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8:51:57

设计人才

设计人才范文篇1

关键词:实践性;艺术设计;应用型

由于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艺术设计类学生涌进地方院校深造学习,因此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基础教学同时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当今社会对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需要探索出适应时展的新思路。

一、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探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素质的提高,对身边事物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大量艺术设计人员加入设计行业;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实践应用型专业,强调对设计本身的实践再现,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因而在专业选择上颇受广大学生的青睐。认清这两点的基础上,要把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趋势:培养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应用型设计人才为目标。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上,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进行实践性操作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所学知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来,打破“在黑板上学开车”的传统模式[1]。

二、地方院校实践性基础教学的优点

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相比较传统美术院校来说,入学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较弱,对艺术造型基础等要求也相对较低,但艺术设计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学生的创意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这就降低了学生入学前的差距。作为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实践性基础教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既在专业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又能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循环往复,积累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大大地充实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原本单调、孤立的知识理论体系得以丰富、多彩,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激发出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地方院校实践性基础教学的方法

(一)创意基础课程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中,从传统单纯的素描、色彩、立体构成等基础课程教育入手,构建新的体系——创意基础课程。例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创意素描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性,通过不同的材质、肌理、表现手法,学生在绘制作业时,不再是单纯的物象写实,加入自己的主观创意性,将学生素描基本功与创意实践性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创意的艺术作品[2]。

(二)创意模型课程

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其实践能力,所以在对学生的教学课程学习上,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应开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创意模型课程,让学生在体会设计模型创意的过程时,如何将自己的设计模型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在这个动手操作落实的过程中,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并用实践去验证自己设计是否合理,从中积攒大量实践经验,为学生以后的艺术设计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三)创意写生课程

创意写生课程区别于以往的写生课程,它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创意实践性思考。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手法绘制同一场景不同的取景、构图、角度、空间透视等等。在此写生的过程中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创意写生能丰富学生写生的客观内容,增强学生的写生手法,满足当下实践性基础教学体系的要求。

(四)实践性课题训练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以真实课题、真实项目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实践中,能够极大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训练。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参与课题的全过程,体会并温故其已学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结合学生今后的专业方向,基础课程中可以开设校园主题艺术设计,包括对校园的环境艺术设计,logo设计,色彩设计,座椅设计,服饰设计等等,在整个校园主题艺术设计中,让学生自己去调查现场、了解设计要求,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实际项目实践中去,如何体现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应用能力需三者相结合,这些因素都将对他们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地方院校实践性基础教学的意义

早在20世纪初,第一所现代艺术设计院校——德国包豪斯成立,它首次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强调设计的工艺、技术和艺术要协调发展,学校需要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和制定适应当下的教学培养方案。要满足人们不断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艺术设计要求,须从实践基础教学上培养、引领学生,再过渡到专业实践教学,整个培养体系才能更加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所需。五、结语地方院校的实践性基础教学对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起到探索作用,需得益于教育体制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安排,要将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新一代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龙选君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设计人才范文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科技;文创

在知识和经济飞快发展的时代,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在实践型人才紧缺的背景下,科研创新与实践教育得结合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科研与实践教育重视不足,培养力度不够。因此,文章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探究其关键因素对实践创新的影响。大学生实践教育和科研项目相结合式,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作用,不仅是高等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且是高等院校实践创新项目的重要步骤。

一、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打造科技强国需要立足于人才基础,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强有力的储备人才。以往部分高等院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逐渐被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替代。艺术设计专业区别其他专业的教育方式,它侧重于设计创意和生产工艺。设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从专业的角度观察社会的需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多参与、多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创作与制作的思维和能力。应用型教育强调以实践为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使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成果。目前,产学研合作、产教合作等教学模式进入人们的视线,高校教学与企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当下,高等院校必须坚定方向、坚定信念,把知识、技术、人才优势转化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竞争优势。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紧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分析优劣,将区域特色和当地民族文化背景结合,全面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一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作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生存在责任感弱、努力精神不足等问题,学生的原创意识薄弱,自主学习与自我控制力有待加强,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不平衡。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应用型人才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创新能力,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科技文创方向人才的培养定位

科技文创方向的人才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主要培养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来说,科技文创方向的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交流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拓展专业视野,了解并掌握VR、AR、MR等技术的基本原理,符合专业相关需求,与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相适应。依照专业对接产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通过市场调研、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手绘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岗位引导、能力多元”的应用型人才。首先,通过专业和行业认知教育,为学生提供美术基础知识和设计基本技能,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水平和手绘造型、平面构成、色彩搭配等艺术设计基础能力,增强其三维建模、材质和灯光相关知识的培养,以达到补其所缺、养其所长的目的。其次,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艺术修养和对职业领域的认知,为学生创造VR场景,展示基础和交互设计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室内外艺术设计以及创意表现的相关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培养其专业技能。高校应根据课程性质对专业领域进行分层理解,将项目教学法由表及里地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对文化创意、艺术表现、特效与合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加强对交互基础语言开发和框架的研究。最后,高校应将校内项目综合创作与地区发展、社会项目实时结合,进行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包装自己的艺术成果,为之后的实习、就业、创业打下稳固基础。课程结构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体现培养目标,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保证课程学时、学分设置的科学性,使其符合教育规律。此外,高校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旨在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特殊性,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和满足社会需求,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实现其自身的专业价值,并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构建多元化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发展需要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应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将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形成新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教育要求“知”与“行”共同前进,认识来自实践,学习需要体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的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产业中内容稀缺、制作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行业主管部门成立了“虚拟现实内容制作中心”,该公共服务平台有助于汇聚虚拟现实内容制作领域的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机构等资源,推动虚拟现实的内容开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方面全面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符合国家政策,顺应时展潮流。2.产业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注重掌握基本知识,具备实践操作技能,其设计成果反映出社会发展和需求。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具有特殊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用艺术手段想方设法转换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力。其从事艺术设计产业的相关职业,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以及行业相关的职业素养等。现在,高校培养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存在部分学生实习之后面临在校学习的知识跟不上时展的变化、所设计的产品不能直接落地生产等问题。这要求相关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跟上时代的步伐,多了解社会需求,多和企业对接,从而培养出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将建设校园文化与专业创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和行业专家进行校内讲座,讲解设计实践经验,根据相关内容开展知识竞赛或测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激情。学校需要为实践创新提供实施保障,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地方文化、经济联系起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文化平台等。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多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解决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品牌意识。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应打破常规专业课程的堡垒,参考企业设计流程与生产流水线并进行模块化引导,使学生实现本土化设计、落地化设计,从而与地方和企业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构建实践教育培训基地,将理论知识有效转换为实践技能。通过学校实践教育创业孵化中心的延伸,整合校企合作资源与项目教学资源,创建优质的学生实践平台。

