育工作,这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技工学校的教师可以运用微课、钉钉等方式来对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等等,逐渐塑造技工学校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推动技工学校学生取得更好地发展。

1疫情背景下开展云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在较为严峻的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球很多学校均不能如期开学,学生都滞留在家里,缺少学校制度等条条框框的制约与规范、缺乏教师面对面的教导与约束,很多学生慢慢出现懒散、价值观偏差等问题。近些年来,德育教育工作一直是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必要内容。由于受到肺炎疫情的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由线下教育改为线上教育,运用云德育课堂来拓展德育教育的形式、丰富德育教育的资源与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响应我国教育部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技工学校通过对前疫情防控形势与现状的把握,积极的将疫情防护知识、技巧以及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融入到线上德育教育的内容当中。在云德育课堂中运用案例分析、问题导入以及在线互动形式,打造出一个独树一帜的德育云课堂。与此同时,在疫情期间运用线上云德育课堂,能够将更加精彩的德育教育内容通过视频、图片以文章等形式传播给技工学校的学生,如抗“疫”英雄的视频短片及案例等,这些都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怀,使得技工学校的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教师以及社区的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并发挥自己的余热去帮助周围的亲人、朋友、邻居等共同抗“疫”,有利于更好地塑造与提升技工学校云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2疫情背景下的云德育课程的教学探索

当前,云课堂是肺炎疫情期间各类院校持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与载体。很多学校均运用钉钉等线上教育平台来开展教学课程,使得疫情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更好地延续,同时也为技工学校更好的实施云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好地途径与方法。下面对疫情背景下的云德育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探讨与研究:2.1重视云德育课堂的有效应用。随着信息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丰富与拓宽了教育教学的内容与途径。在肺炎疫情期间,技工学校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运用云德育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或者方法。基于此,技工学校以及教师必须要重视云德育课堂的有效应用,积极的制作一些德育教育的视频课程,或者进行在线直播开展德育教育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技工学校云德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更好开展与进行,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技工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增强德育教育品质。2.2云德育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与延伸。在云德育教育课程来拓展德育教育形式与内容时,技工学校可以充分运用一些网络教学案例来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筛选一些肺炎疫情抗疫期间的优秀人物事迹等作为素材,制作成案例教学视频来供学生观看与学习,逐渐引发学生的共鸣,从思想、意识与行为上塑造技工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情怀。例如大明星韩红,在疫情期间发起筹集善款的活动,众多明星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并捐赠了很多的抗疫物资,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还有在疫情一线奋斗的白衣天使们,他们有的还是哺乳期的妇女,依然投身到抗疫一线当中,牺牲小我,完成大我。通过多种案例或者抗疫视频的呈现,能够更好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得学生能够对善、恶、美、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激励技工学生更好地成长与成才,促进技工学校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够硬、专业素质够强的优秀人才。2.3重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与渗透。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是疫情期间学校以及教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通过微信聊天、微信视频或者与家长沟通等方式,了解与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动态。教师在线上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教育,也可以直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合与渗透进来。技工学校的教师可以在线上针对“肺炎疫情”展开专题讨论,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次疫情的认识,并可以进行举例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认知,教师在进行最后的归纳与总结,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延伸与呈现出来,既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又强化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技工学校云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与水平的更好提升。2.4重视微信公众号作用的发挥。技工学校在疫情期间展开德育教育工作时,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积极的制作与宣传一些与抗疫相关的励志事件与抗疫人物事迹,引导技工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与爱国观。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作业,在欣赏与观看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德育教育内容后的实际感情是什么,每个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与认知,这样使得技工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素质与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云德育课程教学方案来培养与塑造技工学校学生优秀的品德与素养,增强技工学校云德育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境下,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与便捷。面对这次突然爆发的肺炎疫情,很多人都慌了手脚,且给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教育教学部门也不例外。技工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只有重视德育教育云课堂的开发与利用,并挖掘与运用互联网中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运用学生身边的抗疫案例或者时事来触动学生心灵,创设德育教育情境,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培育学生更加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罗文庆.“互联网+”视域下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路径探索[J].才智,2019,(7):161.

[2]王芳.“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74-77.

背景下范文篇3

低碳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的行业受到了全球的关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碳旅游”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说明未来的旅游业将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酒店作为旅游景区的必要设施,是游客旅游与休憩的媒介与载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酒店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水平都关系着酒店的星级标准,而酒店的软件水平就是体现在服务水平,反映在管理模式与体制上。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推广,景区的酒店管理体制与模式必将做出一定的改变与完善。为此,将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相结合进行研究,从目前来说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与借鉴作用。本文从低碳旅游的现状以及低碳旅游对景区酒店管理的新要求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酒店管理在低碳旅游标准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与低碳旅游的相关要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低碳旅游的现状

低碳旅游就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与低碳排放量的绿色旅游。本质上说,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也是我国未来服务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战略;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旅游模式的转变;提倡节约、绿色的旅游风气;加强旅游的智能化反战,建立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事实上,我国的低碳旅游早已在民间开展起来。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400公顷等等;从2001—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低碳、环保的旅游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知名的低碳旅游景点还有燕子沟、峨眉山以及张家界等等。

三、低碳旅游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与要求

景区酒店管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企业管理模式。景区酒店作为服务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就是需要与人打交道。原先的酒店管理多数是以“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奉行“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就没有满意的顾客”的管理模式。然而,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以前这种景区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低碳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应该是:在“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下,以低碳、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绿色服务手段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低碳旅游概念对景区的酒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在旅游酒店内部营造清洁、环保、绿色、安全的工作环境,搞好“旅游酒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关注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第三,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服务”,树立“绿色旅游酒店的形象”;第四,完善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设备管理等环节,使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人与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强调生态保护。

四、景区酒店管理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高科技服务设施需要加强,服务水平有待改进目前,景区大部分高星级饭店硬件设施已不低于国际同档次饭店,但这些酒店在高科技服务设施的应用方面普遍不足。如饭店内部的温度是很棘手的,人数多少会对内部温度产生微妙影响,这不是一部中央空调就可以解决的。饭店的服务项目与设施不仅仅要符合客户的需求,而且要从科技、环保的角度来加强与完善。同时,本质上来说,酒店提供的毕竟是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命系着酒店能否发展、能否做大做强。而国内景区的多数酒店在服务能力与水平上却无法与景区、酒店的硬件条件相匹配。整体而言,国内多数酒店的五星级来自于硬件五星,而至于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以及服务队伍等软件实力都愧对于五星的标准。

(二)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WTO的加入,我国已逐渐被西方友人所了解与熟悉。但是,国内大部分酒店的管理者对国际化的准备稍显不足,比如连语言上的障碍都得不到解决的话,很难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同时,国内大部分景区已逐渐走入国外友人的视线,已逐步被其熟知,而景区酒店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无疑会降低游客对景区、当地旅游条件的满意度。

(三)酒店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酒店的管理需要人才,酒店的服务也需要人才,在低碳旅游概念背景下,酒店的日常维护更需要人才。然而,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国人的封建传统思想,大部分人没有把酒店作为正常的工作与行业来对待;且人员就业上,酒店对人才的吸引也远远不如其他行业;国内景区多数酒店的员工主要以中年人为主,这部分人学历与素质相对较低,对先进科技与设施的掌握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国内景区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偏僻地区,这些地方交通闭塞、居住环境恶劣、经济水平落后,更降低了这些酒店对人才的吸引。此外,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设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性的大学毕业生供应远远不及国内酒店的人才需求。

