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救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6 17:28:52

儿科急救培训

儿科急救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基层卫生;儿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将加强基层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列入重要目标,并提出全科医生培训、资源下沉等综合措施,要求到2020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基本儿童医疗卫生需求。继续医学教育是医生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1-2],但目前我国对基层儿科医生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的关注不够,有关基层儿科医生的培训现状和需求研究非常少[3-4],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的培训现状和需求进行评价,为提高存量社区儿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包括注册范围为儿科学的儿科医生,也包括能看儿科疾病的全科医生,以下统称“社区儿科医生”。本研究从全国不同级别城市中抽取直辖市(北京、上海),副省级城市(厦门、哈尔滨和西安),省会城市(石家庄、合肥和兰州)和地级市(镇江、岳阳和包头)共计11个城市作为样本城市。纳入标准:样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体社区儿科医生。排除标准:提供儿童保健服务的儿保医生。

1.2调查方法

采用课题组前期使用的“全科医生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5-6],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形成“社区儿科医生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前,在北京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调查问卷包括如下相关内容,(1)基本情况调查:如社区儿科医生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编制等情况。(2)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培训需求评估、继续医学教育的师资、形式、内容和满意度等情况。(3)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包括未来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求等。调查采用在线自愿匿名填写,由样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联盟负责人组织辖区社区儿科医生填写,共成功调查378名社区儿科医生。调查问卷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以及结果应用等内容,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填写调查表。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进行数据核对整理;采用SAS9.1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

2结果

2.1基本情况

378名调查对象中,女性244人(64.55%),年龄以31~40岁为主,共146人(38.62%),在编人数230人(60.85%)。男性134人(35.45%);30岁及以下130人(34.40%),31~40岁146人(38.62%),41岁及以上102人(26.98%)。职称方面,以初级和中级人数最多,初级职称157人(41.53%),中级职称150人(39.68%),而高级职称42人(11.11%),无职称29人(7.67%)。按城市级别来划分,来自地级市的调查对象146人(38.62%),占比最大,而来自直辖市的99人(26.19%),来自副省级城市60人(15.87),来自省会城市146人(38.62%),地级市、省会城市与副省级城市调查对象人数有交叉。

2.2教育培训工作评价

19.05%的调查对象表示,接受过继续医学教育相关需求评估,55.82%的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适用性表示“非常好或好”。满意度方面,调查对象对培训师资的满意度为66.67%,较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满意度稍高,分别为61.38%和59.26%。

2.3教育培训内容现状与需求

从现状来看,调查对象表示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中涉及“沟通技巧”和“传染病防控”相对其他四方面少,而接受过“合理用药”等相关内容比例最大,达到82.01%。从需求来看,“疾病诊疗”“合理用药”和“急诊急救”是基层儿科医生培训需求最大的,占比分别为85.45%、87.83%和85.19%。对比现状和需求来看,基层儿科医生对全科理念、传染病防控和沟通技巧的需求出现小幅降低,而对“疾病诊疗”“合理用药”和“急诊急救”的需求增加,其中需求增幅最大的是“急诊急救”,详见表1。

2.4教育培训形式的现状与需求

从现状来看,调查对象表示以前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中“实地参观”和“机构内培训”2种形式的培训相对较少,占比为10.32%和26.19%,而“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网络学习”等形式占较大,其中,以“网络学习”的形式占比最高,达到80.16%。从需求来看,“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和“网络学习”仍然是基层儿科医生培训需求最大的,占比分别为66.14%、60.85%和61.90%。对比现状和需求来看,“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和“网络学习”3种形式的需求出现降低,降低幅度最大的是“网络学习”形式;而对“实地参观”和“机构内培训”的需求增加,其中需求增幅最大的是“实地参观”,详见表2.