四、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设置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通过产学研合作、产教合作、校企合作等实践活动,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教师要通过总结教学经验与方法,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内容与目标,升级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实时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将人才培养与行业准则相融合,确切落实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部分学生在毕业时面临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的窘境,因而许多高等院校逐渐转变了教学理念,由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实践一起抓转变,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实践环节与社会企业需求相联系的困境等。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广泛推动教育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中寻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方法,突破以往教学的单一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法、微课、慕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结构需要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高校应以艺术设计行业的规则及标准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效设计、交互设计等岗位职业资格能力融入课程,生成科技文创方向的领域课程。艺术设计专业(科技文创方向)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场景速写、专业考察、VR综合设计、AR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创作。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以就业方向为指引,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综合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的实践运用,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按照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其将学生的能力分为三个模块:专业基本技能学习模块、专项技能学习模块、综合技能形成模块。第一模块为专业基础学习模块,主要以建模基础和材质表现为主;第二模块为专项技能学习模块,根据VR设计基础形成各个层次的学习侧重点,组成阶梯式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知识与内容逐渐加深;第三模块为综合技能形成模块,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设计实践,在工作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技能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工作能力,为其将来的就业、创业及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培养目标,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要得到保证,课程、学时、学分设置要具有科学性,符合教育规律,为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美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在不断发展与革新,艺术设计专业(科技文创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文化创意的基础,更离不开社会、企业、学校与各个专业层面的扶持。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需要根据市场的走势构建课程体系,改革以往的教学理论,着重发展本土文化资源。适应社会需要是学校的生存之道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科技文创方向)教育教学的重点。在科技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不断转变的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科技文创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科技、时代与本土文化创意相结合,力求做到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满足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的培养,这也是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凯,陈梦瑶.美术高校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探究.美术教育研究,2018(13).

[2]李雪源.“岗位引导能力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办公自动化,2018(11).

[3]栾世虎.基于“智能学习终端+互动课堂软件”的聋校英语课堂教学初探.现代特殊教育,2018(7).

[4]李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及创新.艺术科技,2017(10).

[5]常雁来.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6]王常远.定格动画教学内容改革初探.美术教育研究,2015(10).

[7]华小洋,王文奎,蒋胜永.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设计人才范文篇3

一、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理论教学

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当高度重视服装设计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学习,遵循服装设计的一般原则与规律,以及服装绘画艺术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进而在保证服装效果图绘制的科学性、有效性的同时,切实提升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和视觉信息传达效果。一方面,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理论教学应当遵循服装绘画理论的一般原则和规律,包括造型、透视、色彩、动态描绘等,通过这些专业绘画理论的指导,保证服装绘画艺术设计的专业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理论教学还应当遵循服装设计理论的一般原则和规律。通常来说,服装效果图是服务于服装产品设计的,因此服装效果图的绘制应当遵循服装设计理论的规则,保证服装效果图是有效的、可操作的,进而更好地推进服装产品设计工作的进程。总之,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重视理论教学,夯实理论基础,提高服装绘画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技巧训练

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当高度重视绘画技巧的训练,了解不同绘画技巧在服装设计效果图中的表现力,灵活运用技巧,达到更优化的服装设计效果图绘制效果。一般来说,服装设计效果图的最终水准取决于两大要素,一是服装设计的设计创意和设计构思,二是服装绘图艺术设计的绘画技能表现力。由此可见,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中绘画的技术功底十分重要,干净、简洁、有艺术审美的绘画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服装设计效果图的整体美感,更好地传达服装绘画作品中服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有效发挥服装设计效果图的功能与作用,达成服装设计效果图在服装设计流程中的目标与任务。具体来说,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当切实增进各个关键技术的训练,包括服装效果图的构图、服装款式的设计、色彩的调配、面料工艺的呈现方式、服装绘制的整体感等,并通过技巧的训练,让设计者更好地运用服装效果图的造型、色彩、质感、比例、动态动作、光影效果,为服装效果图的最终成品添光添彩,进而切实提升服装绘画艺术设计的整体质感。

三、服装绘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项目实践

设计人才范文篇4

[关键词]未来设计人才能力

伴随着的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设计正逐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美化生活的的未来设计人才,应当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以胜任自己未来的工作,则成为衡量设计者一把尺子。结合人的整体发展过程和目前教育实际,未来设计人才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宽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继续学习能力

时代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在不断的变化,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促使未来设计者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设计作为对人工制作物的一种策划和构思,具有知识综合化和文化整合的基本特征,它需要设计者具有较强的生活感悟能力,并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态组合成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而知识的储备是发挥该职能的前提,如果说宽泛的知识层面是未来设计人才自由飞翔的翅膀,那么合理的知识结构对未来设计人才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则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未来设计人才步入成功的阶梯。宽泛、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始终伴随着未来设计人才的成长过程。为此,注重培养他们的继续学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习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对有用知识搜索、鉴别、综合和运用的能力上,要让他们学会对知识鉴别和储存,在此基础上善于把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二、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设计者对艺术品的鉴别欣赏能力是其进行艺术化的设计表现的基础,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鉴别能力与创造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鉴赏能力直接反映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并在设计作品上凸现出来。艺术设计主要依靠设计者的综合创新能力来实现,来源于设计思维。而设计者所运用的思维模式是分析式串行思维和整体式综合思维的组合。我们知道,人的左右脑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思维模式。左脑具有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优势,右脑具有非语言功能和形象思维优势,左右脑之间是通过胼胝进行整合的,是左右脑共同协作的结果。

在创造力的发挥中,人的相象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可以使人的思维产生飞越从而形成创新机制。创新能力作为设计人才的智能结构的核心部分,是设计的灵魂。为此,综合创新能力是未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其中对创新来讲,具有两种规定性,其一是独特性,即是具有不同于以往事物的特质;二是其作用价值,因创新必须生产出新的效益和作用价值。然而设计产品的相关属性也规定了设计的创新又不是设计者个人随意发挥的,必须具有明确的预期效应。现代设计的基本目的是要创造更多满意顾客、更多美好的形象、更多丰厚的效益回报和更有发展前景的未来空间。

三、具备踏实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所谓敬业精神,则集中体现于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上。艺术设计作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人们的生活现实空间具有直接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面貌和生存环境的质量。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促进科技成果向商品的高雅实用性转化的有力手段和途径,并可以创造很好的附加价值,发挥主要的经济作用。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交流手段,艺术设计在沟通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助于实现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水平。同时,要求设计者既要有澎湃的创造激情,又要有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只有把设计事业作为终身的追求,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并有所成就。此外,由于设计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艺术设计只是整个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与生产的科技开发、材料准备、产生工艺、市场营销等环节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团队的每个成员有良好的协调配合能力,在合作与竞争、分歧与协调、领导与服从等关系的处理中,完善自己的人格素质,在协调、互助的整体框架下发挥作用。