(四)酒店文化建设落后,不符合低碳旅游的概念21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酒店也不例外。酒店文化就是酒店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实际,为了实现某一高度与目标而树立的一种价值观取向。一方面,国内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对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视不足,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有些酒店的确有自己的酒店文化与价值观,但是这酒店文化没有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使得员工对酒店文化并不认同,对酒店缺乏归属感。同时,有些酒店的价值观取向仅仅是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并没有体现与反映其社会责任与环保观念,这也是不利于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

五、低碳旅游概念下景区酒店管理的解决对策与模式

(一)结合低碳的相关标准,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与监督体系随着低碳旅游的提出,有关低碳的标准也必将实施,为此,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质量标准,且要结合低碳标准的实际。但是由于酒店产品是由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组成,对于无形产品很难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宾客满意程度有高有低,它不是一个明确稳定的标准。第一,需结合酒店目前服务环境、服务能力、服务设施以及服务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体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制度。第二,根据制度,确定内部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三,分析酒店的服务流程与环节,结合流程与环节,确定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范围,这是今后监督检查的依据,也是进行业务绩效、人员考核的依据。第四,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组织保障,因此,须对企业质量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与管理,确定分级、分层的相互制约组织制度,防止出现监督人员与门店人员串通舞弊等情况的发生。第五,学习先进同行模式,制定质量监督管理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指标,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数量化与客观化。质检制度是监督、检查酒店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有了严格的质检制度才能使酒店质量标准被准确无误地执行,才能保证酒店产品质量稳中有升。

(二)提高员工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概念,是指酒店向宾客提供的服务在使用价值上(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适合满足宾客需要的程度,它直接关系着酒店产品的市场销售。“宾客至上”是目的,“员工第一”是保证。酒店是服务性企业,服务行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而购买与消费商品的是宾客,提供商品的则是员工,因此从这个程度而言,员工与宾客之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也可以说,酒店经济效益与宾客消费水平成正比。酒店服务中,要体现“宾客至上”,提供优质服务,使客人在酒店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从当今与未来的发展来看,人才已经成为了各行各界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对于酒店这样的服务行业来说,人才的急需性与迫切性显得更为明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50%人跳槽是因为薪酬待遇,考虑到薪酬待遇是人才体现其重要性的一大指标,要挽留人才,首先,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对于酒店各项工作、服务都需考虑到位,并加入日常的业绩考核制度之中,对服务人员实行以日常工资为基础,加大客户满意度的权重,实现“质优者多得”的目标。其次,人才的价值是体现在其事业与工作上,酒店与管理者要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动力,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与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分配符合其性格与个性的工作,让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立信心。最后,近年来许多人才开始越来越注重工作的环境、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氛围,各种酒店打感情牌留人才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酒店须从员工角度出发,对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考虑员工工作的辛苦与劳累,设置一定的放松设备与场所;同时,开展各种素质拓展与组织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培养默契与和谐的氛围。

(四)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培养核心价值观酒店文化是酒店长期逐步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酒店文化不仅影响酒店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及其关系,也是影响酒店能否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低碳旅游概念,酒店急需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现与反映低碳、环保概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两手抓的目标。

背景下范文篇4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与国外的交流日趋紧密,旅游行业对外开放的力度与广度都不断加强。旅游翻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外交流及人文环境建设的水平。随着宣传意识的增强,旅游翻译的质量已大为提高,但现实中国外民众对我们旅游翻译的认可度、接受度仍然不高。鉴于此,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一种文学批评范式,它源于现象学、阐释学、俄国形式主义等文学理论,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研究主体的一种理论体系。在传统文学理论的视角下,作品的意义是绝对的,否认社会存在对作品的制约作用,读者只能被动地对其单向静观,这割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否定了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将文学活动中作者、作品、读者这一动态过程切割为封闭的、互不相连的片断。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只具备潜在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可能的存在”,读者的阅读活动是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实现审美价值的唯一途径。[1]23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参与,认为其对作品意义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仅是作家对作品的创造,更是读者对作品的接受。[1]52作品并不是向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更像是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作品意义的实现是作品本身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一个运动过程,它是一种动态产物,不是绝对静止和绝对客观的东西。[2]608-609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作品的接受和判断都必须以下列因素为基础:对文学规范的预先认识,对已经熟悉的作品的形式技巧和艺术风格的了解,以及过去积累的审美经验。[1]80这些认识和经验先于读者对该作品的主观理解和心理反应。一部作品会通过公开或隐蔽的信号、人们所熟悉的特点或含蓄的暗示,把它的读者引向一种特定的接受方式,它一定唤醒读者对过去作品的记忆,引起一定的审美期待。[2]606读者不是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参与,作品通过读者的这种参与,才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中。

三、接受美学对旅游翻译的启示

接受美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并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3]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中心论,其对翻译研究的重要启示就是要转换视角,把研究重点转向目的语读者。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的成败取决于译文能否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其直接关系到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的实现。[4]目的语读者积极地介入到原文、译者、译文三方所形成的对话关系,这有着两层含义:一是目的语读者能动地接受和吸收原语文化;二是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生着变化,其期待视野在译文的传递过程中逐渐扩大,期待视野的扩大反过来又影响其对译文的接受,两者相辅相成。[5]旅游翻译以外国人为对象,以推介旅游为目的,其翻译效果取决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情况,这与接受美学的立论精神是一致的。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接受美学对旅游翻译的启示。

(一)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翻译过程中发生至少两次视野融合:第一次是译者的视野与原作视野的融合,第二次是第一次融合后形成的新视野与目的语读者视野的融合,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是两次视野融合后形成的产物。译者在视野融合中不是“隐身”的,而是积极参与的,任何译者都是从自己的期待视野出发,译者既是理解者又是解释者,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可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承认译者的主体性,并不是说译者可以脱离原作恣意妄为,而是指译者在以原作为依归的前提下,允许出现“创造性的叛逆”。[6]作品作用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所引起的“审美距离”的大小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品视野如果大大超出了一般接受者的审美期待,其虽然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不被人或只为少数人所理解,只有当接受者普遍的期待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到某种高度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为广大接受者所认识和理解。旅游宣传材料包含了许多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国人来讲属于大众化的通俗读物,但对于国外民众来讲,其所带来的审美距离较大,非一般读者可以理解。译者在翻译HUIWENXUE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一点,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考虑到他们的审美要求和接受水平,灵活地使用变通手段调动其审美参与,使译文让国外民众看得懂并喜闻乐见,从而达到传递信息并激发旅游欲望的目的。

(二)在文化层面上关照目的语读者

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间传递信息的活动。对于旅游宣传材料中的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时,要在文化层面上关照目的语读者,关照其文化思维,好的译文不仅仅是被理解,更应是被接受。例如某些旅游材料是反映中国特色文化的,包含着深刻的涵义,对于这类材料的翻译,译者不能局限于中国文化,更应该考虑到目的语文化,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因此,译者应立足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上,关注其作用和地位,在选取翻译策略时,应从文化层面关照目的语读者,充分调动其审美体验。例如某旅游网站对秦始皇的介绍:原文: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因生于赵都邯郸,故又称赵政,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前246年至前221年为秦王,前221年统一中国,成为秦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译文:QinShiHuang(259BC-210BC),Alexan-dertheGreatofChina,personalnameYingZheng,outstandingstatesman,militarycommander,kingoftheChineseStateofQinfrom246BCto221BC,unifiedChinaandbecamethefirstemperorofQinDynastyaswellasChinain221BC.在汉代以前,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派生出来的,当时的古人又有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的习惯,所以才有上面的“嬴姓秦氏”、“故又称赵政”等措辞,如果译文照搬原文、亦步亦趋,纠结于这些文化信息,只会使目的语读者一头雾水。译者巧妙地在文化层面对目的语读者进行了关照,直接将秦始皇的名字译为“personalnameYingZheng”,并在译文中增添了AlexandertheGreatofChina,将秦始皇比拟为中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充分考虑了英语读者的文化思维,该译文符合其期待视野,又略高于其期待视野,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参与,达到了旅游信息传递的目的。

