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9:53:41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范文篇1

关键词:服务设计;医疗产品;用户体验

1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向往美好新生活同时也加深对于健康的追求。然而经济发展也带来许多弊端,工业产业多,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同时人们工作压力大,加班严重,缺乏锻炼,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因素导致人们对于医疗服务产品的需求量增加。我国人口众多,医疗产品具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而目前国内医疗产品在设计、研发和制作工艺等方面还远远落后其他发达国家,医疗服务产品配置相对低下,很多医疗产品只满足其基本功能,无法满足用户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医疗领域作为民生的关键点,医疗产品的设计更是关系到民生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这块存在很大的问题,最普遍的就是排队挂号等待时间长,就诊手续繁琐,患者往往因为耽搁得不到最佳的治疗时机。就诊服务体验差,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体验,需要对于医疗服务的优化以及对医疗产品的设计。患者通过医疗产品设备自我进行治疗和康复,节省就诊手续时间。如何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2现状分析

服务设计这一理念近几年在我国较为热门,我国服务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也深入人心,未来服务设计理念将会在我国大力推广运用。在国外,服务设计理念兴起较早,而普及却相对较难,日本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普及上耗费了很长时间,目前各个国家对应服务设计理念都非常重视。随着各国科技与经济的突飞猛进,人们的健康和消费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应医疗产品的需求迅猛增加,但可供人们选择的医疗产品类别比较比较单一。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满足用户的消费体验。当下,医疗产品市场广阔,且各类医疗产品层出不穷。而国内医疗服务相对落后,医疗产品目前还处于发展的新生阶段,各个方面配套还不成熟,很多医疗产品还停留在测量、记录的基础功能,同时存在使用不便,操作不当等问题,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患者的需求,所以,需要设计以服务用户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产品,提高用户患者的满意度,推动医疗产品服务的发展。

3医疗产品服务设计思考

作为设计者,针对问题现状和产品诉求做出思考和解决方案。思考在当下医疗产品该如何发展;思考患者自己使用医疗产品进行自查诊断、康复治疗,享受医院之外的救助,并在远程监护下,完成临床检测、治疗、康复、反馈等程序。所以,设计者对医疗产品进行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的系统整合设计,满足患者用户的需求,也需要对产品的功能、使用方式进行更好的创新服务设计。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设计理念。在医疗产品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基本疗效,还要注重患者行为、精神、心理等健康。在医患使用产品过程中,医生了解患者的想法、需求、期望和疾病在生活中造成的影响,通过服务产品,针对患者的状况进行临床诊断。在进行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医患双方都尽可能沟通和交换意见,让患者得到更好的诊疗服务体验。把服务引入到现代设计之中,让产品设计从外观到内在体验的设计发展。目前服务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医疗领域是服务行业,它要以用户为中心作为最基本的服务理念,将服务设计理念应用到医疗产品是未来趋势,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运用信息化服务,实现医疗系统的科学信息化,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水平,这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实现信息化发展方向。医疗产品的服务设计会涉及到一系列患者与产品接触点和线索,需要考虑到物质环境对用户的影响,除产品外,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也会对患者产生影响。随物联网的发展,医疗产品与患者之间会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同时,人们消费意识的增强,未来医疗服务将会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

4医疗产品服务设计方法

服务设计从用户角度出发,对用户来说是可用的、有用的、易用的,从服务者角度来说是有效的。服务设计方法不光看到当前的问题,同时制定未来的服务计划,这个过程需运用到探究、生成、评价等设计方法。将服务设计运用到医疗产品之中,同时围绕医疗产品整个系统进行组织和规划,包括医疗产品、使用者以及使用过程中的交互性,提高医疗产品的易用性、有效性和用户满意度,达到最好的用户体验。基于服务设计理念,医疗产品将变得更加智能,起到沟通交互的作用,随着对医疗产品的需求增长,用户也越来越关注医疗产品。通过将服务设计渗入到医疗产品周期,有效提高产品的服务高效性和满意度。医疗产品服务设计主要分为六个步骤:参与、计划、探索、发展、决定和改变。基于服务设计方法运用工具和技术,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医疗产品领域需要从系统角度分析和发现问题,运用服务设计的理论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以用户为中心的医疗产品服务设计,协同创新设计,可视化方法、观察法、用户体验模型、模拟辅助生活环境实验等,服务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帮助认识和理解服务设计理念,同时也用户满意度。当用户从服务者创造的情景之中获得感受,服务体验就产生了。针对产品的开发应用不仅在外观、功能上的提升,还要创新性、易用性、个性化、人性化等方面入手,把服务设计理念融入到产品的内部,逐级深入实践和探索,以满足用户各个方面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在整个服务设计过程中,需要用户参与,及时获得用户的反馈,整合过程分析列表,总结用户需求和反馈信息,通过服务设计使产品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人机关系,从而达到使用者的目的。例如:用户操作产品时的动作、心理产生的情绪都是设计的要点,利用服务设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解决用户所遇到的问题,提升产品使用效率和服务满意度。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国内外资料的收集,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明确服务设计理念,对在使用医疗产品的用户进行调研,了解用户使用体验以及期望,从而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从服务设计理念为切入点,并结合医疗产品进行研究与分析,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产品服务设计的大致方向,通过具体的案例设计实践,将服务设计理念与医疗产品相结合。让用户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由于医疗产品自身的特殊性及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在设计过程中需注重人机工学。如患者在操作中是否顺手,操作系统界面是否简单、易用,是否满足各个年龄层的需求等。通过医疗设计手段,解决在诊疗过程中程序繁琐、时间过长等问题。至此,医疗产品在设计和使用上本着以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以用户患者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无论从信息界面还是操作流程,医疗产品的设计都需以用户体验为探索中心。注重产品信息化的设计,构建一个智能化的医疗产品,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平台,使医生与患者、医院与家庭之间相互融合、沟通,产品、患者、医疗机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信息化医疗平台的搭建,使患者能够更好获取医疗信息,更好的进行诊疗。个人智能化医疗产品作为信息化医疗系统的“先驱”,促进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发展。通过智能化医疗产品的信息共享,使医生能够更直观了解患者病情和健康状况,建立患者电子信息档案,出具电子处方,远程监护诊疗,互动反馈。如图1所示。

5总结与展望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医疗领域的变革,医疗产品在公众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疗产品朝着服务化的趋势发展。通过医疗产品的服务设计,让用户患者在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体验,满足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同时也希望能促进医疗资源的整合,帮助对患者进行“分流”救治,有效消除盲目就医,简化就医流程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服务设计医疗产品的使用,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推动医疗产品服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振.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创新设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2]吕常富.服务设计在医疗服务管理中的应用探究[A].工业设计研究(第三辑)[C].2015:7.

[3]王家强.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家用医疗产品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4]李冬,明新国,孔凡斌,王星汉,王鹏鹏.服务设计研究初探[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24(06):6-10.

[5]陈希.信息技术推动医疗服务创新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6]王小万,刘丽杭.“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模式的理念与发展[J].医学与哲学,2002(03):24-27.