3讨论

儿科急救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应急管理;儿科;护理;高峰期;实践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各环节都会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儿科高峰期护理时,如节假日、中午、晚上、周末等时间段,医生与护理人员配置少于平常,患儿等候时间过长,患儿很容易发生护理风险。再加上婴儿年龄过小,免疫系统和代偿能力均低于成人,一旦发病病情变化就会很快,临时处置多,护理时有很大的风险性[1]。再加上父母过于紧张,对护理人员要求过高,治疗不满意时会产生急躁的不良情绪,很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因此提高护理人员在婴儿护理高峰期的应急能力十分重要。

1儿科婴儿的护理风险分析

1.1安全管理制度的缺乏。由于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个别护理人员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时也不及时上报,医生没有及时了解情况而没有对婴儿不良事件有效预防,从而增加了婴儿的护理风险。安全管理制度的缺乏会导致管理不当,从而引起的护理缺陷和差错,导致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对护理记录没有及时记录,有些护理记录还出现不准确、不规范书写等问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尤其是患儿如果病情突变,护理记录就成为重要的证据。1.2技术与专业水平不足。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技术水平差异较大,这些都会给婴儿的护理带来安全隐患,如护理高峰期时婴儿口唇发绀,停止呼吸,护理人员不具备应急能力,操作前也未对家属进行告知,家属不了解操作作用而出现不配合的情况,都会引发纠纷,引起安全隐患。护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2],临床对婴儿的护理难度更大,这也就增加了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如果没有熟练掌握新技术,不能熟练操作新设备,对潜在不安因素就无法做好预见性的安全护理。1.3人员自身问题。各大医院每年都要增加不同学历和水平的新护士,护士个人素质与护理水平参差不齐,面对护理高峰期的工作任务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这就增加了护理风险。有些医院为控制人力成本,对编制限制较多,导致年资低护士在需要高年资护士才能胜任的岗位上工作,无法实施有效的应急管理,增加了护理风险。护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护理人员也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胜任。而新护士短期培训后,在操作上、急救知识上缺乏经验,导致儿科婴儿应急管理工作忙乱,增加了护理风险。1.4患儿方面的问题。儿科的婴儿家属如果未正确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TDP灯理疗等物品很容易引起烫伤,如果病房或走廊过于光滑或有水渍也容易导致家长怀抱婴儿时发生跌倒,引起突发事件[3]。

2应急管理在儿科护理高峰期的实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自身权益患者也越来越重视,人们已开始普遍关注医疗风险,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患者均为婴儿和年龄小的患儿,自身抵抗能力较差,在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等方面容易出现不良安全事件。医院护理管理者不能只重视每年统计的事故结果,更要重点抓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团队风险管理建设,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尤其在儿科护理高峰期加强应急管理水平,与患儿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减少不必要纠纷,保障患儿的住院安全。2.1建立应急风险管理小组。由分管护理院长作为主任,由护理部主管作为副主任,重点科室护士长、医院护理专家作为组员,对婴儿护理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通过会议讨论的方式,分析风险事件原因,针对可预见风险提出有效的应急管理对策,并将对策向各科室护士长、所有护士进行反馈,及时消灭护理隐患。以风险信息网的方式,共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护理隐患,并及时对隐患进行整改,消除护理不安全隐患。由被动预防向主动找出问题消灭问题的方式转变,实现应急管理的可预见。2.2完善应急管理制度。评估婴儿护理高峰期时的护理风险技术操作,通过制度规范操作的流程,对护理人员进行防范措施管理,使临床护理工作保持安全性和科学性,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在面对护理高峰期时,护理人员也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理措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4]。2.3建立不良事件上报机制。对护理不良事件要及时发现并改进,将不良事件上报到系统中,重视问题的改进方法,而不仅仅在乎护理人员个人的错误行为。通过系统反馈可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对此类风险提出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分析护理中的问题发现,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多为众多环节中的一环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出现连锁反应。通过系统上报机制分析,总结出护理潜在缺陷,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2.4婴儿专科护士培训。医院要定期组织婴儿专科护士参加培训,到高级别医院进修,以提高护士的应急护理水平。对新护士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新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和应急安全护理意识,应急护理培训包括如下内容。(1)采用集中授课、操作示教等方式,讲解婴儿的急救知识和护理技术,了解儿科常用的急救药物使用剂量、药物作用、注意事项等,掌握婴儿常规的护理急救流程,意外突发事件的应急流程,如婴儿发生高热惊厥、溺水、心跳骤停等危急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实施的应急处理方式。(2)提高急救操作技术。指导护士学习徒手为婴儿进行心肺复苏的方法,使用简易呼吸囊的方法,为婴儿气管插管的方法,留置静脉针、采集动脉血等方法。(3)掌握抢救仪器的操作规范。掌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与简单故障排除方法,熟练使用呼吸机。(4)提高护理人员对婴儿病情的观察能力。能够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及时发现问题,上报医生处理,做好婴儿各项生命指标的检测和记录,准备好抢救物品,准确选择急救药品的使用剂量,可以根据程序完成应急处理各项操作,配合口头医嘱准确执行各项操作。(5)情景模拟培训。指导护理人员根据准备好的仪器、物品,模拟婴儿抢救,设置意外事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抢救,根据病情变化联合其他科室参与到抢救工作中。新护士要根据急救流程掌握正确急救措施,通过训练培训新护士抢救患儿,与家属沟通及其他科室配合的抢救程序,保证抢救的顺利实施,以此减少安全隐患。