(三)在审美经验上关照目的语读者

一个民族的社会历程及文化传统常体现在其美学思想上,这是该民族独特历史及文化在民族心理上的积淀,反映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人文思想。在旅游材料翻译中,原文的审美水准常远超出一般目的语读者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期待,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在审美经验上关照目的语读者,使译文符合其欣赏水平、审美观、阅读习惯,以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共鸣,实现视野的二次融合。例如:原文:“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唱晚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依栏杆水拍堤。”这是古人赞美青岛海滨的诗句。青岛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夏无酷夏,冬无严寒。译文:Qingdao,whosebeautyoftenappearsinpo-etry,isacharmingcoastalcity.Itisneitherhotinsum-mernorcoldinwinter.上面的旅游宣传材料中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来强调青岛深具文化底蕴,这符合中国人审美心理与接受习惯。但如果将原诗翻译出来,将显得用词过于雕饰,冗长拖沓、华而不实,不符合目的语文化的审美心理。译者巧妙地将其译为“whosebeautyoftenappearsinpoetry”,关照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译文简洁朴实,又能唤起读者的兴趣,符合其文化心理和审美方式。

背景下范文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名师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中小学出现了许多名校和名校长,这些学校大都以课堂教学改革出名,如江苏省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等。然而与名校群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全国叫得响的课改名师却少之又少。人们都热衷于到名校参观学习,而名校除了校长有名,教学模式有名,有影响的教师并不多。人们不禁慨叹:现在是名校群起而名师缺失的时代。

一、名师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统一的备课制度和教学模式,成就了学校却限制了教师

在中国教育界喊得最响的一句话是:有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看一下近几年出现的名校,大多都是有一个好校长。校长有创新意识,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创立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然后以行政的手段在学校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阻力就“不换思想就换人”,通过各种奖惩制度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硬性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学生练习不能少于多少分钟。这些严厉的管理措施对于促使教师们强行接受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课改初期,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还不能掌握,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强行人规,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感悟,是有引领作用的。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连一些起码的课堂常规都不熟悉,规定一些课堂教学的模式让他们遵循,确实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也有助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这种整齐划一的管理措施和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却难以出现名师,因为名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我们看到的是校长的思想而不是教师的思想,看到的是学校的统一模式而不是教师的个人风格。到处做报告的是校长而不是教师,教师外出讲课也只能是对学校教学模式的展示和诠释,他们介绍的是学校的改革而不是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学校他们只能算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特的自我,他们会成为名校的教师但难以成为名教师。

(二)多变的课本繁荣了市场却难为了教师

名教师不但在教学风格方面自成特色,对教材的把握也是相当熟练。过去许多名教师“一支粉笔”登讲台,从来不带书和教案,令人称奇。因为多年不变的教材内容他们已烂熟于心,上课时不需要再看课本。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首先取决于对教材的熟练程度,很难想象名教师上课时会眼不离课本。而现在新课改提倡“一标多本”,各地可以自选课本,甚至一个地区的课本也在不断变化。同一个班的课本可能《语文》是人教版的,《数学》是北师大版的;这一年级是苏教版的,下一年级又换成了沪教版。这种做法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了选择教材的机会,另一方面繁荣了教材市场。过去许多名师走遍全国上公开课从来不带书和教案,甚至让学生临时点课,学生点什么教师讲什么,教师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顾客只要报出菜名就能做出这道菜。全国统一教材,教师只要把一套书搞熟了,走遍全国都不怕。就像卡拉OK一样,大家都是“唱同样的歌”,只要点出歌名,歌词一样,旋律一样,只是嗓音的不同和演唱的水平不同。现在不行了,各地的课本不一样,名师到外地上课首先要熟悉当地使用的课本,不再那么得心应手了,更不敢妄谈点什么上什么。有些老的名师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干脆自带课本,走到哪里上公开课都是那一篇课文。据说一个小学名师一篇课文在全国讲过600多场,真是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然而现在大家希望看到的是“用我们的教材你怎么处理”,所以面对多变的教材市场名师也为难了。

(三)先进的课改理念明白了专家却困惑了教师

说是新课改,其实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了,对于一些新课程理念人们已熟能成诵,但真正能够解释清楚并说明在具体教学中怎么用的教师却并不多见。比如:具体到一节初中数学课,怎样才算是用好教材、超出教材?不同学段和学科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在家长和社会依然看重中考和高考升学率的情况下,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与升学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这些问题,课程专家们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能走进课堂听课评课的并不多,能亲自上示范课的更少。一线的教师只能在实践中慢慢地感悟,摸着石头过河,也拿不准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目前我们还很少看到令人信服的新课改的示范课,可以说,真正称得上是新课改名师的教师凤毛麟角。一线教师希望看到能真正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名师和名课,而目前的名师大多还停留在展示个人教学艺术的层面。转(四)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却淡化了教师

新课程提倡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学生要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学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学校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硬性规定教师讲课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甚至砸掉讲台、搬走讲桌,使教师无固定的讲坛。在一些课堂上已分不清哪是教师哪是学生,学生个性的张扬早已掩盖了教师个人的风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已退居二线,难以像过去的名师那样神采飞扬地讲演了。过去中小学教师“看课”主要是看教师的表演,教师的口才、板书、教态都是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大规模的公开课,上千人的观众,二三十个学生坐在舞台上背对听众,听课者看到的是正面表演的教师,学生的活动只能成为教师表演的道具和点缀。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教师的作用被大大淡化了。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公开课不再那么精彩,不再那么吸引眼球,名师表演的机会从而也减少了。

二、怎样成为新课改下的名师

在教学改革的转型时期,由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都在变化,所以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出现与新课改配套的名师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成为名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名师必须在理念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作出示范

对于新课改的理念人们不再陌生,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些理念。在这方面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这是个二次创新的过程。中小学教师要在这方面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要从自己所教的学段和学科开始,系统地进行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比如,三维的课程目标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如何表述、如何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比较容易理解,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否堂堂都要确立和落实?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否堂堂都要有?类似的问题一线教师会提出一大堆,在课改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的今天,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问题依然感到困惑。他们希望有人系统地研究这些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如果谁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他就是当然的名师。新时期需要这样的明白人,大家不再希望去看那些善于作秀的表演型的名师。

(二)名师必须熟练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

过去的名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掌握熟练,而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差别,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意图、编排体例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课改前的教材大都采用线性结构排列,课改后的教材大都采用模块结构排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编排体例问题,而是体现了一种教学理念的变化。过去的名师都是在教过多年毕业班后才把握了教材,而课改后一个学段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的教师并不多(很多学校都是接力教学),何况教过一轮教材也把握不了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所以要成为名教师首先要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上下功夫。笔者曾在若干所重点小学做过现场测试:“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的最低阅读量是多少?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具体落实这些阅读量的?”很少有人能答对这个问题。虽然课程标准大家学了多少遍,却很少有人把它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更没有考虑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标准。现在虽然提倡“一标多本”,各地的课本不同,但课程标准在全国是统一的,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课程标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教材怎么变,考试怎么考,都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真的把课程标准琢磨透了,教材再变也不怕。

中小学教师不管用什么教材,都要认真研究这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要研究整个学段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要清楚本学段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什么逻辑关系建构起来的。高水平的教师要能够整合教材而不是照搬教材。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在教学中就知道怎么才算是“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怎么才算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背景下范文篇6