设计理念范文篇2

关键词:船舶建造;生产设计;理念分析

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优化创新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为以最低生产成本获取最高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市场竞争,能够为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与保障。所以,竞争在创新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现有的市场竞争机制下,不仅为船舶制造行业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也为船舶制造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船舶生产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借助最新的科学力量,以保障经济效益的提高。

1船舶生产设计理论

1.1理论概念。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优化的前提下,使得传统模式下的船舶生产设计理念与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化船舶制造的需求。在传统模式之下,船舶行业在生产环节大都以整体建造法为主,在构建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与相关数据资料信息为依据,在专业型技术人才的指引与规划下,对船舶零部件进行安装管理。在传统设计模式之中,所选用的焊接材料通常为低合金高强度材料,此类材料含有的元素较多,焊接过程中部分元素可能会导致焊接钢板硬度过高,无法保证最终的效果。但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船体建造逐渐转变了形式,转而采用分段建造法,利用摩擦热能,摩擦焊接技术可以使材料达到规定的塑性状态,在顶锻力的作用下实现固相连接材料的焊接方法[1]。此种方法优势颇多,焊缝质量高且稳定,焊缝的可焊性较广,适用性较强,焊缝尺寸精度、焊缝组合精度比较高,焊接效率也很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其成本低,环保,无弧光,无烟尘等特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来看,焊工智能系统的推广应用已然成为国内外焊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的时日里,焊缝跟踪技术将采用智能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智能技术对焊缝进行跟踪控制,以提高非线性系统控制的精度,为实现焊接自动化、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2]。1.2精细化理念。经济化作为现代新时期企业的发展理念,使得船舶制造企业精细化生产设计以发展意识形态存在。在现代工业化不断推进背景下精细化生产设计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理念,这一理念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船舶制造企业超越自我、超越同行的必要条件。在船舶制造行业中应用精细化理念,能够充分体现船舶制造企业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累积,文化还能够传承与发扬国家及民族的正确价值观导向。因此,在工业生产推动下,船舶制造行业采用精细化理念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船舶生产设计是将船舶的制造工艺、船舶整体设计及生产统一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性质的设计形式,对船舶的生产制造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船舶企业的精细化设计是建立在常规设计的基础上,同时将常规设计引向深入,将精细化设计的理念贯穿于船舶制造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中。精细化生产设计强调将设计工作做精做细,以达到提高船舶生产企业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水平的目的。所以,将精细化设计思想应用于船舶生产制造中,有利于船舶制造行业的高效运行与发展,为实现船舶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3]。1.3精细化生产设计。在船舶生产设计的过程中,将设计工艺与生产有效融合,以多元化设计形式为基准,能够有效提高船舶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将精细化设计理念应用于船舶制造行业当中,能够使船舶生产设计质量满足市场的需求,以此来推动船舶制造行业的高效运行与发展[4]。精细化生产强调设计严谨,使船舶生产工作更加简单化、流程化、定量化、数据化,实现生产数据的可视性、协调性、准确性,同时将设计标准化、数据化及提高设计的准确性作为船舶生产设计的目标。与传统的生产设计不同的是,通过对数据进行精确分析,保证设计数据的准确性,以满足现场生产的各种需求。

2船舶生产设计发展理念

2.1建构高效生产设计组织管理模式。船舶生产设计管理模式主要分为管理层、技术层、知识层。其中管理层是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其自身具备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与造船实践经验,能够保障决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所谓技术层,主要是由具备专业造船知识与丰富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为船舶生产设计做好前期准备。所谓实施层,应由具备专业技术水平、设计知识与绘图能力的技术人员组成,确保其能够承担具体的出图任务,为船舶构造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2创设快速反应机制。众所周知,船舶生产设计的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借助资源共享的便利条件与相关部门进行融合,还需要对船舶建造方针与具体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探索与合理制定,将一系列工作做好做实,才能最终保证船舶生产设计与装配质量。此外,在设计工作展开之前,需要对现场资料与施工现场进行细致的勘察。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生产设计部门应该要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对设计工作进行持续的优化与改革,以此保障执行效率的有效提升。

3竞争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良性的市场竞争使得船舶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找寻新资源、新技术、新市场、新消费群体,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良性的竞争,能够为优先创新的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并引发新型投资热潮,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所以,企业为以最低生产成本,获取最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竞争活动是其实现创新的主要因素。另外,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竞争机制与竞争环境,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从我国船舶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来看,将创新资源配置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将创新研发设计规划作为根本的政策,而企业竞争并没有受到重视。现阶段,我国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存在诸多的问题,不仅不利于船舶制造行业的公平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激励制度的完善。船舶制造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主要目的,即是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而不是为了拓展资源而提升产品的生产质量与生产率。简单来讲,企业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市场由最强者进行垄断。所以,只依靠市场力量难以构建合理的良性竞争环境,还需要区域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对竞争市场进行规范化的治理,从而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以此推动船舶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大数据时代下对船舶精细化生产设计的展望

随着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大范围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船舶数字化、信息化制造奠定了基础。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这不仅需要对船舶制造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测、评估,还需要对材料质量进行合理的控制,最终实现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还能够实现对生产质量的有效监控、有效控制,高效管理生产成本和生产过程,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精细化设计能够适应与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协助相关人员对船舶设计周期进行科学的管控与调整。完善的精细化生产设计理念是保证船舶制造行业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应该要建立系统化的预算管理体系,船舶制造企业还应该对此加强宣传力度,使相关工作人员明确精细化生产理念的重要性,掌握船舶管理部门与执行部门的具体责任与职能,实现资源共享与相关信息准确、及时的交流,从而全面提升其应用价值,使精细化设计的优势在船舶生产设计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5结语

船舶制造行业具有综合性强、复杂程度高、专业化强等特征,且船舶制造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创收,另一方面还肩负着较大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所以,船舶设计建造理念与相关技术研发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引用专业性较强的船舶设计软件,合理配置各类资源,节约建造成本,以此提升船舶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船舶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江超,周宏,吴正峰,等.船舶和海洋结构物建造中的计算焊接力学进展[J].造船技术,2018,(03):64-70+92.

[2]李磊,王晨,周宏根,等.面向多约束的船舶组立构件建造作业调度方法[J].船舶工程,2020,42(03):135-140.

[3]孙宝刚,肖灵.计算机与数据库技术在舰船建造过程的节本与工时分析应用[J].舰船科学技术,2019,41(20):217-219.

设计理念范文篇3

关键词:公路勘察;设计理念;山区公路选线设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山区新建与山区公路改造工程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加之现阶段我国山区公路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结构不合理、道路等级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路选线设计水平的提升,并引发公路工程质量问题、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的产生。因此,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至上等公路勘察设计理念的有效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鉴于此,本文从公路勘察设计理念入手,结合山区公路选线设计要求与特点,对基于理念下的山区公路选线设计进行了如下分析。

1公路勘察设计理念

在2004年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议上,关于公路勘察设计提出了“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理念。即,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环境下,为促进我国交通事业优化发展,在公路勘察设计中应树立以下理念:第一,坚持以人文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即,将用户需求放在公路工作的关键位置,落实用户第一,行者为本;第二,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即,降低公路施工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构建环保之路、景观之路、生态之路;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即,注重严格遵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远近结合、综合利用原则,实现公路功能与技术指标的和谐统一;第四,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即,注重区域社会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的综合考虑,坚持人民群众利益第一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公路选线设计;第五,坚持合理选用标准,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即,在全面认知与掌握相关指标、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依据工作实际需求进行完善与革新,针对区域差异性与特殊性给予尊重,基于技术指标、技术标准,实现安全性、经济性、功能性、环保性的共同提高;第六,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即,从整体角度入手,基于实际情况,构建完善设计体系,在维修养护中注重成本、投入的有效控制,注重高新技术的科学运用。因此,在新时期公路选线设计中,应贯彻落实上述公路勘察设计理念,通过灵活设计、创新设计,实现公路选线安全、节约、环保、和谐、优质、整体等目标的达成。

