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3:16:47

儿科护理论文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1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儿科护理人员10名,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4.95±6.12)岁,护龄(5.67±3.36)年。选取2013年4月~2013年6月来本院儿科治疗的患儿家长200例,其中男68例,女132例,年龄25~65岁。

1.2方法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培训、端正态度和实践学习。首先进行理论培训,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临床和预防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深入了解健康宣教的工作内容。其次提升护理人员服务理念,强化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摆脱传统护理观念的束缚,树立服务至上的工作准则,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增加患儿及家长的亲切感。最后进行实践学习,在护理工作的进行中将健康知识传授给患儿及其家长,要求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沟通技巧,并针对每个患儿及家长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宣教。

1.3评价指标分别对200名患儿家长进行培训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包括疾病知识知晓率、药品知识知晓率和预防知识知晓率3个方面。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后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3讨论

3.1由于护理理念和模式的改变,健康宣教已成为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大多数患儿家长缺少儿科医学常识,这就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在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要向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儿科疾病、药品及预防知识。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规范化的培训是当前护理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

3.2本研究发现,通过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健康宣教培训,患儿家长的疾病知识知晓率由培训前的37%升高到培训后的92%、药品知识知晓率由培训前的23%升高到培训后的82.5%、预防知识知晓率由培训前的26.5%升高到培训后的89.5%,三项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与莫瑰婷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儿科护理人员经过规范化的培训后,端正服务态度,工作主动积极,同时丰富了临床、药学以及预防等专业知识,更好的满足了患儿家长的需求。另外,规范化培训可以让护理人员充分学习到沟通技巧,提高患儿家长接受信息的效果,因此,住院期间患儿家长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4小结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2

1.1护患关系的多重性

患儿入院后,由父母及亲属陪护,其护患关系不只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还有护士与其父母、亲属的关系。特别是患儿刚入院时往往有七八个亲属陪伴,护士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其严密监督下进行,这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影响技术发挥。父母及家属爱子心切,对医疗知识欠缺,对护理操作的必要性与效果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1],患儿家属往往不顾治疗所必须的操作,对其操作产生误解、挑剔,持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如小儿肺炎,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需要吸痰帮助其排痰,而吸痰操作患儿较痛苦,家属难以接受而不予配合,虽然有的父母没有拒绝但是看到患儿哭闹挣扎的场面难以接受而对护士的操作技术怀疑,甚至认为是护士给患儿增加了痛苦,这样下去护士和患儿父母间就产生了矛盾。

1.2医疗服务与医疗期望脱节

输液是患儿住院必要的治疗方式,但是小儿输液比成人难度要大的多,特别是高烧、腹泻、肥胖患儿。难度增加及其有可能没有一次穿刺成功,但是患儿父母及亲属却是认为来到了儿科这个专业的科室扎针是基本的操作必须一次成功,在患儿的哭闹妈妈的眼泪的促使下,家长会暴怒,否定了护士的一切甚至会对护士有不礼貌言语、行为;采血化验亦如此,儿科采血一般选择颈外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父母对此操作恐惧紧张,会对护士施加言语压力,增加护士心理压力,若一针穿刺未成功,父母就会表现出不满意,甚至认为儿科护士的技术差患儿在儿科这个专业的科室无法得到专业的服务。

1.3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差错及护患沟通欠缺

1.3.1护士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

儿科工作量大、繁忙,患儿输液时,由于不认真查对而出现张冠李戴,如更换液体时叫错名字,发口服药时剂量误差等。这些差错都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最易导致护患纠纷。

1.3.2护士操作技术不规范

如为留置尿管的患儿更换尿袋,应该先把尿管接口消毒后再与新尿袋接口连接,有的护士因繁忙或是遗忘而没有消毒,家人以别的方式了解到操作过程,如果近几天发生尿路感染,那么家属就会把此事连接在一起,护患纠纷也就一触即发了。

1.3.3护患沟通欠缺

护患沟通是增强护患关系的桥梁,许多医疗纠纷都是医护人员耐心解释不够引起的[2]。如吸痰操作其实是个常见的有效的治疗方式,父母对此操作不了解,但是护士如果耐心的解释操作目的及意义取得家属信任,让其参与共同完成此项操作就不会迁怒与护士了。再如采血时家属对采血方式觉得恐惧,采血量也不能接受,这时候护士要做好父母的工作了,提前通知家属让其有个接受过程,实在是不能看到患儿采血场面的家长建议其暂时离开一会儿,对于采血量多的问题护士更要从专业的角度去讲解血液循环再生的科学道理,沟通到位了,家属理解了,也满意了,更好的为患儿服务了,自然也减少医疗纠纷和投诉了。

