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时间:2022-07-08 11:10:36

从制度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制度的规范和激励功能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显现

规范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分析制度这两种主要功能的价值取向和限度,并不是要否定规范性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而是要注重两种制度功能的价值取向和限度,在各自的层面上发挥其有效性。大学生已具有很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有非常明确的是非观和价值判断,他们不完全受他人设计、操纵和灌输,而是基于自身理性进行价值认知和选择。规范性制度应是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准确的定位,保障学生完整的公民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明确大学生作为公民和学生应有的行为规则和责任。所以,规范性制度的内容是对大学生行为的基本的限定,对符合大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提出要求和对不符合的行为给予强制性处理。这类制度往往与大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性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只有这些义务性的内容和责任性的内容,才可以用规范性的制度加以保障和规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规范性制度具有“普识”性权利和义务的要求。不能让规范性制度的触角伸得太长,那样就陷入了学生管理制度设置的固有思维方式,把管理制度定位在“管住”学生,重点放在约束学生的行为上,以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所以我们说,规范性制度的价值取向是向内的,通过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强制性的要求,形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品德和素质符合社会公民的要求,或达到良好公民素质引领社会文明。除此之外,在学生管理制度中,我们应尽可能不采用规范性制度或强制性措施达到管理的目的。在我国,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具有自上而下、以行政规划与管理为主的特点,学校的科层化倾向明显,层次结构划分的是权力和责任。科层制在社会组织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效率和作用,但作为培养人的高校,本具有效率意义的科层制最终成为束缚人们自由的限制,那么我们会将学生的生活建立在一种由科层制统治的“铁笼”里面。科层制的无情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层权力的无情扩张,进入高校学生管理层面就呈现出对规范性制度的重视、偏向和喜爱。正如韦伯所描述的那样,科层制的激情足以压倒单个的情感。[4]更多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以积极引导的价值取向,激发和激励每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充分肯定和体现学生的个体价值,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欲望和动力。激励性制度可以有效地启迪、敞开学生的价值世界,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选择的意识与能力,敞亮他们通向可能生活的价值路径,让他们面对开放的、无限沟通的社会生活空间,从容、自主地建构个人的价值世界,成为生活的主体。人才有基本要求,但没有一致的标准,基本要求可以通过规范性制度加以养成,而对人才自身的发展,要通过多样的激励措施和多层面的肯定加以激发。制度或规则应该只是创设一种“教育的情景”,提供学生实践个体价值的活动场所或空间,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提高学生价值认识、探究和体验的能力。

以激励性制度引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创新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激励性制度的重视,要将制度从激励性功能出发,进行适当的目标定位:一是实现对学生的不同认识,引导其不同个性的激发与彰显,推动其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二是改变管理者的工作方式,逐步弱化强制性特征,突出以服务为主的角色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既渗透制度规范,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实践提高平台;三是达成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避免制度规范性的固化趋同,帮助学生在个性可以得到张扬的情境中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实现自我价值。1.制度设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应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并努力使之健全、规范与科学。完整、成熟、合理、先进的学生管理制度,反映着一所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与机制,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与要求,反映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模式与方法,同时也综合反映着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境界与水平。理性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功能的特点以及制度设计的原则要求,在突出制度执行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教育性的同时,更注重加强制度设计、注重制度的激励功能的发挥,则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价值创新的重要途径。制度设计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优化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发展取决于规则如何被理解,而不是取决于文化内容。[5]我们从这句话启发到的是,规则带给他人得以理解到的是什么,是一种限制性的价值灌输,还是一种开放性的价值引导?一般意义上,学生的行为要求与个人自身的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限制向内,开放向外。通过制度激励性功能的发挥,将对学生的教育价值的引导渗透于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之中,注重对学生道德德性的养成教育,无疑应该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归宿。“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同样,德性养成教育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性教育,日常生活是个体德性的养成之所。[7]制度设计就是要把个人的道德理性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制度的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的激励性功能,强调细化管理、量化管理,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个人的价值理念,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道德思考、判断、选择以及行动的基本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在综合素质提高方面保持一定的张力和维度。2.价值实现。当代大学生管理制度应以开放、踏实、平等、尊重的内容、方式、方法面对这个复杂多元的世界,而有效发挥制度的激励性功能对于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则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首先激励性制度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紧贴,可以加强学生对个人生活世界的体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意义关联,通过追寻自身与他人、社会与自我的牵连而获得意义。关注这个“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作为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在这个“生活的世界”中去积极地交往、感觉、发现、理解,增进个人对自我生活世界的自觉意识,逐步形成个人与生活的世界之间和谐、稳定、深刻的联系。其次,激励性制度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审慎决断。生活中,我们常处于两难甚至多难的价值冲突困境之中。罗宾斯说:“没有冲突,就不会有新的挑战,思考和思想的发展就失去了刺激和动力。”道德主体“只有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借着自己的选择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社会提供了无限可供选择的道德情境,个体的道德习惯便是借助自己一定的思维和感情对这些具体的道德情境自由选择的结果”[8]。在对多元价值的冲突和选择中促进个体道德理性的发展和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全面提升。再次,激励性制度可以反复强化与训练,形成行为习惯。我们反对简单灌输和对行为的控制、强制。强调在过程中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积极鼓励和肯定学生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制度中加以认可,不断地对学生的有益行为加以增强和延伸,实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四,激励性制度注重学生行为的自我反思与评价。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人的知识和道德都包含在这种循环的问答活动中”[9]。激励性制度中肯定式的价值评价,必然会激发和引起学生自我行为的认识和思考,并通过对道德行为的不断反思和循环问答,澄明价值并促进道德理性的发展。

本文作者:吴昌政高志斌工作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