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第二课堂构建途径

时间:2022-07-12 10:05:52

艺术类大学生第二课堂构建途径

摘要:第二课堂作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目前第二课堂实施的现状,分析了艺术类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从制定艺术类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的院本化方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紧抓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着力点;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战略性几方面提出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平台建设的有效实施途径。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第二课堂

如今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第二课堂的内容及实施效果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独特效应。2014年4月,团中央提出要将“探索打造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确定为高校教育成长服务类创新试点项目。团中央对“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了明确阐述,将其定义为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综合评价指数。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不足,在分析“第一课堂”相关教育教学内容缺失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课堂上没有学习和积累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历练,并修满规定学分。

一、第二课堂发展现状

(一)从线下组织模式转变为线上组织模式。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之前,学校、院系通过学生活动的策划书确定活动参与对象、参与时间、参与地点以及活动内容等,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由在线信息技术平台,依托系统,将学生活动在组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凝练,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申报,后台专门人员对第二课堂进行审核。活动前的管理要素有:学生活动的名称、学生活动的类型、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活动过程中的管理要素主要有:学生线上报名、课上签到;课程结束后的管理要素有:对课程进行评价。学生活动通过系统得以有效规范地开展,促使学生干部能够掌握第二课堂工作流程。(二)从经验管理转变到依托网络数据化管理。学生活动在早期是教师凭借自身经验对活动进行指导,对学生群体活动的数量、形式以及参与情况和实施效果的掌握较困难,经验化管理对学生校园文化的宏观层面不能进行有效把握,但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了活动组织过程和活动资料数据化,从而形成活动组织个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活动调整的基本参照[1],可以观测到班级、学院甚至全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包括活动的类型、参与人数、活动周期等多种数据,为后期制定第二课堂指导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三)从第二课堂边缘化转变到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早期,第二课堂仅作为学生课外活动而存在于大学的生活中,并没有上升到“课堂”的高度,这意味着学校第一课堂的专业课程实践才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唯一标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人才培养并无交集。中期,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功能被发掘,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指标之一,侧面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情况。在成熟期,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衔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了人才培养计划,意味着学校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持,并给予了有力保障。学校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工作方案,实时跟踪第二课堂实施情况,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开展。

二、第二课堂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第二课堂课程依据学生现场签到与开课教师的评分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积分,相对客观,但是并不能全面体现各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成长情况,尤其是参与范围广、参与对象多的课程,签到机制可以反映学生的考勤情况,但是开课教师的评分却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的课程参与情况。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样相对简单的单项考核方式具有局限性。从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来看,因为与毕业挂钩,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参与活动,并未注重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激励机制缺乏,导致学生参与活动成为形式。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没有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激励机制,没有使用学生相对较为关注的方式和激励机制促使其自觉自愿投入“第二课堂”。(二)缺乏专业、系统、深入的指导。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时,将以往的活动进行归类,并赋予其如第一课堂一样的学分和方案,整个活动只依托了第二课堂平台,系统完成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记录,但并没有把握课程的精髓。整个活动设计并不是从艺术类学生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出发,活动的过程只注重学生的参与量,而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指导以及活动后的结果与质量的反馈。因此,通过活动出席的签到以及课程的评分并不能达到第二课堂育人成才的效果。目前,由于第二课堂师资、课程和学生学习目标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师生之间第二课堂“合作”探索关系无法建立,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环境存在较大的不协同[2]。(三)方案总体设计思考不深。目前,学院开设第二课堂课程思考不深,仅仅简单地将原有的课外活动进行网络系统化操作,课程开设缺乏明确的规划,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缺乏特色化课程。在第二课堂规划和投入都不足的前提下,第二课堂还存在专业性、学术性不强,有泛娱乐化的倾向,以致很多第二课堂都是以文体活动开展,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生缺乏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的方案设计,未深入考虑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弱化了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性,艺术类大学生的薄弱项并未得到提升。

三、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平台建设的有效实施

(一)制定艺术类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的院本化方案。1.将第二课堂纳入艺术类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课堂活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有着举足轻重的优势,所以应用性本科院校要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将第二课堂作为载体[3]。2.制定第二课堂学分实施方案。依据学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制定符合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发展的第二课堂实施细则,详细规定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类别和学分认证标准。二级学院有自主权构建第二课堂实施计划队伍,包括班级团支部、辅导员、团委书记在内的认证体系,分别负责第二课堂的指导、规划、实施和学分认证。针对不同平台的第二课堂根据活动难易程度设置相应分值,根据讲座讲授者的职称设置相应分值,实现分值分类化、差别化设置,突出课程的特色性、重点性。3.开设具有艺术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艺术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素质培育和能力发展平台。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构建第二课堂培育平台,尽量让每一个具有自身特长又有浓厚发展兴趣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与提升能力的平台。同时,可以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分别开展专业相关的讲座,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结合班导师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目标选择[4]。(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1.校企合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艺术类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签订战略协议,企业派骨干人员对第二课堂进行指导工作,学院也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利用课余实践带领学生深入企业,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应发挥校企合作作用,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2.科研项目与第二课堂对接。学院教师本身具有强有力的科研能力,将科研融入第二课堂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院应积极完善第二课堂管理机制,将科研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推动科研项目与第二课堂项目联合申报并开展工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制定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规范科研管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三)紧抓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着力点。1.创意性。要引导艺术类学生着眼于身边的现象,善于捕捉细微的灵感,逐步开拓视野。2.能动性。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专业学习中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动手、动脑等发挥人体各个器官的作用,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3.渐进性。对于主题活动要分步进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活动要力求新颖,富有吸引力,让学生尽情施展才华。(四)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构建的战略性。1.第二课堂课程规划要突出学生成长阶段性特征。大学四年,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心态、学习能力、思维等均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开展第二课堂也应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进行课程设置。大一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通过一些讲座、征文、竞赛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大二进行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身能力。大三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以及提升择业所需技能,为大四就业做好准备,此阶段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目标并为之努力,针对学生职业发展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大四注重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开展如模拟招聘会等有利于学生求职的第二课堂活动。2.强化第二课堂的活动效果反馈。第二课堂活动开展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阶段性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数据反馈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可程度,并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明确第二课堂各项活动的效果评价指标,使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同时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可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与学生各项评比挂钩,并与第一课效果相结合,促进学生高质量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参考文献:

[1]赵健,等.依托“PU”平台打造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探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3):87-89.

[2]杨鹏,李娜.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路径探究——以投资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94-95.

[3]孙伟仁,徐珉钰.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支撑系统的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12(7):104-106.

[4]崔寅,杨洪雁.第二课堂活动在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构建[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3):66-68.

[5]鲁越青,等.创新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以绍兴文理学院的探索实践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8-20.

作者:赵丽娟 单位: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