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转移患者技术培训方法及效果

时间:2022-04-09 04:31:19

安全转移患者技术培训方法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对护士进行“无抬举”理念下安全转移患者技术培训的方法,评价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东莞市大朗医院40名护士接受“无抬举”理念下安全转移患者技术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士在执行患者体位转移操作时运动强度、腰背疼痛感以及标准患者舒适感的差异。结果护士接受“无抬举”理念下安全转移患者技术培训后,其在患者转移操作过程的运动强度及腰背不适感得分低于培训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标准患者转移过程中的舒适感明显高于培训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抬举”理念下安全患者转移技术培训,可有效降低护士在转移患者时的运动强度及腰背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转移技术;患者安全;护士培训

为了减少或避免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及助理员,发生与患者转移相关的腰背疼痛等伤害,1996年英国皇室护理学院率先提出了“无抬举”(NoLifting)理念,并创建了在这一理念下安全转移患者的方法[1],其中包括使用器材设备进行转移的方法及徒手转移手法。随后在欧美及澳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设立了“无抬举政策”(NoLiftingPolicy)。“无抬举”理念下的安全转移患者手法是指通过使用人体力学原理,基于省力原则及人体自然运动的规律,徒手或借助辅助器材协助患者完成体位转移及体位变换,在避免医护人员在转移中发生骨骼肌肉损害或疼痛的同时,保证患者安全及舒适。目前,国外已有研究表明运用安全转移的辅助设备可以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相关性的骨骼肌肉疾病[2-3],但是对患者的舒适情况缺乏关注。目前对护士发生职业腰背疼痛及转移患者技术培训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临床护士进行“无抬举”理念下安全转移患者技术培训,并从护士和患者两方面来评价培训效果。

1对象

1.1培训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自愿报名参加培训班的护士40名,均为女性;年龄23~46岁,平均(31.98±6.30)岁;护理临床工作年限4~27年,平均(11.15±6.29)年;无急性病史或外伤病史、无妊娠。1.2转移对象。选取5名护士作为标准患者,体重50~55kg,身高155~160cm。模拟情景:女性,70~80岁,病情稳定,意识清楚,肢体偏瘫,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4级,肌张力无增高,无关节僵硬或挛缩,无法独自离床活动或行走。