3结语

综上所述,应急管理在儿科护理高峰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推动科学化管理,才能及早发现潜在风险,找出护理隐患,实施有预见性的管理对策,从而改进护理质量,为婴儿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邓书霖.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儿科护理风险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5):2107-2109.

[2]龚丽欢.六到位管理法在儿科病房夜间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23):2452-2454.

[3]雷小丽,刘蓉,朱燕华.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见习期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18):119-120.

儿科急救培训范文篇3

根据医院招聘数量和岗位需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向儿科倾斜,到2020年累计培训儿科专业住院医师10名以上。加强培训体系建设,使培训合格的儿科专业住院医师具备独立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的能力。促进儿科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在评优评先工作中,对符合条件的儿科、产科医务人员应予以重点考虑。

二、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儿童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疗需求增加儿科门诊和儿科病房。

2.完善儿童医疗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明确服务功能定位。加强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疗和急救处置;做好儿童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做好孕妇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强与康复机构协作,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优质儿童医疗资源流动和下沉。

3.构建儿科医疗联盟。促进区域间儿科医疗服务同质化,推动区域医疗资源、患者需求的双向流动。通过对口支援鼓励儿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诊、巡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方便患者就近就诊。

三、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改革

1.合理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体现儿科特点及不同年龄人群医疗服务差别。收费标准高于成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调整后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避免增加患者就医负担。

2.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健全以岗位风险评级、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做到优绩优酬,提升儿科医务人员岗位吸引力。在医疗机构内部分配中,充分考虑儿科工作特点,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

3.开展贫困家庭儿童医疗救助。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和慈善救助的有效衔接,实施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提高儿童重大疾病救治保障水平。

4.做好儿童用药供应保障。建立儿童用药审评审批专门通道,优建立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预警机制。

四、防治结合提高儿童医疗服务质量

1.促进儿童预防保健。规范开展儿童保健、儿童健康管理,做好预防接种,强化新生儿和婴幼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等服务。开展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提高家庭儿童保健意识。

2.加强儿童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开通儿童急危重症绿色通道,提高救治能力,提高儿童疾病院前急救反应能力,及时将急危重症儿童转运至上级医院。

3.有效应对高峰期医疗需求。制订儿童就诊高峰期应对预案,满足高峰期儿童患者医疗需求。

4.加强中医儿科诊疗服务。设置中医儿科,提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诊疗服务。

5.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畅通医疗纠纷投诉渠道,建立投诉反馈制度。大力开展“平安医院”建设。

五、存在问题:

1、信息网络技术刚起步,不能利用互联网拓展和延伸优质儿科医疗资源的服务。

儿科急救培训范文篇4

二、主要生命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十万以内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全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全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三、主要服务指标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农村达85%以上,城镇达95%以上

2、儿童系统管理率达60%

3、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高危孕产妇筛查率达**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0%

