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理课程实践研究

时间:2022-04-08 03:14:30

中职护理课程实践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校2014级中职护理学专业的四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两班为实验班(n=92),另两班为对照班(n=96)。四个班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教材、课程内容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先由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再开展实验课,教师演示完成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同步巡回指导。实验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对照班及实验班的教学课时和内容相同、同期进行、教材和任课教师均相同,仅实践课和理论课比例不同,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课程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并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要求,确立合理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案,重点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两个转变:①把对职位的能力要求转变为学习领域。将针对护理工作所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和技术转变为教学过程中所要求掌握的能力,并建立不同的学习领域。②把学习领域转变为学习情境。将学习某些具体能力的内容重新组合,要求理论和实践相互穿插,将学习内容分成不同的学习情境。(2)提出任务。授课前,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护理工作任务,任务内容为相关的临床案例。学生则需分析所给临床案例中的护理工作是否存在问题,找出可能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由此编排一个可行的护理操作程序。(3)组织完成。实验班学生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授课模式。教师课上先对提出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然后再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演示,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同步巡回指导,最后对护理操作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并完成课堂总结。1.3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两个班的理论成绩、实操成绩、沟通成绩及实验班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其中理论成绩的评价方法为:课程结束后,学校统一安排理论考试,两班试卷难度相同、阅卷标准一致,成绩≥60分为及格,取各班平均分进行比较。实操成绩评价方法:分班进行,评分标准统一,成绩≥85分为及格,取各班平均分进行比较。沟通成绩:在实验考试过程中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评价,包括操作前后的解释嘱咐及操作时的说明,总分20分。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课程结束后,向实验班学生统一发放我校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学生严格按照自身真实感受作答。问卷发放时采用无记名的方法以确保其有效性。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回收率100%。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班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及沟通成绩比较。实验班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及沟通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见表1。2.2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评价。课堂气氛更活跃项目认可率92(100%),语言沟通能力提高认可率83(90.2%),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89(96.7%),感受到临床气氛92(100.0%),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87(94.6%),培养了职业情感92(100.0%),同学间交流合作能力提高88(95.7%),学习兴趣提高88(95.7%),掌握知识更加牢固86(93.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护理技术和水平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与临床护理需求的巨大差距已成为目前各院校护理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4]。为缩小学校教学与临床的差距,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临床的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实验课程的比例,改善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护理学基础》中各项基本技术操作是护士日常护理工作必备的重要技能也是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4]。传统的教学工作往往以老师讲授为重点,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质量不理想[5]。通过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提高,有利于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该方法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搬到教学活动当中,把课堂设在模拟病房,并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学生互相扮演患者和护士的角色,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学生需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与“患者”交谈,体会不同言行带给患者的感受,从而增加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提高护理质量。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转变,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完美结合,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增强,进一步缩小了教学与临床的差距,提高了《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的理论成绩、实操成绩及沟通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100%的实验班学生认为培养了职业情感、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感受到了临床气氛;95.7%的实验班学生认为学习兴趣提高;93.5%的学生认为掌握知识更加牢固等。以上结果表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确实能有效提高《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综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职业能力,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鲁俊华,关红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实践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2):109-111.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6.

[3]王晓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J].卫生职业教育,2016,19(34):132-134.

[4]应利华,王丽华.基于上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8):79-80.

[5]苏琳.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融入临床进展初探[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9):52-53.

作者:伍一 庄倩 单位:1.湛江中医学校 护理教研组 2.湛江中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