四、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

设计人才范文篇5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和深入实施,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且也要求专业人才的素质必须更高、能力必须更强,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也要具备创新能力,这也使工业设计专业步入了创新发展的轨道,必须在培养优秀人才、素质人才、高层次人才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要将打造“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方面已经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方面同样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还不适应“中国制造2025”和“工匠精神”的要求,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我国工业化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工业设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中国制造2025”全面和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对工业设计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开展专业化教育,而且也要在促进学生专业素质提升方面取得实效,特别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一点毋庸置疑。随着工业设计专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因而可以说,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求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工业设计专业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设计应当更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不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更加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发展能力,进而才能为我国工业设计的科学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也将极大的推动工业设计专业的科学发展,通过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进而推动我国工业设计朝着创新发展的轨道发展。因而可以说,工业设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在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适应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推动工业设计专业科学和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很多高校已经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工匠精神”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开展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一定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努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尽管绝大多数学校在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到位的方面,比如个别学校在专业化教学还没有进行改革和创新,还不适应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导致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再比如还有个别学校没有将打造“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的结合,比较重视理论教学以及技术方面的教学,但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必然会制约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战略性。二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健全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确保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组织保障。当前一些学校在开展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同有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在“学教结合、校企合作”方面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很多学校在开展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对于一些前沿的工业设计思路、设计技术、设计模式缺乏有效的教学融合,学生还不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同样会制约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滞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当前一些学校在开展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滞后,无法取得良好成效。比如当前一些学校在进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建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模式相对比较滞后,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平台相对有限。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将校内校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模式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

针对当前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特别是要紧紧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打造“工匠精神”,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更全面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一是创新工业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理念。在未来开展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把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作为重要的基础,一定要坚持“目标导向”,把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打造“工匠精神”作为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企业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发展的培养模式,加大市场需求的调查,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和创新,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特色性。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开展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创新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除了要加强专业教育之外,还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双创”教育等进行有效融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是完善工业专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和完善的工业专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体系。这就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教结合、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合作策略,特别是要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工业企业的合作,使学生早接触先进设计思路、设计技术和设计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业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合力,共同打造“工匠精神”。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业专业设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仅要开展定量评价,而且也要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作为重要的定性评标准,给予一定的权重。三是优化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想适应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开展工业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下功夫,这就需要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科学模式,比如应当大力推动“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将校内校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模式作为重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推动“工学交替”,要对实际岗位培养、专项技能训练、企业基础培训、理论集中授课进行细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并且要多引导学生针对工业市场开展调查研究,并要形成调查报告,通过评比表彰的方式激励学生强化调查研究和自主学习,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新形势下,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方面,一定要以打造“工匠精神”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策略,努力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方面,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动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和发展,重点要在创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使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高颖.教改项目: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7(05):61-62.

[2]屈文涛,徐剑波,岳治.机械类工业设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7(02):19-21.

[3]张芳燕.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A].世界华人设计学术协会,2016:3.

设计人才范文篇6

关键词:创意设计;工程实践;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对产品设计的新要求,产品设计专业逐步摆脱纯外观设计的定位,结合社会需求走向跨界融合的新方向。武汉纺织大学依托纺织优势学科,将纺织品工艺、纺织品文化、纤维艺术融入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产品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产品外观形态的塑造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与社会需求以及国家产业调整战略要求有一定的差异。立足于产品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以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为目的,以纺织纤维艺术与产品设计跨界融合为特色,宏观的建构课堂教学链、创新实践链、校企合作链三大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产品设计课程结构的递进化与系统化、实践教育体系的层次化与深入化,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社会化与职业化。

二、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产品设计课程设置

针对现有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雷同化、课程内容老化、课程逻辑性不强等问题,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产品设计人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增加课程关联度与课程特色为目的。从设计学科本身出发进行课程设置。首先从设计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拓展三个方面搭建了课程教学链,其次将纺织艺术、纤维艺术等优势学科融入产品设计教学体系,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最后,通过置入延续的案例教学与项目实践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1.课堂教学链建构。设计学科是艺术、技术、文化、心理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和工程实现能力是设计艺术学科的基础技能,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思维模式和创新设计方法是产品设计的专业基础,产品设计的专业拓展课程是基础能力的综合与提升。因此,依据设计学专业特点及产品设计行业需求,产品设计理论课程形成模块化的三大课程链:设计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设计拓展模块。设计基础模块包含设计工程基础和设计艺术基础,设计工程基础从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开设了机械原理、设计图学、材料工艺等课程,设计艺术基础包含了色彩、素描、造型基础以及纺织纤维艺术等课程,通过基础课程加强学生的技术修养与艺术修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设计创意思维和设计文化课程,从文化、思维、技艺等方面进行专业课程架构,最后在设计方向上进行拓展,通过日用产品设计、家具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纺织品玩具设计等不同的主题设计课程,拓展专业知识,进行创意思维与工程实践的融合。2.纺织技术、纤维艺术与产品设计的跨界融合。依托武汉纺织大学的平台体系与学科优势,开设了纤维艺术、印花技术、装饰图案等纺织纤维艺术基础课程,通过课程设置将纺织品设计融入产品创意设计之中,同时与工艺美术专业建立合作与沟通模式,在产品设计方向上拓展了纺织品玩具设计、印染设计,编制设计等课程,成立了纺织品玩具工作室,通过纺织学科大优势建立创意设计课程体系。3.通过案例教学的关联化实现课程系统性与递进性。为了避免传统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多而杂,无序与无关联的问题,产品设计课程在安排时要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注重课程知识之间的衔接与知识递进,注重创意思维与设计工艺的结合。作为交叉学科,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必须涵盖设计文化、设计审美、设计技术与设计心理等多种门类,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每一门课程中都会涉及到,因此可通过案例教学做到课程设置体系化,课程内容关联化。比如在设计表达、设计制图、人机工程学等产品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选择家具设计、纺织品玩具设计、智能家居设计作为课程案例和课程实践的重点,在专业拓展课程中,以此为重要方向,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项目实践,以此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深度,从而实现广而专的知识能力培养。