4、剖宫产率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控制在40%以内,乡镇控制在25%以内

5、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HIV检测率达95%,其中HIV早孕检测率达80%

6、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县铺开,筛查率达90%

7、妇女病普查率60%,普治率90%

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达到**0%

四、主要工作措施

加强领导,加强基层督导,强化乡村保健网络职责。

一是妇幼保健工作是大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将妇幼卫生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责任,任务落实到人,实行目标管理、量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强完善保健网络建设。每个级镇要稳定1-2人专职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待遇不得少于同级同类专业人员水平,不得下达经济任务,对个别确属人口少、服务范围小的乡镇,要向卫生局写出报告,经批准后保健人员可适当的兼职,但要以保健工作为主;村村要有村级保健人员抓保健工作,消灭空白村。三是卫生院要按季度对村卫生室进行考核,并作为兑现村卫生室补助的依据,四是全县统一实行村级报表制度。县保健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村级报表表样,由乡镇参照以规范村报表。五是县保健院要固定督导人员,实行责任制管理。对20个乡镇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方式管理,督导面达**0%,督导行政村占**%以上,重点乡缜每季度不少于4次,一般乡镇一年不少于2次,大型督导一年不少于4次。六是强化督导反馈质量。县保健院要制定督导质量考核管理规定,纳入保健质量控制标准,按季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工作汇报和考核,乡镇卫生院领导、防保人员相应要对辖区行政村进行包村责任制划分,制定责任制考核标准。对于督导不力的保健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于督导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行动缓慢的乡镇,县保健院要上报县卫生局,并在季度例会上通报批评。

加强降消项目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

一是加强与计生联系工作制度,结合**县20**年符合政策生育名单、新婚人群、流动孕妇“五个一”管理、育龄妇女花名册等做好孕妇筛查工作,提高孕妇筛查率,二是要按照《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细则》,加强系统孕产妇系统管理,早发现、早检查、早确诊、早管理,重点是高危筛查率要达到**0%,早孕检查率达95%,产前检查5次以上达95%,产后访视一次以上达95%,三是杜绝家庭接生。四是以孕产妇保健手册为载体,保健与临床形成有机结合,做到定期跟踪检查、定期随访、及时为高危孕产妇提供有效服务和指导,五是严格执行分级分娩制度,严禁高危截留,对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年度评先实行一票否决制。六是县乡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县卫生局关于严格执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顺产)免费实施意见的通知》(**卫字[20**]76号)文件精神,七是加大产科建设规范力度,县保健院加强对乡级产科建设质量的规范性指导,加强“三基”考核,规范服务流程,努力为广大孕产妇住院分娩营造温馨、便捷、安全、有效的服务。八是加强孕产妇急诊急救工作,进一步发挥孕产妇急救中心功能作用,加强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职责,县乡助产技术服务人员要在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加强“三基三严”的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孕产妇急救中心要配足人员,设备时刻处于功能状态,急救药品品种数量齐全,无过期失效,司机、车辆随叫随到,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急救任务,九是加强产、儿科人员培训,提高县乡产、儿科整体服务功能。县保健院要制定好县乡产、儿科人员培训计划,采取有计划安排产、儿科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请上级医疗卫生单位产、儿科专家来我县讲课,进行封闭培训。十是对边沿、信息闭塞的乡镇加大贫困特困孕产妇救助。

20**年全县妇幼卫生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充分履行保健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基层督导,狠抓降消项目工作存在的不足,拓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巩固爱婴医院成果,加强托幼机构管理,启动妇女健康行动,积极开展二级优秀保健院创建,全面完成妇幼卫生目标任务。

二、主要生命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十万以内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全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全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三、主要服务指标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农村达85%以上,城镇达95%以上

2、儿童系统管理率达60%

3、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高危孕产妇筛查率达**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0%

4、剖宫产率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控制在40%以内,乡镇控制在25%以内

5、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HIV检测率达95%,其中HIV早孕检测率达80%

6、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县铺开,筛查率达90%

7、妇女病普查率60%,普治率90%

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达到**0%

四、主要工作措施

加强领导,加强基层督导,强化乡村保健网络职责。

一是妇幼保健工作是大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将妇幼卫生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责任,任务落实到人,实行目标管理、量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强完善保健网络建设。每个级镇要稳定1-2人专职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待遇不得少于同级同类专业人员水平,不得下达经济任务,对个别确属人口少、服务范围小的乡镇,要向卫生局写出报告,经批准后保健人员可适当的兼职,但要以保健工作为主;村村要有村级保健人员抓保健工作,消灭空白村。三是卫生院要按季度对村卫生室进行考核,并作为兑现村卫生室补助的依据,四是全县统一实行村级报表制度。县保健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村级报表表样,由乡镇参照以规范村报表。五是县保健院要固定督导人员,实行责任制管理。对20个乡镇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方式管理,督导面达**0%,督导行政村占**%以上,重点乡缜每季度不少于4次,一般乡镇一年不少于2次,大型督导一年不少于4次。六是强化督导反馈质量。县保健院要制定督导质量考核管理规定,纳入保健质量控制标准,按季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工作汇报和考核,乡镇卫生院领导、防保人员相应要对辖区行政村进行包村责任制划分,制定责任制考核标准。对于督导不力的保健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于督导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行动缓慢的乡镇,县保健院要上报县卫生局,并在季度例会上通报批评。