1.4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亦是儿科护理工作潜在风险之一;现在大部分医院都采用电子病历文字书写很少,虽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但是问题不一定会减少。如临时医嘱处理不及时;出入水量记录与医嘱不符、不准确;护理记录重复,模板单一;只记录出现的护理问题而没有记录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护理记录大白话,没有专业性;间断记录,没有连续性等。

2儿科护理纠纷的防范对策

2.1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培训

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方式。护理部应为儿科护理人员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医院应予护士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并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竞赛等等以拓展知识面,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护理技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此外还要强化护士形象、护士职业道德修养、护士语言修养、护士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注重护士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护理需求。

2.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查对制度贯穿了护理工作的每个流程,如医嘱查对、输液,注射,服药查对、输血查对、饮食查对等。要求护士工作时间保持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思维清晰,特别是在繁忙的时间段更要谨慎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在一个人当班时查对制度可以和医生共同完成,确保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任何医疗护理活动是万无一失的。

2.3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化

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是护理文书书写的原则之一。要求护士书写的护理记录真实地,客观地反应患儿情况。医院或科室定期对临床护士进行护理记录规范化培训及指导加强护士自身保护意识及安全意识。杜绝想当然、自以为是、脱离科学性、实用性的个人思维记录。

2.4加强护患沟通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护理实习生;儿科护理认知;儿科护理从业意愿;调查

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复杂且难度较高、对护理技术要求较高、家长期望值较高、医患沟通较困难,为日常护理工作带来有别于其他临床科室的风险和挑战。儿科护理人员短缺、流失、离职比例居高不下的状况也为儿科护理发展带来巨大挑战[1-2]。护理专业学生是护理人员的主要后备力量,调查护理实习生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认知,以及其未来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意愿,有助于发现其在儿科护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为带教老师因材施教、个性化引导提供依据,最终实现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毕业且在医疗机构实习的护理实习生222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018年毕业,已完成学校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在二级以上医院2个及以上科室具有实习经历;儿科专业实习时间2周及以上。排除标准:问卷中未提供实习医院名称或儿科实习时长;除儿科外,未参与其他科室护理实习轮转;儿科实习时间少于1周。1.2调查方法。1.2.1调查工具。研究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和护理学教材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编制“护理实习生儿科认知和从业意愿调查”问卷,通过从事护理教育专家反复认证及预实验修改而成。问卷由3部分组成:(1)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学历、实习医院等级、儿科实习时间、儿科以外实习科室。(2)儿科护理认知调查表。由儿科护理专业内容认知和儿科护理工作特点认知两部分构成,儿科护理专业内容认知包括儿科护理涵盖内容的选择(多选题)、儿科护士角色排序、儿科护理技能要求排序、儿科护理原则的重要性排序。儿科护理工作特点认知包括工作量、工作压力、工作场所嘈杂程度、暴力水平、医疗暴露风险、医患纠纷、技术要求、沟通协调能力、人员紧缺程度、薪酬待遇、职业成就感、职业未来发展空间12个维度,采取Likter5级评分法,程度最低评分为1分,程度最高评分为5分。(3)儿科护理从业意愿调查表。调查实习生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护理工作以及是否愿意从事儿科护理工作。1.2.2资料收集方法。采用问卷星制作电子版调查问卷,培训研究者所在单位的护理带教老师和实习生,对问卷调查目的和填写方式进行初期培训,选取本单位实习生作为种子应答者,再以微信转发电子问卷的方式在实习生中进行滚雪球式抽样。问卷质量控制方法:注明问卷回答注意事项,受调查者匿名填写问卷,保证信息真实有效。不同医疗机构指定1名调查组长,负责调查问卷的转发、填写和质控。各项问卷条目设置为必选项,存在缺失项目无法提交问卷。共发放问卷222份,回收问卷222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1.3统计学处理。问卷软件导出Excel数据,建立原始数据库,进行质量核查和缺失值分析,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描述,名义变量采取频数和百分率描述。

