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设计运用策略

时间:2022-04-20 03:49:00

透析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设计运用策略

摘要:根据结构设计规范和结构设计经验,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要得到准确、无误的实现,设计与施工的密切配合非常关键。工程论文结构工程师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培训等途径,对相关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学习,了解施工技术发展的国内外最新资讯,拓展对具体施工工艺的掌握,无疑都是有助于设计人员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

关键词: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在设计单位十几年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对工程设计可以讲有一定的掌握;但一般讲设计,往往只是着眼于施工图,实际上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而言,施工图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建设单位要达成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水准的合理预期,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要得到准确、无误的实现,则设计与施工的密切配合非常关键。结构工程师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培训等途径,对相关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学习,了解施工技术发展的国内外最新资讯,拓展对具体施工工艺的掌握;这些,无疑都是有助于设计人员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这里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1)对于建筑的深基坑支护设计,就目前而言,一般并不包括在施工图合同内容中。设计单位根据建筑总平面图所标定的、相邻既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分布情况,结合基坑侧壁的土质和高度,在施工图上提出有关支护的原则性意见和建议;具体的工作则由施工单位自行解决或另行委托专项支护设计。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得到应用,只是相当比例的设计院没有配备;这其中固然有技术风险与经济收益不相称的实际因素。但这种现状与当今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城市施工现场条件严重背离,对设计人员消化吸收新的支护技术尤其不利,应当引起设计院管理层与设计人员的重视、并尽快加以改进。

(2)高层建筑普遍采用的钻孔灌注桩基础的设计,通常设计人员在施工图上一般对施工机具的选用并未加以明确限定,任由建设单位选择;而建设单位从节省造价的出发点考虑,最终选择的工程桩成孔机具多是涡锥钻,且实质上是以个体单机为单位的涡锥钻。结果导致施工图上标明的工艺指标难以做到严格控制,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多数量问题桩,桩承载力也不能充分形成;至于工作面的整洁更是无从谈起,烂泥污水充斥基坑,施工进度缓慢。

事实上,更加先进的施工工艺—旋挖—已经在本市投入应用;考察西高新技术开发区某些施工现场,由于采用了先进进口旋挖机具:首先,设备和施工工艺先进、人为不确定因素很少,使成孔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桩孔的垂直度、孔底清渣程度等各项指标非常令人满意。其次,对比于同桩径、同桩长的涡锥成孔桩,单桩极限承载力一般要提高将近百分之四十至五十(静压检验数据),这足以抵消因机具费用较高而增加的单桩造价;折算成单位极限承载力造价,则两者接近或持平。第三,对比某两个基坑作业面面积相近的工地,两台旋挖机具日成桩数与最大密度排布的涡锥成桩数量相当(均为18根),而且前者提出的泥土即时可以装车运出工地,综合效率高于后者。第四,施工现场异常整洁,地面无泥,只有少量的清水可很容易地有组织排除。

基于以上的对比,本人认为,旋挖成桩工艺的先进性十分明显;设计人员应该在施工图上明确对先进施工机具的选择。同时又因为旋挖成桩单桩成本较高,应注意提出较全面的对比数据,以说服建设单位接受。

(3)工程设计过程中,工程师的设计意图和施工单位操作的可行性之间,应该注意是否存在冲突,并预先在施工图中加以解决。具体的事例如:某工程基础梁筏的两个方向地梁设计高度相同,这在基础的设计意图上并无问题;但如此一来,施工时就必然有一个方向的的地梁纵向钢筋要从其垂直方向的地梁纵向钢筋之下穿过,当地梁宽度超出作为支座的柱边长时,将出现不能同时保证双方向地梁有效高度的情况;最后不得不将一个方向的地梁高度抬高5cm。工程设计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与此类似的问题,如果设计人员在施工图阶段即予以考虑,是很容易解决的;否则一旦工程开工,往往难以处理。

(4)目前有关钢筋机械连接新技术,许多是国家相应规范、规程中未列出而各地区施工中都不同范围采用的;鉴于缺乏国家正式颁布实施的规程对工艺操作进行约束,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普遍不愿意采用。同时,这些新技术一般都有相当级别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正式检验报告,其在价格的竞争力和施工操作的简捷快速方面,又对建设单位有着很强的吸引力。笔者认为设计人员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应简单地强硬坚持自己的设计,而应该严谨、全面地对建设单位拟采用的新技术进行评判,并考察该技术在类似工程中应用的效果。

(5)施工过程中,设计、施工单位之间在技术交底、图纸会审等正式场合之外的技术配合是大量而且琐碎的,笔者认为作为结构工程师对这种配合所采取的形式应高度重视;尤其在电话联系和口头意见之外,应该事无巨细地及时补发正式的书面文件,以避免由于专业分工不同而引起的理解偏差出现。

(6)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必须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尤其是对富于现场实际经验的施工技术人员,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时会给设计人员以很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