三、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产品设计实践培养模式

1.探索课内实践培养模式,构建产品设计创新实践链。传统产品设计实践体系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由于课程之间的无序性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产品设计实践课程往往流于形式。因此课程改革中产品设计创新实践链是以实验的递进性与连续性为目的进行建构,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方式实现产品设计课程实践的系统化与有序化,整个链条由课内实践、工作室实践、项目实践构成。课内实践以完成产品设计理论课程的实践部分为主。主要场所包括专业教室、计算机中心、陶艺实验室、儿童玩具实验室、模型室、三维仿真技术实验室等,以班级为单位的专业教室为造型训练、形态构成、材料工艺等提供了专业场地,计算机中心和三维仿真实验室为计算辅助设计以及3D打印成型提供了支持,儿童玩具实验室内由专业印花机、雕花机等专业纺织机器组成为纤维纺织艺术应用于产品设计提供实践场地。通过校内实验室的建构,学生可以在校内完成艺术和工程技术的基础训练。工作室实践和项目实践主要针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依托专业教师所建立的产品设计工作室,通过工作室中的实际课题、竞赛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例如组织学生申报并完成“婴幼儿纺织类玩具设计”创新创业计划课题,实现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在纺织品玩具设计领域的融合。工作实实践和项目实践是课内实践的补充与完善,强化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探索企业参与的校内外实践模式,构建产品设计校企合作链。根据国家产业结构和设计产业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建立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链,人才培养中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企业设计人员深度参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与实践指导,形成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授课的“双师制”;通过在签约企业进行行业知识系统培训、轮岗学习、设计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培养环节锻炼设计意识、提高设计素质,实现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融合以及行业教育模式与校内课程教育模式的无缝对接。近几年以来,产品设计专业与武汉华夏工业设计中心、华中数控、深圳邦贝尔、等企业都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机制,聘请企业设计师担任导师,导师们定期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课程指导,学生寒暑假去企业进行创意训练与技能学习,通过资源共享,最终使学生受益。3.探索优势互补的艺工融合,创建产品设计创新实验班计划。武汉纺织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是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之一,我校遴选了部分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参加“艺工结合”的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计划,开设产品设计创新实验班。工业设计系是工科招生,产品设计系是艺术招生,通过双向选择,部分产品专业学生参加工业设计卓越班项目,由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教师依据学生特长,共同制定教学规划,力图通过“艺工”互融,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通过两年的实践,创新实验班的学生艺术表达能力、工程实现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相对较为突出。为产品设计创新实验班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结语

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是产品设计专业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向特色发展的必要过程,是产品设计服务于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的重要举措。经过课堂教学链、创新实践链、校企合作链三大人才培养体系建构、逐步改善老化、陈旧的课程体系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对产品设计专业搭建多样化的专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平台,培养适应湖北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银兴.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包装工程,2014.7.

设计人才范文篇7

工作室作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种常规模式,被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普遍推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才培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手实践的能力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客观需要。诸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停滞不前,特色不明显,工作室内涵肤浅,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学校对工作室的定位不太清晰,导致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不断显现。因此,基于工作室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势在必行,已成为众多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针对性地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依据,笔者研究团队展开了为期三年(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的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抽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行业对设计人才核心能力与素养的需求是什么;2.设计师工资与生活现状;3.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定位特色;4.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5.高校设计类大学生年均阅读数目数量;6.高校设置工作室的情况;7.设计工作室定位的清晰度;8.高校设计工作室的管理模式;9.工作室招收学生的条件与要求;10.学校对工作室的建设支持情况;调查的范围为成都、武汉、长沙、广州、杭州等中部地区五个城市,每一座城市选取5所设置有设计工作室的普通高校和5家设计企业;调查的方式为现场参访及电话咨询。根据调查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国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技能基本满足市场应用需求,但创新应变能力较弱。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普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培养了大批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赢得市场的青睐。近5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部要求600所普通高等院校逐步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这一改革举措的实施,我国大部分新升格的一本、二本院校的设计人才培养基本上走向应用型和技术型的发展道路,诸多本科院校也仿效高职院校打出了“零距离上岗”、“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旗号的方式继续扩招设计类专业学生,设计类专业在全国本专科院校中的覆盖率非常大,几乎名列前茅,每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成井喷态势发展,从而导致教育部不得不亮出红牌以限制这类现象的盲目发展。尽管这系列措施对于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保障人才的就业率等重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人才培养标准化和批量化,大大脱离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格局与定位。我们随处可见当前的设计师软件操作不错,制作工艺熟练,但依然有大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然而市场上又的确需要人才,问题出现在哪儿呢?通过调研企业,我们得到:当前的人才的确非常“专”,但这个专不是专家的专,而是专门的专,这类人才对于跨越新领域的问题束手无策。诸多企业管理者反映,应用型设计人才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把设计当成版式或效果图来做,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不能应对大项目和综合性项目的高要求与高标准,后期在公司的培养上基本上跟不上公司发展节奏。可见,目前市场不缺一般的设计师,而主要缺可持续发展的高端创意型研发人才。(二)对设计本身研究理解尚可,但对设计服务对象及所从事的行业研究缺乏。从参访的中部城市普通高校过程中,我们所在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查询到设计类专业在读生进图书馆阅读书目的数量人均每年3.4本。另外,我们从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了解到鲜有涉及相关产业、营销、商业模式、消费心理等方面的课程。可见,这些专业的学生依然备受“专”的影响,通常是讲起设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时,发表意见往往是头头是道,但正是由于专,学生对其他学科事物普遍缺乏兴趣,摄取的跨学科的信息量太少,面对交叉学科的新问题和综合性问题,往往难以应对。进入工作岗位后,这类学生由于工作业务的繁忙,更加无暇顾及学习拓展,往往习惯于闭门造车。通常是脱离设计服务对象与体验对象,不了解行业的基本标准与做法,为设计而设计,必然时时处处令客户不理解、不满意,从而最终导致客户丢失。例如笔者所创公司主要定位于教育与儿童发展领域,客户一般是校长、园长、教育投资人,而公司新来个别的毕业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不懂教育,亦不懂营销,就出现过与客户沟通不畅反复修改的现象问题,设计师以为客户刁钻,而客户觉得设计服务跟不上需要,对设计及品牌有所质疑。(三)自我表现意识强烈,但设计服务意识淡薄。从企业调查中得知,现在的设计类毕业生个性非常强,但从设计师职业的需求角度而言,服务意识有待提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对人才的个性培养没有立足在内涵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之上,而往往停留在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意识上,这类的学生忽略一个根本性的身份定位问题,那就是设计不是以表达自我的纯艺术,而是服务他人的应用艺术。他们往往自命清高,锐气十足,但殊不知自己的设计工作与餐饮、足浴等商业服务类的工作无异。被2008年《时代》杂志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百大人士”日本著名艺术大师、kaikaikiki有限公司负责人村上隆先生,在其《创造力极限》开篇就讲到了一句震撼人心而极富深度的话,“艺术家是位于社会最底层的位置,要是没有这种自觉,就无法在这业界生存”。由此可见,现在的青年设计类大学生真有必要在选择走向艺术之路之间就要彻底明白这一处世价值观,否则,就往往陷入服务意识淡薄而怀揣莫名的优越感自以为是而不自知的泥潭。(四)责任心与应急能力不错,但个人品牌营销能力欠缺。这里所指的责任心与应急能力,特指针对设计师自己手头的活儿,而在此之上的所谓增值服务的要求,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基本妄想,设计师不是不答应就是基本做不好。我们从调查的企业中了解到现今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设计师加班现象,由于项目分配基本上是底薪加提成再加奖金的模式,做得多自己赚得多,因此现有的设计师对加班赶单抱持默认的态度。所谓个人品牌营销能力,即设计师通过服务交流基于展示设计个人魅力,所具有的额外价值创造能力、影响力、说服客户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等综合素养。通过调查了解到,现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鲜有开设营销策划类的课程,某些高校尽管开设,但任课教师基本上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往往是照本宣科,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双方完全是为了拿课时拿学分而应付了事。因此,这类学生毕业上岗后,无法理解市场隐藏各种交流上的困难与险阻,无法向客户展现个人作为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具有的综合素养。(五)注重追求设计个性与个人形象打造,但个人文化底蕴根基不足。现有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对象基本上是高考美术生,这类学生绝大部分不是因为自己对美术的兴趣爱好,而是自己本身文化成绩比较差,对高考升学无望,而被迫选择走上了“艺术之路”的。在高中阶段,由于管理普遍相较文理科生的松懈性和缺乏设计类学科教师教育引导,导致现在的青年学生走向了另一个可笑误区:从现有青年设计类专业毕业学生的穿着打扮来看,个个基本上是个性十足,文艺范儿十足,但他们文化素养普遍不高,遇到基于特色或组织机构文化理念的设计要求时,往往是力不从心,无法进行设计概念的梳理与定位,从而导致设计方案无法打动客户。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创意的灵魂在于文化。文化是设计创意的种子和源泉,只有深耕和深挖才有可能遇见珍奇。(六)行业整体薪资水平还行,但个人生活品质不高。我们从调查样本企业了解到,毕业两三年的设计师基本上可以拿到每月5000~6000元人民币的薪资,这一工资水平跟笔者所在高校副教授这一级别教师所拿到手工资基本上是持平的。再调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80%设计师可以拿到10000-20000万,有些特殊岗位能拿到几倍于这个数。可见设计行业整体水平还行。前面有讲到设计师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这类人群不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且养成经常熬夜与长时间坐着办公不爱运动的习性,导致大部分设计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甚至有不少设计师患上高血压、慢性肾病综合症的等疾病,长期处于生活质量跟不上的状态,从而对工作和家庭造成了诸多困扰。