加强降消项目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

一是加强与计生联系工作制度,结合**县20**年符合政策生育名单、新婚人群、流动孕妇“五个一”管理、育龄妇女花名册等做好孕妇筛查工作,提高孕妇筛查率,二是要按照《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细则》,加强系统孕产妇系统管理,早发现、早检查、早确诊、早管理,重点是高危筛查率要达到**0%,早孕检查率达95%,产前检查5次以上达95%,产后访视一次以上达95%,三是杜绝家庭接生。四是以孕产妇保健手册为载体,保健与临床形成有机结合,做到定期跟踪检查、定期随访、及时为高危孕产妇提供有效服务和指导,五是严格执行分级分娩制度,严禁高危截留,对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年度评先实行一票否决制。六是县乡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县卫生局关于严格执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顺产)免费实施意见的通知》(**卫字[20**]76号)文件精神,七是加大产科建设规范力度,县保健院加强对乡级产科建设质量的规范性指导,加强“三基”考核,规范服务流程,努力为广大孕产妇住院分娩营造温馨、便捷、安全、有效的服务。八是加强孕产妇急诊急救工作,进一步发挥孕产妇急救中心功能作用,加强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职责,县乡助产技术服务人员要在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加强“三基三严”的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孕产妇急救中心要配足人员,设备时刻处于功能状态,急救药品品种数量齐全,无过期失效,司机、车辆随叫随到,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急救任务,九是加强产、儿科人员培训,提高县乡产、儿科整体服务功能。县保健院要制定好县乡产、儿科人员培训计划,采取有计划安排产、儿科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请上级医疗卫生单位产、儿科专家来我县讲课,进行封闭培训。十是对边沿、信息闭塞的乡镇加大贫困特困孕产妇救助。

20**年全县妇幼卫生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充分履行保健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基层督导,狠抓降消项目工作存在的不足,拓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巩固爱婴医院成果,加强托幼机构管理,启动妇女健康行动,积极开展二级优秀保健院创建,全面完成妇幼卫生目标任务。

二、主要生命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十万以内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全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全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三、主要服务指标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农村达85%以上,城镇达95%以上

2、儿童系统管理率达60%

3、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高危孕产妇筛查率达**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0%

4、剖宫产率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控制在40%以内,乡镇控制在25%以内

5、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HIV检测率达95%,其中HIV早孕检测率达80%

6、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县铺开,筛查率达90%

7、妇女病普查率60%,普治率90%

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达到**0%

四、主要工作措施

加强领导,加强基层督导,强化乡村保健网络职责。

一是妇幼保健工作是大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将妇幼卫生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责任,任务落实到人,实行目标管理、量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强完善保健网络建设。每个级镇要稳定1-2人专职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待遇不得少于同级同类专业人员水平,不得下达经济任务,对个别确属人口少、服务范围小的乡镇,要向卫生局写出报告,经批准后保健人员可适当的兼职,但要以保健工作为主;村村要有村级保健人员抓保健工作,消灭空白村。三是卫生院要按季度对村卫生室进行考核,并作为兑现村卫生室补助的依据,四是全县统一实行村级报表制度。县保健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村级报表表样,由乡镇参照以规范村报表。五是县保健院要固定督导人员,实行责任制管理。对20个乡镇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方式管理,督导面达**0%,督导行政村占**%以上,重点乡缜每季度不少于4次,一般乡镇一年不少于2次,大型督导一年不少于4次。六是强化督导反馈质量。县保健院要制定督导质量考核管理规定,纳入保健质量控制标准,按季实行联片包院责任制工作汇报和考核,乡镇卫生院领导、防保人员相应要对辖区行政村进行包村责任制划分,制定责任制考核标准。对于督导不力的保健人员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于督导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行动缓慢的乡镇,县保健院要上报县卫生局,并在季度例会上通报批评。

