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理想的化学教学课堂

时间:2022-04-22 08:40:00

构造理想的化学教学课堂

高中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化学课堂是实施化学教学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要求,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构建理想的化学教学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培养能力的理想乐园。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愿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蓝色的胆矾、紫色的碘、银白色的钠等物质以其本身艳丽的色彩吸引学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氨气溶于水形成美丽的喷泉,这些引人入胜的化学现象总是能引起学生的一片惊叹。所以,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每一个化学实验。

成功的实验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了解大量的物质变化和事实,但有时一个失败的实验往往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预先收集好了两瓶氨气,准备上课做氨气溶于水的实验。当我搭好装置,打开止水夹,轻轻挤压胶头滴管,期盼着美丽的喷泉出现,结果只看到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无疑我的实验失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没有回避我的失败,而是让学生帮我分析失败的原因。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装置漏气了,有的说烧瓶不干燥,也有的说老师收的气体太少了等等。这些不正是我想告诉学生做该实验时的注意点吗?实验课的开设,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贵有疑,学须知疑。”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根据新授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好的设疑应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进行“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或离子间按一定的个数比进行的,单个的微粒非常小,肉眼看不见,也难于称量,那么,我们怎样把微粒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这样设问,可通过设下埋伏、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惊奇和疑问,进入兴奋和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渗透挫折教育、培养科学素养

挫折教育是一种学生终身收益的教育。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渗透挫折教育,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他处理失败的能力,也有助于其正确对待人生。一部化学史就是科学家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其中也蕴藏着化学家敢于冒险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选取必要的化学史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勇于探索,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新教材中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如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元素,艰苦拼搏三十四年,才从两吨多重的含铀废料中制得100毫克的氯化镭;诺贝尔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多次意外爆炸(自己多次被炸伤,弟弟被炸死)之后,终于发明了炸药。在学习碳酸钠的有关性质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制碱工业的发展历程。在研究联合制碱的过程中,侯德榜要求每个试验都得做三十多遍才行,开始时有些人不理解,以为这是浪费时间和耗费精力,多此一举。后来的事实证明,多数试验在进行了二十多次以后,数据才稳定下来,这样得到的数据资料才是可靠的,人们这才真正认识到侯德榜这种细致周密、一丝不苟的的科学态度是多么难能可贵。

没有挫折就没有化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作一些简短而生动的化学史介绍,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毅力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所付出并敢于作出牺牲,因为在科学上从来就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多媒体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了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研环境。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性探究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化学教学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现在一般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知识素材。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使用合适的传播媒介。语言、手势、黑板是常用的传播媒介,为了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教师应经常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电视、多媒体等教学媒介。例如在讲《晶体结构》时,教师可制作一些声画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晶体结构,通过设计一些动画形象进行的描述,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晶体的结构提供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再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在复习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四、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社会生产和人的需要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学习化学是为了更好地为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科技服务。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和建筑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使化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例如人们都知道,大气层里的臭氧可以阻挡紫外线,以避免太阳直射人体,造成伤害。那么,臭氧还有没有其他的功效呢?依据科学实验,水中臭氧浓度达到5×10-8%时,只需一两分钟处理,就可以杀死99%以上的细菌。空气和水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如一氧化碳、农药、重金属、肥料、有机物等,只要用臭氧加以处理后,都会分解成对人体无害的物质。目前,国外根据臭氧的这个特点,把臭氧产生机安装在太空舱、潜水舱内,以增加舱内氧气并净化舱内污浊的空气。臭氧还可以保鲜食品和漂白衣物。更令人惊叹的是,用臭氧水刷牙,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牙病。可见,臭氧不臭,飘香万里。但是,当今社会由于大量使用含氟氯烃的制冷剂,使得大气层中的臭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另外,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池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其使用量亦随之大幅度上升,由于资源紧张和治理环境的需要,废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才能使废电池资源化和无害化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设想;生活中“白色污染”随处可见,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化学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社会中熟悉或关心的生动形象实例,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大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极具时代气息的活生生的学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五、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赞可夫曾说:“情绪要么对智力活动给予强化的影响,要么给予压抑的影响。在学习中积极的情绪会造成精神的高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只有自觉投入学习中,才能愉快地学习化学。

例如在一次高三复习课上,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取两片质量相等、表面积相同的铝片,分别加入到盛有体积相同、c(H+)相同的稀硫酸和稀盐酸溶液的两支试管中,结果发现铝片在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速率比在稀硫酸中快。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学生议论纷纷,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经过讨论,最后学生提出两种假设:第一种观点认为Cl-对反应有催化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第二种观点认为SO42-对反应有抑制作用,降低了反应速率。接下来我请学生进一步设计实验对以上的假设进行验证,学生很快就想出了办法:“取体积相同、c(H+)相同的稀硫酸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然后同时投入两片质量相等、表面积相同的铝片、收集相同时间段内的氢气,比较其体积的多少。”这方法不错,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又有一个学生举手,他说也可以取体积相同、c(H+)相同的稀盐酸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中加入少量硫酸钠固体,然后同时投入以上两片相同的铝片、收集相同时间段内的氢气,再比较其体积的多少。我又问如果上述假设都成立,那么要使以上稀硫酸与铝反应产生的氢气速率加快,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想出了许多方法,接着我们又讨论了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我发现整整一堂课,气氛活跃,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了。这种教学方法,既活化了学生所学知识,扩展了认知结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敏捷性,变通性与独创性。

当然,理想的课堂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化学课堂。理想的化学教学课堂虽然各种各样,但它们应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承和扩散的场所,更是一个智慧生成与拓展的领域,也是教师与学生享受教学快乐与幸福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