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的误区

笔者通过近三年来参访中部五个城市30余本专科院校的工作室,发现工作室的确早已成为学校设计类专业办学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但深度交流起来,主要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注重接单生产,忽视了基本的课程教学。调研的这30余所高校中,有20所有过接单生产用于教学,基本上能够把商业项目融入课堂。另外,有6所高校工作室将每学期的专业课程打包交给了工作室的老师,取消了以班级制在教室正常上课的形式。这一改革方式,尽管顺应教学与市场接轨的要求,但忽略了其中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从而导致诸多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学生能力往往是稂莠不齐。(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设计问题及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调研的这些高校中,几乎所有工作室都有接单生产或指导学科竞赛或虚拟项目等实践环节,但鲜有注重设计调研、设计管理、设计哲学、设计方法论、设计行为学、设计心理学、创造学、市场营销学、风水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或具有主题的研讨和思辨活动。而这些学科知识,是一名设计师职业发展和能力晋级的核心素养。(三)注重优质生与专业对口生的培养,忽略了兴趣生与跨学科专业学生的混合培养。调查结果显示,80%的工作室接纳的学生均为本专业学业成绩好的或比较灵活的优质学生,96%的工作室基本不招收非专业的学生,个别招收的学生也主要参与接待泡茶等工作。实际上,任何基于学分获取、就业、额外指导、社交等基于压力系统影响下的所进入工作室学习行为均不是学习的真正本质。所谓学习的本质,即是基于原发性的兴趣主动驱动,把工作室和设计事业作为自己人生梦想与追求而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实践行为。当前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早已超越工业时代的所面临的规范化、集中化的时代,现在设计跨入全案设计、服务性设计和系统性设计的时代,即从营销、预算、品牌、文案、空间、环境、包装、展示、信息媒体、互联网技术、消费行为、体验、工程、推广等全方位地提供系统性服务,设计不仅解决了物与物或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而升级到解决人与物及环境,人与事及势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问题。因此单一的血液,无法供养现代设计行业发展复杂多元的神经。(四)注重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拥有工作室的教师明显呈现两种发展态势:一种是基于职称晋升的压力与现有工作室的条件支撑下,教师基本上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愿景设想;另一种是基于与社会市场的接触而顿生价值感,激发了未来走向创新创业的道路。然而,对于工作室的学生,教师往往采取的态度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换了一轮又一轮,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的指导,大部分学生走出去后依然不知道自己所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不明白自己的奋斗目标与职业理想是什么。(五)注重工作室人才培养的物质环境建设,忽视了工作室的内涵建设。从参观考察这些院校工作室的直观感受而言,70%的工作室所布置的环境及设施设备配套得基本不错,氛围很好,例如上海的一所高等院校工作室设在一所公园湖面上的现代建筑空间里,设备齐全,经费充足,每年达到6000万的建设预算,用于对外培养国际某某特色人才,仅仅一间材料室都是采用智能控制,各种温度、湿度、电离子等相关指标体系眼花缭乱,当时感慨那些材料真是像产房婴孩被悉心呵护一般,实在令人眼羡。但从“产教学研创”这些内涵指标体系考察,发现工作室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工作室负责人也拿不出足够出色的教学成果,实在令人惋惜。(六)注重工作室人财物的投入,忽视了工作室的效益评估。从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室硬件建设基本不差,30%的工作室,每年另外还有一定的建设经费或相关项目经费用于继续投入与建设。尽管工作室成为各高等院校接待参观考察交流所必带的常规路线,但绝大部分学校仅止于此,由于对工作室疏于管理,工作室教学成果建设达不到预期,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还不是很理想,每年没有进行效益评估,有的只是要求提交一个总结为院系实践教学提供支撑材料。而笔者认为,工作室的内涵建设可以从“产教学研创”几个要素来进行系统督导评价。

设计人才范文篇8

1内素质

从设计产品本身的要求推导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内素质在这里指艺术设计人才自身应具备的适合一件真正艺术设计作品所要求的素质,它是一个设计者创造一件艺术设计作品必备的根基性的知识和条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渊厚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二,顺应设计原理而具备的能力素质。第三,天赋性的素质。这三个方面偏重设计人才自身的反观。