2基于公路勘察设计理念下山区公路选线设计

由于山区地形地质复杂,山区自然气候变化多端,在一定程度上对山区公路选线设计存在影响。因此,在进行山区公路路线设计时,应依据山区公路特点,围绕公路勘察设计理念进行具体设计[2]。2.1掌握现行标准,灵活应用技术指标。基于上述提到的公路勘察设计理念,在进行山区公路选线设计时,应全面掌握国家以及相关部门颁布与公路勘察设计、公路设计等相关的标准、规范与要求,如表1公路工程设计现行标准(截至2015年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设计理念的转变,在不片面追求公路设计高低限标准与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计,从而创建高水准设计工程。2.2基于运行速度理论指导,进行山区公路选线设计。运行速度主要指公路行车车辆在单元路段上行驶的实际速度,通常按统计学中测定的从高速到低速排列第85个百分点对应的车辆行驶速度作为运行速度。由相关研究资料可知,在设计领域,当设计车速在80km/h-1以下时,运行程度相对设计车速要高,通常高出10km/h-1左右;而当运行车速与设计车速之间的差距达到10~20km/h-1以上时,则很容易产生交通安全事故。因此,进行山区公路选线设计时,需准确把握运行速度理论,并以运行速度理论为指导,根据山区公路车辆实际情景,针对不同类型的车辆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山区公路线形的科学设计。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改变相邻路段的容许速度级差,进行公路设计要求的满足,提升公路使用安全性。与此同时,由于山区公路所在位置具有地形、地质、地貌复杂特征,山恋起伏、沟壑纵横,因此在进行选线设计时,需采用公路路线指标与规范的低值,进行多元化线形设计。包括不对称纵面线形、平面线形。例如S形山区公路(图1)、C形山区公路、卵形山区公路、凸形山区公路、复合形山区公路等。用以保证山区公路路线线形的连续性及其与自然地貌之间的和谐性、协调统一性。例如,在悬崖、河谷、沟壑等山区地理环境下,平面曲线线形的公路选线设计相对于其他线形更为适宜,不仅有利于保证线形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也有利于降低工程投资与施工成本,减小工程设计与施工难度,保证工程项目实践应用的安全性、稳定性。在实际设计中,需结合运行速度理论,组织开展公路路线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工作,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曲线长度、圆曲线半径等科学设计,促进主动预防为主,被动防护为辅原则、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等理念的有效落实。2.3坚持节约设计理念,进行公路选线科学设计。在公路建设项目中,资源的有效节约至关重要。在倡导发展与构建节约、环保、和谐社会环境下,应注重各项资源的有效节约与保护,包括自然资源、用地资源、水资源等[3]。以用地资源为例,在山区公路选线设计中,应结合不同区域路段特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设计。2.4坚持保护原则,科学选择公路路线走廊带在山区公路选线设计中,应坚持保护原则,以平、纵、横等为控制原则,在坚持安全、生态保护、和谐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走廊带选择,实现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理念的有效落实。例如,在平面上,结合相关标准,采用避让法进行山区公路选线设计,实现对自然保护区、水源区、湿地等区域的保护;在横断面上,结合相关数据模型,探寻纵断面变坡点,采用挖填方法进行设计,保证路基稳定的同时,实现地表植被的有效保护。

3结语

山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相对特殊,在进行公路设计与公路工程施工中,需依据实际情况与相关要求进行公路功能与等级的明确,实现理念在选线设计中的有效应用。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应明确认知并全面掌握理念,基于理念、新要求,进行个性指标的确立,从而设计出安全、舒适、环保、经济、高质量的线路施工方案。

参考文献:

[1]杨柳,马思.山区公路路线选择与局部方案比选[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7):27-28.

[2]商兆娟.山区公路选线技术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5(6):22-23,7.

设计理念范文篇4

关键词:绿色理念;室内设计;原则;运用

目前,人们对绿色的追求已经进入狂热的阶段,绿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室内设计师纷纷展开了对艺术整体性的崇尚,对科技文化的倡导以及对绿色自然回归。就现代室内设计而言,引入绿色设计理念一方面是对自身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对资源使用方式的一种改变,将单向性的消费转向了环保循环利用。

一、绿色设计理念概述

绿色设计是一种以环保为主要意识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同时也被称为生态设计。绿色设计需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除了产品性能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还包括产品的可回收性、可维护性以及重复利用性等,最大化地降低设计带给环境的不利影响,在绿色环保的标准下制定设计指标。绿色设计在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具体的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谕。为了保证绿色设计的科学合理性,要将设计所有环节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都进行充分考虑,包括产品材料的选择、产品流通、包装设计、产品维护以及后期处理等[1]。

二、绿色设计理念下室内设计原则

(一)以人为本:室内环境的好坏与人们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环保绿色室内设计需要将人的实际需求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人的身心健康会受到室内环境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室内空气质量和室内物理环境,其中包括噪音水平、空气温湿度和照明条件等;室内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室内设施设计是否符合人体工学等。因此以人为本的绿色室内设计理念减少了室内环境对人体的伤害,充分考虑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从划分室内功能区域、室内物理环境的改善和人体工学设计等方面融入绿色设计理念。(二)协调环境:对自然的尊崇和对生态环境的优先考虑是绿色设计理念重要的内涵之一,保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室内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一种高层次的追求。在绿色设计理念中,协调环境原则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室内环境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其对室内环境是设计的要求已经扩宽到与整个自然环境之间生态意义上的协调性。(三)循环利用:基于对室内环境本身各要素具有动态变化特性的考虑,绿色理念下的室内设计需要更具灵活性,为设计后期的动态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室内物理环境会因四季的不同发生变化,室内功能区域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然而室内环境的使用周期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往原来越短的方向发展,因此室内设计和装修的次数越来越多,对资源的浪费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在设计中将循环利用贯穿始终,就能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降低设计对环境的危害。

三、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室内装修设计

(一)绿色设计理念在空间布局上的体现:对大多数室内设计师而言,空间是一个需要被尊重、被赋予灵魂的生命体,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决定着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个性化。合理的空间布局为通风和自然采光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是创造适合人居住和使用的物理环境的基础[2]。对于厨房和卫生间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一般都尽可能地将其规划为独立的套间布置到北端或者西北端,同时为了防止厨房油烟或者卫生间的异味扩散到其他空间,可针对性的在空间设计中利用门窗的方向组织穿堂风。对于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和减少各个空间的相互干扰的问题,在空间布局的过程中需要强调空间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的实用性,比如做好干湿分区和动静分区来强调功能分区,通过引入更衣室、储藏室等来提高空间布局的实用性,再或者从立体的角度多空间进行划分来提高空间使用率。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室内装修设计要求的是功能、技术和形式三者保持协调,同时满足人们在精神品质方面的追求,除了装饰的形式、色彩和材料效果,还要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丰富隐藏在形式下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如图1)。(二)绿色设计理念下的装饰材料和构造技术:在绿色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室内设计的材料以绿色建材,又名生态建材为主,主要指的就是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建设材料,这类建材尽可能避免使用自然资源,以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为主要原材料,在清洁性生产技术的运用下生产得出,其无毒无害无污染[3]。与此同时,善于运用诸多现代高科技在室内设计中给室内环境的物理特性带去良性的深远影响,以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主,主要体现在采光、湿度、通风、温度等环境物理特性方面。绿色设计理念下的生态建材有着耐久性强、易于管理和维护以及有害物质含量少的特点,对建筑装饰材料进行合理选择与运用是降低装饰材料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有效办法。

四、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室内物理环境设计

(一)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室内通风设计:通风设计的合理性是室内空气质量的基础保证,而高质量的空气又是人体健康的必要保证。通常情况下,单位面积中空气的有害物质随着空间的增大而越稀薄,因此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室内空间越大越是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但在实际情况中空间大小会受到成本和功能方面的限制,难以完美地与理论相结合。就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而言,有无菌操作、高精度和高技术要求的室内空间几乎都是以封闭式为主,这是客观上的必要设计,但部分住宅和公共建筑在周围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就要合理设计通风系统,让其对空气的净化功效得以充分的发挥,有效排除室内污染空气,避免室内各种设备和管道出现霉菌滋生的情况,防止让空气的污染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4]。针对某些高隔热性和高气密性的住宅而言,在换气系统的设计中要选用具有风管的设备进行定时换气。室内通风方案的设计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建筑周围环境、资源的节约、使用条件和建筑功能等,对于污染较少的地区自然是以自然通风设计为主,当然设计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的,适当的时候可将封闭式和自然通风进行结合设计与运用。(二)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室内光线设计:光线设计主要包括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两种,传统的光线设计以自然采光为主要形式,随着能源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偏向于人工照明,但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急剧增加的电能消耗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两者相比而言自然光与人的生物本性更符合,更能满足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需求,同时还能有效地节约能源,因此自然采光是绿色设计理念下室内光线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任何一个建筑物来说,自然光都是其本身就有的光线资源,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出发,需要对窗户的数量和位置进行适当改变、或者利用中庭和屋顶等方式更加充分地利用自然光源。尽管如此,自然采光还是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建筑功能和热效能等,所以人工照明仍然是室内光线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只是在照明效率上需要做以下改善:第一,引入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人们还未普遍树立节能意识并形成习惯的前提下,照明浪费是一个时长出现的问题。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的时间功能和区域性功能能有效解决能源浪费的问题,同时要保留人工干预的空间,以便针对特殊情况及时做出调整;第二,以建筑功能的需要为基础提高照度水平的合理性,避免出现照明不足或者过度照明的极端情况,每个建筑物都由多个不同功能的空间组成,包括有电梯间、卫生间、走道和楼梯间等,室内环境照明水平的设计需要更加精细化,根据各个空间不同的用途设计照明度,降低不必要的电力消耗。(如图2)第三,使用节能灯具,同时实现光照程度的提高和能源的节省,大部分建筑的总消耗中电能消耗所占比例都很大,因此降低能源消耗还需照明技术的创新与进步,进而提升生态效益[5]。

