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1 03:47:08

构造实训总结

构造实训总结篇1

一、仿真与传统教学的对比

构造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授汽车各总成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如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等知识。对于体积小的总成,教员可以把它拿到课堂中教学,然而汽车大部分总成都是很大、很重的,这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员通过挂图、影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努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然而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需求。学员仍然感到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理解,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把教研室开发的汽车构造仿真系统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的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学员边学边操作的一体化教学。在仿真系统的应用,使学员对汽车各部分总成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简单、容易,而教学效果却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构造仿真教学的特点

仿真教学能创造一个与实际近乎相同的特定环境,仿真实训过程中,学员与实训对象能进行互动,在交互式虚拟世界中,使学员如同坐在车间中,通过对计算机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判断学员此次操作的成绩分数。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仿真实训技术可以实现我军常用车型(如EQ1118G、CA1121J)各总成部件的3D模型以及工作过程模拟,仿真实训更接近实际。学员可以利用仿真系统进行的汽车各总成拆卸和装配训练,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更加系统的、全面地掌握操作技能和深刻认识各总成。

三、仿真教学的优点

(1)解决实操实训危险性的问题。在汽车构造专业实训教学中,由于汽车各总成体积大、质量重,学员稍微有疏忽,就存在危险,仿真实训特别是有实物介入的仿真实训,避免了危险性,确保实训操作安全、可靠。

(2)解决实操实训难理解、浪费大的问题。大量的零部件的拆装与面对面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但依靠实操实训实现困难很大。尤其是汽车构造实训教学,根本不能保障每名学员都有一件等待被拆装的零件,更何况也不可能保障每名学员都有一个实训教员给予讲解示范。而利用计算机仿真实训是很好的手段。可以无数次的拆装,解决了零部件的浪费问题,而且可以建立个仿真实训室,这样可以保障学员的亲自体现,一到两个教员就能胜任,从而解决了教师资源紧缺问题。

(3)解决实训时间过短的问题。由于实训资源与指导教师短缺、材料经费紧张等种种原因,相当一批院校不得不缩短实训时间,可通过仿真实训,来最大限度地解决,可以无数次的进行模拟训练,直到学生学会为止,同时还可以满足不同的实训目的。

(4)可以进行教学过程考核。教师利用仿真教学软件中的考核程序对学生进行模拟评价,既准确、快速又能做到及时反馈,提高了教学效果。

(5)解决实训内容的开放性问题。所谓开放性,就是允许学生出错,即不按章办事。如果学生不按流程进行总成的拆装操作,后果就是无法拆装,这样的训练对学生准确的掌握拆装流程,把握技能要点是非常有效的。倘若通过实操实训身历其境的教训来实现,代价很大。

四、仿真教学的实施

(一)实施的必要性

士官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我军汽车部队需要的技能型汽车人才,然而,由于教学汽车总成设备长期的拆装,总成损坏的非常多,很不符合“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教育目的,实践性拆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仿真系统不仅可以解决人力和物力,也使得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得到实现,既让学员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实际操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施过程

(1)建立了“汽车技术中心”的仿真实验室。该室提供了军用汽车各总成3D模型、工作过程模拟仿真、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真实实训设置和实践工具,实现了从理论到仿真到实训的一条龙教学,为“教、学、做”相结合创造了条件。根据实训(课程设计)项目,教员先使用“仿真教学课件”讲授项目的目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的要点,进行项目的设计与仿真演示。然后,学员带入仿真实验室,进行上机仿真实训,而后在带入车间进行实践操作。这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实现了“教、学、做”结合的实践操作,完成了由虚拟到真实的链接,提高了实验效率与成功率,从而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培养的教学状态。

(2)编著理论教学、仿真教学并重的教材。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编著了不同层次的汽车构造教材,其特色是理论以“够用”为原则,应用以“实用”为目的,以仿真教学为特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材是实现仿真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我校士官汽车构造教学的重点建设教材。

(3)制作仿真教学课件。“仿真教学课件”是将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课件。我们制作的课件由理论教学、3D仿真和工作过程模拟等仿真课件组成,如:以汽车构造课经常讲述的曲轴连杆机构为例,其操作过程大体是:首先完成曲轴连杆机构各个零部件的尺寸整理以及放样,并导入Pro/E中建立三维空间模型,保存为(*.Stl)格式文件;然后导入3dsMAX中,对三维模拟进行修改、贴图和渲染,保存为C3D格式文件;在Clut3D中导入模型、添加交互行为并作品;最后,将完成作品嵌套在PowerPoint文档中,其效果明显优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该仿真课件有两大优点,其一,为学员创建了一个接近真实又令学生置信的虚拟环境。学员身处有声、有色且动态的教学情境中,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欲望,进而形成目的性强的学习动机,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其二,直观具体,重点易懂,难点化解。学员反映发动机课程难懂、难学。经分析,缺乏直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而仿真教学既符合认识从直观开始的认识论原则,又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手段,而且可师生互动,极为接近实际的仿真帮助学员快速建立起对发动机结构和工作的感性认识,降低了课程的难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结束语

仿真教学的应用,对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习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我军士官教育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萍.浅谈仿真在中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1,8:117

[2]李桂春.“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6):177-178

构造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 结构素描 浅谈

结构素描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从造型艺术的意义上讲,结构是指人们对所描绘的物象在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上的认识与理解。也就是说结构素描是人们从观察和理解形态开始、从结构造型起步的一种艺术创作和训练的过程。通过结构素描的训练,提高学生对物象形态结构的辩析、理解和表现能力,从而获得能够深入形态表象和结构实体之中的洞察力。使学生在结构素描的实践中,准确地捕捉到物象的结构本质和基本要素,并创造性地运用结构造型语言揭示出来,使其成为物象特征和精神意象的完美体现。

一、结构观念的建立

在素描基础训练中,要想加深学生对所描绘的对象的观察和理解,就必须树立起造型上的结构观念,这对每一个学生的结构素描课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老师从备课到整个教授过程,都要突出这一点。力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结构造型的原理,并在训练实践中获得正确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深入体察形态内在结构的能力,使学生尽早走出摹仿客观表象的初级阶段,在结构理念的正确指导下,在结构素描上得到理论上的深化和造型艺术上的升华。〖1〗