2结果

2.1204名护理实习生基本资料(表1)。2.2儿科护理认知。2.2.1204名实习生对儿科护理专业内容的认知在儿科护理涵盖内容方面,除常规儿童疾病防护以外,还有95%的实习生认为应关注儿童生长发育,96%的实习生认为还需关注儿童喂养情况,94%的实习生认为还应强调儿童身心保健。在儿科护士所扮演的角色方面,每位实习生按照重要性对儿科护士的角色进行了排序,序号1表示第1位重要,以此类推,最终对每种角色排序序号相加,序号值总和越小,说明该角色重要性越靠前,最终儿科实习生认为护理角色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护理计划者、专业照护者、健康教育者、健康协调者、护理研究者、儿童及其家庭的代言人。在儿科护理技能要求方面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原则方面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实施身心整体护理、减少创伤及疼痛、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多学科协同护理。2.2.2204名实习生对儿科护理工作特点的认知调查证实,≥60%的实习生认同儿科护理存在以下特点:儿科护理对从业者的专业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要求很高,工作量繁重且压力较大,且儿科护理人员紧缺,但职业发展空间较大,其认知评分见表2。2.3儿科护理从业意愿204名实习生中毕业后愿意从事护理工作180名(88.24%),其中愿意从事儿科护理工作66名(36.67%)。

3讨论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护理实习生都认同儿科护理工作内涵丰富,除了疾病防护以外,还包括儿童身心保健、生长发育、喂养。儿科护士在儿科护理中扮演着多元角色,不同工作场景下各种角色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并无统一的标准答案。护士角色排序结果提示,护理计划者的重要性优先于专业照护者,表明本研究中实习生能从护理管理和健康管理的角度系统化看待护理工作,而非单纯的护理服务,提示其护理理念的提升。在儿科护理技能要求重要性排序方面,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优先于专业技能素质,体现了实习生对于自身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强调,这与就业单位对专业人员的基本要求相一致,表现出护理专业实习生清晰和成熟的职场认知和对自身基础素质的严格要求。受调查的护理实习生将儿科身心整体护理排在重要性首位,表明在当前儿科护理教育和工作环境下,实习生的认识与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健康理念是一致的,注重身心全面健康状态。综合来看,护理实习生在护理理论认知方面较为全面完善,体现了护理教育成效的提升和护理理念的更新发展。本研究通过量化认知的方式证明,护理实习生认为儿科护理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较大、从事儿科护理工作意味着较高的技术难度和沟通协调能力、儿科护理人员短缺、儿科医患纠纷易发以及儿科护理职业发展空间大。一方面这与既往调查研究[3-5]的结果是一致,真实体现了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现状,卫生政策制定者可以此为参考,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儿科护理执业环境,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儿科护理队伍[6-7];另一方面,上述结果也表明,儿科护理实习经历为实习生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帮助其充分认识未来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8],有利于其在自身知识和技能储备方面有的放矢,补齐短板,以便更好应对毕业后从事的护理工作。本研究调查发现,仅有36.67%的实习生毕业后愿意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结合我国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儿科医生荒”的大背景,这对未来儿科护理学发展和儿童照护提出了巨大挑战。本研究也为今后护理实习生带教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儿科护理环境中,患儿自身交流和表达能力有限,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患儿家长作为监护人表达患儿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家长对儿童身心健康服务的需求更高,儿科护理的难度和复杂度显著增加,决定了上述现状长期客观存在。儿科护理实习生带教应从上述关键因素为出发点,以解决实习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导向,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护理实习带教模式[9]。带教老师应有针对性开展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和情景演练,传授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实习生自信从容应对各种沟通场景的能力,锻炼实习生屏蔽外界干扰能力。护理实习生学会与患者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增加其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更加有利于儿科护理队伍的发展壮大[10]。

4结论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从样本抽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儿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在6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1)岁;以随机的抽取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症状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细节管理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①改善护理理念。贴心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服务理念,基于护理过程,均需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例如以亲切的方式与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等。

②掌握护士心理。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心理状态是否良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护理的效果。因此,护士长需充分了解并掌握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在尊重、理解并包容护理人员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让护理人员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规避消极心理,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③重视管理环节。在患儿出入院全过程中,护理人员均需要做到细心。应对患儿的病因、病史、个性等有一定的了解;护理人员自身需具备高素养。

④强化细节管理。以定期的方式组织护理人员对病案进行学习及讨论,对所存在的护患纠纷进行细化分析,进一步对护理工作进行实质性的总结。对发生在患儿身上的紧急状况及重点护理环节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制度与防范措施,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对患儿进行安全教育。

1.3评判标准

①儿科护理质量评判标准:满分100分,分为三个等级,≥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70分表示不满意。