五、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室内陈设艺术设计

(一)生态家具的设计和运用:绿色家具又名生态家具,主要指不散发有害物质的家具,包括科技木家具、高纤板家具、原木系列家具、纸家具系列、竹藤天然材料家具、以软金属和玻璃等为原材料的家具以及用牛羊猪皮为原料制作的家具等,其中原木家具系列是用天然蜡进行抛光,不使用工业化学物质漆类,保留材料天然纹理又保护了环境的一种生态家具。家具,作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却往往被人们关注其做工、价格和款式等更为直观和经济的因素,忽略了其材质对人体健康的考虑。以室内装修最具代表性的有害物质甲醛为例,生态家具的使用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室内环境中有害溶剂的释放量,目前作为符合环保要求、体现人们珍惜自然资源意识的纸家具均已面世,它既有木质家具所具备的承载力,又具有防火、防霉、防水功效,且价格便宜,也可回收再利用,并可常换常新,不给室内环境带来污染[6]。(二)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中的自然要素:在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中运用自然要素就是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来创造符合人们需求的生态环境,自然要素包括花草、瀑布、山石和树木等自然物,对这些实物进行巧妙的设计和布局直接陈设于室内,这类要素被普遍应用于各类公共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不管是居住空间还是办公空间的绿色陈设将会越来越多(如图3)。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内在和谐关系,因为人本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一个小小的有机组成部分。室内绿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作为一种摆设艺术,慢慢将其融为室内绿化景观,成为室内设计的要素之一都是近十几年来室内设计的发展结果。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和郊区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加快,绿地面积随之减少,让人们对绿地自然地情愫被弱化,尤其是处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大城市人群,对绿色环境的渴望更是强烈。因此,在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中融入自然要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装饰的形式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心理对环境的需求。

总而言之,绿色设计理念已经成为被多人推崇的一种观念和方法,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设计者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协调环境和循环利用为原则,对室内区域进行合理划分,从各个环节入手将绿色理念融入进去,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为舒适、和谐、人性化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探究绿色理念与室内设计融合的策略[J].现代装饰:理论,2016(9):18-20.

[2]高鹏.生态环保绿色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J].大舞台,2015(9):56-57.

[3]柳冠中.设计的目的:提升生命品质[J].设计,2015(01):30-33.

[4]胡沈健,李洋,苏昱.室内设计中旧材料再利用价值研究[J].设计,2017(4):100-101.

[5]李苗.基于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室内设计研究[D].海南大学,2017.

设计理念范文篇5

江西客家的服饰很有特点。据江西客家文化研究学者周建新介绍,与中原地区服饰相比,客家服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性别区分上,客家男子大都穿对襟衫、袍褂和大裆裤,女子多穿大襟衫、大裆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成为客家人的常服。客家妇女一般戴着一种独特而别致的凉帽,这个凉帽是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成的。这种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服饰造型,其造型特点可以被运用到工艺品的包装外形中,使其更加美观,独特的造型结构可以吸引更多人观看、购买。

二、从传统服饰纹样中进行提取的设计理念

客家传统服饰纹样是识别其服饰特色的关键,也是解读客家人文化心理的密码。客家传统服饰纹样在造型、构成与色彩方面均表现出了丰富、鲜明的视觉特征,并围绕“生存”这一母题派生出生命观、生殖观和福禄观,表现出强烈的祈吉心理。这主要源于中原传统文化、客家人从北至南颠沛流离的生命体验和他们对客地生活的独特感悟。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松简便,质地多为粗布。客家蓝衫的装饰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客家人在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融合中吸收其服饰特点,同时将传统的汉民族服饰纹样保留下来,形成独特的客家服饰文化。客家人对生产劳作中见到的物象进行抽象,形成组合有规律的符号。如,将农田表现为方格图案,将江河表现为彩条图案,将木材表现为十字图案,等等。同时,将传统的几何纹样如云头纹、叶纹和吉祥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常用的一些吉祥语有“多子多福”“招财进宝”“三星高照”“吉祥如意”等。客家人将这些作为一种比较固定的服装纹样装饰手法保留下来,形成特色明显的客家服饰。设计者可以将客家传统服饰的纹样提炼出来,运用到包装的纹样设计中。具有时代特征的包装与客家传统服饰纹样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既跟随时代的步伐,又不忘传统文化的韵味,有利于制作出既简单大方又不失美观,且具有广泛传播性和使用价值的包装,为工艺品的包装增添一丝美感。

三、从传统服饰色彩中进行提取的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服饰的色彩是最能直接表达服饰特点的元素之一,服饰色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透露人们的身份、地位和性别,以及人的心理和族群的文化特征。蓝衫是客家服饰最具代表的象征之一,已被许多现当代学者视为客家传统服饰的意象,特别是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流露出客家人对生活的宁静和祥和的追求,透露着客家人的淳朴。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色彩标志,这样的蓝色没有低吟、哀怨之感,相反蓝得透明、清澈。客家传统服饰的色彩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其主色调依然是蓝、红等色。客家女性传统上衣多大色块,或整件为蓝色,或在袖口、肩膀、下摆等处修饰宽约5厘米的黑边(也有白边)。这些色彩关系都给人既素雅又明快之感。还需注意的是,客家女性传统服饰的色调除了蓝色使用较多外,也可以见到白、灰、黑等色调的素衣。客家男性传统服饰色彩使用较多的是蓝色系,具体常表现为藏蓝色、蓝灰色和黑色,以及它们不同明度的色相。此外,客家男性传统服饰中还能看到白、褐等色。除成人男女服饰色彩外,客家儿童服饰色彩一般不分男女,多为浅或鲜明的色彩,具体常以米黄、浅蓝、白、红等色彩为主调。其中又以红色系最为常见。有时候也可以见到一些以藏蓝或黑色为主色调的儿童服饰,但在这些服饰还是会配上些鲜艳、明亮的色彩,特别是配上红色。有学者认为客家人具有蓝色情结,但客家人同样热爱红色、青色等色彩,由此反映出客家传统服饰色彩具有多元化特征。设计者可以将客家传统服饰的固有色彩融入工艺品包装,进行色彩搭配。

四、结语

设计理念范文篇6

关键词:黑川纪章;郑东新区CBD;新陈代谢城市;共生思想

一、黑川纪章在中国

黑川纪章,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在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工作室工作,曾获日本建筑界最高奖和多项国际建筑大奖。他在建筑设计中坚持倡导“共生理论”,强调城市、建筑与人、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在国际建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许多国外设计师来到中国参与项目设计。黑川是第一批来中国参与设计建造的外国建筑师之一。90年代以后,他在国内参与设计了由中日两国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南京易兰斋美术馆等十个项目。中国对外开放刚刚起步阶段,介绍黑川纪章成就及日本建筑发展状况的文章就登上了中国的建筑专业杂志《建筑学报》与《世界建筑》,由此开启了中国学习世界建筑思潮及先锋建筑师的一扇窗户。如果说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为黑川纪章打开了中国设计市场的大门的话,那么郑州郑东新区规划项目则让他达到晚年的另一个设计巅峰,郑东新区的设计将他的“新陈代谢”理念和“共生”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很遗憾的是,黑川先生于2007年去世,郑东新区项目设计也成了他未完成的遗作。