一、企业柔性战略观的提出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环境、战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阿尔里奇(1979)、钱得勒(1962)、安得鲁斯(1972)和查尔德(1972)等人认为,环境是真实的,组织与环境是相互分离的,所有构成战略态势的环境要素都独立于观察者。战略制定者必须通过扫描客观存在的环境以发现机会和威胁,并找到与这一环境事实相匹配的最佳战略方案,理性的分析过程是寻求特定环境态势下最佳战略方案的关键。为了应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谋求战略变革和创新,原先用于制造业的柔性思想逐渐被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够对变革或新情况做出反应或适应的质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将柔性思想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战略观点,认为企业柔性包括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内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组织快速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则是指组织能动地影响环境的能力,它通过保护性(防御性)策略或开拓性(进取性)策略来减少组织的脆弱性。刘益、李垣等(2005)认为,柔性战略不仅仅是一种适应性战略,它更强调创造或利用变化。或者说,它是一种破坏旧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变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战略。阿克和马什卡雷尼亚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实现柔性战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资于未经充分利用的资产以及减少专用性承诺等)。桑切斯(Sanchez,1995)则结合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认为柔性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两方面,即企业可用资源的固有柔性(如备选资源的使用范围、资源的转换成本与转换时间)以及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柔性战略观是指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时,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运用、整合或创造内外部资源,对环境变化做出的能动性反应。理解柔性战略观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性战略关注环境的变化强调利用变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

(二)柔性战略强调的柔性是建立在稳定性基础上的韦克(Weick,1982)指出,绝对的柔性使组织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感觉,容易导致决策混乱。范汉姆(VanHam等,1987)强调,对于保持一致性和组织的控制能力而言,稳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强调运用柔性战略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战略的刚性和计划性,它是刚性基础上的发展。

(三)柔性资源与能力是实现柔性战略的根本保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必须有能力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四)柔性战略依赖于企业的柔性系统企业柔性系统包括柔性的管理思想、柔性的组织和管理控制以及柔性的生产系统等,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柔性战略观下企业财务战略思想的转变——从刚性财务转向柔性财务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传统财务战略是建立在刚性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的,认为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制度,以保持企业理财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邓明然,2005)。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使企业战略观发生了变化,也对传统的、相对静态单一的刚性财务战略思想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中持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要求公司财务战略能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调整;另一方面,企业财务战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征,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因果模糊性。为解决财务战略的长期稳定性与环境变化的持续不可预测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实现由传统的静态思维方式向动态思维方式的转化,从传统的以计划预算为主的刚性财务向刚性基础上的柔性财务转化。许多财务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王化成(1992)提出了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循弹性原则,进行了如何保持合理弹性的研究。邓明然(2005)将柔性战略观点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认为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的刚性同时存在于企业理财系统中,理财系统的柔性是保持理财系统动态稳定性的条件。赵华等(赵华等,2006;余海宗、何浩,2003)借助企业柔性战略思维来解决财务战略问题,正式提出了柔性财务战略观。

上述研究都从不同侧面运用了柔性思想去研究财务,解决了柔性财务战略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却未能很好地确定财务战略的研究范围并建立相应的研究体系。与传统财务战略体系一样,柔性财务战略体系也包括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和战略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实施绩效评估四个方面,但其战略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一)对待环境的态度转变传统财务管理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主要是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强调根据变化调整战略;而柔性背景下的财务战略更关注战略的能动性,强调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财务战略,运用企业资源和能力持续性的适应并利用环境。

(二)柔性财务战略强调战略的灵活性在传统财务战略中,战略计划是实现战略的重要环节,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不同层次的计划来实现;而柔性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实行弹性预算,推行滚动计划法和实行分权式管理等手段,随时整合资源和提升能力,通过动态的博弈来实现战略。

(三)柔性战略观更注重价值链创新和价值管理,强调企业在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三、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及其整合

(一)柔性财务战略及其构成要素

柔性战略观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财务战略思想,也要求对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进行调整或变革。刘益、李垣(2005)认为,为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需要,企业战略的范围必须包括竞争的各类因素,柔性战略应该包括组织柔性、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等五个方面。作为战略思想的具体财务体现,财务战略应保持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性。笔者根据上述柔性战略内涵的界定标准,认为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财务组织柔性、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资源柔性以及财务活动柔性四个方面:

1.财务组织柔性财务组织柔性包括组织结构柔性和组织管理柔性。在柔性财务战略中,财务组织机制不仅要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还要适应环境变化,以促使企业员工不断提高素质,增强企业的财务运作能力。因此,组织结构决不可能静止不变,有效的财务组织柔性来源于组织内部的要求、组织结构的弹性、组织成员对变化的适应性与组织外部的竞争状况、组织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组织氛围和群体和谐等方面。组织管理柔性是指财务组织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及部门间沟通以适应变化或超前行动的管理制度、程序及方式方法所具有的灵活性。财务战略柔性的程度及其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组织结构转换的高效益、高效率及组织创造性的提高上。

2.财务资源柔性财务资源柔性是指企业原有财务资源的转化能力,某种财务资源的用途越宽泛,且其转化成另一种资源的难度较小、时间较短时,该财务资源的柔性就越大。如,企业内部保持较低比例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性资产投资,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的变化能力和周转速度从而提高财务资源的柔性水平。再比如,在集群内部,通过企业与集群企业的合作关系,使用转包或接受订单等方式,借助集群的生产能力虚拟出企业的生产能力,通过资源柔性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因此,财务资源柔性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物质基础。

3.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能力柔性是指在变化环境下企业整合旧资源、发现新资源并有效组织财务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邓明然(2005)认为,柔性财务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缓冲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吸收或减少环境变化对系统影响的能力;适应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随环境变化而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积极影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能力。作为财务资源的人是保证财务能力柔性的主体,财务能力柔性则体现了企业财务战略实施中的控制能力,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管理能力保证。

4.财务活动柔性财务活动柔性是柔性财务战略得以实施并获取成功的依托,因为企业的财务战略柔性都是柔性组织运用柔性资源和能力,通过财务活动表现出来的。财务活动柔性一般包括柔性筹资系统、柔性投资系统和柔性的营运资金管理系统以及柔性分配系统。企业只有能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合理地投放配置和使用资金以获取最高的投资回报,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在柔性财务战略的四大组成部分中,财务组织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是基础,财务活动柔性是整合前三种柔性基础上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柔性财务战略实际上是企业柔性战略在财务管理中的延伸,它以企业战略和财务环境分析为起点,通过财务活动的组织,利用并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财务能力和财务组织应对环境变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企业战略相比,柔性财务战略更多体现的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利用,而不是改变或制造环境。

(二)柔性财务战略各要素间的整合

成功的财务战略需要依赖协调过程才能使战略意图得到实现。企业应该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只有当所希望的新战略相匹配的资源、能力、组织、活动等得到改变并达到彼此协调时,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才有保证,财务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选择利用每一个要素,并将其组合起来建立一个不断强化的柔性系统的过程(刘益、李垣等,2005)。在一个相对多变而复杂的非均衡环境中,柔性财务战略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具体如下(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战略与企业财务组织、财务资源、财务能力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配合的体系。柔性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对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系统。

1.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总是要求企业对财务资源和能力根据环境变化与目标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整合和变动。一方面,要求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从根据计划分配资源转变为注重资源本身的多用途和适应性,如,企业内部保持较低比例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性资产投资,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的变化能力和周转速度来提高财务资源的柔性水平;另一方面,要求财务能力从原来单一的规范化、秩序化的计划性管理转变为灵活、快速的集成化管理,实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在财务战略的形成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财务资源或财务能力的单纯影响外,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互动影响,并按照新战略及其实施要求对二者进行重新整合,拓展财务战略的形成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行路径,为战略措施提供更广阔的可行区域和更合理的选择标准。