(1)渊源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前文以“设计”为原点展开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设计本身所要求知识的广度性和宽面性。在这里虽不要求设计者对这些知识都精通掌握,但至少对“设计”所涉知识有一种底线式的了解,因为这既是在创作一件作品时奇思妙想之灵感的助燃器,也是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原理。我们将这种知识结构框架为一种金字塔式构成,最底层是基本的人文与学科,包括:历史、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知识等等;再上一层是和大文化相关的知识:艺术学、美学、建筑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再上一层是和设计这个门类相关的知识结构:设计史、设计风格、设计美学、人体工程学等;金字塔的顶端是设计人才所从事的设计分类的知识,尤其是对分设计的设计流程的把握,譬如平面设计除了掌握基本的软件和色彩知识,也要对印刷流程有相应的把握。以上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结构,看似有些纷繁杂乱,毫无秩序,然而这个系统的知识却是一个设计人才所依靠的灵感诱因,没有广博的知识作后盾,再敏感也不会创造出有高度、有品位的设计作品。设计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知识的竞争,设计人才理应掌握这个先机。我国的明式家具,被誉为是家具设计上的顶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美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方面找到了完美结合点,遵循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设计原则。如果没有明代设计者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把握,明式家具的地位也许不会达到如此之高度。罗马有句谚语“DoastheRomansdo”,影射到设计领域也应如此。再譬如,我们要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得到广泛接受,就要注意不要触及一些国家、民族、种族的忌讳。例如,我们不能拿别国的国旗当自己的包装纹样,不能把一些民族的图腾偶像做商品贩售,这些都是属一个设计人才应了解的知识。

(2)能力素质。它是一个艺术设计人才所具素质最重要的一环,是其成为设计人才的凭借。首先,感官敏捷的受激和应激能力。就是设计人才要有一种敏感的设计意识,要看到别人所未看到的,要听到别人所未听到的,要感觉到别人所未感觉到的,并将这些应激和受激得来的东西物化到自己的作品中。“一朵花可以唤起我多于用眼泪表达的感情”,“一粒沙里看世界”,“雨后的山像洗洁了的良心”,这些对花朵、沙砾、新山而产生的丰富文学应该同样可以借鉴到设计中来,对生活的敏感是所有敏感的基础,对生活的再设计是所有设计的基础。譬如我们所熟悉的悉尼歌剧院,建筑的色彩与造型就是丹麦设计师伍重从贝壳和白帆中找到的灵感。总而言之一句话,一个真正的艺术设计人才就要能从颜色里听出声音,从声音里带出图形,从而营造出自己的设计作品。所以,思维活跃的意识对设计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其次是思维素质,包括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鲜活跳跃的动因思维等。创新就是使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独僻蹊径,有个性凸现,就是使自己的作品能惊人沉梦,振人脑髓。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也是设计艺术的不竭动力。毕加索说,拙劣的艺术家总是戴着别人的眼睛;中国也有“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的说法,所有这些都是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总之,传统而不落窠臼,奇想而不诡异,创新而不滥作,正是当下中国设计潮流所在。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就是要“精骛八极,神游万刃”;就是“拢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是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会去进行一种真实的虚构,特定的反射。而鲜活跳跃的动因思维就是一定程度上,感性大于理性和用身临其境的角度去别样思考。这一点上鲁迅先生说的好:研究需要理智,要冷静,而创作须有感情,至少总要发热。艺术设计创作可同言而语。总的来说思维素质就是要有一颗敏锐的甚至是神经质的大脑和心灵。能看到社会的脉搏在跳动,看到声音的旋律在舞蹈,能看到命运在敲门,能看到自己的设计在流淌,也就是独具“第三只眼”!最后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扎实的技法技巧和对形象完美表达的素质,也就是把“第三只眼”看到的东西物化成自己的设计作品中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诗序》上古人用嗟叹之,咏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表达自己的感情;《庖丁解牛》中庖丁用“游刃有余”标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道艺合一之美。那设计人才用什么去表达呢?我们不能设想,如果李白没有炉火纯青的文字调遣能力,其瑰丽想象依之何方;罗中立没有过硬的油画技巧,扎实的基本功,其巨画《父亲》能震撼得几人;韩美林没有踏实的“匠术”,其设计作品何以蜚声闻名!不难看出,一个艺术设计人才如果没有真正的技艺基本功,其理念和思想是很难呈现在观者面前的,即便他有再好、再创新的想法。所以,这种把形而上的创意与观众衔接的技艺能力是尤其重要的,是一个艺术设计人才的最基本也是最为根本的素质。

(3)天赋素质。天赋是无形的东西,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真真实实存在着。朱屺瞻说,画虽小道,入门则难,欲求大成则难之又难,天分学力缺一不可但天分不是人人都有的,所以,不是谁都像莫扎特那样六岁会作曲,也不是谁都像王勃一样七岁会吟诗。作为艺术设计人才虽不要求有与生具有的设计意识,但也不能是“泯然众人矣”的思维,至少对待设计应是敏感的、执著的,能够在生活中遇到设计问题有想办法解决的欲望,能有看到好的设计发自肺腑地认同欣赏而学习的素质,如果只是为了“职业”而设计,这样的设计是很难有深度和影响力的。

2外素质

外素质主要侧重于设计人才的社会人、时代人这一角度。在各个时代对设计人才的定位虽有共同的一面,更有相异的一面。笔墨当随时代,设计也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正是一些新科技和技术的出现诞生了彪炳青史的设计,埃菲尔铁塔就是一例,所以说外素质主要设计人才的共性社会素质和在当下时代应该具有的一些“与时俱进”的素质。

(1)设计者的设计应以满足社会、服务人类、和谐自然为要求,并遵从一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艺术设计人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能仅让作品囿于自己的天地,孤芳自赏。设计应符合大众,服务社会。英国评论家拉斯金说:如果设计者和使用者对某件作品不能引起共鸣,那么,哪怕把它说成是天堂里的神品,事实上也不过是十分无聊的东西。被称为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它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之一就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时下,环境和自然问题成为主流,源于生活本身的设计和向自然学习的设计呼声颇多,而当下的设计产应亦应多考虑自然的因素,力求达到“人——设计品——自然”的和谐,近年来的仿生设计和绿色设计便是有益的探索。

(2)一个优秀的设计者应该是精神贵族,不会因金钱和名利而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设计操守。艺术大师张大千说,艺术,感情之流露,人格之表现,作者平日即须培养良好的风骨和情操,如果徒研技巧,即落下乘。英国作家罗斯全也曾在《论画家的修养》中提到“虚荣或自私的人”、“浅薄或猥琐的人”、“虚伪的人”不能做艺术家。所有这些,不仅仅针对艺术,同样是一个优秀设计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即设计艺术的良知。

设计人才范文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IC设计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IC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应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根据上海半导体和IC研讨会公布的数据,08年中国IC产业对设计工程师的需求将达到25万人,但目前国内人才数量短缺这个数字不止几十倍。例如我们熟知的威盛虽然号称IC设计人才大户,但相对于其在内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是捉襟见肘,其关联企业每年至少需要吸纳数百名IC设计人才,而目前培养规模无法满足。而在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更加受到欢迎。

