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价值分析

时间:2022-11-05 04:51:25

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开展价值及管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40例神经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170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17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控制护理模式干预。对比护理满意评分、护理工作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工作质量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开展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并发症者

神经外科是临床中重要科室之一,是指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对人体神经系统进行研究或开展治疗,包括颅骨、头皮、脑血管脑膜等结构损伤、炎症、肿瘤、畸形或癫痫、帕金森病、神经痛等疾病,能够准确对其实施对应治疗,确保患者健康[1]。而神经外科护理工作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神经外科疾病大多病情发展较快,且病情相对危急,需要给予其对应护理稳定其病情,从而确保治疗顺利实施。而通过对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存在风险管理工作缺失等问题,无法对不良事件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控制,严重影响着护理工作质量。因此,临床有必要尽快介入和完善风险管理工作,确保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提升。该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40例神经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70例采用风险管理控制护理模式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该院收治的340例神经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170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17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性95例,女性75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4±1.6)岁;对照组男性96例,女性74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5.3±1.4)岁。护理工作均由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实施,一共40名,年龄21~34岁,平均(27.4±1.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为神经外科疾病;②自愿参与该研究,并配合研究内容开展;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预计生存期≤2个月;②合并严重心、肾、肺等器官疾病;③意识丧失,无法对其病情进行了解或观察者;④参与其他研究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控制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对医院已有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医务人员对医院已有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分析及了解,充分分析后对其进行完善,结合神经外科疾病特点可侧重于防范药物差错及感染等问题,通过定期开展消毒工作,并合理制定护理内容,实施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操作,可侧重于病房消毒工作开展,避免菌落对患者造成影响。此外,为患者制定护理工作必须与医师进行交流,与病情及治疗计划充分结合后制定,以确保治疗顺利实施的同时提高干预效果。②病房环境安全对策。由于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病情大多相对复杂,极易受内外在因素影响而导致病情发生变化,故而有必要为患者营造良好舒适的休息环境,如病情严重者安排ICU病房,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安排至普通病房,均对室内温度及空气湿度进行控制,室温以23℃~25℃为宜,空气湿度以50%~60%为宜,并采用护栏、防滑垫等措施干预,防止患者出现坠落、摔伤等情况,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③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服药治疗,通过与医师开展交流了解治疗方案,并详细了解给药时间、剂量、方式及相关禁忌,谨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针对部分特殊药物应反复确认药物名称,并对患者用药反应进行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给予对症治疗,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1.4研究指标

对比护理满意评分、护理工作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评分通过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包括住院环境、沟通状况、护理态度、护理技巧等方面,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工作质量评分采用该院自制的工作质量调查表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流程设计、风险因素分析、处理环节、工作责任心等,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工作质量越高。不良事件包括院内感染、护患纠纷、用药差错、院内跌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继发性颅内出血、中枢性高热、脑脊液漏、尿崩症等。

1.5统计方法

将该次研究数据输入SPSS21.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当样本容量n>40,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当n>40,但1<T<5时,用校正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评分及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工作质量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170)低于对照组(28/17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170)低于对照组(15/17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神经外科在临床中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且患者病情大多较为危急,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便会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影响。而护理环节作为辅助临床治疗的重要步骤,相关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强度关注,通过实施护理稳定患者病情,使其以稳定状态接受治疗,从而对自身功能、情感乃至人际关系的一种健康行为。幸露等人针对收治的348例慢性肾病早期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78.99±17.23)分,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解决问题、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均是肾脏疾病症状的正性预测因子(P=0.000)。再次证明,早期慢性肾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有针对性地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平均为(51.36±10.25)分,大部分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较为薄弱。通过回归分析显示,伙伴关系、问题解决、执行自我护理及情绪处理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重要因素。这说明,为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可通过采取措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依次促进患者积极配合医护操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疾病预后。

[参考文献]

[1]张琳,张红梅,刘晓辉,等.青年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7,38(3):459-462.

[2]李雪,孙晓晶.自我管理行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5):562-566.

[3]徐飒,张奕琳,单岩,等.血液透析患者家庭关怀度与自我管理行为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6,37(17):2642-2645.

[4]徐炳侠,陈学勋,武文斌,等.认知功能损害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能力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24(7):619-621.

[5]魏萍,罗红丽,邓静敏,等.协同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1):163-166.

[6]刘霞,路明惠,徐岩,等.行动研究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我管理行为干预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15):1894-1896.

作者:罗春梅 单位:阆中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