在低年级的结构素描基础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面对所描绘的课题和物象,往往会习惯地将兴趣和精力集中到物象吸引人的某些细节上或明暗变化的光影上,并试图把这些客观因素整体地表现出来。他们往往从兴趣出发,没能抓住基础训练中应突出结构造型这一重点,白白花费了不小的精力,却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总结和归纳,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们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结构观念,消弱了结构观念对自己造型素描训练的指导意义;二是老师讲授中还存有问题,即使讲授了,也没能使学生明确结构观念的建立与素描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不少学生对结构观念的树立重视不够,手头上的技巧又不熟练,结果是从兴趣出发,在素描训练中走上了歧途。这种缺乏科学性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盲目摹仿客观表象的习画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上走上弯路,甚至使学习停滞不前,直接影响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建立造型的结构观念,并让其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首先老师应当明确,学生素描基础训练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在技巧上懂得如何表现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结构素描观念的指导之下,学会正确地观察和理解物象的造型特征,把握物象的本质结构和普遍的造型规律。〖2〗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艺术的理性思维过程,它强调的是对物象本质特征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强调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米开朗基罗曾说过:"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大师精辟而科学地概括了理性思维在造型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二、认识形状与结构

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是互为依存的,物体的结构和形态实际是其在空间中存在形式的一种客观反映,它们的存在,构成了物象形态的基础。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物像的千姿百态进行科学、认真、艺术的认识和观察,从中掌握其结构的基本原理。

从视觉角度来讲,人的眼睛都能看到某一物像的主要特征。但是在艺术的造型观察方面,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在造型的观察活动中,人们首先看到的并不是物像特征的全部和本质结构,而是物体的一些表像。对同一物像的认识和观察,一双平常人的眼睛和一双画家的眼睛会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看到的往往只是物体形状的表面的东西,而后者则从中看到了物体形状本质的结构和特征。

因此,在结构素描的基础训练中,老师要教授和引导学生注重科学的认识和观察方法,严格纠正以往认识物象形状时不科学的习惯方法和视觉经验,提高学生对物体的认识和观察能力,深入研究和分析物体的凸起,凹进、转折等形态特征,通过明确理论知识和反复的训练实践,提高和发展学生对所描绘物象本质特征的观察与综合能力,并从中提炼出物象可塑的结构型因素,使素描基础训练由盲目摹仿对象,转变为主动表现与创造对象的积极的实践过程。

三、结构的几何形成因素

世上所有的物象都有其自身的组合秩序和结构形式,因此构成了纷繁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形态结构样式,但无论它们的形态变化如何复杂,却都具有构成其基本特征的总体形式规律-几何式结构形式。

人们通过对万物形体结构的反复概括和提炼,才发明了几何这种最简约、最具有代表性和普遍规律的结构形式。任何个体的物象,不过是这种基本结构规律个别秩序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它们在构造上都存在着几何式的结构因素。虽然我们所描绘的物象在结构上可能是抽象的、内在的或隐伏的。但只要我们以造型的结构观念去观察它,研究它,就能够发现其复杂形态中的几何式结构特征,从而把握住它在造型上的结构要点,并通过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把物象还原到关键的结构形态之中。

几何式结构形式在造型上的应用,是一个分析、理解、提炼和概括物象复杂结构的实验过程,这个过程在于把物象丰富的多样化的结构形式组织在一个简明、统一的结构形式之中,从而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提高习画者对物象结构本质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中超越自然表象,转化为自己心灵的构造。〖3〗

总之,树立和强化结构观念在素描的教学上至关重要,用结构素描的观念去统领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掌握造型艺术基本规律的有效途径。它对结构素描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优化和完善素描的基础训练,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创造力的美术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 〖1〗王宪文.浅谈结构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 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CUTTING EDGE EDUCATION 2009年第19期

构造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模具制造专业;专业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25-03

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高职教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院模具专业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套较为实用的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而“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则是其中的特色所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我院学生参加省内及全国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也获得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初期的实训模式

最初的高职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是学科系统式的,结合专业理论课而开设,是专业理论课的辅教学环节。实训内容侧重于对加工设备的了解及其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钳工实训(2~3周)。以“手锤的制作”为载体,通过划线、锯割、锉削、抛光、钻孔、攻丝、铆接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钳工职业技能。(2)普通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普通机床的加工操作实训,以简单的回转体、六面体零件的加工为项目任务,主要使学生了解普通机床的功用与使用方法,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3)数控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数控车与数控铣,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及数控机床操作两方面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

在教学实施中,上述实训方式重在对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出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模式。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这种模式对于高职学生是否合适则有待商榷。另外,这种实训安排,特别是实训项目内容方面,着眼于基础性和通用性,并非专用于模具专业,也用于机械类其他各专业,实训效果对于各专业来说其实都是不够理想的。但从学院总体考虑,其通用性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较节省教学成本,且实训安排及其实施均较为便利,所以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发展后的实训模式

高职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目前在各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实训模式属于基础实训与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毕业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生产一线岗位上工作,最理想的是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如果专业实训能够根据各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并按照劳动部门统一制定的职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考评颁证,学生毕业时即可直接凭证上岗。基于这种理念,要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这一目标,专业实训必须做出相应的改进,而这种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项目设置的增加。专业实训项目安排应该与职业岗位对接,即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安排技能训练项目。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来看,模具专业毕业生初期就业超过八成以上集中在模具制造类岗位,包括模具钳工、普通加工机床操作工、数控加工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机床操作工、模具成型设备操作工等。前三类岗位与原来的实训是相对应的,学生一般能很快上岗,而后面两类岗位在模具行业也是很普遍的,但学生在校时只在课内实验中有所接触,缺乏所需的操作技能,有必要增设相应的校内实训项目。(2)实训内容与要求的扩展。原有的实训安排可以说属于基础实训,任务内容较简单,达不到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技能鉴定考核,必须在完成基础实训后,再进行专项培训。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能力情况,在学校具备培训条件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工种项目参加相应的培训与考核。由于国家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已经逐步完善,各工种的考核标准比较明确,专项培训的内容与要求只需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引入即可。(3)实训条件的改善。由于实训项目的增多及实训内容的扩展,相应地在实训条件方面也需要有一些必要的投入,包括教学计划的准备、师资力量的加强、实训设施的添置、消耗品的配备等,并需通过申报审核,获得相关部门授权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资格。以学科系统式的实训为基础,辅以职业技能鉴定的专项培训,即学生首先完成全部的基础实训,然后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选择参加某一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种适应于职业技能考核的专项培训,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对基础实训的补充和提高,以此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的高职实训模式,目前在国内各高职院校得到广泛采用。所不同的是,各院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如专业培养方向、实训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及资金投入能力等,所开设的职业鉴定工种、项目数与等级等有所差异。

实训模式改进探索

近几年,国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职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示范性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同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专业实训怎样安排和实施才能更好地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我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包括对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学习,特别是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它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采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方面,都取得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国内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也一直在努力引导推行。就培养职业岗位技能方面而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确实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国内并不能简单套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说,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岗位是实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前提,而这一点,至少目前国内模具专业是无法真正做到的。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而且内地模具企业大多未能形成规模,毕业生就业一般比较分散,校企间少有能形成“订单式”合作的。偶有订单,也难以维持稳定,今年订一批,明年也许就没有了。对于这种情况,教学计划也就只能临时性地调整一下,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另外,专业课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只能选择几门课程作尝试性的教改,要做到全面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能的。所以,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也并不是很实用,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但不能照搬,对于国内高职教育来说,还得找适合自己的路。在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方面,不能针对某个特定岗位去做计划,只能采取加强专业基础训练、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策略,使毕业生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拓宽就业方向,这才是适应国内现状的教学方针。