2.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是在高度复杂化并不断变化的非均衡环境之中进行的,人作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对战略实施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因此,企业柔性财务系统中的财务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素质(包括价值观和创新意识)与配备对财务系统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3.财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通过相应的财务活动加以落实,财务活动是实施财务战略的基础和土壤。一般来说,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会经历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以及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等,体现出不同的财务活动特征。因此,如何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及拥有或可以整合的资源、能力和组织结构实施战略变革和创新,是财务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

背景下范文篇7

1国外农业跨国种植历程

近年来,由于许多粮食进口国意识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容易使自己受到粮食价格飙升的冲击,更关键的是容易遭受到供应中断的风险。于是许多国家政府、金融投资者和企业积极寻求投资海外农田,纷纷到海外租(买)地种粮。这些投资国主要来自于东亚和南亚国家(韩国、日本、印度、中国)、海湾国家(卡塔尔、阿联酋、沙特阿拉伯)以及欧盟和美国等国的私人投资者,其中日本与韩国是其中的代表。目标国主要分布于以下地区:中亚(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东南亚(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非洲(埃塞俄比亚、苏丹、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等)、南美洲(阿根廷、巴西等)以及一些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如乌克兰、俄罗斯等)[1]。另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估计,自2006年起,海外农作物种植共涉及约1500-2000万hm2土地。

1.1日本

从20世纪40年代起,日本开始在东南亚建立农场,20世纪80年代又将垦荒范围延至中国等地。据韩国《朝鲜日报》2008年3月4日报道,“日本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万hm2农田,相当于日本国内农田面积的3倍左右”。目前日本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中国、乌克兰、新西兰、印尼和美国等国的农场签订了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协议。特别是近年来日本加快了对巴西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日本是巴西农业的最大合作者,目前在巴西的150万日本移民中至少有30万人从事农业[2],他们在巴西各地开设大型农牧公司,生产大豆、鸡蛋、蔬菜、蚕丝等主要农副产品。2008年三井物产在巴西投资100亿日元建立种植农场。该农场面积达10万hm2,除种植玉米和棉花外,仅黄豆的种植面积就有2.7万hm2。

1.2韩国

从上世纪70年代,韩国就开始对海外农业进行投资,这期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韩国对进口粮食的依赖程度也很高。2007年韩国3/4的粮食依赖进口,每年进口粮食1400万t,是世界第5大粮食进口国,因此韩国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安全。经过多年经营,韩国农业跨国种植成果显著:在俄罗斯边疆区通过垦荒开垦出了近30万hm2的农田,相当于韩国耕地的1/6;2008年4月,韩国又以无偿援助的方式在蒙古获得了27万hm2的土地[4],这是迄今为止韩国海外垦田所取得的最大成果;2008年11月,韩国大宇物流公司获马达加斯加130万hm2租期为99年可耕地的使用权,用于耕种玉米和种植生产生物燃料的棕榈。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此次租用的农田约占马达加斯加可耕地面积的一半。此前大宇物流已经与其他公司合作,在印度尼西亚租种5万hm2农田用于种植玉米。

1.3海湾国家

早在2008年全球粮价暴涨之时,中东及北非一些农业资源匮乏的产油国,为解决粮食和食品供应的问题,就积极开展农业跨国种植。过去一直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沙特、约旦、巴林、卡塔尔、阿曼、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家携手在海外寻找垦田机会。他们在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格鲁吉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都达成或正在磋商租地、购地协议。在非洲的苏丹和乌干达,也留下了海湾国家垦田的足迹。

1.4美国

美国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近年来,由于移民政策的限制导致美国农业劳动力不足,面对国际粮价及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开始积极开发海外农业资源。美国邻近的拉美国家土地肥沃、劳动力充足廉价以及地理位置靠近美国,这些国家便成了美国农业跨国种植的主要目的地。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企业在墨西哥3个省份种植了超过1.7万hm2农田,雇佣工人1.1万人[3]。

1.5其他国家或地区

近年来,欧洲的德国、瑞典等经济发达国家也积极开展农业跨国种植。据赞比亚商务部称,2009年7月赞比亚投资发展署和德国MANFerrostaalAG公司签订了租赁15万hm2土地种植麻风树以及用其果实炼油的协议。

2中国农业跨国种植的历程和特点

2.1中国农业跨国种植的历程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农业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企业便开始在澳大利亚投资农业,发展畜牧业和种植粮食作物。1996年,新疆的新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就在古巴、墨西哥投资种植业。新天集团的中古合资水稻农场项目是古巴最大的农业合资企业,完成土地开发5000hm2,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古巴粮食短缺的问题,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近年来,农垦企业利用其产业化、规模化、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对外合作的便利,走在了中国农业跨国种植的前列[4]。如陕西农垦从2007年开始在喀麦隆的农业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5亿元人民币。湖北农垦在莫桑比克的示范农场种植了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总计投资额接近1000万美元。广东农垦于2007年下半年,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首批租赁管理了当地胶园0.067万hm2,与当地合作新种橡胶树1万hm2。2008年9月,由广东农垦属下的广垦橡胶集团公司和马来西亚婆联木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7000多万美元,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种植1.2万hm2橡胶项目,合作期50年。据统计,2008年广东农垦86亿元营业收入中有1/5是在境外实现的[5]。截止2009年底,黑龙江农垦总局有28个农场在俄罗斯承包土地,土地种植面积约5.33万hm2,主要种植大豆和水稻,累计生产粮食50万t,累计采伐回运木材15.5万m3,过境农机具2481台套,输出劳务7474人次。种植地点从最初的犹太自治州发展到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赤塔州、阿尔泰边疆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和鄂木斯克州等边疆区和州。

2.2中国农业跨国种植的特点

2.2.1由对外援助向自主种植转变早期中国农业跨国种植主要是以国有农垦企业为主承担的援外项目。例如,1999年中国农垦集团就承担了中国政府贴息优惠贷款项下的援外项目,即坦桑尼亚剑麻种植和加工项目。近年来,包括农垦企业在内的农业企业从单纯承担非营利性援外的任务逐渐发展到自主投资海外种植业,开发海外农业资源。

2.2.2农业跨国种植主体呈现多元化目前中国农业跨国种植主体类型有:1)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自发到海外租地种粮,如黑龙江农民赴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农作物种植;浙江民营企业投资非洲;山东寿光农民在美国和俄罗斯创办海外农场;福建莆田农民到北美、欧洲等地经营种植蔬菜的小农;2004年,新疆伊犁3000多农民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库勒地区种植466hm2农作物等。2)以农垦企业为主的大型农业企业。如黑龙江农垦在俄罗斯境内种植蔬菜和大豆,广东、广西和云南农垦在东南亚建立了木薯、天然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基地,湖北、安徽和山西农垦企业在非洲种植水稻、木薯、大豆、棉花和麻风树等作物。3)大型非农企业。2007年,一些大型非农企业凭借其在境外网点多,员工多的优势也开始从事海外农作物种植,如中信通讯在老挝种植木薯,中海油在印尼种植棕榈树等[1]。

2.2.3农业跨国种植运行模式农业跨国种植运行模式一般是东道国政府提供土地,中国企业提供技术、种子和培训等。雇员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农业工人由国内派出,负责种植工作;二是中国派少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主要雇用原有土地农民或工人。近几年中国农业跨国种植已经逐渐扩展到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立等,如广东农垦就对在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生产的天然橡胶通过建立企业进行加工。

2.2.4跨国种植目标区域分布明显中国农业跨国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和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其中又以东南亚为主。

2.2.5跨国种植的作物具有区域性中国农业跨国种植的非粮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胶、甘蔗、木薯、油菜和棕榈;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非粮作物如天然橡胶、棕榈和木薯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大豆和蔬菜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非洲。

