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教育的维度与治理综述

时间:2022-03-29 02:24:00

网络道德教育的维度与治理综述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德育中国化治理原则

论文摘要:参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社会发展情势,笔者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全新的德育发展场域,对其危害性的判断是一个扩展的社会发展症候,对其立场的选择是一个基于全球化视野的中国化维度,对其实行治理的依据是一个可尝试建构的原则框架,并基于实践层面提出系列建议。

一、网络社会:一个全新的德育发展场域

20世纪下半叶,互联网技术的发明与推广是继语言、印刷、无线电广播、电影和电视之后人类信息传播技术的又一重大革命,它标志着21世纪人类信息时代的来临。发展至今的互联网技术,正如美国学者戴维·莫谢拉所描述:"80年代的信息技术(IT)产业从主机转向个人电脑(PC),现在个人电脑时代也正在让位于日益围绕全球网络基础结构的一门产业。”个人电脑使我们实现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数字化,而基于个人电脑之上的全球信息化网络建设更是将人们带人了遐想无限的异度空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表明,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10300万,其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数占15.8%,18~24岁占37.7%,25~30岁占17.4%。青年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主角,在近40%的网络群体中,大学生又是主角的中心。大学生是社会重要的知识群体和未来祖国发展的核心力量,显然,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符合时代要求。

二、危害判断:一个扩展的社会发展症候

从理论和纯粹的视角来看,现实中的道德是网络道德的延伸,以网络为手段进行的活动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但基于网络道德的特殊属性,即全球性、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非人性化,网络道德又与现实道德相差甚远。网络道德的特殊属性带给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大致表现为: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从而导致成绩下降;有的沉溺在虚拟世界中,搞网恋;有的则为成为黑客,用各种手段破坏公共网络的正常运转;不健康内容充斥着网上最热、最活跃的聊天室和BBS;有的沉迷于色情网站,不能自拔……凡此种种将使大学生人格发展错位,严重弱化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导致大学生道德自律性弱化或丧失。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至少会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危害国家的政治安全及社会稳定,导致人类知识匾乏,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干扰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与效果。

三、立场选择:一个基于全球化视野的中国化维度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听任网络社会的道德无序状况,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发达的国家,都不能游离于网络国际管理和合作之外。哈贝马斯认为,行使内部统治的结构和维护国家政权抵御外部敌人的结构再次发生变化,是由新的技术和战略的客观规律性推动的,而知识是一切事物的放大器,是未来力量变移的关键,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大战来夺取对知识和通讯手段的控制。网络自身禀赋着全球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意义,是少数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例如,学生在了解和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其他一切有益知识和文化的同时,难免会受到西方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大学生如何选择网络道德教育的立场?学校如何建构一个基于全球化视野的网络德育的中国化维度?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反动的思想。(2)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将“八荣八耻”摆在教书育人和院校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提高大学生德育效果和高教人才培养质量,还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和网络信息传播全过程,努力形成教育合力。(3)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成立大学生网络中心或大学生BBS等传播工具体系,支持大学生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校本化),优化校园网络。

四、治理依据:一个尝试建构的原则框架

在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上,应当重视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形成较为一致的网络伦理标准。因此,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公共原则框架建设势在必行。要坚持以下原则:

1.自由性。自由是网络的本质,在网络社会,行为主体有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自由,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对此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个体的自由又需符合网络规范,依从公共利益标准,体现相对自由的维度特征。

2.公正性。公正是对每一个社会组织的内在要求,网络主体都应当平等被对待,并平等享有权利和义务,应当对每一个体实行统一价值衡定标准。

3.自主性。自主性的内涵首先是网络主体在不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有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原则,其次是要求主体对其他主体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同样的尊重。

4.人文性。“以人为本”充分表达了网络社会大学生的需要和利益,概括反映了大学生共同追求的基本价值,人文主义标志着大学生的主体性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5.兼容性。大学生网络主体应符合某种一致的、互相认同的社会普遍网络规范标准,大学生网络行为应当被整个社会网络体系所兼容,最终实现大学生网络交际的行为规范化、语言互通化和交流无障碍化。

五、实施策略:一个基于实践层面的系列建议

基于实践层面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中国化维度与治理原则的实现,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个人互动式发展,构造健康进取的共同体,努力打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中国化健康文化。

1.政府要加强管理工作。要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和立法,广泛深人开展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网络道德,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有害信息的侵蚀。

2.要革新途径方式和内容。要加大对网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建立完善网络宣传机构,大力开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网络教育资源,扶持健康时尚文化,宣传文化经典,提高大学生网民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提高其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

3.要创新网络控制技术。对网络信息人口要进行技术筛选,把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影响高教改革与发展的信息过滤出去,及时了解网络信息,对有害的信息进行“扫描”“杀毒”,对不符合规定和制度的内容进行删节限制,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从技术上维护网规网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4.要改革校本化的网络教育机制。要建立健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领导机制,形成校、院、系三级领导的机制,并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符合大学生特点的道德教育的系统规划,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教育队伍。

5.要强化道德实施主体意识。要通过传统德育体系,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感,提高他们在虚拟环境中的自律意识和能力;要教育大学生提高对网络信息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传授鉴别真假优劣信息的方法;要教育引导大学生“以我为主、从我做起”,启发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网络行为自控能力,达到网络自律境界。

6.要开展快乐式教育。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要以班级、专业、年级为主体,以班会、学生会、大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生存技能的机会,使理性的网络道德规范变为感性的实践活动。如可以以电影、文学艺术、戏曲、电子邮件、QQ、MSN、UC聊天软件和BBS等为载体,增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感染。用这些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可以防止网络德育异化,避免重蹈灌输式的覆辙,点燃网络德育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