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青年教师德性价值与对策浅谈论文

时间:2022-09-10 04:52:00

培育青年教师德性价值与对策浅谈论文

青年教师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品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发展。只有具备了良好德性的教师,才能承担起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的角色,才能把“人的培育”而不是“知识的转移”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才能自由、理性地选择合情合理的职业生活,才能产生敬业乐教的内在动力。因此,塑造良好的教师德性不仅应该是教师职业的需求,也应该成为广大青年教师的自觉选择,同时还是学校管理必须重视的工作。

一、培育青年教师良好德性的价值

教师道德指的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应然”规定,由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教育实践、教师的劳动特点等共同决定。而教师的德性是个体教师对教师道德的具体反映,是个体对教师道德的自觉内化,并外显在教师职业行为中的道德品性。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培育青年教师的良好德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德性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德性是一种能够促使教师担当起教师角色的精神品质,它可以成为推动教师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是极为复杂的工作,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过程必定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在追求专业发展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存在许多的困难与阻力,具有良好德性的教师会选择直面困难,勇于应对各种压力、诱惑、懈怠等,努力追求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德性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最终目标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教师能够把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影响施加于学生。然而,教育教学过程并非是单纯的知识“转移”的过程,而是雅斯贝尔斯所描述的那种过程:“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实现优质的教育效果,仅仅依靠专业知能的提高是不足以达到目的的,还需要与学生实现心灵、情感的相容相通。而教师德性就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有德性的教师能够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来保证教师所获得的专业发展成就在学生身上变成现实,而德性不良的教师必然不为学生所接受,专业发展的成效也就很难真正实现。

2.保证教师选择良好的教师职业生活,并从中体会到尊严和快乐的价值

“人只有对生命有清楚的自觉,对生命的资源有清楚的自知的时候,才能发展内在的自由,他才能依据生命的自觉及资源,以自由意志去追寻人生中道德的尊严与创造的经验。在实质层面,这种道德的尊严与创造的经验是不能在自我封闭系统中获致的;一个人必须与真正的道德与创造的事例相接触,受其启发,才能去追寻。”教师的职业生活提供了这样的场所。一个拥有德性的教师,在面对职业生活的众多场景和状况时,能够把内在善良的动机和情感,付诸于教育活动中,选择做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事情,而不是无益或有害的事情。教师自愿选择符合教师道德要求的职业行为,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品德熏陶学生的品德,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过程中,享受到第斯多惠所描述的状态:“这些年轻的灵魂展开双翼,提高了飞翔的能力。这是教师生活中欢乐的高潮;因为这儿灵魂接触灵魂。”教师能够享受到把生命融入职业生活带给自己的尊重和快乐,而这样的欢乐正是有德性的教师自觉自愿选择的结果。

3.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

教师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承担者之一。教育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劳动对象角度看,学校教育是以“向师性”和“模仿性”强的未成年人为对象的,教师的德性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种影响力之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达不到的。作为师生互动中的一极,有德性的教师,会对工作和学生体现出敬业、责任、公平、宽容、守信、诚实等品质,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所施加的影响乐于接受和内化。而缺乏德性的教师,则把一些不良的品行展现在学生面前,冷漠、粗暴、虚伪、失信、偏袒等品质,会破坏师生感情,疏远师生距离,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不喜爱,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毕竟“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因此,培育教师德性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追求道德完善的需要。

二、培育青年教师良好德性的对策

教师的德性是个体教师在内在天性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符合教师职业需要和本质要求的精神品质。在教师德性的形成中,需要教师自觉自愿地内化教师道德,并成功实现对自身某些天性的控制或改造,直到把教师道德规范和自身的天性逐步融合在一起,达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良好的教师德性。显然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较长的过程,绝非短期内能够实现。因此,培育青年教师的良好德性,要注重以下三方面。公务员之家

1.青年教师要注重提升自主建构教师德性的意识与反思能力

道德只有拥有道德自律主体才有现实意义,教师道德亦是如此。教师德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发育生成的过程。它是在价值引导下,在精心创设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形成的。既不是天性的自然成长,也不单纯是外在环境的模塑结果,具有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建构生成的特点。教育实践就是教师德性形成的基础。冯契曾说德行乃德性自证。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是修炼德性的必然过程。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才能完成德性自证的过程,并且只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推进德性的完满。因此,教师的道德主体意识和对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德行的反思能力,是培育青年教师德性的关键因素。首先,青年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主体意识,要关注内在动机的唤醒。这是因为在教师德性的培育中,自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它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自觉的水平。”教师无论是在把教师道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还是在把它们外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本人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不同教师之间,在教师德性上之所以大相径庭,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其发挥程度不同所造成的。青年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自己是德性培育的主体,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加以修养。其次,青年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德行的反思。一方面要不断反省并发现自己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瑕疵,不断进行修正。另一方面,要善于从良好德性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得到完美体现的诸多例证中品味教师德性的价值,使自己受到鼓励,享受到高尚感,进而提高培育德性的自觉性。

2.师德教育要注重提高实效性与针对性

目前,忽视教师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普遍存在,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首先,要注重强化对职业道德的接受,尤其是对教师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精神的掌握。掌握道德知识对于青年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更在于从“知”到“信”的提升。其次,要注重培养青年教师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化、传播迅捷化的社会,获得有关道德和价值的信息可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实现。青年教师应当学会正确判断和选择信息,了解和掌握解决道德冲突的方法,理解道德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塑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辩证统一的科学价值观。用理性、科学的态度面对道德困境,逐步具备对各种道德价值、道德观念的分析、判断与选择的能力,能够在多元价值取向的复杂社会环境中,自主做出行为的决定。再次,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要注重创新,抛弃单纯僵化的说教、灌输、强制等反理性的教育方法,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教育效果。

3.学校管理要注重创建有利于青年教师德性发展的外部道德环境

外部道德环境对青年教师德性的培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道德环境,有利于个体教师尽快地实现对教师道德的内化,而后外显于行为之中,而不佳的道德环境则会引起相反的效果。对青年教师德性培育发展影响较大的外部道德环境因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学校领导与同事的影响。如果学校同侪的整体师德水平较低,则不利于青年教师德性的培育。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学生对教师行为的监督和评价。无论是学生的尊敬、称赞,还是蔑视和批评,都会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起到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领导管理者要注重在学校中建立完善的教师道德行为监督、评价、奖惩机制,提高外部约束力;树立师德典型人物;倡导学生尊重教师,努力创建良性的道德环境,促进青年教师良好德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