3中国农业跨国种植兴起的原因

3.1政府政策导向加快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由于粮食增速的减缓和气候的变化,加上游资对某些紧缺农产品种的炒作,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粮食价格将呈现上涨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粮价上涨的传导作用不可避免地会带动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我国粮食价格和国际粮价相比,虽然上涨幅度没有那么大,但从纵向看也有较大的涨幅,目前遏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在逐渐增大。开展农业跨国种植,一方面有利于帮助东道国提高其农业生产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基地来提高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能力。农业跨国种植通过增加粮食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国内农业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增加了粮食对外依存度。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含进口植物油折算大豆)4600万t,大豆进口依存度达60%。如果要实现自给,就需要相当于目前5个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的土地来种植大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5.46亿t,进口小麦、玉米和大米分别为120万t、157万t、36.6万t,共计进口粮食约310万t,依此数据计算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9%。但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粮食只包括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不包括大豆。中国在2010年进口大豆5480万t,进口棉花260万t,考虑到大豆的单产只有粮食作物的1/3(据统计,2008年大豆和粮食作物每hm2产量分别为1703kg和4951kg),棉花单产只有粮食的1/4,综合大豆和棉花的进口量来看,201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只有75%左右[7],因为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会增加粮食的种植面积,从而增加粮食的产量。国内企业赴海外开发战略性、短缺性农业自然资源,也有助于缓解国内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鉴于国内外农产品供给和国内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状况、国外大型跨国农业公司对中国农业主导作用逐渐增强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中国政府对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种植采取了鼓励政策,从而加快了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2001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合作开发土地、林业以及渔业等资源”。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政策表述中涉及农业跨国种植的问题。2007年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农业“走出去”,“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和农业资源开发合作,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统筹开展对外农业合作,培育农业跨国经营企业,逐步建立农产品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也指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能力。

3.2企业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

农业跨国种植不仅是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占有量不足,限制了国内农产品的生产。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非洲、俄罗斯等却拥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土地大量闲置,农产品依赖进口。如莫桑比克目前农业播种面积约510万hm2,仅占3600万hm2可耕地面积的14%,有较大的开发空间,适宜大豆、玉米等作物大面积机械化耕作;巴西目前有可耕地面积2.8亿hm2,其中已耕种的仅有1/5左右[4]。非洲、东南亚、俄罗斯、中亚、巴西和阿根廷等都较适合作为我国跨国种植的目的地,它们为国内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开展跨国种植通过提高企业内部要素的利用效率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黑龙江垦区许多农场实行以稻治涝,垦区水田面积从原来的几千hm2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万hm2,占垦区全部耕地面积的1/3以上,从而也导致了近1/3的旱作农机处于闲置状态。这些价值不菲的闲置资产迫切需要重新得到再利用。同时,随着土地向种地能手集中以及农场机关人员精简,各农场还越来越多地闲置了一部分劳动力,也迫切需要再就业。垦区通过积极向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发展农业跨国种植,使这些闲置要素得到了重新利用,企业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3.3东道国政府欢迎对本国农业进行投资

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由于劳动力缺乏、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优良品种短缺导致土地荒芜、产量低,因此,对于外国的投资,当地政府一般都持欢迎态度。如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MelesZenawi)最近表示,该国政府愿为投资方提供数十万公顷的农业用地;俄罗斯为了吸引国外投资农业,从2005年开始,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印尼为了将稻米产量在2010年3800万t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拟采取多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鼓励国内外投资者租用农村地区大片肥沃的土地,推动在偏远地区发展大规模的农业庄园,以协助印尼打造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基地[8]。

4中国农业跨国种植障碍因素分析

与国内种植相比,农业跨国种植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风险,成功率较低。如韩国企业在赴海外垦田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以失败告终。据韩国媒体报道,截至2007年底,相继有29家韩国公司走出国门赴俄罗斯(12家)、蒙古(3家)、中国(4家)、中亚(1家)、东南亚(8家)、澳大利亚(1家)垦田,但已有近半数企业撤出当地,其中进军蒙古、中亚和澳大利亚的企业已全部撤出。12家进驻俄罗斯边疆区的企业如今只剩现代重工等5家企业和一些宗教文化团体[3]。中国企业跨国种植也不乏失败的案例。影响中国农业跨国种植的障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

4.1企业自身的障碍因素

首先,农业跨国经营的人才严重缺乏。我国拥有了解投资国市场情况、风土人情、产业政策,会外语,懂农业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导致农业跨国企业的营销方案设计、营销策略、广告的创意与投放、后期经营等一体化全程服务技术、水平和理念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各种农业经济活动,限制了跨国经营取得应有成效;其次,中国农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金缺乏,制约了企业对科研的投入,从而制约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4.2返销回国的粮食经济效益不高

有学者如何俊阶等认为农业跨国种植后的农产品如果要运回国内销售,如果只从经济效益上考虑的话,经济效益可能并不高,因为整个海外生产流程要比国内直接种粮供应本地市场多出许多环节,生产成本自然也会较高[10];石油价格高涨,运输成本会上升,这些海外生产的粮食到达本土之后,有可能比国内生产的粮食价格更高。但如果从稳定国内粮价、粮食战略储备的角度来考虑,农业跨国种植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4.3国外政治因素的影响

许多国家纷纷开展的农业跨国种植也引发了许多国际人士,甚至东道国的担忧。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雅克迪乌夫(JacquesDiouf)认为粮食进口国为改善本国粮食安全而竞相获取海外农田,这种做法存在造就一个“新殖民”体系的风险[9]。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2010年6月18日报道,澳大利亚议员比尔赫弗南指出,中国政府正在购买大量澳大利亚农田,用来保证自己国家的粮食安全,但中国购买土地的行为没有得到监管,并且也没有经过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的批准。不过,澳大利亚房地产管理协会否认了这种说法,认为这些说法目前并无可用数据支持。再如,2006年,中兴通讯公司在菲律宾的贿赂纠纷虽然经过菲律宾最高法院、司法部的调查证明中兴通讯承建的合法性,并且菲反腐官员也承认“针对中兴通讯贿赂高官的指控缺乏证据”,但在此事件的影响下,2007年9月26日,菲律宾农业部宣布暂缓一切中国项目,包括“无限延迟”124万hm2的农作物种植项目[1]。

4.4东道国国内政策的限制

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往往也是粮食比较短缺的国家,这些国家为了保障国内粮食的供应经常限制在其国内生产的粮食出口。

4.5其他障碍因素

首先是东道国政局的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农业生产条件很好,但是政局不稳,签证手续繁杂、基础设施落后等都可能使农业投资利润不高,从而制约企业的投资行为;其次是非政府组织(尤其是环保组织)的影响,如中海油在印度尼西亚棕榈项目的搁置就是实例之一[1]。2007年1月,中海油与香港能源公司、印尼种植商金光公司(SMARTTbk)合作,计划在印尼偏远的巴布亚岛和加里曼丹将100万hm2的原始森林开发成为棕榈种植园,并投资55亿美元修建大型生物柴油厂和用甘蔗或木薯生产乙醇。这一计划受到环保主义者的反对,认为它严重破坏了森林。2008年初,印尼金光公司称该公司暂缓与中海油的这项合资计划。

