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对儿科患者的影响

时间:2022-02-19 04:47:29

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对儿科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对儿科患者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儿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使用科室自制的配合情况调查问卷及治疗依从性评价量表对两组患儿的配合情况、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并比较,统计两组患儿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治疗配合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及14d后,研究组的治疗配合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期间,对儿科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配合情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该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儿科;配合

儿科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经常会出现部分患儿无法正确表达自身疾病情况及护理需求的问题,这些患儿在接受医护人员的正常诊疗和护理时,经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了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1]。基于此,儿科患儿的临床护理干预不能采用成人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要针对其具体特征及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而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是指通过护士的仪表外观、言行举止、眼神等方式同患儿进行交流沟通的护理方式[2,3]。本院儿科对收治的部分患儿实施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以探究该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5岁以上、患儿亲属了解此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精神、智力存在异常、不具备正常的交流能力、心肝肾等器官严重性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等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12(7.1±1.5)岁。研究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13(7.5±1.4)岁。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法护理。医护人员对本组患儿进行常规的疾病检查、疾病健康宣教,与患儿亲属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疾病的相关情况,制定治疗与护理方案[4]。1.2.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内容如下。1.2.2.1面部表情沟通护士要时刻保持态度温和,微笑接待患儿,使其感受到护士的亲切与关爱,以提高患儿的安全感及其对护士的信任感。护士的护理工作态度及行为会体现在其面部表情上,所以护士的表情不可过于严肃,避免加重患儿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治疗效果[5,6]。1.2.2.2肢体动作干预护士可对患儿进行局部或者全身抚触。通过抚触拉近患儿与护士之间的距离,以增强其安全感,利用患儿疾病的康复,同时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增强其消化能力及吸收能力,加快排泄速度。例如给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抚触能够使其紧张情绪得到放松,从而使穿刺能够顺利进行。此外,护士可以使用适当的手势或者点头与患儿亲属进行交流,鼓励亲属,缓解亲属紧张不安的情绪[7]。1.2.2.3眼神干预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时,护士要使用友善、真诚的眼神,以增加患儿的信任感及亲切感,使患儿及亲属充分感受到护士的尊重与关爱,提高患儿的治疗、护理配合度[8]。1.2.2.4病房环境干预干净、整洁、温馨的病房环境对加速患儿疾病康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患儿病房要每天定时打扫、消毒,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及湿度。此外,病房中可张贴一些患儿喜欢的卡通图片或壁画,减轻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使其情绪保持稳定,以利于疾病的康复,继而提高护理质量[9]。1.3观察指标。使用科室自制的配合情况调查问卷及治疗依从性调查量表对两组患儿的治疗配合度及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问卷与量表均由患儿亲属代填写回答。配合情况问卷满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示配合情况越好。治疗依从性评价标准:干预后主动遵照医嘱接受治疗与护理为完全依从,基本遵从医嘱要求为基本依从,对治疗与护理有抵触情绪,劝告后仍不遵医嘱为不依从。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基本依从)/总例数×100%。统计两组的住院时间。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的治疗配合度比较。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治疗配合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及14d后,研究组的治疗配合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住院时间比较。干预后,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儿科患者在临床上属于特殊的群体,患儿基本上无法将自身的不适情况及护理需求正确表达出来,而且临床治疗期间自控能力普遍较差,极易出现哭闹、烦躁、多动及不配合情况,对护理工作质量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儿科患儿必须要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方式来提高其治疗配合度[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治疗配合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及14d后,研究组的治疗配合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分析原因为:患儿面对陌生环境及治疗工作普遍有抵触情绪,如果护士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与患儿进行交流,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抵触情绪;在与患儿及亲属交流的过程中,护士要随时保持微笑,以有效缓解患儿亲属对患儿疾病情况的担忧,有利于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在患儿治疗期间,护士可轻轻抚触其局部或者全身,缓解其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使其感受到护士的关爱与呵护,可提高治疗依从性,使其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11]。由表2可见,干预后,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在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方面的效果同样显著。患儿治疗配合度与其治疗依从性之间关系密切。已有研究发现,非语言性沟通能提升患儿的护理依从率和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本研究结果相似[12]。

综上所述,在儿科患儿临床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联合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配合情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该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袁海英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