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德观的继承与发展分析

时间:2022-12-05 10:42:46

传统师德观的继承与发展分析

1师德内涵

师德的内涵并非固定不变。师德既有历史继承性,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发展始终体现出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特征。现代社会既要对传统师德有所继承,又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作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2传统师德观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开创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教育有了质的发展。儒家思想关于师德的系列主张奠定了我国传统师德观的基础,随后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尽管历代对师德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但是其主导思想和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连贯的。对传统师德我们从师爱、师品、师能三方面进行解读。2.1师爱:爱生爱教。首先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强烈责任意识。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不倦,仁也。”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做老师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王夫之强调:“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贞不渝和持之以恒。对学生,孔子指出“爱之,能勿劳乎?”爱自己的学生,就要严格要求学生不放纵不迁就,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其次,无隐无私。孔子曾坦诚地对自己的学生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尔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作为老师自己在学生面前没有任何保留的。墨子明确提出反对“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尚贤》),提倡“有道者劝以教人”“有道肆相教诲”。即使不被请教,也要主动去教,“为力”“强为”。教师不仅对学生无私传授,还殷切希望弟子超越自己。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荀子进一步提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愈进一步解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并强调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伯乐,要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这种品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人格。第三,尊重学生,尊重知识。孔子有教无类,广收门徒,“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孟子则“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虽讲求师道尊严,但是对学生对知识的尊重极其突出,孔子有“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唯真理是从。韩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在等级森严、极其重视师道尊严的古代社会,这些思想言论对现代极具启发意义。2.2师品:人师世范。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者必以正”,以及墨子的“以身戴行”都强调为人师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荀子进一步解释教师要“正仪”要“善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韩愈更深刻阐发了“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的道理。明人王廷相从反面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古人有身教焉,今人惟恃言语而已矣。学者安望其有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的积淀。“古今不知,称师如何”“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而积极进取为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孔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即教师广博地学习而且持之以恒,切问近思,才能做一位仁爱之师。荀子认为“师术有四”,即“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即教师一要有尊严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讲授要有条理遵循内在逻辑,四要善于阐发微言大义,可见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3师能:治学育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治学育人方法上也有很多优良传统。首先是因材施教。“夫子教人,各因其才”(朱熹认为),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在此基础上注意发挥学生们特长,因材施教,各尽其才。孟子对这种方法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挥:“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其次是循序渐进。“先济乎近,然后形乎远。”孔子教育学生“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第三是启发诱导。孔子教育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传统师德观的特点

3.1注重教师自律。传统师德强调教师自律,强调教师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主张教师要“洁身”“立身”,实现“慎独”的自我完善,达到为师为圣的境界。传统道德观多从教师自身出发,突出教师本人的自我要求。传统师德强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价值追求,这无疑给教师自律提供了最好的注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强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育学生前,首先突出了教师的自律。不仅在品行方面,在能力素养方面同样突出了教师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教师要学识渊博,品行端方。如“古今不知,称师如何”“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在教学上,虽然“教”和“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由学生和教师双方决定,但是传统师德强调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学习状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启发诱导,这种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强调,也突出反映了教师的自我要求,教师的严格自律。3.2强调最高标准引领。不管是在师品、师德还是师能方面,传统师德都强调最高标准的引领,也就是说直接告诉你什么是最好的,怎么做是最高境界,而不提最低标准。要求教师热爱并忠实自己的教育事业,把任教作为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对学生无私奉献,尽最大努力让学生成长成才并最终超越自己。在能力上要求教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要求教师“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要求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对学习欲罢不能。这些都是对教师最高标准的要求和示范引领。3.3对学生重人文精神培育传统师德坚持德教为先,尤其注重教师人文精神的引领。强调教师的家国情怀士大夫精神,既关注国家大事又阅历丰富,又能付诸实践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荀子说的“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强调了教师在引导人的行为举止、塑造人的道德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礼记•文王世子》也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可见,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甚至可以说对学生传授知识,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4新时期对传统师德观的继承与发展

4.1加强师德,注重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师德建设仅仅靠教师本人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在新的时代师德建设既要注重传统的教师个人自律,又要加强社会的他律。多次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必须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3]2018年1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4]。2018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台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职工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等系列文件,被称作“史上最严”师德规范文件。20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实施《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各省个高校也纷纷出台相应制度和规范,自律与他律双向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制约机制。4.2师德要求,做到高境界引领和底线控制的统一。传统师德观念主要是对教师最高标准要求,最高道德规范引领,这种无疑是非常好的引导方式,利于形成榜样的力量。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现实中的每一位教师不可能皆为圣人,皆能达到最高境界。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对新时代的师德,我们也应该明确最高标准和最低要求,明确什么符合师德要求,什么不符师德的要求,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为教师设立清晰的行为边界,并设有严格惩戒机制。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将底线思维与师德建设最高引领有效融合。4.3教师形象,从“神”到“人”的回归。从古至今,教师都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提及教师,人们想到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自我牺牲,德高望重、学富五车,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渊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以及“园丁”的勤恳辛劳。多少年来社会强调的是教师用自己的损失甚至牺牲换取学生的成长,教师是职业而不是谋生的工具,教师是至高无上、受人尊敬,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教师的精神形象被高度神圣化,那么教师群体,甚至教师群体里的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有一点瑕疵,教师的一言一行必须要符合设定好的神的形象,符合大众心目中理想中的光辉形象,不然,教师形象必一落千丈。“不论是陈年旧事,还是新近发生,只要涉及师德问题,总会激起轩然大波”[5],如果某位教师师德失范,相关报道定铺天盖地,当事者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当今时代对师德的拷问和要求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教师的尊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相关部门和一些学校对老师也出现了一些过激管理的现象等,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对老师的不信任,个别老师处于种种压力,而不能以自尊自信的形式进行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意识到,教师首先是人。师德还包含许多作为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具备的道德要求,比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这些并不是对教师群体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称之为师德的常人性。教师必须实现由神到人的回归,达到神性和人性的统一。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正是由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师德建设也必然以满足主体需要为目标。多次强调必须“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4.4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传统师德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培育,新时展日新月异,科技革命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先导,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科学家精神,热爱科学研究已成为师德理念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完善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和阅历,还要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善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意识,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的能力。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四个统一”的最后一个统一对新时代教师明确提出了学术要求。在强调人文精神的同时,较以往更加强调科学精神、研究精神,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学术规范的要求的文件。如2019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科学研究很好统一,旨在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学术发展空间,更加尊重学术、尊重科研,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努力“构建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激励科研人员敬业报国、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国齐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德与教师观[J].中国教师,2018(12):18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2).

[4]周显信,许双双.推行高校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的掣肘与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4):85-90.

[5]刘善婕.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9(3):172-174.

[6]张宇晗.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J].大学教育,2018(5):193-195.

[7]王家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J].未来与发展,2019(4):96-99.

[8]郭瑞鹏,李良.工匠精神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精准育人的路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8(6):91-94.

作者:曹利华 单位: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