5国内外农业跨国种植经验及启示

5.1重视土地使用权的获取

土地使用权的获取是农业跨国种植的前提。目前农业跨国种植土地使用权的获取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两种:直接获取与间接获取。这两种模式又分别以韩、日为代表。直接获取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通过土地的租赁、购买获取耕地的使用权,如韩国大宇物流公司2008年在马达加斯加签订130万hm2租期99年的可耕地就属于直接获取。间接获取模式一般通过参股的方式获取,如日本三井物流集团通过输出资金与技术,以大股东的身份管控他国耕地的生产与经营,从而享有他国土地的使用权就属于间接获取。日本农业跨国种植起步早,其投资模式可操作性较强,虽然不直接参与他国耕地的农业生产,但凭借股份得到了他国农产品的处置权与优先购买权,其效果与直接获取使用权是等同的。中国企业可以凭借“走出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学习日本的运作模式,积极参与国外大型农场的建设[11]。可将资金与技术折算为股份,以合资、独资、战略联盟等运营模式获取他国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在发展过程中采取跨国并购等策略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5.2农业跨国种植应立足于带动国内要素输出,特别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跨国种植是农业“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模式,从“走出去”要素上看,表现为资本“走出去”、劳动力“走出去”两种模式。通过跨国种植,应带动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输出,拉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及种子(种畜、种苗)等相关产品出口。在支持资本“走出去”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我国剩余劳动力“走出去”,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地方政府、企业正积极地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如自1999年开始,河北省保定市农民开始自发组织去非洲种地,7年来,在非洲从事种植等职业的保定农民已达到7000多人,并在非洲17个国家建立了28个“保定村”[12]。重庆市政府和黑龙江农垦集团在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背景下范文篇8

【关键词】XBRL;问题;采取措施

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用于财务报告信息交换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它对财务数据进行特定的识别和分类,并为财务信息提供更加强大的解释和分析平台。除了提高了商业报告的透明度,XBRL在财务报告的使用通过加强计算机系统之间数据流的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我国于2008年10月正式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成员,这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其技术性能相对于传统报告模式存在很多差异,导致XBRL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改进审计模式,以适应实时提供财务信息的XBRL报告环境。

一、XBRL报告技术的优势和缺陷

相对于传统技术,XBRL报告技术的优势有:1.运用XBRL可快速、精确地搜索信息。XBRL格式文件的所有数据都有相对应的标记,并且相关的信息互相链接。用户可快速搜索特定目标数据,而且可方便地将有关的信息导入其他系统以便进一步分析。2.XBRL确立了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标准格式,提高了数据的共享程度。3.由于XBRL所有的报告都是从单一信息源产生,所以无须多次录入财务信息,避免了错误数据录入的风险,增加了数据的可信度。4.XBRL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独立的国际标准,使用者不需要支付任何版权费用。过去人们进行商业报告数据编制、整理、分析和交换时费时费力,采用XBRL后,商业报告和财务数据信息交换变得简单了。

虽然XBRL报告技术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缺陷。1.当企业使用XBRL后,并不能保证企业创建XBRL报告时使用的分类标准是恰当的。2.在使用XBRL编制财务报表时,会计科目准确地映射到对应标记非常重要,它将确保恰当的数据检索。如果映射准则出错,将会导致在财务信息实时生成过程中,财务报表的错误风险增加。3.XBRL不限制任何人生产和电子化的财务信息,网络上的信息可能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被创建和篡改。4.XBRL是通过专门的XBRL转换器或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财务软件内嵌的XBRL适配器将会计信息转化为XBRL文档,由信息用户自行采用财务分析软件和阅读软件来使用会计信息,XBRL转换器或适配运用器都是比较复杂的。

二、XBRL给审计工作带来的问题

虽然XBRL具有许多优良性能,但无法保证其生成的财务报告完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数据标记存在错误、所有财务数据如实传递给信息使用者。采用XBRL后,全新的技术环境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审计内容的改变

与传统审计不同,XBRL下的审计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人员检查的不再是过去某一时刻或时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而变成要检查XBRL的各种文档的状态是否符合要求。

(二)审计工作功能定位的变化

传统财务报表审计是由审计人员执行的一种鉴证服务,其目的在于对报表的合规性和公允性进行鉴定。XBRL技术条件下,审计工作的功能在传统审计的鉴证服务功能基础上,增加了认证服务功能,这种认证服务包括了对系统信息进行可靠性认证等内容。

(三)对审计软件开发的影响

传统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检查的是被审计单位过去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报告情况。实现XBRL后,财务报告变为实时,因此审计工作也自然地演变为实时审计。这一审计模式的变化,客观上需要开发新的审计软件工具。

(四)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XBRL是通过专门的XBRL转换器或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财务软件内嵌的XBRL适配器将会计信息转化为XBRL文档,由信息使用者自行采用财务分析软件和阅读软件来使用会计信息。XBRL转换器或适配运用器都是比较复杂的,无形中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三、应对问题采取的措施

1.由于审计内容的改变,审计证据只是一些电子数据,所以审计人员应先收集这些电子数据,并对其使用的规范、分类词表、实例文档等进行检查。具体包括:(1)找出与实例文档相对应的分类词表,对企业所使用的分类标准进行检查,检查该标准是否符合经核准或认可的分类。正确的分类词表才能帮助理解实例文档,不同的行业使用的分类词表可能有所差异,审计人员应当掌握相关的行业标准以及与该行业相关的特定审计规则。(2)检查实例文档中标记的合法性。审计人员要检查是否所有的财务数据都被映射到对应的标记当中,并进一步检查这些被标记的财务数据的精确性与完整性。(3)检查连接的安全性和实例文档的可靠性。XBRL提供在线信息,是由于这些信息都直接链接到后台数据库当中。如果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配置出现问题,那么后台数据库的信息可能在未授权情况下被篡改。因此,审计人员实施在线审计时,应考虑与被审计对象连接之间的安全性,并检查实例文档的可靠性。

2.由于审计工作功能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对XBRL的实例文档是否符合XBRL的技术规范、是否符合XBRL的分类标准以及特定的数据元素是否映射到已的财务报表提供验证服务。而当XBRL的应用深入到企业账簿和交易系统后,审计人员就有机会为使用者提供其他的认证服务,例如为网上交易数据提供数据水平认证服务。

3.XBRL技术环境下,审计工作实践当中应当逐步应用审计自动化、嵌入式审计模块、集成测试工具、协同审计工具。同时应当建立数据仓库和专门用于审计的数据集市,在数据集市中可以预置一些标准的审计测试程序,这些程序每隔一个特定时间就会运行一次并自动生成审计报告供审计人员参考和查阅。还应利用其他的数据获取和分析技术,诸如数据挖掘技术、数字分析技术。

背景下范文篇9

1.营销以客户细分为前提和必需

增量时代,企业营销要解决的是更多的人来卖,和更多的用户来买,即包政老师所说的“大量销售”时代。上游以规模和效率为导向,下游以深度捆绑渠道来到达终端和影响消费者。存量时代下的营销工作,要求企业聚焦某一类或者某一人群的需求。从需求规模满足的先后顺序上来看,大量需求(大众需求)已经得到很好的供给满足,后进入者按照满足次大量需求到中众需求再到小众需求的顺序来开展营销工作,更适合做大企业。譬如白酒行业比较成功的品牌江小白,诞生于2012年,恰好是存量时代到来的拐点。它成功的核心逻辑,就是满足每个市场中的自饮小瓶消费,虽然这个细分场景比例不高,但在全国市场足以成就一个品牌大鳄。

2.营销增长必须建立和用户的深度连接关系

包政老师在《营销的本质》一书中讲到,营销的本质是要和目标客户建立一种商务关系。这种商务关系一定受制于当时的商务环境,如技术、媒体、金融,围绕消费者商务关系中不同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时间、空间分离组合,形成不同的商务模式或营销模式。一种产品让全国用户消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经营用户、让用户持续消费,构建本品牌消费生态,成为增长的重要逻辑。

3.品牌和传播成为营销重中之重

品牌就是企业或产品的性格。竞争越激烈,品牌工作越重要。品牌是营销的重要工具,通过品牌来实现和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标签一致。存量时代下客户资源越来越稀缺,营销越来越需要用品牌来和用户实现精神层面的沟通,从而超越产品本身,这是竞争的要求。如江小白在品牌推广期,用带有鲜明情绪色彩的文案形成了品牌最初标签,它激发了具有交际需求的年轻人群消费。江小白核心价值是“小聚、小饮、小时刻、小心情”,主张简单纯粹的健康生活态度。再加上文案、电视剧植入、事件活动等多方面传播与氛围营造,江小白实现了和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快速赢得很多“江粉”。