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职教育能否成功的硬指标。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经过两年左右时间,与毕业初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大约30%的毕业生已涉足其他行业,而在模具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中,仍在一线制造类岗位工作的已不足20%且集中在模具钳工、数控加工等高技能岗位,大多数毕业生已转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服务、营销业务等方面。这些新的岗位对工作者要求更高一些,需要全面了解模具生产过程,需要对模具结构及其生产质量进行总体把握。由此可见,相对于单项操作技能而言,综合素质培养对高职毕业生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从工艺规程制定,到主要零件加工,再到模具装配调试,针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一次模具制造的全方位训练。此项实训相对其他实训项目而言,实施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包括:(1)对教师素质要求高。主持实训教学的教师需要准备全套模具设计图,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总体计划,安排采购标准件、外购件及毛坯材料,掌握模具加工与装配工艺,能够对模具制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质量问题进行灵活处理。总之,能主持综合实训的教师应该是集设计师、工艺师、生产调度员、采购员、操作技师、质量员等多项岗位技能于一身的行业专家。(2)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总体调整,保证实训所需课时;另一方面,牵涉很多具体的东西需要准备,包括模具设计图样、实训实施方案、标准件、外购件、毛坯材料、工量刃具等。这些准备工作需要专业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3)涉及工种多。一般而言,制作一套模具涉及的工种是比较多的,通常包括车、铣、刨、磨、钳、数控加工、电加工、热处理,还有检验试模等,诸多工种的协作牵涉实训设施、指导教师等问题,安排落实比较麻烦。(4)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教学总课时有限,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只能安排三周左右时间,与其他单项实训相比,课时基本相当。但是,综合实训比其他实训多得多,包含工艺规程制定、主要零件加工、以及模具装配调试等,在三周内完成全部实训任务非常困难。(5)制造难度大。通过此前的各项实训后,学生仍只是初步掌握设备操作方法,其操作技能还不足以加工实际零件。即使零件较简单,也很难保证加工质量。最终装配精度能否保证,对学生而言是一道难题。(6)教学成本高。有限的实训费用与模具制造成本相比,完全无法满足生产所需,如果再加上教师工作量的计酬,此项实训所需教学成本费用很高,使得一般学校望而却步。

虽然实施难度很大,但是仔细权衡,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其必要性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是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是毕业生走上生产岗位前的实战演练。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能够对模具生产过程有真实的接触和了解,对模具生产质量的总体把握有较为直接的体会和感受。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总结和融通,操作技能得到针对性的加强,即使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种种质量问题,甚至导致最终模具装配失败,同样也能从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提高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当然,考虑到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模具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来运作,必须适当简化、有所取舍。

具体实施过程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案:(1)根据各班实际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合作完成一副模具的制作。这样可以使总的工作量及实训成本大大降低,并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模具图由专业教师设计,精选典型结构模具,并适当降低精度要求,控制合适的加工难度。(3)选取部分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实训,其余采用标准件、外购件,或采取外加工的形式来准备,以减少工作量,确保实训能如期完成。(4)对应三周的实训,每个待加工零件只进行三道主要工序的加工制作,大致是普通切削加工(车、铣、刨)、精加工(磨削、数控加工、电加工)、钳工(钻孔、铰孔、攻丝、修研、装配),其余工序精简,包括热处理工序。当然,正确的工艺路线需要跟学生交代清楚。(5)配专业教师一人全程主持,另外分周次、分工种安排实训教师协助。(6)实训结束时,指导教师对实训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应就参与实训的过程写出实训总结报告。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过程的宝贵经历。(7)经过统筹规划后,可以将一部分零件加工内容安排在前面的基础实训及技能鉴定专项培训中完成,使各项专业实训都更接近实际生产,同时也能从整体上减少实训教学成本。

对于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实训效果很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类实物模具,虽然达不到生产实用的质量要求,但总体结构是没有问题的,可以作为学生作品陈列展示,还能用于教学,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更重要的,这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技能,提高了素质。

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探索,我院的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模式渐趋稳定。从专业基础实训到专项技能培训,再到最后阶段的综合实训,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专业基础实训是初学者入门必修,专项技能培训是毕业生涉足行业的桥梁,而综合实训则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的点睛之笔,对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毕业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实训模式才是比较完整的,适应现阶段的国情,而且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在实施过程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组织形式能否实现校企合作,工艺方案如何更贴近实际生产等。另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但开设这项综合实训,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尝试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标准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玉蓉,徐益,赵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5):134-136.

[4]牛金峰,陈玉平,杨学智,丁泉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63-65.

[5]胡晓岳,林剑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0(4):16-18.

[6]何亮,徐百平,陈金伟.高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22-24.

[7]刘鸫根,陈侃贞.高职院校“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51-54.

[8]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5-9.

构造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汽车构造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引言

汽车构造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生接触最早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汽车构造的教学得到所有设课学校的重视。该课程为学生提供后续各专业课的学习,参加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习以及从事有关汽车行业各项工作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该课程的学时受到大量压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目前日益增加的汽车新结构讲解清楚、到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上加以研究探讨,和同行讨论,希望得到指点。

一、以典型整车为平台组织教学内容

我院汽车构造实训实验室是学院建设最早,教学方面投入最大,设备最为齐全的实训实习基地。针对目前两周拆装实习的实际状况,我们将拆装实习减少为一周,另外一周分散到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拆装内容紧跟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拆装实习安排在授课之前还是授课之后。如果结构较为抽象较难通过图形使学生理解透彻,则将实习安排在授课之前。将拆装安排在授课之后是为了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加以巩固。同时,针对目前汽车结构多样化,但基本理论相对一致的状况,我们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即以乘用车、商用车(货车、客车)各一个典型车型为例讲解汽车的构造。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汽车有个较为直观的认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实验室除拥有各类发动机和底盘的拆装台架外,还拥有多部整车和三类汽车底盘,其中就有大众某车型乘用车一部(见图1、2)。大型客车底盘2台(见图3、4),货车二类底盘一台。这些车上所具有的结构基本涵盖了汽车构造中从发动机到底盘中各项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材内容框架为基础,结合实际编写相应的讲义。如以乘用车所用电控汽油机为例讲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以客车底盘的电控柴油机为例讲解柴油发动机的构造。

同时,我们从汽车维修企业收集维修拆装实例,将其整理编排成拆装项目,让学生从一个维修者的角度,去理解汽车的构造和拆装。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典型的工作任务既是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又是学生的学习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工作任务开展,使整个教学过程回归“工程”。

