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在数学课堂的应用

时间:2022-07-10 03:24:01

对话教学在数学课堂的应用

数学课堂中进行对话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成长需求,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文本与生本的对话、师本与生本的对话、生本与生本的对话能够为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为对话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契机,使学生在多种对话学习体验中建构学科认知。

一、对话阅读

阅读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长知识、增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帮助他们更好地解读数学现象和分析数学问题,让“题目读不懂”“数量关系理不清”“理解出偏差”“问题想不透”等现象不再发生或少发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例如,教学一年级《比多比少》时,教师注重对学生阅读文本的引导,努力通过有效的文本对话,让学生更为清晰地把握问题中的有效信息,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促进学生突破分析问题的障碍,实现解决问题的顺利推进。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课始,教师通过课件出示复习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观看课件,学生获得了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画面上有5个正方形和3个圆形。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学生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后,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解读数学信息的能力,实现有效的文本对话,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服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科学地表述探究的结论,如“正方形的个数比圆形的个数多几个”“圆形的个数比正方形的个数少几个”等,从而实现将观察、表述等活动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再次,改变呈现方式,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探究结论“正方形的个数比圆形的个数多2个”,让学生编写习题。这样的训练,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竞争好胜的欲望。在小组同学的思维碰撞后,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正方形的个数比圆形的个数多2个’,这说明在圆形与正方形这两种图片中,圆形的个数是少的,正方形的个数是多的。”“如果知道了正方形的个数,计算圆形的个数,就是计算少的量,它一定比正方形的个数要少……”学生的分析能够抓住关键信息,深刻地解读数量之间比多比少的关系。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能够帮助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新知的快速建构。

二、对话运用

数学学习不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还要能把习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使学生在问题研究中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倡导把“双基”发展为“四基”,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理念和数学教材,了解学生的生活现实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科学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结合、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学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设计不同的体验活动,旨在使学生感悟其中的函数思想,不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首先,精心设计相关的训练题。为渗透变化思想、化归思想,教师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在运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如设计20以内加法的练习题(竖列呈现),每组六题:(1)3+2,4+2,5+2,6+2,7+2,8+2;(2)9+3,8+3,7+3,6+3,5+3,4+3;(3)15+2,13+4,11+6,9+8,7+10,5+12;(4)3+16,5+13,7+10,9+7,11+4,13+1。其次,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逐题表述出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感知两个加数的变化,又能指导学生说出自己读题时的感受,使学生在阅读中对简单函数形成初步感知。如第(1)组习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出算式的意思:第二个加数不变,第一个加数从3开始依次加1,计算的和也是依次加1。同理,学生计算其他组算式时,也会自发地进行联想,探究其中的规律。数学思想方法是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它的渗透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抓实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发现特殊的数学现象,进而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并在不断思考中探究总结出规律,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力,为建构有效的数学课堂奠定基础。

三、对话表征

数学表征是否顺畅精准,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表征能力的呈现,并以此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表述、语言交流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效地与文本对话、与数学对话,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持续发展。例如,教学四年级《简单的周期排列》时,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新知。首先,组织文本阅读。课始,教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彩旗的排列方式,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为学生有序思考提供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其次,引导规律探寻。在学生观察和表达后,教师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将学习、思考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彩旗排列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究规律的能力。再次,探究问题解决。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归纳出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形成相应的数学概念,然后让学生运用规律研究彩灯排列、鲜花摆放等相关问题,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使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里,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学表征过程中,学生与数学的对话还处于初始阶段,是不成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数学知识、经验、思维等去理解和运用数学,在更多的学习体验中丰富学生的数学表征,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与数学对话纳入教学设计之中,努力通过数学阅读能力、数学表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不同的交流互动中学会分析、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最终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作者:王妍 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