②在护理满意度调查过程中,由患儿家属代替进行问卷调查。

③患儿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患儿例数+满意患儿例数)/N×100%1.4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58.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细节管理指的是对细节进行进一步细化的过程,其中包括了:控制、延伸、补充、完善、分析以及辨认等。进一步充分落实管理战略,并在此基础上使组织的效益及执行力得到全面提升。细节服务能够让护理服务更具系统化,也能够体现出医院护理服务的进步及发展。细节管理的核心理念便是“以人为本“,实现最大化地对患者负责。在护理管理工作当中增加细节管理,能够使护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医疗方面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护理理念也呈现了逐渐更新的势态,在细节方面的问题被暴露的情况下增加细节管理,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潜能,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及热情度。本组研究所提到的常规护理较为传统,不能很好地了解患儿各方面的细节情况,比如:心理状况、遵医行为及满意度等。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细节管理,则能够完善多方面的工作,包括了改善护理理念、掌握护士心理、重视管理环节以及强化细节管理等。另外,在实施细节管理时,护理人员应充分注重自身整体素养的提高,以此为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58.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4结语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5

1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而管理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有病家长格外着急,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我科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组长,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要求她们做到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负责科内危重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组内病人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同时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除做好健康宣教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并且病人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如增加中班与夜班工作人员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减少护患矛盾。

1.2关心和尊重护士现在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一个小孩就有两个甚至四五个家属围着,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同时这些父母年青气盛脾气大,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一针打不上”就否定你的一切。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小孩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护士都不安心儿科工作,所以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又要关心护士,尊重护士,理解护士,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3加强医护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磨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而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工作繁忙。有些医生很不理解,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使护士的工作得不到尊重,而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造成护理工作忙乱,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矛盾,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策略解决,护士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灵活使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第二方面是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传达给医生,避免家属传达不清或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等情况发生。

2.2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利用静电吸附的塑料卡通唐老鸭、米老鼠等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好看的卡通图画;在护士站大厅的天花板上挂上风铃;在每个病房里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2.3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我科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采取日提醒、调、月检查等方法,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厂家为我科特制的各种型号的小儿胃管、小儿肛管、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性中单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既方便了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收住肠炎病人的病房每天用消佳净消毒液拖地一次。

3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3.1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①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②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③工作不到位,遗漏液体;④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⑤患儿皮肤娇嫩,液体外渗,致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⑥护士忙着抢救重病人或处置新病人而没有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⑦病人多,治疗、护理不能及时;⑧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⑨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⑩给小孩镇静后送门诊未能及时安排检查。

3.2纠纷的防范措施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护理人员根据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解决了8h外护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③强化法律意识,进行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④严格查对制度,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包括临时液体)都要认真查对,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⑤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⑥须送检查时应提前与相应科室联系,小儿镇静后及时送检查;⑦执行纠纷预警制度,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使各班谨慎对待,防止事态恶化。二对家属心理护理体会