二、以汽车性能为切入讲解具体结构

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单纯的从定义、功能到结构的讲解,虽然内容总体不难理解,但较为枯燥,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结合该结构在汽车运行中的性能讲解,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里并不是要大篇幅的讲解汽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而是简略点出,起到引子的作用。如在讲解发动机总体构造时会讲到外特性曲线的内容,可以结合汽车理论的动力性指标最高车速、爬坡能力和加速时间等简要加以说明。同时,告诉学生通过外特性曲线可以解读出该发动机的加速性能、爬坡能力等,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资料的查询,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再如讲解底盘制动系时,以制动系的性能指标: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等为切入点展开内容。同时,结合以上性能对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的性能加以比较,这样学生对结构的理解才会深刻,因为毕竟结构、构造都是为性能服务的。通过理论与结构相结合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能从根源上对构造加以认识。

教学中,针对汽车各项性能的不断提高,简介在汽车上不断涌现的新结构,学生往往对此非常有兴趣。借此从人们对车辆更高性能的追求出发,点出构造的不断改进,即性能要求带动结构的更新。同时,鼓励学生课下查阅相关内容,通过对新结构的认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三、以课程体系为基础精简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汽车构造内容不断更新增多,而学时压缩的现实,另外车辆工程几门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基本相互独立,虽然考虑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的衔接,但较少研究教学内容上的整体性,浪费了有限的资源,也影响教学的效果。我们以课程体系为基础,通过以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和汽车电子控制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整合教学资源。采取课程群各科教师集体备课,统编教学大纲,安排教学顺序,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体系的进程和实际需要,增减调整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首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以课程群为基础编写教学大纲,再将大纲内容分解到各门课程中,每位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对教材做出取舍。比如汽油发动机的电控部分,在汽车构造的教材中对电控系统的内容讲解比较详细,对各传感器的结构、功能都做了描述,但此部分内容在汽车电子控制中也有详细讲解。通过整合我们将电子控制相对专业部分的内容安排在汽车电控中讲解,汽车构造只从总体的组成和功能上进行讲解。如果个别部分必须要在构造课中讲解清楚,那么在电控课程中就可不讲或简略回顾。

另外,我院为学生开设汽车新技术的提高课,有些新技术、新结构在本课程中提及点出,但不讲解具体结构,而放在提高课中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四、以教学软件为辅助巩固教学效果

利用虚拟实训平台,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为让学生人人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学院专门购置汽车构造教学软件,并有微机室等相应配套设施,学生可以在拆装和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在电脑上模拟拆装的过程,纠正错误操作,掌握更准确的操作步骤。

虚拟实训平台主要利用上海景格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发动机(见图5)、底盘拆装调整实训软件,模拟拆装过程,规范学生的操作和拆装工艺,让学生熟悉拆装过程。本平台以技能训练为主,通过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的同时,强化技能训练。

虚拟实训是基于实践高于实践的“面向实际”教学理念;是专业理论、实验、实训教与学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实训既解决了“会做”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养成---用设备、使工器具、读数据、练工艺、熟规范,又可解决“为什么”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判断、验证、设计。

比如,发动机拆装模块(见图6)涵盖气缸盖、凸轮轴、活塞的拆装实训项目,每个项目按照标准的拆装流程包括零部件拆卸、清洗、测量、检修、安装、工具选择、工具调整等。实训项目中还包括测量环节(见图7),不仅能规范学生拆装的操作步骤,而且能使学生掌握零部件测量的基本方法(见图8)。

结语

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工科教育回归“工程”为着眼点,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构造实训总结篇5

国外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就业与及技能培训相关研究、职业技能培训相关措施研究等方面。尤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理论有以下以几种:无限剩余劳动力发展模型、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配第法则”、垂直流动理论。[3]从培训与就业关系视角出发,国外学者提出,培训对于就业有着深刻影响,高质量的工作往往与较高的技能是相关的。国外在职业技能培训相关措施方面取得成效的主要有:以法律法规形式出发,日本政府建立特有的农村职业训练制度;法国制定相关社会政策以保证农业职业教育;德国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4];加拿大坚持的“培训与市场接轨、培训与全社会相关、培训与就业衔接”三项原则[5]。目前,针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多,国内研究成果主要从职业培训的必要性[6]、参与决策、影响因素、效果评价等方面归纳阐述了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许多学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7]。关于职业培训参与决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意愿的探讨、关于职业培训模式、内容和形式的探讨、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内容结构的探讨、关于职业培训经费投入机制的探讨、从职业培训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探讨、关于职业培训供给主体的探讨、关于管理机制、政策等影响因素的探讨等七个方面[8][9][10]。关于农民工培训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效果的研究、关于农民工职业培训保障机制的研究等方面。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单回顾,依据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理论框架体系,本文拟研究设计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单指标定量测度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模型及方法,最终确定筛选出指标体系,在整合归纳的基础上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发展。

2构建评价体系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既提高了农民工自身的职业素养,又促进了国家整体劳动力质量的优化,所以研究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实施后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指标体系,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检验和评价,二是改善。国内外学者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评价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没有达成共识,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规范的指标体系。因此,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探讨如何构建适合的评价体系,对提高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1.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在公认的科学理论和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应充分反映其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设计的每项指标概念必须明确,并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

2.1.2全面系统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该注重全面性,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综合水平以及各方面发展的因素指标,主要涵盖农民工自身的要求、对教学者的要求、就业单位的要求、职业教育培训效果的收益性。

2.1.3适应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体系的选取,需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的要求、城镇化的要求等基本国情与国家政策,把握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总体走势。

2.1.4可行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必须适应于不同的地区,各项指标的内涵、统计口径和适应范围对不同区域必须一致,具有可比性,定量指标要能够有可靠的数据来源,定性指标要有统一的分析评判标准。

2.1.5公平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指标选取要结合帕累托标准、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约翰罗尔斯的再分配标准等对各项指标进行择优选取。

2.1.6发展性原则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必须依照动态发展性原则,为评价指标的调整、充实留下一定的空间,广泛吸收地区间乃至国际间的经验,通过不断地修正评价指标,以充实和完善现有的指标体系,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时效性。

2.2评价体系的构建

2.2.1设计评价体系框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培训制度、培训投入、培训发展和培训成效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建立对这些方面进行衡量的多层次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可概述为:分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总目标构造层次结构建立预选指标集筛选指标最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能否全面、真实、准确地描述和反映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效能,关键在于所选取的指标是否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发展过程及成效评价等方方面面。将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这一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然后逐步细分,再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属性进行分析,分解成具体构成指标来描述,构造出梯形层次结构:A目标层B准则层X指标层。A目标层是指标体系对评价对象总目标的综合描述和整体反映,本研究以评价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作为目标层;B准则层也可称为子系统层,在构造这一层次结构时,我们从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内涵、特征的科学分析入手,避免只注重成效产出情况,而把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成效产出相关的制度建设、发展过程和培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引入到指标体系中来,构建了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综合评价体系的管理支撑系统,管理运行系统和管理目标系统三大子系统[11]。C指标层是而每一个准则层又由几部分组成,比如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由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监督机制构成,每一个指标层都由几个具体的统计指标来反映。

