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课程思政路径

时间:2022-07-12 03:17:25

设计心理学课程思政路径

摘要:高校的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结合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能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在让学生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指导,增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力度。该文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为核心目标,分析艺术设计类的基础专业课——设计心理学思政教学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设计;设计心理学

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率先开展了“课程思政”的试点工作[1],把“课程思政”改革作为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在高校的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学,提高了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确保了“三全育人”教育目标的实现。2020年9月,上海新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以专业类别为基础单位,结合各科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元素,建立课程思政的专业课体系[2]。设计心理学作为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学生在该课教学中主要学习设计艺术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和过程,且基于心理学的各方面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中的问题。该文以设计心理学的思政教学为主要目标,探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课程设计路径,以期为设计心理学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对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产生启发作用。

一、设计心理学的课程特征与教学目标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融合心理学与设计艺术学科内容的交叉学科性质的课程。该课程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研究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产品、空间需求的心理及人的潜在意识如何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该课程在心理学方面,主要以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相关学科,设计心理学的发展,感觉、知觉与认知为中心;在设计应用方面,以设计情感、情感设计、基于需要的设计思维、环境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及案例介绍为主题。在学习内容方面,学生从自我的视觉开始,能够学习生理知觉影响下的各种行为与反应的产生,知识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学生能够从设计师的角度更加深入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及用户产生特定行为特征的原理。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课程特征,其教学目标有以下五点:第一,在设计实践中发扬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二,具备从家国的角度思考设计与实践设计的能力;第三,掌握设计心理学理论原理并加以运用;第四,有效与用户沟通,学会基于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第五,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设计能力。

二、设计心理学课程思政设计

设计心理学课程一共32课时,每周4课时,合计8周完成,教材采用戴力农主编的《设计心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该教材的最大特色在于系统、全面地梳理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及其与设计学的交融过程、人类的行为模型、设计心理学的调研方法、基于心理学的设计方法以及应用案例等。笔者以此教材为蓝本,结合国内设计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教学挑选了一些辅助性的教材和著作,主要有柳沙主编的《设计心理学(升级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出版)、唐纳德A.诺曼编著的《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10年出版)、王新华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划分为“设计心理学概述”“感觉与知觉”“认知与学习”“设计情感”“情感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基于需要的设计思维”7个章节,对应的教学方式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在课程内容及方法的设计中,根据每一章节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加以整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能动学习”,从情感体验和实践设计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思政内容等方面的设计,补充与融合设计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既能够保证教学内容合理、学习方法良好,又能通过隐形的教育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思政教育,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三、设计心理学课程思政的路径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介绍基于心理状态的设计原理的学科,是关于用户对产品、空间的需求心理特征和潜在意识如何作用于设计,且如何评价设计的学问[3]。笔者针对该课程的特征,对课程中的思政路径提出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教师从设计心理学国内研究发展方面挖掘思政因素,以榜样带领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学者和设计师的积极推进下,设计心理学课程不断发展、不断国际化,以及中国设计心理学领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路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共同建设国家的激情。同时,任何学科与研究的起步都是艰难的,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传达出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学生必备的精神素养。第二,教师从“感觉与知觉”与“认知与学习”的知识要点方面挖掘人文元素和家国情怀,通过课程讲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爱国情操。感觉与知觉会影响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教师通过讲解人的本能行为,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外界刺激,培养学生基于人文素养与爱国情感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三,教师在“设计情感与情感设计”章节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各类设计中饱含的家国文化因素,锻炼学生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力。设计情感是用户对外界刺激的综合认识与情绪上的反应,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地认识潜意识中产生的情感,介绍引起情感共鸣的原理和设计方法,让学生掌握针对不同用户情感需求的不同设计方法。第四,教师将社会热点问题导入“心理学研究方法”章节。社会问题能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内容落实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激情。教师通过心理学的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4],让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提高对现有设计作品的认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教师丰富课程中的思政案例,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案例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案例渲染的方式,能够加强教学中思政元素对学生的影响,并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思政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六,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此次课程最后采用设计实践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以社会热点问题或文创产品为中心,引导学生改进设计,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并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祖国、民族、家乡的热爱。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路径改革基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从课程发展历史上体会国家文化建设的发展,从情绪情感上感染学生的爱国情怀,从文化要素上激发学生对家国的眷念之情,从案例上激励学生对祖国贡献的热情,从实践上提高学生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能力。

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成效

教师通过课堂讨论、课堂作业与最终课题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对课程思政的学习程度。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从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案例中家国情怀元素的分析、对设计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通过教学中小课题设计、作品背景调查等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文素养及社会责任感。在最终课题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设计作品的背景调查、问题提出与解决、设计作品改良等全过程的实践操作,评价学生运用设计心理学的综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结语

笔者以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分析设计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改革思路,通过课程设计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及课程思政路径等归纳与总结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设计心理学是一门以用户的认知与情感为基础的学科,对于设计心理学课程的思政改革,能够在提高学生基于用户情感与需求的综合设计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思政元素,并促进思政元素在学生未来设计作品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实践—评价”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做好全面的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EB/OL].(2017-07-20)[2021-06-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上海打造高效课程思政2.0版[EB/OL].(2020-09-21)[2021-06-01].

[3]柳沙.设计心理学(升级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5-6.

[4]戴力农.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219-249.

作者:庄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