患儿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有:1.恐惧与缺乏安全感: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2.焦虑和紧张: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耽心遗漏病情变化;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3.怀疑和不信任: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2017年7—12月收治的120例实施常规管理的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65例;年龄1~10岁,均数(5.56±1.20)岁。另取2018年1—6月收治的120例实施细节管理的患儿为实验组,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龄1~9岁,均数(4.10±1.08)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管理。实验组行细节管理,具体如下。1.2.1病区环境细节管理。将病房内易燃、易碎物品集中摆放或设立专门的危险品储物柜,并且上标识,避免对患儿造成烧伤、划伤等危险事故。每天进行病房内及周围的清洁,保证卫生间及开水房等区域地面干燥,可设相关警示标志以做提醒,以免患儿摔伤。由于患儿年龄小、好动,很容易发生坠床事故,因此可增加防护栏以避免患儿坠床。另外,热水壶及热水袋放置不当极易造成患儿烫伤事故,故有必要做好对细节的控制,及时清除病房内所存在的危险源,同时定期检查病房内有无易燃、易碎物品,检查患儿病床及护栏的稳固性,若发现可能会对患儿造成危险的事物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1.2.2制度细节管理。建立一套专业化、科学化的细节管理制度并及时落实执行,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同时,落实岗位责任制,随时由科室负责人对护理人员的交接班制度、复核查对制度、抢救制度及护理文书等工作进行抽查,对其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月全面考核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对不执行或走形式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2]。1.2.3加强风险意识。让护理人员学习《儿科护理质量标准》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护理安全有关文件,从而加强护理人员护理风险意识以及处理风险事故的能力[3],并开展相关讲座以探讨、解决护理风险问题。1.2.4提高护理人员细节。护理业务水平儿科中的患儿大部分对自身的病情变化不自知,需要护理人员的密切关注来发现,因此护理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故应定期开展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引导其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包括基础护理知识、操作技能、心理素质培训及礼仪培训等。结合国内外医疗技术新动向,及时更新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巩固和发展相关理论基础,以提升自身业务理论知识。另外,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通过自学及临床实践中的练习,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实际工作能力。1.2.5细化护理工作流程护理人员要对护理中所用到物品及药物进行有效识别,特殊药物贴上提醒标志,防止忙中出错。制定专门的管理人员对药品进行管理,做到每天清点,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药品使用情况登记和工作交接,并建立药品使用异常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对患者用药前仔细核对患者姓名、用药剂量,并且加强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做好相应记录,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1.2.6加强患儿的专项指导。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用亲切的话语耐心与患儿沟通,给予患儿无微不至的关爱与护理,使患儿通过护理人员的表情及肢体语言体会到护理人员对其的关爱,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强患儿依从性。若出现操作不当而引起患儿不适时,要及时向患儿及家属道歉,避免出现矛盾。在巡视病房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体贴患儿,积极与其交流,以拉近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的距离。1.2.7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院一直坚持的重要管理工作,医院感染工作涉及较广且贯穿整个护理工作中,重视无菌操作、定期检查并注重细节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控制医院感染具体有以下几点:①注意无菌操作: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护理人员衣帽穿戴要整洁,用口罩遮住口鼻。无菌物品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进行无菌处理后使用。②注意病房消毒,以含氯消毒液擦拭物体后辅助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可采用空气消毒洁净器,消除空气中的病原,患者出院后,床单被套等均需要以含氯剂浸泡45min后清洗,并做好地面、门窗、桌椅等的消毒,一般床上用品含氯制剂浓度为1000mg/L,其余500g/L即可。③注意手卫生:洗手前应该除去装饰,并修剪指甲,后以清洁剂清洗,在流动水冲洗后以干手物擦干,洗手方法可参照六步洗手法。对手套等一次性物品,使用后应及时丢弃,防止重复使用而引发交叉感染。1.3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的效果,包括护理差错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投诉率;②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儿家属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区环境、护理人员工作情绪、护理人员操作水平等,以百分制计,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1.4统计方法。将所得数据全部录入SPSS21.0系统中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经研究发现,实验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投诉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经研究发现,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3讨论

近几年,护患关系在我国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会产生相关风险事故,为了保证患者有效的治疗效果,护理质量的提升是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举措。由于孩子在父母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是其生命的延续,故在孩子患病时,容易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4]。儿科护理中,由于患儿年龄小、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较低,并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患儿病情的变化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的密切观察,若护理不及时,极有可能引起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有必要探究出对儿科护理工作更有效的护理方案[5]。随着护理服务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护理管理已不能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求,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已逐渐向更细致、更优化方面发展,因此细节管理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考虑到儿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采用细节管理是具备较高应用价值的。本文通过对儿科患者实施一系列的护理管理措施,旨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强对患儿的安全管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6]。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投诉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数据表明,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实施细节管理不但能降低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且对提升护理质量和改善患儿护理满意度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陈清.加强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和地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6(2):185-186.

[2]骆雪英.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对策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5):530-531.

[3]罗爱华,李庆华.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6(5):704-705.

[4]贺艳霞,董福丛.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131-132.

[5]王曼.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27-228.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58例,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其中男92例,女66例。年龄1岁~5岁;选择同期同类型患儿15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8例,女70例,年龄0岁~5岁。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儿科常规基础性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基础护理管理上增加危险因素管理,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如下:①社会因素:医患关系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这种紧张的关系造成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其中的复杂性被人们忽视,公众自身又缺乏对基础疾病知识的了解,而对医护工作要求却不断加深,信任度有下降趋势。②药物因素:对患儿来说,其用药的剂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按照体重来进行计算使用,例如利尿药物的应用,对确定剂量方面有一定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且因为患儿天性好动,加之床位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造成护士查对时,容易出现差错而加大了用药的风险性。③护患关系因素:因患儿需要家属在旁照顾,就出现了医护人员到家属再到患儿的三角关系;而在具体护理过程中,对患儿的护理技术要求高,工作压力大;且部分家属又存在对医学常识的不了解,加之爱子心切,就会对护士产生过多及苛刻的要求,一旦超过护士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引发纠纷。④护士自身因素:护士年轻化,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吃苦和慎独精神,加之年轻缺乏经验,给护理工作埋下隐患。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且应急能力差,对患儿缺乏足够的耐心从而影响治疗。⑤意外因素:鉴于婴幼儿发育处于未完善状态,平衡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但识别危险因素能力又十分差,一旦跌倒容易出现骨折或者被利器所伤,易出现诸多的危险事件。⑥法律意识淡薄:随着家属的维权以及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对护士法律意识的要求也随之升高。若不能详细了解相关法律,在护理中就增加了纠纷的风险。