一、IC设计人才短缺

2008年,全国集成电路(IC)人才需求将达到25万人,按照目前IC人才的培养速度,今后10年,IC人才仍然还有20多万人的缺口。这是08年4月21日在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举行的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CSIP-AMD集成电路专项培训开班仪式上了解到的。同样有数据表明,近日,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目前全国高校设有微电子专业总共只有10余个,每年从IC卡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也只有二三百人。在国内大约仅有不足4000名设计师,而2008年,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达到25万-30万人。有专家预测,到2008年底仅北京市IC及微电子产业就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0年我国可能需要30万名IC卡设计师[1]。未来我国IC卡设计人才需求巨大。目前中国每年从IC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高学历的硕士生只有数百人。中国现有400多所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系,新近又特批了51所商业化运做的软件学院。但这些软件学院和计算机系培养的是程序员。中国目前只有十来所大学能够培养IC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IC设计专业人才处于极其供不应求的状态。可以这样说,这是因为我国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足够的IC设计人才。

专家指出,我国IC设计人员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IC设计是新兴学科,国内在此之前很少有大专院校开设IC设计专业,现在从事IC设计专业的人才,大部分是微电子、半导体或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相邻领域的理工专业毕业生,但是和实际的IC工作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学校并不了解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许多IC设计企业只能经常从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再进行培训。此外,IC设计的实验环境要求,恐怕所有的高校都没有能力搭建。据了解,建一个供30人使用的IC实验室,光是购买硬件设备就需要15万美元。

最新研究指出:到2010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将占世界总需求量的6%,位居全球第四。未来几年内中国芯片生产有望每年以42%的速度递增,这大大高于全球10%的平均增长速度。仅就IC卡一项来看,我国IC卡设计前景广阔。身份证IC卡的正式应用,将是十亿计的数量,百亿计的销售额,此外读卡机及其系统将有成倍的产值。半导体理事长俞忠钰说,2002年全国的IC设计单位已达到了240家,根据北京市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建设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要逐步建成20条左右大规模高水平的芯片生产线,200家高水平的IC卡专业设计公司。据预测,北京市IC产业将超过2000亿元。巨大的商机也同时带来了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

二、应用型IC设计技术人才需求日切

IC产业飞速发展,现在的焦点已经移到了IT产业的核心技术IC设计上。据北京半导体协会负责人董秀琴表示,IC卡设计工程师在软件行业是现在公认的高收入阶层。目前我国IC卡人才缺口巨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里,这一块发展十分缓慢。按照中国现在的市场行情,一个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IC设计工程师的年薪最少也要在8万元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董秀琴讲,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现有IC设计人才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国内外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尤其是合格的IC设计师的大量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应用型的设计人员来讲,是备受集成电路行业欢迎的。例如常见的EDA公司、IC设计服务公司、IC设计公司和IDM或Fundry4种类型的公司需要那些IC设计人才呢?他们需要的是熟悉IC设计的技术支持工程师,涵盖IC设计的所有方面,通常包括:系统设计、算法设计、数字IC前端逻辑设计与验证、FPGA设计、版图设计、数字IC后端物理设计、数字后端验证、库开发,甚至还有EDA软件的开发与测试,嵌入式软件开发等,其中对IC物理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会多一些[2]。

目前,需求量最大、人才缺口最大的主要有模拟设计工程师、数字设计工程师和版图设计工程师三类。另外,设计环节还需要工艺接口工程师、应用工程师、验证工程师等。IC版图设计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EDA设计工具,进行集成电路后端的版图设计和验证,最终产生送交供集成电路制造用的GDSII数据。版图设计师通常需要与数字设计工程师和模拟设计工程师随时沟通和合作才能完成工作。一个优秀的版图设计师,即要有电路的设计和理解能力,也要具备过硬的工艺知识。模拟设计工程师作为设计环节的关键人物,模拟设计工程师的工作是完成芯片的电路设计。由于各个设计企业所采用的设计平台有所不同,不同材料、产品对电路设计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模拟设计工程师最核心的技能是必须具备企业所需的电路设计知识和经验,并有丰富的模拟电路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指导版图设计工程师实现模拟电路的版图设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IC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需求更大,而且他们也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发展的生力军。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IC设计人才

国家对IC卡设计人才培养也很重视。据北京半导体协会卓洪俊部长说,到2010年,全国IC产量要达到500亿块,销售额达到2000亿元左右,将近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满足国内市场50%的需求。同时,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支持和鼓励软件和IC产业加速发展,加快IC设计人才培养。

IC人才需求问题的解决首先还是从高校开始,2001年,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2001年的IC专业二学位班已经有64名学员在读。清华大学还分别与宏力半导体、有研硅、首钢合作培养IC人才。2002年,成都电子科大也开始招收“微电子技术专业”的二学位学员,同时扩招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校加速IC人才培养的战略,电子科大还成立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并建立了面积为1500平米的IC设计中心。同济大学开始实施IC人才培养规划,提出了“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这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快改革,制定可行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学、实验和实训投入,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设计人才范文篇10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的、知识交叉的学科,在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上,需要汇聚文、理、工等领域人才的智慧,以其综合的实力来完成设计项目。在与企业访谈中了解到,工业设计人才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工业设计人才供求矛盾突出工业设计产业化程度低,工业设计人才匮乏。一方面整个设计市场人才匮乏,另一方面设计专业学生分配难,许多人改行从事其他工作,这反映了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每年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不少,杭州有很多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比如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但这些学生中却极少有留在这个行业内的,他们不是考研、考公务员,就是去搞装潢、广告、网页设计。以杭州工业设计协会会长,瑞德设计总经理李琦为例,他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当年一个班21人,17年后,现在仍然坚守在工业设计这个行业的只剩下两个人了。原因是工业设计需要“人才+时间”的付出,工业设计不但要求设计师会绘图,还要懂材料、理解商品以及消费者的心理。一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应届生要想在这个行业内走下去,不经过6至8年的学习、培训,是难以成为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工业设计专业刚毕业的学生,薪水普遍比较低,应届生的起步月薪能达到3000-3500元已经算是不错的,且一般前5-6年的薪酬增长幅度也比较慢。而同样是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行业,门槛不高,上手快,应届生很多还能拿到4000-5000元的月薪。前5-6年与其他行业每月千余元的工资差额,让不少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踏出校门的这一刻就选择改行。(二)设计人才的创新动力不足学科交叉、技艺融合已是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工业设计需要优秀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领军人才,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团队。复合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各类人才和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对于设计创新和产业发展尤其重要。从工业设计专业公司来看,目前设计公司普遍总体规模小,基本处于散乱经营状态,且设计产品基本在低端,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师。由于工业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而我国最优秀的设计师,也才30多岁。如杭州瑞德设计公司,设计人员有80多人,年龄几乎都在25岁-27岁之间,即使是核心设计师,也才30多岁。在国外,60岁、70岁的工业设计师比比皆是,而在中国30多岁已经能称得上是老资格了。工业设计人才还比较热衷于模仿,创新不足;接单制造,不谈创造;技术水平低下,缺乏先进的设计手段。设计的廉价问题以及忽视对工业设计采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全方位保护,也制约了工业设计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三)工业设计教育缺乏针对性国内设计行业的起源与蓬勃发展都发端于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高等院校开始设立工业设计专业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加速发展,由最初的20几所激增到近千所,每年的毕业生由最初的几百人增加到几万、十几万人。招生带来的是师资短缺与结构性残疾,大部分院校的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研究生,自身缺乏设计的实践经验,新的一轮纸上谈兵或“时尚设计”或“竞赛式教育”又开始了。这使得设计教育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发展相脱节,设计教育与企业、社会缺少交流,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毕业生加入企业后,需要再次培养,设计培养周期延长,重复劳动时间增多。与设计教育“不良性过渡”形成对照的是设计产业的幼小。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增大,而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