2方法

将40名护士平均分为5组,每组8名成员,以自愿组合为原则,脱产集中训练24学时。每项操作培训分以下步骤进行:(1)培训老师讲解其原理及进行操作示范;(2)护士分组训练,培训老师从旁指导;(3)培训老师再次集中示教,重点指出护士在练习中的错误及注意事项。每项操作示教结束后护士分组训练2h,最后由培训老师对每个护士进行技术考核。现将培训中的几项关键内容汇报如下。2.1人体力学原理及手法的运用。人体力学指应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和有关的定律及相关的机械运动原理,研究人体所产生的各种活动的科学。使用正确的人体力学动作可减少自身体力消耗,防止肌劳损,减少患者痛苦,保证患者安全、舒适[4]。“无抬举”理念下安全患者转移技术中的每一步骤都根据人体自主运动的规律来执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主要使用“托”、“旋转”及“除压”等手法,“托”即五指并拢状,呈空心掌状,增加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面,减少局部压力,注意避免“拖”、“拉”、“拽”的动作;利用旋转的手法带动关节的运动,使患者的肢体按照自然的运动轨迹进行重心转移,节省操作者体力消耗并避免操作中给患者带来的不舒适感;移动结束后使用除压手法除去患者皮肤表面与衣服或支撑面之间的剪切力,再配合按摩及扩胸手法,使患者胸部及各关节舒展,处于舒适体位。2.2转移前的评估与准备。体位转移前先评估患者体重及肢体活动程度,然后决定采取转移的方法及辅助器具。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方法,引导患者主动参与转移活动。转移前确保环境安全,保证无障碍物,转移平面之间高度尽量相等且相互靠近。2.3转移过程与注意事项。安全转移患者技术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根据笔者所在医院的设备条件及培训需求选取了其中常用的体位转移类型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床上转移[5],如:卧位-侧卧位、移向床头、横向移动、卧位-坐起及床-椅转移。转移时,护士将手置于患者躯干和肢体上,沿人体自然运动时关节活动方向施加一定力量,促使患者在护士的协助下被动地以自然的运动轨迹完成体位转移。护士在操作中,首先要尽量保持腰背挺直,不使脊柱弯曲,减少脊柱及肌肉损伤。其次要使自身重心尽量降低,双下肢前后分开呈奔跑状态,遵循省力原则。最后,注意避免使用“抓”、“拖”、“拉”、“拽”等动作,以免造成患者不适。2.4转移方法。2.4.1床上转移方法。(1)平卧至侧卧位。以右侧卧位为例,护士站于患者右侧,先将患者右上肢自然伸直外展、头部转向翻身一侧、左手放于胸前、右下肢自然曲屈外展,接着护士右手置于患者左髋部推动左下肢自然地向右侧旋转弯曲,同时护士左手按住患者左肩胛部,将患者身体重心调整至略向前倾,后背垫软枕,保持卧姿平衡。左侧卧位方法相同。(2)移向床头。患者平卧,双手自然放于腹部,双腿屈曲使双足底贴紧床面。护士站于患者右上方,将右手置于患者右髋部,左手置于患者右肩胛部,根据侧卧翻身的手法引导患者侧卧,同时推动关节向上移动,引导体重移动,使患者上移,保持上提的位置后,将患者上半身还原平卧位。左侧也是相同的方法。两侧反复交替进行,将患者转移至床头为止。另外,可以使用尼龙或丝质的滑动布协助完成体位移动。操作时,护士协助患者侧卧,将滑动布对折并垫于患者大腿至头部以上位置,双手置于患者两侧髋部并同时向床头推动,完成移动后,撤出滑布并摆放舒适体位。(3)床上横向移动。以向右横移为例。护士站于患者右侧,先将患者头部转右侧、两手自然放于腹部,护士左手置于患者右肩胛下,右手置于患者左肩胛下,先托起患者左肩部,然后将右肩部托起的同时将左肩部向下按压,顺势引导肩部向右平移。使用相同的方法移动髋部,将患者向右移动。最后将双下肢平移,使身体轴线保持平直。向左平移方法相同。另外,护士可以借助尼龙或丝质的手套或滑动布协助完成体位横移,操作更加省力及简单。(4)卧位-坐起。护士先协助患者右侧卧、膝关节曲屈,双小腿放于床缘下。使患者头部曲屈,用左手臂托住患者的头部、后颈及对侧肩胛部,使患者重心转移至护士左肘部上,左手按压患者左侧髂部。以骨盆为轴心,协助患者转移成坐位,然后调整至舒适姿势。2.4.2床-椅转移方法。轮椅置于床尾,制动,与床成45°角。患者坐于左侧床边,膝关节曲屈,双足平放于地面,右足放于靠近轮椅方向。护士面向患者站立,双膝微屈,腰背挺直,双下肢下蹲呈奔跑状,用右膝内侧抵住患者左膝外侧,双手托住患者的双髋部,使患者躯干向前倾,下颌部置于在护士肩部。护士向后用力将患者向上抱起,将患者的重心前移至其脚上,并向轮椅方向移动,引导患者坐于轮椅上。2.5转移完成后的定位管理。体位转移后评估患者身体受压部位的压力,通过支撑面的选择及使用辅助用具(体位垫)使患者处于固定体位,身体压力得到分散、减轻受压部位压力、肢体处于舒适及利于功能恢复的状态。操作原则如下:(1)操作前确认受压情况和空隙,使用合适体位垫减轻局部受压。(2)摆放体位后确认身体扭曲状况及关节的可活动能力。在患者肢体活动范围允许的情况下舒展患者身体、进行体位摆放,使患者处于安稳体位。2.6评价标准。(1)护士感受自评:①活动强度评价。使用自我感知运动强度评级法(RatingofPer-ceivedExertion,RPE)[6],通过护士自评操作时的自身感觉如心跳、呼吸、排汗、肌肉疲劳等来衡量护士在执行自然照护技术操作时运动强度。量表数值范围是6~20,6代表没什么感觉,20代表感觉极强。②腰背疼痛评价。采用数字(NRS)疼痛评分表评估护士进行操作时腰背疼痛情况,将疼痛的程度用0~10表示,0表示无痛,10代表最痛,护士选择一个数字代表其疼痛程度,分数越高表示腰背舒适度越差。(2)标准患者舒适度评估:使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在标尺的两端标有从0~10的数字,0为舒适,1~4为轻度不舒适;5~7为中度不舒适;8~10为严重不舒适(无法忍受)。2.7统计学处理。培训前后收集以上各评价指标得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培训后护士转移操作过程中运动强度及腰背不适感得分均低于培训前水平,培训后标准患者的舒适感高于培训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4结论

有研究[7]表明,我国护士因工作造成的腰背痛的患病率在60%以上,但是在社会上仍未引起足够重视。正确的移动方法及移动辅助器具的使用是减少护士职业性腰背疼痛的重要措施。“无抬举”理念下安全患者转移技术培训利用人体力学原理的知识为导向,引导护士以正确的省力的操作转移患者,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发生。同时,通过自然的运动规律和轨迹协助患者完成体位变换及定位管理,移动过程减少剪切力及摩擦力,提高了患者舒适感。对护士进行“无抬举”理念下安全患者转移技术培训非常必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由于样本量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作者:黄健敏 张艳红 单位:东莞市大朗医院伤口造口护理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