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在化工专业的应用

时间:2022-09-02 09:02:31

教学模式在化工专业的应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的学科特征、学生的学情及PAD教学模式的特点,探讨了PAD教学模式在仪器分析课程理实一体教学应用中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策略、考核评价,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PDA;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应用

《仪器分析》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仪器分析技术是化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检验的重要分析技术,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P(Presentation,讲授)A(Assimilation,内化)D(Discussion,讨论)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很多高校的多门课程得到成功应用[1-2]。相比传统“满堂灌”讲授式教学,PAD教学把课堂时间一半的支配权交给学生,讲授使内化轻驾就熟,内化使讨论有的放矢,提高了教学效果。

1《仪器分析》课程学科特征

1.1学习内容理解难度大

作为典型的理工科课程,本课程要求在一定的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实训)基础上学习。如果学生前导课程基础不扎实,极易出现看不懂的困惑,这种状况下强制学生完成老师安排的自学任务,不但作业质量达不到要求,而且浪费了时间、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分析方法众多并在不断更新发展

高职教材中一般节选常用几种分析方法,各分析方法之间相互独立,分析使用参数各异。但分析课程内容会发现它们的共性,每一种分析方法都是从方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方法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讲解的。在对就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上岗后用到的方法在学校没学过的困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迁移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1.3应用性较强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仪器分析技术应用能力,重点学习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的结构及操作方法、应用范围及实验技术。在教学中,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独立思考与承担分析项目的能力。

2化工专业学生学情分析

2.1前导课程基础差

上课不认真学习、下课不巩固复习,期末考核前突击背重点的现象较普遍,前导课程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学过的知识用的时候想不起来。

2.2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一般用就业或者考证时能否正好用到来评价一门课的价值。经常听到顶岗实习或已毕业的学生抱怨“感觉学校里学的都没用”。学生认为课程体系里很多课程他们是无用的,于是心安理得的应付他们认为没用的课。

2.3课程多、课余活动丰富

仪器分析为化工专业第三学期的课程,本学期共有7门课,周一到周五平均有大约6h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另外,丰富的课余活动,如学生会、社团、勤工俭学等等,也占用了学生不少时间。因此,学生很难抽出大量时间完成各门课老师安排的课前预习任务。

2.4作业应付、抄袭现象严重

在对化工专业17级和18级的教学中发现,明确时间上交的作业,95%以上的同学会按时提交作业,但其中只有约60%的作业是本人独立完成的;只作为预习、巩固不要求上交的作业,截至下次课上课,90%以上的同学没有完成。

3PAD教学模式的特点

3.1先教后学

弱化预习强调复习,让学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出发,用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了学生预习中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不足造成的预习成果不一,因难点出现困境而产生学习的挫败感,并失去知识的新鲜感。相比预习,复习的效果可能事半功倍,学生知道要学什么、怎样学,更容易读懂教学资料,达成教学目标。

3.2精讲留白

教师呈示框架和脉络,让学生在教师画好的树干上添枝加叶,发挥自己的能力让知识丰富多彩起来,绘出枝繁叶茂的知识大树,体验努力付出之后的收获感和成就感,增强不断成长、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3.3时间对分

相信很多老师曾尝试过面面俱到的“满堂灌式”教学,教师苦口婆心、身心疲惫,学生消极反抗、游离课堂,结果是教师“一片好心”,学生“不领情”。哪怕教师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也很难长时间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PAD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降低了对学生听讲长时间注意力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带着明确的任务、问题,体验探索知识的快乐,努力之后收获的喜悦。

4《仪器分析》课程PAD教学模式的应用

应用化工专业《仪器分析》课程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学情,理论教学采用当堂对分的模式,实践教学采用隔堂对分模式。教学过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工业碳酸钠中铁含量的测定为例探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学习。