二、杭州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机制

把创意变成效益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工业设计发展的第一竞争力,也是创意的源泉所在。杭州目前十分重视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积极实施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战略,探索有利于工业设计人才成长、产学研相结合的设计人才培养机制。(一)构建“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人才单纯依靠高校的培养和企业的吸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工业决策部门、科技教育界、工商界等社会各界协同努力下,才能使工业设计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杭州市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人才自身。这些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形成“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1所示。图1杭州“六位一体”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述的示意图,杭州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组织体系从传统的“政府—用人单位—人才自身”的线性培养体系,转向包括行业协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社会组织及其资源的网状组织培养体系。从管理层级上分析,该体系在纵向上,涵盖了市、区(县)各级政府人才管理部门,在横向上,涵盖了政府、高校、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和人才自身的网状组织管理系统。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同时调动社会资源,初步构想为“四横二纵”的人才培养网络体系,即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四个行为主体横向联系,与用人单位、人才自身的纵向联系,从而形成以用人单位和人才自身为作用对象,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教育为基础,行业协会培养激励与用人单位培养和使用紧密联系,政府主导推动和行业协会协作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杭州一直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业设计的第一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包容失败,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杭州注重培育行业领军人物,组织开展工业设计精英人物、精典案例评选活动,会同有关方面开展356培训“工业设计与创意”、“工业设计与转型升级”研修班,同时从一些赛事活动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不断壮大杭州工业设计人才队伍。2、提升人才创新设计的国际水平。一是杭州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组团赴韩国参加2010年世界城市设计峰会等;增强与北京、广东、上海等兄弟城市的联系与合作,并积极支持会员单位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二是强化国际设计理念。组织开展国际设计营系列活动以及创意设计大讲堂等,邀请了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多国专家教授前来主讲,并充分运用国际设计理念进行创新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三是逐步接轨国际市场。杭州品物流形产品设计公司等设计公司多次赴国外参加米兰国际展等参展活动,其充满中国文化的传统产品再设计,受到了外国设计师以及媒体的高度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一些设计机构积极引进国际设计人才,吸取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增强本土设计师的能力,提升企业设计竞争力,促进了杭州工业设计的发展。(二)发挥“政府主导”的人才培养合力2007年,杭州市科技局开始组织举办“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2008年9月组建了杭州市工业设计协会,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2010年11月,杭州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杭州工业设计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营造发展良好环境;成立了杭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主导,开展产学研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表32007—2012年杭州市发展工业设计大事件(三)完善工业设计人才评价体系工业设计人员究竟具有什么能力才能被称之为“工业设计师”或“高级工业设计师”?工业设计人才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在寻找人才或者寻找合作的设计公司时比较费时、费力。其他行业几乎都有自己的资格认证,如人力资源管理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设备师等等,如果工业设计行业也规划一个资格认证体系,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工业设计人才评价体系,则能增强工业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会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规范市场,企业在选择上就会更方便、更省心。基于这样的管理理念,浙江于2012年11月开展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评定,成为全国第二个实行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试点的省份。试点实施的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遵循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成长规律,综合考核评价申报人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业绩成果和能力,特别注重从业人员设计实践和作品成果。设置了高、中、初三个层级的职业水平,分别对应高级工业设计师、工业设计师和助理工业设计师。其中初、中级职业水平采取考试方式取得,高级采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评定显得特别有意义,能规范和加快杭州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建设。当然,对工业设计师的资格考察,除了评定考察设计创新能力,还要更多地考虑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如部门合作的协调能力、生产制作中的动手能力等。经过这种考察的工业设计师具有对产品开发过程的全局思想,能很快地投入企业产品研发项目。职业资格是一部分,经过时间的磨练,经验和成果也将成为设计师们身价的象征。如此便能够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工业设计人才评价体系。(四)举办工业设计人才专题研修班为了满足企业家和主要经营者等有关人员对学习培训的需求,帮助工业设计人员了解当前工业设计的发展现状,更新设计理念和创意思维,提高自身设计能力,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和市文创办组织举办了“工业设计与创意”专题研修班。研修班对杭州市有关工业设计的政策进行了解读,并邀请了浙工大工业设计的专家讲解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趋势,使设计人员设计的作品能站在国际国内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工业设计的水平。大家在一起交流探讨,广开思路,共同提高。(五)开展“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2006年12月,杭州市科技局举办了一次“工业设计与自主创新”的专题讲座,引起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极大关注。杭州市科技局敏感地意识到,创新创业的杭州需要一次新的转变发展方式的“头脑风暴”,以工业创意设计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杭州发展一个新趋势。为此,因势利导地提出了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的设想。杭州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专程赴浙江大学征求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向在杭的13所高校及有关部门、浙江省包装设计学会、13个县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征求意见和建议,得到了热烈的响应。2007年6月8日,首届“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拉开帷幕。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赛冠名“市长杯”。6年来,大赛共吸引了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广东等23个省(直辖市)和港澳地区以及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瑞士、新西兰、韩国等国家的200多所顶尖高校、400余家企业和多家专业工业设计机构的参与。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87000余件,其中300多件作品通过专利形式向企业转移,作品产学研合作实施产值达2亿多元人民币。“创意杭州”已初步在国外内初显品牌效应,6年间,与国内外上百所高校合作,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对接活动,参与师生近万人,发掘了大量优秀创新人才,也成为杭州吸引工业设计创新、创业人才的金名片。(六)引导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很快。杭州市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有10余所,每年培养设计人才上千名,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设计人才和设计研究人才,也推动了杭州市工业设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