二、郑东新区整体规划

郑州老城区规模偏小,市中心拥堵不堪,拓展空间受到制约,这与其作为近亿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的地位和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不相适应。郑州迫切需要一张响亮的名片向世界证明自己,使自己步入国际型大都市的行列。2000年6月,时任河南省长提出加快开发郑东新区。2001年9月,郑州开始对外征集新区CBD的规划方案,日本黑川纪章方案以其先进的“新陈代谢”“和谐共生”理念以及独具魅力的设计脱颖而出,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多数投票。郑东新区规划范围260平方公里,全部建成之后将是郑州面积最大的区。在功能区上主要分为六部分。1.CBD(中央商务区):是郑东新区的核心区域,是郑州的市中心,由两组高层建筑组成,两环之间是舒适、热闹的商业步行街,集商务、住宅、办公、休闲于一体;2.龙湖区域:是郑东新区的副中心,有环境优美的湖心岛,龙湖根据中国传统龙的形态而设计,与周边的环境构成了宜居的高档住宅区及商务区;3.龙子湖高校区:主要由各高等院校组成,取“望子成龙”之意,园区内有龙子湖,为该区域高校的莘莘学子创造了独特且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4.白沙园区:内有象湖生态湿地公园,是适合休闲、养老、度假的休闲区域;5.综合交通枢纽区:连接京广、陇海等主要铁路,京港澳、连霍等主要公路,郑州航空港区为一体的交通枢纽体系,将郑州打造成重要的国际性交通枢纽城市;6.沿黄河都市观光区:打造中原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是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之地。黑川意欲将“生态城市”“环形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的理念运用于新区整体规划中,营造出一个新时代的“水域靓城”。郑东新区整体规划体现了五大特点:1.“生态城市”。通过对道路、河流、湖泊的绿化建设,构建出了一套健康的绿色的生态城市;2.“环形城市”。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的环形道路以及CBD和CBD副中心的环形建筑群构成了一个魅力无限的环形城市;3.“共生城市”。新区规划既重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又保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延续性,充分体现了新区与老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的和谐共生;4.“新陈代谢城市”。利用生物学的概念,并通过组团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黑川早期的“新陈代谢城市”理念;5.“地域文化城市”。规划体现了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特色,除了龙湖的形态是依据中国龙的体态设计之外,其他的建筑也吸纳和采用了许多中原文化因素,彰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独特的城市个性和鲜明的城市空间形象。

三、郑东新区标志性景观所体现的设计理念

(一)CBDCBD即城市的中央商务区,既是一个时展的产物,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志。黑川的郑东新区CBD设计理念与以往不同,过去的城市扩展往往是没有前瞻性的盲目扩张,城市街道狭窄,区域功能性不明确。黑川采用“环形城市”的设计理念,布局合理、交通便捷,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人与建筑和谐共生的理念。黑川还认为,以往的CBD仅仅是市中心的金融、商业区,而优秀的市中心地段应该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所以一定要有绿色。基于这一理念,在CBD内环中规划时并没有像以往的城市区域规划那样,将居住区规划到市区之外,而是加入了许多高层住宅,使生活在市中心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绿荫环绕,河流潺潺。并且在设计中,他还运用到了“灰空间”的理念,除了色彩上的“灰空间”,他还大量采用庭院、过廊等过渡空间,比如大量的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这种特质的中介空间消除了室内外空间的隔阂,使室内外成为有机的整体,处于这种“灰空间”内,给人一种自然、舒适的感觉。(二)如意湖在郑东新区规划中,黑川用中心湖设计弥补了城市缺水的缺陷。在他的建筑中,水和自然生态是重要角色。在郑东新区的规划中,黑川在CBD的正北边设计了一个面积是西湖面积两倍的形似龙形的巨湖———龙湖。除此之外,还在CBD的正中间还设计了一个形状类似中国传统吉祥物的中心湖——如意湖。黑川说:“人是从水中生出来的,如果没有水,人不能活下去。”他要传达的信息就是,要让人们回想起过去有水的时代。如意湖位于CBD核心商务区的正中央,通过道路、河流、湖泊的绿化构建出一个生态回廊,充分体现黑川的生态城市设计理念。椭圆形的中心公园位于内环两个环形建筑群的中部,再加上郑州会展中心、郑州会展宾馆、环湖绿地、省艺术中心周边绿地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水系。如意湖综合水景表演、长约千米的木质栈道、渡江游轮、湖畔露天酒吧连同文化广场,构成了CBD内一道独特的风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漫步湖畔、休闲游憩、富有情趣的亲水平台。(三)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作为郑东新区三大地标建筑之一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同样出自黑川的设计。从外形上看,大气磅礴,很有特点,像一把大伞,极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色。会展中心面积约22万平方米,由会议中心和展览中心两部分组成,设计以折板坡顶圆形门厅和尖锥形的钢架为构图中心,并由此串起长长的标准展览空间。屋顶在我国首次采用吊杆式斜拉悬索钢架结构,3.4万平方米的无柱大空间展厅,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单间”;会议中心中央桅杆高110米,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伞”,是集展览、会议、商务、餐饮、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的特大型公共和公益性建筑。这座建筑它以独特的设计、完美的设施获得国际规划大奖及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四项大奖。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极大拉动了郑州的会展经济,使得郑州的区位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四)河南省艺术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由加拿大国际著名设计大师卡洛斯•奥特设计,也体现了出“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个造型独特的建筑群灵感来自于河南出土的古乐器陶埙、石排萧和骨笛,艺术墙的设计依据黄河波涛滚滚的浪花造型,五个椭圆体的长轴汇集于一个中心,寓意郑州中原之中心的地理位置,是河南古代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而俯瞰整个河南省艺术中心,它又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更增添了艺术的美感。艺术中心的建成,充分发挥了艺术展览、交流、收藏、培训等社会功能,加强了河南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河南省美术、音乐、戏曲等诸多文化事业的发展。(五)郑州会展宾馆总高度280米的郑州会展宾馆,设计灵感来自少林寺“嵩岳寺塔”,设计充分尊重和考虑了中原的深厚文化渊源。已经取代了原来的二七纪念塔成为郑州市的新地标建筑。会展宾馆位于CBD中央公园内,和会展中心、艺术中心相邻,是其配套建筑设施,与会展中心相辅相成,是集商务、酒店、会议、休闲、展览、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建筑设施,同样也体现了黑川纪章以人为本的和谐共生理念。(六)城市雕塑雕塑可以称之为一个城市的眼睛,它可以起到为城市的美丽增光添彩的作用。郑州老城区的城市雕塑十分有限,这与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很不相称,所以郑东新区在规划时,就加入了许多雕塑设计,这些雕塑既有来自国外雕塑师的作品,也有来自中国各大美院教授雕塑师的作品。例如雕塑《起步》《玉如意》《群英会》等,充满了审美内涵与文化性,生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结语

纵观整个郑东新区规划设计,不仅将黑川早期的“新陈代谢”“灰空间”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将他后期的“共生”理念渗透到郑东新区的各个角落。黑川的强调城市建筑与人、城市建筑与自然、城市建筑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思想,也为世界建筑界、城市规划界提供了典范。郑东新区也为他这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设计思想提供了一个实现的机会。在2002年7月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黑川纪章因为郑东新区的总体概念规划获得了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郑东新区是国外建筑师在中国参与设计并且实际建成的第一批城市规划项目。无论从项目的规模、资金的投入,还是从项目受到政府支持、民众关注以及媒体推广来看,都是极其成功的,也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罕见的。如今,郑东新区已成为郑州人引以为豪的新城市“形象大使”。黑川纪章先生虽然已于2007年10月与世长辞,但他设计的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美丽的现实。2010年9月,另一位日本建筑设计大师矶崎新受邀主持规划设计龙湖副CBD,成为黑川纪章郑东新区规划设计方案的正式“接棒者”。两位大师共谱一张蓝图,共同描绘郑东新区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邱秀文.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的创作与观点[J].建筑学报,1980,(05).

[2]秦飞科.从郑东新区CBD规划探析黑川纪章的设计思想[D].苏州大学,2009.