4.1理论教学过程设计

理论教学内容由工业碳酸钠中铁含量的测定项目分解任务产生,根据难易适中、够用为度节选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将内容分解成课堂问题和知识点。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教学设计的学习任务,教学过程设计锦囊妙计、挑战自我、交流共享、长话短说四个环节。4.1.1锦囊妙计环节教学中尝试过讲授之前让学生先阅读资料,发现多数学生读完资料提炼不出学习要点,甚至因读不懂产生厌学情绪,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此环节,教师明确学什么(框架、重点、难点)、为何学(意义)、怎样学(方法),根据教学经验将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提前处理,将能理解和看懂的留给他们,为学生自主学习明确方向、清除路障,同时留有余地、激发学习兴趣。4.1.2挑战自我环节课堂上经常遇到,几分钟前刚讲过甚至PPT还在眼前,提出一个问题,想不到用眼前的知识来解决,或者学生早已游离于课堂之外。此环节,学生按照教师的学习要求及学习指导独立学习和应用练习,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知识构架、吃透重难点,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提供足够的线下(课本)和线上(云课堂线上课件、视频、题库)支撑材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决定学习的深度。譬如一些拓展性材料,留给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学生独立学习资料,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消化吸收知识、并通过习题、问题等强化。4.1.3交流共享环节经过上一环节的独立学习,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困惑,有些是经过同伴讨论能解决的,有些是经过小组交叉讨论解决不了的,原则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能问老师。此环节可通过“亮(自己的收获)考(别人可能不会的)帮(不会的)”活动让主动性比较差的学生动起来,活跃课堂氛围。4.1.4长话短说环节有些问题经过学生讨论依然没有解决,或者学生做的不够好,由教师来解答提升。学生用思维导图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总结,并展示优秀的成果,取长补短。通过本环节的总结,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学会了什么,提高学生学习的收获感和价值感,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4.2实践教学过程设计

工业碳酸钠中铁含量的测定项目实践教学过程设计项目认领、设计方案、实战演练、成果展示四个环节。4.2.1项目认领(项目第一次课)学生认领工业碳酸钠中铁含量的测定项目,根据项目实验方案,分解成学习任务。本环节明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理论学习的意义和方向,激发学生探索实验过程的兴趣。4.2.2项目准备(理论课进行中)本环节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随着理论知识的推进,项目中涉及的原理、方法、实验技术、仪器使用等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能详细的写出实验的步骤,为实战做好充分准备。4.2.3实战演练(实验课)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实验预习报告进行检查、点评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实施实验并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记录并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4.2.4成果展示(章最后一次课)学习完理论、做完实验项目,学生要完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查漏补缺,梳理总结本章知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形成思维导图。教师挑选比较好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解决依然存在的共性问题。

5教学策略

5.1系统性知识的碎片化

根据“学以致用”原则的选取适当数量和难度的教学内容并进行片段切割,设定让学生在规划的时间内踮脚够得着的目标,学生能够比较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5.2线下线上相结合

教师讲,学生忙着找教材记笔记,很可能错过了老师讲解的精彩的部分。讲授环节,要求学生少记甚至不记笔记;在内化环节,结合教学参考书及线上云课堂中教师的讲授课件及其他辅助学习资料进行反思、整理。

5.3思维导图式知识体系重构

在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哪怕是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依然存在下了课忘了课上学习内容的现象。几个学期过去,甚至忘记自己某门课学过什么。思维导图建立的知识树让学生平常学习的碎片化知识形成体系,有力于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5.4互助合作小组

在以往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一个同学提出问题,教师讲解后,其他同学遇到同样的问题依然会问老师,遇不到同样的问题时不听或听不懂。固定的两人结伴师徒小组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踏实感,小问题俩人商量解决。随机的两组四人互助大组有助于扩大学生讨论的范围,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非共性问题。小组合作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考核评价

教学中发现,越是繁琐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执行的难度越大,很难准确的对每个同学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本课程采取(智慧职教云课堂线上仪器分析课程)线上(出勤、教学资料学习、章节测试、阶段考试)和线下(期末考试、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评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降低了教师在平常考核过程中的工作量。线上学生可查的平时成绩也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状态跟进学习。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仪器分析教学中,PDA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PDA教学模式让教师从面面俱到的讲解中解放出来,让学生释放潜力和活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精彩的舞台,营造生机勃勃、充满温情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陈瑞丰,张学新,赵玲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创新性学习的促进作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174-176.

作者:张彩霞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