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育人教育心理学分析

时间:2022-09-16 10:23:55

导语:环境育人教育心理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环境育人教育心理学分析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我国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革新相联系,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实质需求,不断加强对他们心理上的教育和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之下实现良性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环境的育人作用不可小视,老师需要关注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实质情况,了解不同教育模块的具体要求,保障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此,本文以教育心理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环境育人的具体内容及形式,以期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环境育人;教育心理学;解读

1引言

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革,长期的应试教育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时展的要求,还导致大量的教学资源被浪费。对此,为了有效地突破这一不足,老师需要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联系,了解目前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积极地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及价值,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稳定提升,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育人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每个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之中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如果站在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那么教育可以分为无意识教育和有意识教育,其中无意识教育属于一种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和教育途径。在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环境设置教育属于一种无意识教育,受教育者在环境的影响之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不同的教育内容,不断地实现自身的良性成长。因此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无意识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提出,这种教育主要以前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为出发点,采取预定的形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在前期教育教学实践之前,教育者必须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具体环境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安排,了解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的具体情况,鼓励受教育者进行主动的感知和体会。这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教学实践形式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实质需求,还能够保障其在一个更加宽松的氛围下实现良性成长和接受优质的教育。我国教育学家在对目前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时提出,如果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受教育的具体过程,那么就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学校在落实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感知知识和信息的机会及桥梁,营造良好的学习场所和环境,在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时,环境的塑造和引导作用尤为关键,老师必须要积极地了解无意识教育的核心要求,分析无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形式,尽量避免简单的内容输出,以此来保障受教育者真正地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接受教育引导和学习。科学家在对个人的主观倾向进行分析时提出,个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身的主体地位,尽量避免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控制,同时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的主体性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这一特性会直接决定个人的认同方式和认同程度。如果个人受到了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负面影响及压力,那么就会产生许多的被动性,同时自主性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许多的抵触和反感心理。因此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深入地意识到这一重要的思维特性,以无意识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地发挥环境的引导作用和价值,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还需要立足于德育工作的具体内涵,分析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规律,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隐含教育目的,保障学生能够真正地接受教育实践和引导。这种以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出发点的教育教学实践形式能够转变学生已有的被动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个人的主体价值观,从而主动地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学科教育的精髓和核心,在个人自主意识的支配之下进行学习和实践。

3环境育人的心理活动模式

从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环境育人非常关键,环境所涉及的要素和内涵比较复杂,会产生许多间接或直接的刺激信息,只有真正地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才能够更好地体现素质养成的全过程以及环境的教育作用及影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文化学家在对环境与人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时提出,环境育人的作用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受教育者能够接受相应的信息,这种不张扬的教育形式既能够体现教育的本质要求,还能够调动被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因此环境育人存在渗透性、柔韧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在个体素质养成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之中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从目前来看,随着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各界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环境对个体的潜在作用及影响,在引导青少年的过程中学校及老师必须要加强合作,关注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素质,分析环境的具体作用及价值,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3.1从众与归属。个体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受到集体氛围的压力,为了体现个人的集体主义观,许多人会直接放弃自己原有的意见,适应群体的心理需求,以此更好地避免与群体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差异和冲突。其中个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都会主动地与他人进行联系和互动,保障个人行为和思想上的从众性和一致性。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从众也代表着一种消极的心态,这种心态代表个人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实质的价值认同感相对较低,只能够以浅层的表面行为为主题,如果社会环境产生变化,那么个体也会随之变化。因此学术界和心理学家在对这种社会情况进行分析时,强调从众与归属感属于一种柔性的他律,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群体,个体会直接地隐藏个人的真实想法。3.2感染与选择。这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主要以群体氛围为基础,其中情绪是整个感知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在接触不同的环境时都会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记忆机制大部分的影响过程主要以无意识的情绪传递为核心,通过这种形式来保障群体之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实现情绪上的沟通和互动,从而产生良好的肯定性评价。

4环境育人的心理活动过程

4.1环境育人的心理活动理论依据。国外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认识论进行分析时提出,生物的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主要以环境适应和个体组织为主体,这两大板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物体通过不同的组织行为活动来实现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之间的有效组合。在整个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刺激作用非常明显,其中同化和调节两种作用机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要么直接采取同化的形式纳入外部刺激,要么直接采取吸收的形式体现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不同的经验性内容融入个人的思维形式之中。相比之下,调节则更加能够体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在受到环境的影响之后直接改变原有的格局和思维模式,以此来适应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同化与调节能够在应对外部刺激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协调和平衡,在达到某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状态之后就能够产生持续不断的调节与同化,主体在整个实践过程之中实现良性成长和发展,保障自我意识的有效实践。4.2环境育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对环境育人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难发现,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复杂。首先环境积极利用不同的因素直接对个体产生相应的刺激,要求个体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之中利用不同的要素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是学术界强调并非所有的刺激都能够直接改变个人的心理状态,只有当相关的刺激产生一定的特征并且引发个体的心理冲突之后,才会使得个体采取一定的措施。其中有效性是外部刺激的重要作用机制,有效性能够直接引发个人的思维,从而在后期产生一定的情感和共鸣。第二点则是适应性,适应性是指大部分的环境刺激在内容和性质上与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情感存在一致性。第三类则是积极性,在受到外部刺激之后,受教育者会产生较为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冲突,为了更好地实现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受教育者会直接改变自己原有的看法和思维模式,保障自己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因此在落实心理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学校和老师必须要注重外部环境的有效净化和改善,充分地体现环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复杂,大部分的环境主要采取个体内在矛盾运动的形式进行相应的分析,在整个世界运作的过程之中,个体的行为方式、思维理念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环境对个体产生的外部刺激会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变化和冲突,在处理心理冲突之后,个体必须要实现内在转化,了解矛盾运动的具体规律,以此来实现个人的良性发展。在形成人格和品性的过程之中,个人的思维要素会与环境实现不断地同化,因此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以主体内在的矛盾运动来实现,大部分的矛盾运动都与个人的行为理念和思维模式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当主体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思想认知模式时就会存在许多的矛盾运动,在接受环境影响之前,主体已经针对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不同理念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此来更好地体现思想认识与环境信息之间的冲突作用及价值,大部分的冲突主要以主体内在矛盾为核心,对此学校必须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更好地体现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

5结语

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老师必须要关注环境育人工作的落实情况,充分地分析不同的环境影响要素,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桂龙.环境育人的教育心理学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6):19-21.

[2]吴霞.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学化解读及其实践意蕴[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20-22.

作者:任婧 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