[3]薛求理,孙乐.黑川纪章在中国[J].新建筑,2003,(03)

设计理念范文篇7

关键词:生态水利设计;设计理念;河道治理;应用分析

我国很多河道治理工程在施工的时候重视施工的效率,忽略了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甚至在施工的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所以,施工部门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要重视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遵循生态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整体效果。

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

生态水利理念基于我国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产生,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河道治理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生态污染和生态破坏。传统的河道治理手段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的坚持我国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我国居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质量,改善我国的河道水质问题,保证城市用水的正常循环和排放。简而言之,生态水利理念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完美的进行了理念上的整合。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最终的目的是为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生态水利的理念指出,要将城市周边的水文环境进行协调和控制,加强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播,在发挥生态工程景观效益的同时,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设施体系。在实际的河道治理工程中融入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能够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进而建立一个完整健康的生态水利系统[1]。

2河道治理工程的现状

我国城市河道的数量和形式都非常多,其中包括自然形成的河道和后天形成的河道。我国的城市河道的污染程度不断的加深,需要加大对城市河道的管理力度。在我国的水系发源地很少会有居民居住,但是支流的河道会流经很多城市,大量的生产和生活废水被排放到河道之中,导致河道水源被严重的污染。我国的河道工程治理技术在不断的研究和应用之中,生态水利理念的发展为河道治理提出了更多的保障。但是生态水利理念贯彻落实不彻底是城市河道工程治理重要问题。我国在进行河道治理时,要因地制宜针对河道不同的部分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在进行河槽的治理时,主要是修筑人工基质河槽,尽量不要使用混凝土,可以有效地提高河槽的透水性,促进水中营养物质的生长。河滩的治理尽可能使用透水生态砖和大孔混凝土,在提高河道治理生态保护的同时,提高河滩的美观程度。河岸护堤的治理要在河岸边重视防护林,尽可能的减少污染物的侵害,缓解河道污染的程度。

3生态水利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原则

3.1空间异质性原则在河道工程的治理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坚持空间河道形态的异质性原则,进而提高水中生物和生态的环境和质量,保障河道水中生物的和谐共处。在我国的河道工程治理中,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提高河道的工程施工效率,在施工中忽视了城市河道污染的问题,进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态物种之间的平衡。人工河道的开采也对生态环境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很多物种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中而逐渐的消失。坚持河道空间的异质性原则就是保护河道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加大对城市河道的生态保护[2]。3.2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坚持河道治理工程的景观尺度满足人们对生态审美的需要,并坚持河道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尽可能的对河道进行规范化的治理,进而坚持河道生态环境的整体性。3.3服务性原则服务性原则是在河道工程治理的过程中,重视水资源的空间调节,降低洪涝灾害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坚持河道治理的服务性原则,就是重视河道水利工程的存在价值和施工价值,满足水利工程对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具体需要,这是河道治理过程中贯彻生态水利理念的具体体现。

4生态水利理念的具体应用

4.1施工材料生态理念的应用。4.1.1雷诺护垫的应用。雷诺护垫是近年来河道治理工程施工的新型材料,其使用能够有效的贯彻生态水利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雷诺护垫主要是由机编的双绞合六边形结构的金属网面组成,是厚度小于长度和宽度的材料构件,可以在网面结构中填充一些石头,将所有的网面连成一体,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流的冲刷。雷诺护垫具有柔性的结构,还具有很强的地基适应性,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河道的护坡结构之中,起到保护河岸的作用。雷诺护垫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能够防止河岸遭受水流和风浪的破坏,并能够保障河道内的水体与下坡土体的自然对流交换,可以保证河道的生态平衡[3]。雷诺护垫的坡上可以种植一些绿色的植被,进而增加河道的绿化效果。雷诺护垫还可以有效的实现河道土壤和水体的自我净化,降低河道内的污染物。在我国的河道建设中,河道施工处理工程的材料会严重的影响河道的净化能力。雷诺护垫的使用能够极大程度的避免雨水和台风对河道坡的侵袭和破坏,与此同时,在河岸上种植绿植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河岸的美观程度,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雷诺护垫材料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能够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是河道治理的基础。4.1.2石笼生态格宾网的应用。石笼生态格宾网的应用也是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生态保护的重要理念。格宾网的主要构造是金属线材织造的角型网制的网箱。而金属线的线径是根据六角形大小而制作的。石笼生态格宾网是格宾网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柔韧性,现已被广泛的应用在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之中。与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相比,石笼生态格宾网具有更好的排水性,并且具有施工成本低的优势。石笼生态格宾网的材料极易获得,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也十分的便捷。在河道水利处理工程的施工中,应用石笼生态格宾网能够极大程度的缩短施工的日期,提高施工的效率。与此同时,在河道的处理工程之中应用生态格宾网能够实现引导河道和操作河道的目的。这是石笼生态格宾网最主要的作用之一,石笼生态格宾网能够引导泄洪坝和导流坝、口岸工程、挡土墙、大桥维护、路途防护、岩崩防护、固土结构、海边防护工程以及防备水土流失。石笼生态格宾网的应用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贯彻的重要体现,能够在城市的河道处理施工之中有效的保护河道生态结构的完整性,降低外界因素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石笼生态格宾网可以有效的保障河道工程施工处理的服务性原则,从而保护我国河道的生态多样性。4.2生态理念的具体应用。4.2.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应用。一般情况下,水系的自然功能是生态水利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水系的自然功能包括对空气的净化和湿润、水域的形成和固化、气候的影响和变化、以及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的稳定。在河道的处理工程施工时,要重视水系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在施工中利用水系的自然功能,能够加强城市功能的结合和应用,并充分的将其融入到城市的自然景观之中,在塑造城市美观度的同时,加强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生态水利理念的应用要充分的考虑施工时的蓄水技术,通常情况下,施工设计中可以利用胶坝蓄洪涵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生态价值,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生态工程措施有效的保护河道和生态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物种之间的平衡。在城市的河道处理工程中,可以建立人工生态保护岸,有效的保护河道周围的生态系统。在施工时,还要注重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作用,并注重自然景观与生态水利设计之间的契合,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生态元素,保障生态环境结构的完整性[4]。4.2.2生态理念价值的应用。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中,要坚持生态树立理念价值的应用,尽最大程度的保障河道的自然形态,保障河道的蜿蜒型,提高河道的水容含量和蓄水含量,进而保障河道在施工过程中的自然因素。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应用,要重视城市生态水网的建设,生态水网的具体内容就是合理分配网络系统,加强水系结构的各方面之间的协调,进而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在河道治理工程中贯彻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进行水生动植物的养护,保障河道内部的生物多样性。还要尽可能的定期对河道的工程处理情况进行检测,保障水资源的质量。施工部门和企业还可以建设生态河堤,这也是贯彻生态水利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生态河堤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在河道的四周种植新型的植被,在保护河道周围环境自然性的同时,有效提高生态保护多样性。

5结论

由此可知,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施工过程十分复杂的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可以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我国的水资源净化效率,提高水资源的质量,从而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林秀,郭彬,余慕溪,等.准经营水利项目BOST融资模式及运营补贴模型设计———以徐州某河道治理工程为例[J].软科学,2017,31(05):119-123.

[2]许映建,石磊.如皋城区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应用[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6(07):38-41.

[3]芮可富.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初步研究[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6(06):68-70.

设计理念范文篇8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态的范畴越来越广,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都被纳入生态的范畴。生态,可以定义为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既指各种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循环不息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同时也指它们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和生态设计相同之处是都服务于生物,不同之处是前者为自然状态、后者为模仿和无限接近自然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把生态设计理解为对生态或者说自然的一种有意识的保护和回归。生态设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绿色设计,也可称为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即将环境因素考虑进设计当中。生态设计要求在进行设计策划时,考虑环境因素,包括设计规划执行的各个方面都要有环境因素参与,设计产品存在多久,环境因素就存在多久。当设计被利用或产生社会价值时,能很好的称为环境的一部分,并可以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形成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设计一定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通过对环境因素的调控,减少资源损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合,生态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综合成本,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竞争能力。

二、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园林学科是一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由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构成。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植物、园林艺术、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学科;城市园林绿化学是专门研究绿化和绿地在城市中的规划问题的学科;大地景观规划则更具宏观性,其研究方向是将普遍存在于地面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视为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进行评价、环境敏感性分析并进行分阶段的规划与管理。园林作为一个学科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伴随不同社会体制的变革,园林也随之发展并日趋丰富。在明清时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并诞生了以《园冶》为代表的园林学科著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园林教育进入近代高等学府,1951年由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创办的“造园组”,成为中国现代园林高等教育的开端。1956年,该学科被调整到北京林学院,后发展为园林设计和园林植物两个大的研究方向,并各自发展形成了两个学科。80年代末,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园林学科和专业在京沪等城市化进程最为鲜明的大城市得到迅速发展,除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外、华南农大林学院等学院先后对园林专业实行了扩招,生源数量提升了5-8倍不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00所高校都开设了园林专业,但在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矛盾与危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专业素质不高