4.厂商分工中商家地位越老越高

背景下范文篇10

一、视觉形象和内涵构成

电视传媒是当代大众文化有力的推动者,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从传媒视野考察电视播音主持就没法脱离视觉文化的维度,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形象,首先是“可视”,其次才是“可感”。如果要对影响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艺术审美的因素做一个区分和细究的话,我们可以大致将之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外在视觉形象的包装和打造,二是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自身气质、人格、能力、素养、内涵等等。前者通常是由电视栏目编导根据具体的电视栏目的需要,对电视播音主持人进行外在试听形象的设计,它必须服务服从于电视栏目风格、趣味、宗旨和定位,同电视栏目的总体风格保持一致,甚至成为向观众阐释和宣传电视栏目的“符号”和标识,有时某个知名电视播音主持人立刻就让人联想到某个知名的电视栏目,反之亦是如此。如崔永元之于《实话实说》、王小丫之于《开心辞典》、李咏之于《咏乐汇》、朱军之于《艺术人生》等等,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播音主持人与电视栏目两者之间是如何交相辉映的,但同时也必须指出的是,同一主持人在不同电视栏目里的视觉形象也是有差异的,这主要由其电视栏目定位所决定,如王小丫主持《开心辞典》和主持《经济半小时》的形象设计风格就截然不同,前者形象亲切、随和,略带点俏皮甜美,后者形象知性、庄重、大方,不仅仅是着装、发型、化妆等外在的形象设计,而且在个人气质、谈吐、修养等方面也要服从于电视栏目的总体需要,因而带有强烈的规定性。显而易见,一个电视播音主持人的素质、修养、内涵、能力对于主持人自身的成功而言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位成功的电视播音主持人,从来就不是被刻意包装和打造出来的,如果其自身不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扎实的文化底蕴、渊博的知识基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无论将之放到哪个电视栏目,他都无法获得成功。所以,一名有魅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有端庄的外在形象、落落大方的仪态和举止、不俗的气质和风度,而且要口齿伶俐、善于交流和表达、思维敏锐,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能够应对任何突发性情况,把电视节目调控得起伏自如,从而带给受众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社会视域中的价值面向

我们应该看到,就电视播音主持人艺术形象的审美而言,它所传达出的内涵远远超出电视播音主持人本身,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艺术形象,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艺术内涵不仅仅止步于主持人自身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人格魅力、人生阅历等等,而且还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体现其社会学价值。应当说,社会文化视阈中的成功,电视播音主持人艺术形象并不仅仅由其自身决定,也不是由某单一因素所决定,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综合作用和共同建构的结果。由于电视节目的定位、策划、组织和传播等各方面的差异,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因道德示范、政府喉舌、社会声言等等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体现其审美价值。如在《新闻联播》里主播市政新闻、国际时事的央视新闻主播罗京、张宏民、杨柳、邢质斌等人,他们把握着政府主流话语的传声筒,在主播新闻的时候体现的是国家形象的传播,向大众诠释政府政策、方针等等。在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这样一个高级媒体平台上,电视播音主持人代表的是国家意志,而非个人意志,这也决定他们往往着装庄重、神情严肃、正气凛然,播音主持时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风格,字正腔圆、一丝不苟。在对外传播的时候,他们气度恢弘、儒雅庄重,举手投足之间传达出来的是“泱泱大国”和“礼仪之邦”的风范,也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一种视觉形象传达,他们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和主流价值观等等构成一种独特的电视媒体传播所呈现的表里关系。如名噪一时的著名“曝光类”电视新闻节目《焦点访谈》,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作为电视栏目的价值定位,其中敬一丹、王志、方宏进等主持人以揭露社会阴暗面,为生民立命,心怀强烈的对党和人民负责任的精神,以媒体发声,践行的是“媒体乃社会之公器”的职责道义所在,因此,他们的荧屏形象大多着装正式、神情肃穆、举止有度,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说:“我渴望传播美好的事物,我对假、恶、丑的事物在骨子里是有明确的价值判断的。”[1](P123)他们的主持人形象更多地诠释了他们为社会呼唤正义、鞭笞不公、激浊扬清的社会形象代言。因此,他们作为电视播音主持的形象深入民心,其社会学意义远远超越了其自身的艺术内涵。这就决定了播音主持艺术在创作上必须要实现认识、教育、宣传和审美等等社会功能,这样才能树立起自身在社会文化视阈中的艺术形象。

三、发声条件与语言技巧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播音主持人而言,我们无法脱离声音艺术这个基本的前提来讨论其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应当承认,电视播音主持的声音美是艺术审美感受的前提,有声语言本身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现实中每个人的嗓音条件、用声习惯、发音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各人声音具体效果就会出现高与低、强与弱、顿与挫、轻与重、缓与急、宽与窄、刚与柔、粗与细等等个性差异,于是乎有的人声音条件激昂清亮,有的人声音条件甜美圆润;有的人声音条件深沉宽厚,有的人则刚劲有力;有的人发声自然轻松,有的人是低沉沙哑,声音效果千差万别、两两各异。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声音品质是细腻、文静、温和、圆润,还是嘶哑、粗犷、沉稳、富于磁性等等,作为一名电视播音主持人,其有声语言首先应该在听觉上给人以良好的审美感受,能够引起观众对电视播音主持人的文化内涵和人格修养的基本认识和直觉评价。因此,个人先天的发声条件不可更改,成功的电视播音主持人却善于利用自己的声音条件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这样才能使其充满个性魅力。对于一名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显然不能仅仅局限于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先天性的嗓音条件,表述主题的内容、表述话语的方式、操控节目的技巧都应成为考量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能力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电视播音主持人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内在知识素养和对节目整体的综合驾驭能力,以自己形象美、声音美、情感美的整体和谐,形成自身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语言是人类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它负载着传达思想情感,反映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功能。

由于职业的特殊要求,语言是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进行创作、与观众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掌握得体恰当的语言表达技巧,对于成功的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而言是最基本的能力。正如有学者指出:“主持人在节目中传播信息、表述观点、串联节目、与听观众的沟通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主持人语言运用正确与否,得体与否,优美与否,几乎全凭主持人自身的语言功力、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2](P4)对播音主持的语言的审美要求,从表层意义上要求音质优美,语气节奏符合节目内容特点,从深层次来看要求言词畅达、修辞优美、富有逻辑性,因而播音主持人必须借助各方面的语言表现技巧,来更好地完成与观众之间交流、沟通和传情的功能,还在修辞、音韵、意境、风格等艺术范畴之中体现审美功能,不仅仅要在表达内容的层次、主题、场景、目的和主次多加考虑和注意,同时也要以自身表情、手势、节奏、语气等非语言交际技巧的运用,不断强化电视播音主持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和个性特色还应该根据电视节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专题节目需要冷静思考的语言风格;客观、全面、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严格、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透出一种使命感和学者风度;娱乐性、趣味性、欣赏性的节目则需要幽默、活泼、浪漫的语言,以体现一种轻松、亲和的氛围;刺激、竞争性的节目需要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信息密集的语言,以加强和烘托激烈竞争、紧张刺激的场面,同时还要求播音主持人反应敏捷、应答巧妙、出口成章、幽默风趣、机智灵巧。唯有如此,播音主持人综合素质的个性化体现,才能既帮助观众准确理解,又能和他们一起产生情感共鸣,在一个和谐互动的现场语境中传达出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电视传播规律的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