防范措施:①媒体要予以正面公平的引导,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和鼓励。医疗卫生事业存在高压力、高风险性,多沟通了解可以提高医疗质量。②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预防风险因素的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风险管理流程,并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对风险事件的掌控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包括:沟通、药物知识、专业知识等,培养医护乐观积极的工作心态,例如药物的三查七对、规范记录病历等。③健康指导,对患儿的病情,要多与患儿家属沟通,加强宣教,耐心向家属讲解疾病知识,提高患儿依从性。可将一些注意事项制成宣传单发给患儿家属学习,从而减少隐患的发生。④相关法规的学习培训,要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技术操作中需谨慎,尽量避免意外出现。⑤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提高我国儿科护理人员的准入标准,严格把关,避免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再者对在职人员也要经常性培训考核,掌握儿童营养学、心理学等,从而更好地与患儿家属沟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6.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4%;研究组未出现投诉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为0.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0%,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8

1.1儿科概述

儿科即是指针对儿童时期的身心发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室。由于儿童的体质相对比较弱,同时也因为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准确叙述,与成人科室相比,在儿科的护理中,管理的风险性相对较高,儿童的体质相对比较弱,免疫力还不够强,这使得患儿的病情存在着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等特点。再者,患儿疾病的可变性和病情症状的不可预见性,都给儿科的护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2]。

1.2护理概述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这是美国护理学会给护理学的定义[3]。现代护理学属于研究类的学科范畴,主要是对诊断和处理患者存在的潜在健康问题的研究,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

2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现状及研究进展

2.1儿科护理人员的资源配置不够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专业儿科护理人员有80万名,儿科医护人员的比例出现倒置现象,仅为1∶0.54,不管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儿科护理都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国外众多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医院普遍遵循1978年颁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规定,医护人员之间的比例为1∶2,病床与病房护理人员之间的比例则维持在1∶0.4的比例[4]。根据有关部门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显示,符合医护人员配比规定的医护配比仅占一小部分,不少医院的病床与病房护理人员的比例还不到1∶0.2。

2.2儿科护理人员资源结构的不合理配置

儿科护理人员资源配置结构是否合理由儿科护理人员的年龄、经验和职称这3个方面的结构是否合理来决定。目前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学历专业度与职称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现象,目前许多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偏低,儿科护理专业知识不强,对儿科护理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随着成人教育学历的增加,儿科护理人员的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在儿科临床中有职称的护理人员年龄偏大,无法将其职称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众多医院中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管理普遍都是简单的“平台式”管理模式,所有儿科护理人员不分年龄、经验、学历和职称,共同承担着护理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2.2.1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专业度结构不合理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护理类的高职院校出现,护理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在内的多层次护理教育系统,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中,中专教育占大多数。经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调查显示,我国医院儿科护理人员中,其学历为本科的护理人员仅占总人数的0.17%,大专学历的占有19.85%,剩下的均为中专学历。

2.2.2儿科护理人员年龄经验结构不合理

在儿科护理中,能够使护理工作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年龄在25~40岁,这个阶段的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兼顾了护理的能力、经验和效率。尤其是在儿科护理中,中年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儿科护理中45岁以上的护理人员占28.35%,25岁以下的护理人员占35.65%,中间部分的仅占7.5%,与最佳护理年龄结构相反,导致缺乏骨干型的护理人员。

2.2.3儿科护理人员的职称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中护理人员的职称多处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儿科科室中,几乎没有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儿科护理中高、中、初级职称比例0.1∶0.3:0.6,与国际规定的1∶3∶1的比例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2.3我国儿科护理人员配置的研究进展

