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论与大学德育教育研究

时间:2022-02-13 11:24:52

道德修养论与大学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主体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已形成。在众多学术派别中,儒道两家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产生了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代表人物,其思想广阔宏大。虽然他们出发点不同,但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关心人的生命价值,将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尤其是以先秦儒家和道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道家;道德修养论;大学生;德育教育

1先秦儒道两家的道德修养论

1.1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等许多教育理念,并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提出了儒家道德修养论。儒家既强调社会的道德教育,又强调自我的道德教育和修养[1],其核心是以仁爱、孝悌、忠信作为道德修养的基础。正是基于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孔子培养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弟子,成为后世德育教育的楷模。《论语》中有不少关于德育教育的论述,如三省吾身,是自我反省的修身教育;道之以德,是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君子不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见贤思齐,是向道德高尚的贤人看齐;中庸至德,说明遵循中道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志于道,据于德,说明人的行为价值要以道德为依据。此外,孔子还论述了道德与言行的关系,认为有道德的人必有志同道合之人相伴,不进行道德修养是君子所担忧的,有德之人也必会有善言,反之那些伪装道德、道听途说的人,则是道德的败坏者。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根本道德属性,将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将礼作为行为规范,将忠恕孝悌作为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以文教化,以诚信保证,以实践检验,来教书育人;时常反观自身的道德修养,君子求诸己[2],择善而从,迁善改过,突出道德教育。孔门十哲也以德行为首,凡此种种,表明了孔子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之后的曾子和子思,则提出了明明德、修齐治平的三纲八目,以及五达道、三达德和至诚尽性等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成为实现内圣外王的理论依据。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德育方面也有独到的论述。如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实现道德修养提升和自我和谐完善的基础;四端说,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四种基本德行,要好好地维护保持和扩充扩展;善德乐道,指出人们要致力于实现道德的良善;以德服人,指出道德对人心的凝聚统领作用;良知良能,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和能力;仁者爱人、仁民爱物,体现了对他人与他物的尊重和敬畏;尽心知性,认为这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安身立命;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指出人在逆境时要修养好自己的道德,在顺境时要广施德行;善教得民心,指出良好教育可以得到民心所向;正己而物正,认为个人道德修养要端正,才能影响他人等。此外孟子的浩然之气、大丈夫人格、君子有三乐等,都强调自我道德修养和良善的重要性。1.2先秦道家的道德修养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首先提出了哲学意义上的道和德,认为道德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不言之教”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概念[3],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家道德修养论。《道德经》里多有关于道德和德育的论述,如上善若水,认为人应该学习水的包容品德;德者同于德,指出有德之人会向美好的品德看齐;救人救物,指出高尚品德的人善于教育挽救人和物,上德不德,指出高尚的道德无须自居有德;广德若不足,认为做人应谦虚好德;德善德信,认为做人应该宽广厚德;尊道贵德,认为万物都应当尊崇道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表明修养自身是培养品德的基础;重积德,认为人应该节俭积德;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要求人们乐善好施。老子认为道是德的基础,德是道的表现,德要遵从道、符合道,人们要保有淳厚的道德,要慈爱、节俭、礼让,经常反省自己的道德品行,要多给予和奉献,修身之道,惟善为宝[4]333,表明了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之后的关尹和列子,则提出了贵清、贵虚的修身养性论,保持身心的清净和道德的纯一。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德思想,并有所发展。如先存诸己,后存诸人,指出人先要修养完善自身品德,再去帮助他人树立品德;全真保德,认为人应该追求真善美,精神不为外物所累,保持自身道德;德有所长、形有所忘,认为只要有高尚的德行,外在的形体不足是可以遗忘的;立德明道、性修反德,指出人要树立德行、光明大道、修身养性、回归道德;外化内不化,认为人们面对外在可以随事物变化但应坚守内心。庄子倡导虚净、恬淡的修身养性之道,强调顺应自然常德的重要性。1.3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的异同。由上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不尽相同,但根本都在于提升个人的修为。从道德修养的主旨来看,儒家和道家都认为道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居于首要位置;从道德修养的主体来看,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主体独立性与个人能动性[5],道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要符合自然之道;从道德修养的对象来看,儒家以修身为主,而道家则偏重于修心;从道德修养的方法来看,儒家重视至诚尽性、反求诸己,道家重视为道日损、虚己无为;从道德修养的目的来看,儒家是为了修齐治平,道家是为了返朴归真;从道德修养的结果来看,儒家培养的是贤人君子,道家培养的是全德之士。虽然两家的路径方法有所差异,但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理念对于人们修身立德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启示意义。

2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2.1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并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在视察孔子故里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则提出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先秦儒家和道家建立了各自的道德修养论,奠定了后世道德修养论的基础。无论是以儒家社会伦理道德作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还是以道家自然伦理道德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都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敦厚的品德,树立坚定的意志及责任担当精神;所倡导的内省内求和见贤思齐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反观自我来提高自身品德。道家所倡导的上善若水和虚怀若谷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宽容谦逊的品德;所倡导的修身以德和广施德善等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沉稳宽厚的德行和平等博爱的胸怀。吸取其中的思想精华,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2.2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意义。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来源于对理想人格培养的要求,它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奠定了后世道德修养论的根基,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将会对大学德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先秦儒道两家道德修养论中的道德伦理和道德实践,为个人道德的修养和提升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儒家的启发互动式教育,如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等,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为主;道家的自我反观式教育,如“复众人之所过”[4]277“夫唯病病,是以不病”[4]30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4]83等,以认识和分析的提高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品行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等,以人的三观和道德的养成为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自信、遵守道德、全面发展等,以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提升为主。以上几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学德育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3小结

十八大以来,我国正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强调,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因此既要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才干和聪明智慧,也需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价值理念、思想智慧和思维方法,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和道家道德修养论中吸取宝贵的德育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大学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对大学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当前大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实践,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瑞莉.儒道两家德育思想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2014(9):33-35.

[2]陈晓芬,徐宗儒.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5:190.

[3]吴丽芬.老子德育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0):16-17.

[4]黄元吉,蒋门马.道德经注释[M].中华书局,2015.

[5]李发亮.儒家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德育的价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23-25.

作者:高阅军 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