2.2.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筛选,最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准则层、26个指标组成。评价指标涵盖面广和内在逻辑性较强,数量繁简适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较客观和准确的描述职业教育培训的内涵与结构。因此,可以用此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和分析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3小结

构造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创造力;企业创造力;创造力开发;霍尔三维结构

[中图分类号] C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参与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间的竞争已实质演变为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只有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若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力。

1 引言

艾伦·鲁宾逊和萨姆·斯特恩[1]给公司(企业)创造力下的定义是:如果公司雇员未经直接示范或教导就能做一些新的、也许有用的事情,那么这个公司就是有创造力的。企业创造力[2]具有潜在性、全员性、复杂性、意外性、环境依赖性和难管理性的特征,因此企业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将企业创造力开发的过程明晰化,本文通过构建企业创造力开发的霍尔三维结构模型进行研究。

霍尔三维结构[3]可以将复杂的系统用多个要素表达出来,使得系统条理清楚、更加明确。由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产生于60年代,主要用于定量分析,以工程系统为研究对象,但随着国内外学者将其用于定性分析的案例[4]中,如融资模式分析、投融资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保险营销等,它的内涵也得到了补充。本文将霍尔三维结构用于企业创造力开发中,将企业创造力开发的运行阶段及各阶段需要的工作和知识显示在三个维度上,使创造力开发的流程明晰化,规范化。

2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企业创造力开发模型构建

企业创造力开发的过程是一个企业将潜在员工身上的创造力挖掘出来并进行整合管理的过程,因而企业首先需要员工自身认识到人人都有创造力,破除创造力的神秘感,这是员工创造力的发现阶段;其次在员工发现自身具有潜在创造力时,对员工进行培训与教育,学习创造技法,是员工的潜在创造力能够显现出来,这是员工创造力的培养阶段;然后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针对企业出现的问题或组织的活动,如六西格玛、QC小组活动,利用员工自身挖掘出来的创造力,然后企业对每个员工创造力进行整合,这是员工创造力的实践阶段;最后针对前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即为总结阶段。为此,将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时间维分为四个阶段:发现阶段、培养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针对这四个阶段每阶段的工作步骤,将逻辑维分为五个步骤:提出问题、设计目标、综合方案、系统选择和实施计划。逻辑维和时间维的交点即是一项活动,而在这活动的进行中,需要了解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企业创造力开发的知识维。在企业创造力开发过程中,需要了解的知识有一般知识、专门知识和创造知识等,因此,将知识维分为人文、科技、创造、管理和专业知识等。据此,构建企业创造力开发系统的三维结构如图1。

图1 企业创造力开发系统的三维结构

3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企业创造力开发模型分析

3.1 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时间维分析

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时间维有四个阶段:发现阶段、培养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下面针对每个阶段进行分析。

(1) 发现阶段

在发现阶段,是为了让企业员工认识到人人具有创造力的,且可以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影响人们创造力发挥的各种思想上的障碍以及树立并增强学员的创造意识。其中,思想上的障碍表现为[5]:人类的思维定势,习惯以经验解决问题;认为创造是研发人员的事,觉得创造是件神秘的事而具有自卑感;迷信权威,不敢存疑等。

需要做的工作:一是普及创造力开发的相关知识,在企业的网页、宣传栏及工作手册等写有关创造学的理论知识;二是开设创造力培训课程,可以在企业内部培训或外包培训;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将员工的创造力开发与奖励(经济奖励、行政奖励和荣誉奖励)挂钩,员工的加薪、晋升、授予先进工作者等均与对企业作出的创造力贡献相关。

(2) 培养阶段

在认识到人人具有创造力而且可以被开发的基础上,需要让员工掌握创造技法,训练创新思维、培育创造精神及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要目标是培育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并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如及时申请专利等。

需要做的工作:一是开设创造学系列课程,讲授常用的、简便易学的创造技法,如头脑风暴法、缺点列举法、和田十二法等;二是开展企业创新活动,如“合理化建议”,“每周一交流、每月一建议、每月一评比、每季度一奖励”等活动;三是及时申请专利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在创造思维培训和创新活动中,会产生一些实用且创新的点子、技术,需要及时申请专利。

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变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工作模式的弊端越显突出,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已势在必行。在企业创造力开发,特别是在培养阶段,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创造力开发的应用系统来培训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如创造力的测试、创造技法的实战训练等。同时可以建立企业合理化建议系统,对合理化建议的提出、采纳、实施和成果评审与奖励进行管理,有效提升企业合理化建议管理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创造力。

(3) 实践阶段

在了解创造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后,将创造理论与方法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中。主要目标是应用创造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于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中,为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等,为企业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主要工作为: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如企业的5S管理,流程优化,持续改进活动,QC小组活动等,采用创造技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能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然后找出若干种方案并找出最合适的方案,付诸实施。设立“创新技法室”,定时/定期交流学习,将每个员工的创造力进行整合为企业创造出效益。

在这一阶段[6],针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员工、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创造力,利用创造学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前,先对该问题的技术方案进行专利检索,了解该技术领域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解决问题中,充分利用各种创造技法,对产生的实用而且具有创新点的技术、产品等及时申请专利,同时注意避开可能产生纠纷的专利,对具有商业秘密价值的方案,作为企业的商业秘密进行保护。

(4) 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面几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此外,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巩固取得的成绩,防止发生的问题再次发生。

主要工作为: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将其规范化,纳入知识产权管理的标准和制度中,以巩固已取得的成绩,防止不良结果再发生,提高后期的工作效率;二是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将其转到下一创造力开发的过程中去,不断减小当前现状与理想情况的差距,使企业创造力开发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更加的完善。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创造力开发系统的时间维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如图2:

图2 时间维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时间维的各个阶段不仅仅是一个工作阶段或进程,它更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缩小当前现状与理想情况的差距的过程,是螺旋阶梯式上升的过程[7]。在发现阶段、培养阶段和实践阶段的运行,引发创造力开发过程中的新问题,在总结阶段后,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并将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到下一创造力开发的过程中去。如此循环,不断上升……,使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水平不断提高,塑造企业创造力开发的企业文化。

3.2 企业创造力开发的逻辑维设计

时间维的每一阶段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工程项目,也是系统中的主体。而逻辑维反映的是系统工程每个阶段工作所应该遵循的逻辑顺序和工作步骤。为此,根据企业创造力开发理论,将逻辑维分为:提出问题、设计目标、综合方案、系统选择和实施计划。