随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已经有不少专业人士对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情况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是在不同的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根据护理工时进行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对护理人员的直接或间接的护理时间进行合理的增加,可以优化人员的配置。二是根据儿科护理所需要的实际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由于不同的科室和不同的病房所需要的护理人员和实际护理工作各不相同,这样就可以根据儿科的实际需要增加儿科护理人员的编制。

3改进儿科护理人员配置的策略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9

1.1研究对象

①患者资料:2013年6月~2013年11月本院儿科应用传统交班模式晨交班患儿300例,2013年12月~2014年5月应用SBAR交班模式晨交班患儿300例。②护士资料:本院儿科现有护士13人,均为女性,年龄24~50岁;学历:本科6人,大专5人,中专2人;工作年限:<5年3人,5~10年5人,>10年5人;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7人,护士3人。

1.2方法

1.2.1制定体现儿科专科特点的SBAR交班模板进行晨交班,借鉴邵逸夫医院病情汇报模型.

1.2.2培训方法及内容.本院儿科成立了SBAR培训小组,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组成。培训小组成员负责对儿科护士的SBAR培训项目进行策划和实施。培训内容包括:在医护沟通中使用SBAR工具的原因,SBAR工具的优势,SBAR工具的含义,SBAR交班模板的内容、意义及使用方法。培训方式以讲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为主。培训时实行组长责任制,每名责任组长负责评价组内成员对培训的掌握情况,根据检查反馈、强化培训,让每名护士都理解SBAR的内涵,认识到SBAR能够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及效果,从而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为了督促和检查SBAR交班模式在儿科护士中的应用,护士长将在SBAR模式晨交班实施后对儿科各位护士进行抽查评定,内容包括SBAR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临床应用情况,并纳入个人能级评定项目。

1.3评价方法

比较SBAR交班模式应用前(2013年6~11月)后(2013年12~5月)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BAR交班模式应用前后交班问题发生率、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比较.

3讨论

3.1应用SBAR交班模式进行晨交班可降低交班问题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安全,提升满意度。交班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体现个性化服务,保证了每位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SBAR交班模板包含了所有关于患者交接的内容,体现了对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的重点关注,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及治疗连续性,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也直接规避医疗风险,使整个交班过程更趋于规范化、结构化和标准化,保证护理交班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满意度。

3.2应用SBAR交班模式进行晨交班有助于促进医护团队和谐,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应用SBAR交班模式晨交班后,儿科护士们展现了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交班过程更全面、规范,患儿信息完整、重点突出,使护理要点在下一班得到重视和落实,使医生能够快速地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医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度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

3.3应用SBAR交班模式进行晨交班能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专科水平。SBAR的沟通方式帮肋护士确定患者的主要问题,指导如何完整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准确地反映了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求,提高了护士对患者的整体管理能力和对病情的评估分析能力。SBAR交班模式内容详尽,从治疗至护理,包括专科检查情况、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给予的护理对策等,使护士观察病情、分析病情、作出决策的能力明显提高。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10

1.1对象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全日制护理高职2012-1班和2012-2班。两个班级均已开设《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儿科护理学》为研究阶段开设课程。

1.2方法

1.2.1依据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设计护理专业基础知识测评问卷,内容涉及《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课程。两个班级均在已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后发放问卷。发放问卷131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回收率99.24%。

1.2.2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和《儿科护理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儿科护理学)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教学指导手册(教师版)》和《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

1.2.3以临床案例为蓝本,按照“新大纲”要求,设计综合型《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案例及考核标准,考核内容涉及知识领域、态度领域、技能领域、综合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六个方面。

1.2.4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材、授课学时数及授课教师方面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①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方法,即学生分组进入病房,按护理程序评估病人,收集资料,整体分析,最后制订护理措施;在无典型病例情况下学生集中观看录像或根据案例并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总结。②实验班提前1周下发《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和案例,护生仔细阅读案例并预先分组,学生10~15名/组,共4组,每组学生按照案例情境分别扮演医生、责任护士、治疗班护士、患儿家长等角色,采用高仿真儿童模拟人,并在实验中心儿科模拟病房实施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涉及医护沟通、护患沟通、护护沟通、护士礼仪、护理评估、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等。要求每位护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能自主分析、寻找和收集资料;教师2名/组,1名教师负责引导学生临床思维,1名教师负责观察和记录每位学生实验教学效果,并现场赋分。