部分高校将大量的师资和学生的时间都安排在了本校重点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上,很多园林以外的基础学科或专业只是适当的设置和调配。这样一来,虽然学生在园林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但对和园林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和环境艺术学科却没有进行更深入地学习,更没有设置专门的生态设计课程。部分农林类高校开设的园林相关包括植物生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园林树木学等,但这其中很多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存在。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就意味着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课,如CAD、Photoshop、3Dmax等构图设计类课程开设的较少。更有一部分农林院校,到在校生临近毕业的一年才开设此类专业课,这就使得在校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面临找工作的压力,于是一大部分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以致出现学生专业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

(二)生态设计课程不够普及,生态理念亟需强化

人类20世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观念,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人类的发展必须以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基础,经济社会的进步不能以牺牲自热环境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自热环境的保护,注重生态平衡。因此,农林院校在对园林学科进行设置时,必须适时地加入生态设计课程。目前,很多农林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存在偏重园林理论而不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课程和知识的传授。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的园林发展思路是不符合的,也是不合理的。通过生态设计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待续发展观念。认识到园林不是单单的理论上的模型和设计图纸上的构图,而是城市中的微型自然环境,它的好坏有时会直接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投入。使得学生认识到,要想使城市中的园林更加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和使用,那么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将这种人文件精神植入其中。这样,综合生态化课程的开设就十分必要了。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路上的园林设计生态化,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科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部分高校盲目扩招,生态设计课程缺失

园林专业在我国长期属于冷门专业,但伴随经济发展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倾斜,园林专业逐渐由冷变为热。这种迅速的转变,使得部分农林院校出现了师资储备的欠缺和不足。另一方面,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园林专业。但同原来的专业院校相比,这些学校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农林专业教师和相应的园林实践条件和科研能力,更缺乏对专业设置的科学设置。在课程安排上,这些学校只是对其他农林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套用,并没有太多的创新,更没有增加生态设计专业。归根结底,在以上种种情况下,很多园林专业学生开始不能找到正确合理的设计思路,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及创新能力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明显下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不能用健全的专业知识进行贯穿生态概念的设计,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和大局观,不能很好地把握我国广大地域内因气候、人文、物候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造成的对景观设计的审美差异。对园林学科来讲,其专业人员必须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具有前瞻性的生态观念,才能更好地把握园林设计的内涵及其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并从中找到真正的设计思路,完成符合生态概念的设计。从根本上来讲,生态设计课程的欠缺造成了园林专业学生生态理念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园林设计只注重了风格形式上的美,而忽略了生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园林设计变成了理论的概念化形象展示,在实际园林施工中的实用价值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态设计理念学习,部分高校园林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生态理念和艺术表现力不成正比,导致在就业和实际工作中出现学生的园林设计和思路不能很好的和现实的环境匹配。这种不匹配,往往导致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也就是说,既不能符合大众普遍的审美观点,又与城市或自然环境的融合出现问题,带来生态失衡甚至不可预想的经济损失。举个例子来讲,建工和城规学生在绘图表现上非常好,可是在运用植物方面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有时分不清常见的阳性植物、阴性植物植物,如按其设计施工,就会带来相应的不良影响,甚至生态失衡。

三、加强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策略

(一)增设有关生态设计理念的课程

按照现今各农林院校课程设计来看,大致是大一、大二进行基础课教学,大三进行专业课教学,大四学生考研找工作基本上不设置课程,主要安排实习,对农林院校来说就不是十分合理。由于园林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十分严格,过少的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应用理论知识,造成眼高手低的状况。根据这种情况,最合理的安排是在大一、大二期间适当减少或者延长基础课程教学周期,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以及大学法律等可以安排到大一、大二、大三这三个学年当中,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分批地掌握这类基础知识,不影响园林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园林专业相关的土壤学和测量学和植物生物学等学科则一定要同园林专业课的学习相互配合开设,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更好地转化为园林设计实践。根据学校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农林院校和各开设农林专业的院校一定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开设生态设计课程,选用有关生态知识的教材,用专业课或重点选修课的形式逐步开展生态设计理念教学。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是,高校在进行生态课程设置时首先是选择教材要准确,一定要选择具有全新生态理念的读本作为学生的教材,不能搞大而全的生态知识轰炸。生态设计课程的设置不能急于求成,在一到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不现实,也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时,将生态设计课程融合进各个学年段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形成对生态设计理念由浅到深的认识,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生态设计实践,进而形成生态设计理念和思路。

(二)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过程中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让学生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拓展他们在园林景观设计上的理解,使得学生获得必要的生态可持续环境的评价、规划和管理的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生态设计理念,研究相关教学模式,使之整体化、系统化。理论课的开设使学生能系统和全面了解相关生态设计的政策法规以及应对策略,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的增加,还不能使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自觉运用相关知识,还需要对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修订,在课程中增加生态设计理念的内容。通过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的调整,使生态设计的观念与具体课程融为一体。开设生态设计理念书目,适时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定期举办生态可持续设计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多参加有关生态景观设计的设计大赛。当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相互观摩、相互提问,开展集体讨论和教师专题讲评,帮助学生扩大生态设计知识面,理清思路,将调研成果和设计实践进一步有机结合起来。生态设计理念的建立,不仅局限于课堂上,也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知识学习,更多的是学生对生态设计理念的自觉启发。

设计理念范文篇9

1.1线形连续

在现代公路设计过程中,线形连续是最为基本的要求之一,在国内外公路路线设计标准中,已经将连续性设计概念引入设计标准当中。目前关于线形连续的研究侧重于速度、安全、驾驶员工作量等方面。在行车过程中,道路线形变化带来的最为显著的影响体现在行车速度上。在评价线形连续性过程中,运用运行速度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路线连续性设计工作中,常用方法是运行车速之间的一致性、设计车速与运行车速的一致性。开展评价工作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以提高评价工作水平。

1.2灵活设计

灵活设计要求在充分掌握、理解现有设计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在不降低路线行车安全的基础上,合理选用技术标准,灵活采用设计指标,能根据不同路线特征,不同路段工程要求,运用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具体来说,为落实灵活设计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握以下设计要点:灵活采用设计技术标准和指标,如果路线受地质、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可进行特殊设计;根据公路工程特点、施工条件、建设要求等,分段设计行车速度;路线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安全、环保要求等各项指标,进行路线的灵活布置,并灵活选择公路路线设计指标;在特殊路段设计时,对车速、路面宽度、曲线设计、纵横坡、超高等指标,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做好验证工作;路线安全检查时,要运用车速进行,检查设计参数和指标在路线设计中的运用效果,从而促进设计水平提高。

1.3安全设计

安全设计是公路设计的核心内容,其目的为车辆行驶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应该从线形、路面、路侧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公路路线安全水平。线形设计时,要确保公路整体线形的连续性,连续路段衔接顺适。降低路段间的速度差,确保车辆行驶安全。路面设计时,要选择适宜的横断面,并确保良好的路面状况,保证路面适宜的宽度,有效防止混凝土开裂、路面沉陷、车辙等路面破坏现象的发生,以确保路面平顺,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度。路侧设计时,应该坚持宽容设计理念,为驾驶员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创造更为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例如,确保路侧净区宽度,设计宽浅边沟或盖板沟形式;放缓边坡,有利于驶入路侧的车辆安全返回;设置标志栏杆、防撞墩等,在连续长、大纵坡路段设置避险车道,有利于保障行车安全。

1.4创新设计

路线设计时,除了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保证车辆行驶安全,进行设计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线性设计与环境相协调方面,对公路沿线的景观、环境进行美化,为驾驶员创造舒适的行车环境。具体来说,进行创新设计时,要把握以下设计要点。做好沿线不同色彩和景观的搭配与协调;视野应该开阔,做好借景工作和细部美化处理工作,重视沿线环境保护,落实生态设计理念,为驾驶员安全行车创造良好条件。

2采用运行车速进行线形检验分析

2.1运行车速的概念

运行车速是指车辆的行驶速度,具体指在良好气候条件和正常交通状况下,驾驶员驾驶车辆沿着道路行驶的速度。由于受到路况、车辆、驾驶技术等因素制约,运行车速处在不断变化中,它是一个随机变量。为确保行车安全,必须确定合理的运行速度,避免出现超速行驶情况。