(1) 提出问题

分析企业的现状,了解企业处于创造力开发的哪一阶段中,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要求,同时收集企业创造力开发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2) 设计目标

根据提出的问题,确定目标并拟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如申请的专利数量、解决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后产生的效果是否持续等。

(3) 综合方案

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企业员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结合系统中的物质、信息等要素,形成各种不同的可行方案。

(4) 系统选择

根据企业所处市场、法律等环境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分析、评价和优化,从各入选可行方案中择出最佳方案,作为行动方案。

(5) 实施计划

根据最后选定的方案,按计划将系统付诸实施。

3.3 企业创造力开发的知识维设计

完成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整个活动,确保企业创造力开发系统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条件保障,这些保障条件构成了整个企业创造力开发系统的知识维。在知识基础方面,企业创造力开发所需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科技、创造、管理等共性知识和每个企业所涉及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如在企业创造力发现阶段,需要了解基本创新方面知识、日常工作中需要的知识等;在培养阶段,需要知道并运用创造技法、计算机相关知识以及解决问题需要的专业知识等;在实践阶段,需要灵活运用创造学相关知识、技术、管理及专业知识;在总结阶段,需要管理相关知识、创新、基本知识等。因而,企业创造力开发的知识维为:人文、科技、创造、管理和专业知识等。

4 结束语

企业创造力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企业创造力开发的特点,通过改变霍尔三维结构的三个维度的阶段、步骤和所需知识,构建出企业创造力开发的霍尔三维模型。然后针对企业创造力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将企业创造力开发的过程明晰化,便于企业合理配置系统中的要素,提高企业创造力开发的效率,对企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艾伦·鲁宾逊,萨姆·斯特恩.公司创造力——创新和改进是如何发生的[M].杨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 彭灿.企业创造力及其开发与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3).

[3] 汪应洛.系统工程[M]. 4版. 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8.

[4] 李金海,徐敏.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项目风险管理集成化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8).

[5] 刘云虎.浅析“三段式”创造力开发教学模型[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7).

[6] 钱莹,杨晨,朱艳红.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12).

构造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培养模式 工程造价 创新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现状分析

1.造价人员需求量大、岗位群大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行和房地产业的开发,社会对工程造价人员的总体需求量较大,且有增长的趋势,造价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一支中坚力量。工程造价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直到施工结束,涉及的工作岗位繁多。

2.毕业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当前企业要求造价人员既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又是兼具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素质与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3.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勘察设计阶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从业人员中,大专层次以上的本专业人员占总数的65%,但他们从业年限大都在10年之内,缺乏深厚的专业技术底蕴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从项目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来看,工程造价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中,大专层次以上的本专业人员仅占总数的20%不到,大部分岗位由非专业人员担任,他们不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而且人员稳定性不够,流动性较大。

二、当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定位不够准确

当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上并未灵活结合,而是单纯地采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的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课程之间达不到良好的衔接,无法有机结合。培养定位不准确、缺乏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影响兼具综合型、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型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

2.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和未能灵活结合,单纯地采用“技术 + 经济 + 管理”的教学模式,这导致课程之间衔接不良,无法有机结合。同时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广,不能突出重点课程及学生应培养的重点技能。课程的开发上只注重教学层面,忽视了职业技能要求分析,导致教学行动中无典型职业情境,学生学习盲从。

3.实践实训量不足

我国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性实训环节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所进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手段与具体的工程工作实际相脱节,同时出现实践偏少,且大多实践都集中在校内等现象。在校实训时间的安排上,实训内容比较单一,严重影响着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淄博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1、人才培养现状。工程造价专业作为淄博职业学院的龙头专业,兴办于2004 年,迄今有 10届毕业生近 4000 人,现有在校生近3000 人。该专业一直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和维护,拥有较为完善的与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其他建筑类专业共用的专业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特种作业操作与培训基地、上百家企业实训基地、工程造价实训室、淄博正诺检测有限公司、建筑工程制图实训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等等。各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实训条件能很好地满足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工程造价专业一直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探索适合工学交替、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深化了由行业企业、校内教师、中职教师、毕业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性的实践“三阶段双提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创新校、政、企合作机制

根据行业产业、职业岗位等特点,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全过程参与的多元合作机制。

创建工程造价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淄博市工程造价管理处,山东万鑫建设有限公司、山东天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正诺检测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中职淄博建筑工程学校,校内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工程造价专业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参与专业培养模式论证、课程体系建设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论证以及教材编制、实训教学等工作。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深化由行业企业、校内教师、中职教师、毕业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三阶段双提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图),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三阶段”即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双提升”即在学校、企业两种环境下,学生通过三个阶段的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双提升。其中,职业素质培养采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方式,职业能力培养采取“项目贯穿”的方式。

第一阶段(第1学期至第4学期):主要以学校环境为主,企业环境为辅,学生主要在校内相关实训室进行建筑构造、结构、施工、计量与计价等方面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双提升,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第5学期前10周):主要以企业环境为主,学校环境为辅,按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7个项目教学内容,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并获取全国初级造价员职业资格证书,实现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双提升;

第三阶段(第5学期后10周、第6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和考核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完成。通过顶岗实习,达到职业素质和顶岗能力双提升。

构造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设计素描 观察 造型 创意

中图分类号:J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92-01

设计素描,顾名思义以设计为出发点即从设计意念出发,从基础素描到设计的过程里,架设在两者之间的一种素描表现形式。设计素描是训练和展现一种思维新的方式,也是造型能力的培养与创意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构思能力和视觉传达表现能力。

我院2012级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共有三个班级,分别为展示方向、平面设计方向以及新媒体方向。根据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需要,将设计素描作为本专业必修基础课现行开设,旨在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原有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为后续专业课的开设提供前期保证。

1 设计素描的理性本源

如今素描课程已经成为艺术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纯艺术专业的素描课为传统的素描基础教学,即写实性、再现性的全因素素描。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目的,开设设计素描这一更加切合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描绘对象进行收集和归纳的能力,表现结构与空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客观的设计构思。

设计素描的本源是理性的,相比全因素素描,是经过细致的观察,理性分析,抽象表达等环节来完成,客观分析、主观表现。其目的是在学生们着手设计工作之前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逐渐脱离以写实为目的传统素描学习方式,得到一种独立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式,探索物象的外部形式的契合规律和内在构成关系,体现技术与艺术、美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2 设计素描教学环节设计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知识目标是掌握设计素描与广告设计领域的关系、掌握设计素描基本理论与基础表现技法、重点掌握设计素描具象到抽象形态的演绎过程及设计素描想象单元的创意意识培养。

