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对策

时间:2022-07-12 03:14:51

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对策

摘要:推动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展了各类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我国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也有了初步发展,但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诸多困境,育人效果也有待提升。因而,当前高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工作的紧迫任务是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医学生的特点、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的现实困境、护理心理学课程特点以及各育人主体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现状,制订适合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实现学校、职能部门、任课教师及思政课教师等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困境及原因;协同育人

一、高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工作的现实困境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国各高校开展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更加明确了各类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定位,成为各类高校和各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督促令和动员令[1]。但目前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仍存在诸多困境。

(一)教育理念困境

教师普遍存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互割裂的困境,部分老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误解,往往出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两张皮”的现象,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融合的方法。在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线教师同样存在课前五分钟“课程思政”的“泛意识形态化”现象[2]。

(二)师资素养困境

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对挖掘专业课相应内容和案例的思政元素不敏感,很难从专业的角度提取出思政育人的有效元素,即使能找出来,也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恰当、不准确的,教师自身立德树人意识与能力尚待提升[3]。在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线教师同样存在找不到“课程思政”切入点,甚至简单将思政课的内容生搬硬套到课程内容中的现象。

(三)体制机制困境

高校管理部门亟待建立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机制,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甚至缺乏建立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理念和意识,更缺乏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在护理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线教师单枪匹马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埋头苦干做研究的现象,各职能部门等育人主体各自为政,不清楚一线教师的困境和需求,更不能发挥其保障功能,缺乏领航课程思政工作的主心骨和成熟完备的顶层设计,专业课教师大多由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欠缺,盲目地进行研究和摸索,因此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二、高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工作中面临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是长期存在的专业课知识传授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专业课教师在短时期内无法转变思想观念,而且不同主体存在“课程思政”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医学院校承担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育人主体把“课程思政”看作一个短期的工作,没有长远的育人规划。二是当前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多元主体不能协同一致、主体边界与责任不清晰等突出问题。而在课程思政工作中,推动不同治理主体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的组织是关键。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思政由教务部门规划设计,以开设课程的形式统筹推进,而事实上,课程思政在高校的意义和任务远远超过了教育教学领域,应当赋予其更高的定位和格局。这使得部分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还停留在思政元素挖掘和课堂教学实施层面,其他的实践、文化、管理、网络、资助、组织、心理、服务等育人渠道被遗忘[4]。三是多元主体缺乏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供给侧”的沟通渠道,高校专业课程门类多样,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仍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各课程相互配合推进的程度不深入,尤其是尚未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群。加上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绪,同时由于教学科研的压力,专业课教师很少主动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联系起来,也不会主动与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研讨,这使得部分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课程思政资源仅靠任课教师的力量来挖掘,进展缓慢,成效甚微。

三、“五位一体”协同构建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的对策

根据当前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可知,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解决各育人主体各自为政。高校应在组织上、在课程思政运行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形成各育人主体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才能有效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如图1所示)。一是建立一个专门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高校党委在高校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方向,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整合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切实担负起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组织责任和推动责任。高校党委应在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好主心骨的作用,搭建学校、职能部门、学院、教研室、教师“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的交流平台,为各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各育人主体内部的协同和跨部门的协同提供便利的协同场域,形成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5]。二是构建“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由于学校、职能部门、学院、教研室、教师这五个育人主体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各自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根据协同理论,这五个育人主体协同起来能够发挥出各个育人主体单独作用而没有的育人功能,产生“1+1>2”的育人效果。因此,在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各育人主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构建协同联动机制:首先,坚持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其次,各育人主体要树立“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理念;再次,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平台;最后,把握医学生实际,树立问题导向,切实为医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三是构建以“十大”育人体系为支撑的育人机制。针对当前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困境,医学院校在建立“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的基础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协同育人的功效,统筹解决好各育人主体在理念、制度、沟通、资源、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盘活学校所有有助于发挥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资源,切实构建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为支撑的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体系。四是构建以医学生的获得感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医学生应养成“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具备医者仁心,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这些都是检验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效的关键指标。因而,课程思政首先是要以医学生获得感的提升作为检验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效的标准,包括医学生思修道德素质的提升、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其次,要把学校、用人单位、家庭、社会对医学生的综合评价作为评价其成效的重要指标,这些评价是影响医学生对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获得感的关键因素。

四、结语

总体而言,医学院校要打破原有的各自为政的工作思维,树立协同育人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尊重医学生的特殊性和个性,构建一个中心场域,“五位一体”协同联动,盘活十大育人体系的符合医学生实际又能够充分发挥护理心理学等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J].中国电力教育,2020(06):6.

[2]靳玉乐,张良.要认真对待高校课程思政的“泛意识形态化”倾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1(04):31-37.

[3]石定芳,廖婧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04):38-44.

[4]于桂荣,秦书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21(03):51-59.

[5]李瑢.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与突破———基于平台建设的视角[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3):102-105.

作者:雷旭曦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