2.2线形检验的方法

该方法的思路是:根据前期可行性研究确定的公路计算行车速度标准,用计算行车速度指导线形初始设计,在该基础上增加利用运行车速进行设计检验阶段,然后根据检验结果。具体设计流程为:初始设计→划分分析路段→预测运行速度→检验线形连续性→进行线形指标修正与设计→绘制双向运行速度图→完成线形设计。在运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上述工作流程,确保该方法得到更好地运用。

2.3显著特点与优势

传统路线设计过程中,选用设计速度作为设计标准,整个设计路段上采用一个固定速度。但在行车中,驾驶员会根据路况的不同,尤其是线形几何条件的不同,不断调整行车速度,容易导致实际行驶速度与线形设计速度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采用运行速度检验,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确保行车安全,在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运行速度对平面和纵面技术指标改进和完善,更好满足行车速度要求。该方法的显著优势和特点表现为:用运行车速作为设计检验时的车速标准,确保线形各几何元素满足汽车行驶需要;用运行车速评价相邻路段车速差,保证汽车在连续路段行驶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减轻驾驶员负担,有利于行车安全;该方法与实际行车状况相符合,满足车辆安全通行需要。在设计工作中应该重视该方法的运用。

3工程实例分析

某公路工程全长112km,为双向8车道公路,设计时速80km/h,公路路线经过的地形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地、丘陵、平原。为提高设计水平,路线设计时,设计单位落实现代公路设计理念,并运用运行车速进行线形检验。

3.1设计理念

该路线设计时,严格遵循设计规范要求,确保了公路工程线形连续,同时根据路段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并做好线形、路面、路侧设计工作,确保行车安全;同时重视创新设计理念的运用,使路线设计与沿线景观相协调,促进设计任务的顺利完成。

3.2设计效果

在上述公路工程设计中,通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指导路线设计,并运用运行车速进行线形检验。不仅顺利完成了设计任务,还提高了路线设计水平。确保路线行车的安全与舒适,为车辆行驶提供了便利,设计运行车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也为驾驶员安全、舒适行车创造了良好条件,得到了驾驶员的一致好评,类似公路工程路线设计可从中得到启示与借鉴。

4结语

设计理念范文篇10

在实际的公路建设中,难免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其中包括公路周边的自然环境、植被等。现在人们对生态公路的概念和定义还不甚明确,因为在提到生态公路的时候,有的人认为它是指在进行公路建设过程中,对施工一定范围内所进行的一种环境保护行为,这虽然强调了对生态系统中绿色植被的重点保护,但是这也局限了生态公路内涵的范围。但不管是怎样的观点,生态公路都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分析公路建设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环保设计理念的贯彻,使得公路从设计到运营都能实现对环境的和谐相处,做到公路的畅、洁、绿、美、平的规划,特别应该在绿、美、环保上实现人、车、路、景四者合一,在确保公路安全舒适的同时,实现公路建设的生态功能。

2生态公路的设计理念

在生态公路设计中,强调了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的渗透,同时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包括减少实际公路建设中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造成影响的补救措施等。

2.1生态恢复设计

该种设计理念贯穿于整个公路设计,并且对实际的生态公路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主要是解决公路建设中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通过相应的措施,加快公路周边生态的恢复程度。例如在设计边坡防护的时候,就需要对栽种的植物以及边坡坡度和类型进行合理选择,促进植被的保护和生长;在设计路域生态的时候,选择的植被就要重点结合当地的生态特点,贯以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结合、远景与近处绿化结合、四季花草搭配、以当地植被为主的设计理念,确保植被顺利健康成长。

2.2环境的设计和融入

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贯穿自然的设计理念,这更容易达到一种自然的效果,同时也能更有效的降低公路建设对公路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要加强对现有景观植被的利用,以此减少人工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能够维持自然的生态环境。此外还可以加强不同乡土植被的引入,不仅发展了乡土植被,也缓解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对路域中文物的保护,使其成为生态公路的一大特色。

2.3乡土化技术

该种技术理念强调的是在公路设计中引入当地的乡土材料、文化和乡土物种等,这样既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能缩减一定的建设成本,获得较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还是对当地个性化特点的展现。而且乡土物种的选择既能保证植被的健康生长,也避免了外来物种对本土环境的影响,增强植被的存活率。我们正在施工的郑州市大学路南延线工程,处在城乡结合部,所以在进行设计中,不得在道路两侧个1km范围内进行工厂、采石场等易污染单位的建设,而基于绿化环保理念的体现,在道路两侧各20m范围内由内至外分别种植:作为郑州市市花的月季花,生长较好的玉兰以及耐寒、耐旱的雪松。

2.4生态绿化的设计

生态公路的建设还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以此才能选择更适宜的、能够加强环境保护的植被,在设计边坡绿化的时候,要重点分析土壤的结构特点,保证栽种的植被能健康成长。植被的栽种可以选择散丛结合的方式,植被物种类型也尽可能的做到多种结合的方式,使得生态绿化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还可以对匝道圈进行绿化设计,这主要是根据其地势进行大型图案的设计,可以采取成片栽种并加以适当点缀,而且为了方便养护,还可以进行相应喷灌设施的设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苗圃和栽植经济林的建立,在确保公路绿化生态的同时,综合利用开发匝道圈中的土地,降低了工程投资和养护费用。

2.5公路和生态工程的结合

生态公路的设计一定要结合环境保护来进行,这不仅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和谐相处关系的体现,还要结合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的处理来加强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以此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降低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真正落实生态公路的目标。

3生态公路的实现措施分析

生态公路的实现,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以及设计理念贯穿到整个公路设计中,才能进一步促进生态公路的实现。

3.1规划设计阶段

公路规划设计在整个公路设计和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规划设计质量和水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态公路的建设效果和环境保护效果,因此要使其得到确切的保证。而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虽然对总体设计进行了强调,但是对线路总体方案中生态环境这一要素却没有给予重点考虑,只是提出了环保总体设计。所以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积极主动对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进行协调,进而贯彻落实生态公路的设计和建设。这也就要求了设计人员需要明确和掌握公路沿线的基础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自然景观等,然后再对路线方案及其总体布局进行了综合考虑,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降低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但也要全面考虑环境对公路建设的承受能力等方面,例如不良地质地段等。并以“三同时”为指导方针,也就是要求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时候必要保证公路设计、施工和运用的同步。

3.2公路施工阶段

公路建设施工阶段是实现生态公路设计理念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强调和落实环保,确保对土地和空间的合理利用,为之后施工完成后地表绿地的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对施工人员文明安全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责任意识,不随意进行污染源的排放,做到文明施工。还要加强对施工原料和施工残余材料以及施工废料的管理和处理,以确保不会对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加强相关施工制度的落实,大力开展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以此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意识,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破坏现象。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公路景观的建设,毕竟对出行的人们来说,对公路景观的印象往往来源于公路及其周围景观。对于路侧生态、边坡防护等方面的绿化也要加以重视,在确保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促进生态理念的体现,在借鉴自然界植物群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幅错落有致、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图。就以路侧生态的设计来说,其设计往往采取容错的设计方式,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安全和谐的设计理念,首先在全面考虑了当地地形和工程造价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路侧宽度,进而放缓路侧坡度,然后可以取消挡土墙的建设,建设一个宽度大于2m的平台,并在平台上进行植被的栽种,而为了不影响公路的排水,在路侧净区应该建设一个和路面一样的坡度,路侧边沟也要基于以上原理,采取隐性边沟的方式进行建设,这不仅能够促进路面承载力的增强,还能扩大路侧净区,以保证路侧安全,同时也能够进行绿色植被的栽种,得到一条生态边沟。

3.3公路运营阶段

虽然在施工阶段进行了相应环保措施的实施,但是在公路的运用过程中这些措施的作用和功能会逐渐减弱,因此需要对生态工程进行后期的养护、维护和管理。加强建立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相关机制,确保突发环境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处理。此外,还要落实对公路周边环境的监测,通过研究分析环境状况规律,对污染原因进行逐步排查,以制定有针对性的环保方案,并且在设计和运营个环境中都不能放松对环境的监测工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