2.1 认识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即塑造形体的训练。解决造型的本质和形式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想象能力、总结能力等问题。训练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演进方式进行。设计专业学生首先要掌握如何对物象进行认识,这种认识必然从结构率先入手细致分析,先观察、思考,然后归纳、总结,后到发挥想象空间,激发创意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对认识设计的本质有益。

2.2 设计素描中解决的问题

设计素描是广告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作为设计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其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审美能力、快速表现能力、综合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收集和记录素材的能力。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为后续开设的设计类专业课打造良好的思维基础、造型基础。

第一是观察方法的转变。广告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开发学生的设计造型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观察方法开始训练对物象的正确观察,对整体结构的准确把握。在结构素描的观察训练中,要从结构本身为出发点,用线来表现物象的形体和结构、透视等等因素。在训练的初期让学生们用线来作为主要的造型语言,但是线并不一定的唯一的表现手段,现代设计越来越趋向简约与概括,任何一种单一的表现手段都能突出的表现对象的结构形态,只要具备了组织结构的能力,都可以完成设计。但是学习的初期我们还是比较建议用单一的线来表现对象。

第二是造型能力的加强。形体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空间是物象存在的基础。空间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的空间感,整体的把握造型的全貌的必要途径。我们要在二维的平面上,克服视觉的阻力,再现物象三维的体感和空间感,是想象思维的扩散训练。在想象思维带动下表现出我们并未能看到的结构与形体,使学生们形成一种立体思维的能力。

这一阶段通过有形到变形、解构与重构的训练来培养造型能力。从有形到变形,即把原有的物象的面貌进行改变,使其偏离原有的自然和标准,有意的夸大、缩小、夸张,使其从形状、颜色、性质上改变,达到表现力及感染力的最大化。解构与重组即把物象分解、打散、重组、重叠,通过夸张、变形、省略等方式对客观事物重新感受再构建,创造新的物象造型。造型能力训练之初教师应多举实例以便让学生举一反三。例如毕加索的牛,从明暗到结构,从面到线,让学生知道,变形是忠于自然物型物象基础上的变化、取舍、修饰,对原型中突出的特征和美的部分要予以保留和创造。

第三是注重创意能力的培养,即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设计素描的训练中,基本问题是解决造型能力,培养创意能力才是其根本目标,创意是要通过造型来传达的。设计素描别注重创意的构建,“创意的本质是创造和想象”,创造性和发散式的思维应作为设计素描训练的精髓。

那么本阶段我将采用从具象到抽象,从现实到超现实的两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意能力。从具象到处抽象,具象的结构素描以现实形态为依据研究分析造型的手段,为了达到艺术造型的多变,在艺术家头脑中又升华出一种抽象概念形态,是意识的产物。对素描训练来讲就要让学生将物象从原有形态中抽离,并且以不能再现原型,以一种观念来存在,成为一种理念的存在。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从现实到超现实即想象超越现实,都让我们产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还有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把色彩与形状统筹安排在画面当中。创意的培养过程即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放飞意识,打破规律超越禁锢。这个过程就是设计的初级阶段,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超越形象、结构、功能,将不同质感、属性、功能的物象超越其原有逻辑再现另类世界。

3 广告设计专业学习设计素描的必要性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过:“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这就说明一切的直觉、推理与观测都是为了创造而服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三个方向的学生,日后将进行设计及设计相关工作,设计素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透视与比例的感受能力进而能够主动控制画面的,并能够理性思维、感性表达。学生手绘的基本能力再也学习中夯实并游刃使用,加之后续设计课程的专业训练,相信我原能为社会输送优质良材,并能够为今后的现代设计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构造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任职培训;装备构造;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素宁(1964-),女,河北武邑人,军械工程学院七系,副教授;刘洪文(1964-),男,黑龙江绥化人,军械工程学院七系,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军械工程学院院教学研究项目“任职培训装备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58-02

任职教育是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全军院校编制体制调整,对任职培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尤其是任职培训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愈加凸显。“装备构造”课程是任职培训学员正式接触装备的首门课程,是学习装备测试、维修等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学员顺利进入装备技术保障一线所必须掌握的课程,在任职培训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装备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根据任职培训装备教学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培养任职岗位所需的“零距离”人才。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

1.任职培训装备教学特点分析

任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比学历教育具有更强的装备技术背景,更高的装备教学要求。培训的专业大都针对某种任职岗位,但参加培训的学员其知识、年龄和职务结构却千差万别,层次多,起点不同。从学历层次看,有高中、大专、本科,还有研究生。从年龄结构看,年龄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只有20岁左右。[1]从职务高低来看,有战士、士官、排长、连长,也有团职以上干部。从知识结构看,有的与所学专业一致,有的则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培训专业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甚至有些还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需要加强对任职工作的相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等的学习。与所学专业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的,则既要补充必需的专业基础,又要使其掌握任职培训的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任职教育以满足任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的。作为任职培训的主要专业课程——“装备构造”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员第一任职能力,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近部队、贴近任职、贴近岗位,注重能力、注重更新、注重发展为原则,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使学员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典型装备和新装备的性能及技术特点,掌握装备的结构组成及各机构、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熟悉装备分解结合的方法和一般规律,养成科学严谨的技术作风,具有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装备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员的学习激情和探索精神,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以满足部队任职岗位对装备技术人才的需要。

3.实施“问题导向、需求牵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新理念

任职培训专业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装备构造”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应从学历教育的学科建设转向问题导向、需求牵引。根据任职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装备使用和保障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注重培养任职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什么学习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岗位的能力和素质,并具有职业发展潜力。为此,我们在任职培训教学中提出“问题导向、需求牵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新理念,即从满足学员的根本学习需要出发,根据学员的知识基础和个性、能力特点,通过尊重、信任、交流、沟通等极具人性化的方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激情,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再提高。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1.优化课程设计,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教学目标从“学科专业”到“实用技能”转变。任职培训学员大多已经受过学科专业教育。任职培训“装备构造”课程教学内容应以体现职业目标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主干,理论教学服务于技能培养。

二是课程内容从“相对滞后”到“实时更新”转变。[2]任职培训课程的出发点是满足任职需求,任职培训课程内容必须适应装备发展的速度,根据任职岗位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做出最快反应,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坚持教学内容体系的开放性,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的教学。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新教材的编写、课程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都有新信息、新内容、新发展,注重把握教学内容在不同层次培训对象中的起点、重点和难点,将新理论、新技术与新装备内容有效地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和主动适应装备发展的能力。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素质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中用,用中学”的思路,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以装备专修室为主要平台,以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为基本依托,让学员随时触摸部队主训装备,随时到课堂回炉淬火,不断提高实装操作、维修技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素质的转变,切实提高第一任职能力。