1.2.5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和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专业基础知识测试评分、期末考核评分、实验教学考核评分采用描述,对于两个班级的基础知识测试评分与期末考核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班3次案例考核评分的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测试评分与期末考试评分情况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期专业基础课程测试的“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态度领域”3个领域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期末考试评分与对照班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评价

本调查对《儿科护理学》“肺炎患儿护理”(第1次)、“腹泻患儿护理”(第2次)、“肾小球肾炎患儿护理”(第3次)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每次实验课3学时,共计9学时。结果显示第2次与第1次比较,第3次与第2次比较,6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学生对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结束后下发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下发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占91.38%;考核方法满意占89.66%;教师教学能力满意占93.10%。收获最大前三位依次排序: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占94.83%,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占93.10%,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91.38%,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占89.66%。

2.4教师对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对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8名实验教师和2名实验准备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00%的老师认为学生思维活跃,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强;90%的老师认为能较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整合运用能力;80%的教师认为能强化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100%的教师认为能加强学生的沟通

3讨论

3.1改革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运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次调查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程度测评分的3个领域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值均低,分别为61.98±9.98和62.09±9.04。说明学生普遍存在对既往已经学习的专科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差,三个领域中,态度领域分值最低,分别为16.73±4.04、16.56±3.79。究其原因,目前国内许多高等护理院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但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以来是护理教育者深入探索的问题。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多附属于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学时数有限,虽然《护理学基础》课程加大学时数,但往往脱离临床,多为验证型实验,学生仅就某一个单独操作项目进行反复训练,知识分割,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主动学习兴趣不高,致知识点容易遗忘;加之,目前在应试考试的大环境下,学院、教师、学生更注重考试的结果,忽略了学习的效果,也是导致学生学过知识很快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整体护理观”,强调专业-人文-实践并重。因此,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探索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考核方法的改革,使教学-考核-运用为一体,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开展不同课程的实验项目整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以平衡的和整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技艺和谆谆教授职业价值观”。越来越多文献证明,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学生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了解解决健康的社会因素,以及实践引证医学的重要性,这些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护理教育模式的转变。专业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传统实验教学是以课程为中心的实验课程体系,强调课程自身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化水平较低,课程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涉及较为薄弱,难以使学生对生命现象形成综合、整体的概念,使“整体护理观”不能体现在护理实践当中。本研究以《儿科护理学》重点章节的常见小儿疾病(肺炎患儿护理、腹泻患儿护理、肾小球肾炎患儿护理)临床案例为蓝本,将《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专业基础课程实验项目有机融入到《儿科护理》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各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使得专业基础知识不再显得枯燥晦涩。同时还可改变目前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各自为营,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的现状。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其评价结果显示,第2次与第1次比较,第3次与第2次比较,6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实验课程进展,学生在知识、态度、技能领域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说明学生开展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有助于创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本研究在授课前1周下发了《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和案例,并给学生讲明教学改革的目的、意义及授课方法,学生第1次实验课程情绪高昂,表现积极踊跃,但第2次上课前,个别同学出现退缩,认为课前准备占用时间多,与考试关联性小等,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能正确理解,表现优秀。提示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将是长期不懈、艰苦卓越的工程。

3.3开展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终极产出,社会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其最终产品“人才”的使用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是一门“软技能”,诸如开放和诚实的沟通和尊重病人的个体属性。整合课程切入点是对一位病人和病人的临床问题的描述,护理教育的设计应不断转移到以成果为基础的模式上。目前对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考核方法仍停留在以闭卷理论考试,无操作能力考核,无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本次调查显示,对照班采取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学生均易于接受;实验班采用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授课,对教师、学生的能力均是巨大挑战,但由于受“大考务”模式的影响,多选题和简答题只能对知识获得做出合理测量,但对技能和行为的培训采用卷面考核方式却难以奏效。两个班期末考试评分比较,实验班72.52±13.36,对照班74.82±14.88,无统计学差异(P>0.05)。建议需尽快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相统一的实验考核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是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3.4开展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优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的调整改革及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既增强课程间综合与交叉性、应用性、技术性,又有利于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医学科学与社会需求发展的需要,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教师不再仅局限于掌握所讲授课程的知识,同时需掌握人文、社会、专业基础等多元文化的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多课程整合,可促进不同课程教师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3.5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是高等护理教育必然趋势

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知识整合、引导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儿科护理实验教学强调整体护理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缺乏动手动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将《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与《儿科护理学》按照病情进展和护理程序进行内容整合后形成的新实验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特点,侧重对护生护理核心胜任力的培养,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