2.改革课程教学,提出教学新模式、新方法

针对装备零部件结构及原理枯燥抽象、学员感性认识少的特点,提出“教员引导、实物(模型)认识、多媒体呈现、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网络补充”的教学模式。教学在装备专修室进行,提供装备整机、零部件和教学模型,以及相关的教学软件、多媒体播放环境和校园网接口。首先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通过动态的解剖实物模拟演示直接观察装备整机及其主要机构、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过程,接下来运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介绍装备的结构原理,并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引导学员更深入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分析能力,掌握知识的精华,然后通过整机、主要机构和零部件的分解结合,巩固并应用所学知识,最后通过网络资源克服难点、拓宽知识面。在这里知识由枯燥抽象变为生动具体,学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吃得透。既能让学员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动手能力,还可以开发学员的智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任职培训教学应根据毕业学员反馈、部队调研等得到的装备保障问题,灵活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强调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以装备保障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导向,灵活开展“启发式”、“学导式”、“问题式”、[3]“研究式”教学。讲授中避免一味强调精讲、细讲,注意深入浅出,启发引导,收放有度,与学员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并根据学员的反应适时作出调整,使学员逐步养成自觉、主动、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

3.加强课程建设,构建新手段、新平台、新环节、新机制

构建虚实结合的复合训练手段。通过专修室中多媒体与实践教学并存的硬件条件建设,以及新装备虚拟训练系统的开发,形成软硬兼备的教学环境,实现虚实结合的复合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实体和媒体的自身优势,互相融合,扬长避短,形成传递教学信息的总体优势,促进学员的自主学习。

根据不同层次学员的特点,构建个性化教学平台。对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分配去向的任职培训学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结合培训岗位对任职技能的发展需求组织施教,在共性化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任职培训学员的隐性知识,融入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

构建基于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技能培养环节。一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充分发挥不同院校及院校内各大单位的装备优势,构建以自主保障为主、联合保障为辅的装备保障模式。购置供实习用的分机、拆装台和专用工具,并做到配套定位;购置典型装备的教学模型,配备教学所需的装备零部件和教具,以方便实践教学。二是充分发挥部队、地方实习基地的作用。加强与部队、工厂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老装备在实际使用、保障和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利用社会和部队资源,[4]到部队、工厂去,与部队官兵、工厂技术人员一起检查维护装备、排除故障、解决问题,请部队和工厂的技术人员来院讲学等。通过与生产和研究单位的合作,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持;学校还可获得部分新型装备、部件和仪器,缓解教学训练装备数量不足、新装备不能及时到位给实践教学造成的困难,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三是安排好实践时间。装备课程的学时安排应连续、集中,最好有可以利用的自习时间,使复杂装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够顺利展开,并保证阶段性的实践效果。四是开放实践教学。根据学员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规律,按照从零部件到组合,从组合到整机,最后参与科研活动的序列进行实践组合。开放装备专修室,保证在空间上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员对选择不同机型、不同档次实践项目的需求;在时间上突破正课时间的限制,能适应学员不同培养阶段的实践要求;在管理上适应教学、科研需要,打破学科和隶属关系的限制,发挥科研工作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功能。鼓励有兴趣的学员参与教员的科研项目,提高其专业技术素养。课外实习训练采用学员自主管理的模式,培养学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重视实装作业。通过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将学员置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参观、调查、实践等方式,使学员在理论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与实际装备直接挂钩,从而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的能力。

构建基于学员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机制。根据“装备构造”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考试方案上增加实践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实践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占60%,课终考核占40%。建立“装备构造”试题库,试卷由考试中心随机抽取,授课教员不参与,确保考试的公平性,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性考核采用现场抽签、现场出题的方式,对每个学员单独进行操作考试。过程考核涵盖小组互评、学员自评、教员评价、理论测试、学生出勤、学习态度、课外实习组织管理情况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权形成过程总成绩。鼓励学员自我完善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现教学考核从“单一模式”到“综合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栓杰,等.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培训隐性知识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继续教育,2012,(5):58-60.

[2]肖晓勇,罗育林.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全面转变及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5):34-35.

[3]洛刚.军队任职教育开展“问题式”教学法的研究与探讨[J].继续教育,2012,(5):32-34.

构造实训总结篇1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市场,国有企业面临着激烈的产品竞争、多样化需求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河南省烟草工业企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合并重组,三大企业以全新的面貌应运而生,以期在瞬息万变、竞争残酷的市场博杀中,能够站稳脚跟,傲立潮头。

郑州卷烟总厂在合并重组过程中,注重人力资源的整合,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自上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被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所接受和应用,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并使其达到最优的组合和主动性的最大发挥,从而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著名管理学家福赖特(美国)认为:“管理是一种通过人去做好各项工作的技术”。人的管理并非是“管人”,而在于得人,谋求人与事的最佳配合。

郑烟总厂在整合初期,面对的是两套机构重叠,部门职能交叉,管理脉络不清;中层干部年龄偏高,队伍庞大的局面。如何找准切入点,寻求“人”与“事”的最佳结合点,是整合的关键。新的总厂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整合工作,一把手亲自抓,提出了“资源重组、企业再造、品牌整合、市场创新、形象提升、效益提高”的整合原则。整合中注重开展调研,既尊重历史现状,又着眼未来发展,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到位的步骤,首先从整合管理机构入手。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上级的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精简合并机构。将原来两厂46个处室,整合缩编为16个部室,分厂设置“一部四中心”,精简比例为45.6%。并对整合后的部室职能重新核定,编制出各项工作流程图。基本上实现了结构化重组,扁平化设置,流程化管理。对个别临时性、阶段性的专项工作,设置非常设机构,保持了组织机构的精干高效。

机构的设立,职能的确定对干部的配备提出了更严的要求。按照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总厂出台了中层干部配备的基本原则,对原两厂中层干部全部解聘。为使年轻有为,学有所识,干有所成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实和增强中层干部队伍的朝气和活力,总厂研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年龄偏大的中层干部激流勇退,主动让贤,实行编外离岗。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作细致,政策对头,办法妥当,一部分老同志主动带头要求退下来。根据他们的申请,经党委厂部研究,有57位老同志愉快的退了下来。在干部配备上,我们严格按照干部年度任期考核情况和岗位任职资格要求,经过反复征求意见,酝酿讨论,重新研究聘任了各部门中层干部。整合后的中层干部队伍由过去的161人减少为104人,精简幅度为35.5%;平均年龄由41.5岁降低为37岁,大专以上学历由过去的89%上升为95.19%,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薪酬制度和社会保险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生产力能否提高。原两厂在薪酬制度、工资标准、保险缴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确保重组后企业制度统一,职工思想稳定,积极性不断提高。我们认真研究了两厂制度的特点,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总厂发展大局出发,统一了薪酬制度标准和社会保险缴纳标准,得到了全体员工的支持和拥护。这项工作既推动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又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激发了员工为振兴企业而努力工作的主动性,从而推动了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