加强降消项目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

一是加强与计生联系工作制度,结合**县20**年符合政策生育名单、新婚人群、流动孕妇“五个一”管理、育龄妇女花名册等做好孕妇筛查工作,提高孕妇筛查率,二是要按照《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细则》,加强系统孕产妇系统管理,早发现、早检查、早确诊、早管理,重点是高危筛查率要达到**0%,早孕检查率达95%,产前检查5次以上达95%,产后访视一次以上达95%,三是杜绝家庭接生。四是以孕产妇保健手册为载体,保健与临床形成有机结合,做到定期跟踪检查、定期随访、及时为高危孕产妇提供有效服务和指导,五是严格执行分级分娩制度,严禁高危截留,对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年度评先实行一票否决制。六是县乡助产技术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县卫生局关于严格执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顺产)免费实施意见的通知》(**卫字[20**]76号)文件精神,七是加大产科建设规范力度,县保健院加强对乡级产科建设质量的规范性指导,加强“三基”考核,规范服务流程,努力为广大孕产妇住院分娩营造温馨、便捷、安全、有效的服务。八是加强孕产妇急诊急救工作,进一步发挥孕产妇急救中心功能作用,加强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职责,县乡助产技术服务人员要在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加强“三基三严”的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孕产妇急救中心要配足人员,设备时刻处于功能状态,急救药品品种数量齐全,无过期失效,司机、车辆随叫随到,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急救任务,九是加强产、儿科人员培训,提高县乡产、儿科整体服务功能。县保健院要制定好县乡产、儿科人员培训计划,采取有计划安排产、儿科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请上级医疗卫生单位产、儿科专家来我县讲课,进行封闭培训。十是对边沿、信息闭塞的乡镇加大贫困特困孕产妇救助。

依法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一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20**年全县仍实行“卫生保健合格证制度”,县卫生监督局、县保健院要加大落实《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指导和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工作,二是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严格按照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法规范运行,从20**年1月1日起,出生医学证明实行计算机打印,不能落实的单位县保健院停发该单位出生医学证明,三是加强三级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所有有助产技术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单位要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实行月报表制度,同时结合“两大”系统管理,加大对出生缺陷调查,并要及进上报,四是加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儿童系统管理要按照《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实施细则》开展儿童系统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配备1名兼职儿保医生,配备婴儿秤、体重秤、软尺等必备设备,散居儿童结合儿童冷链运转等形式定期开展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集居儿童要定期进行集中体检,对筛查出有疾病的及时建议家长治疗,并给予喂养指导。五是开展妇女(围)绝经期保健(即更年期保健),拓展保健服务领域。县保健院积极筹建(围)绝经期保健门诊,开展(围)绝经期保健服务,探索(围)绝经期保健服务管理。

启动妇女健康行动工作。根据《**县妇女健康行动计划(20**~20**年)实施方案》,以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为中心,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做好启动妇女健康行动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实行政府牵头,卫生、妇联、财政、民政、广电、计生等部门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县医院、县中医院、县保健院抽调医疗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人员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明确职责,以乡为单位落实好妇女病免费普查工作。二是加强宣传,鼓励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利用报纸、电视、墙报、宣传册、标语,会议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妇女病免费普查的现实意义,提高广大妇女的保健意识。三是县保健院要认真组织师资力量,加强对《湖北省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规范》的学习,培训好妇女健康行动技术小组人员,四是合理安排普查时间,确定好普查流程,以乡为单位开展妇女病免费普查,对查出妇科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按照新型农合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规定进行报销,切实完成好妇女病免费普查工作。

以项目管理方式加强对流动孕产妇管理科研。20**年对化龙、军店、门古三乡镇试点,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实行卫生、计生、民政、公安联合,通过育龄妇女花名册、符合政策生育名单、新婚人群等,提高孕产妇检出率,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探讨我县流动孕产妇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推进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

加强妇幼卫生统计信息管理工作。妇幼卫生统计信息要加强报表质量的真实性、准确性、逻辑性,及时收集、上报、分析,利用信息的可量化性积极为领导当好参谋。妇幼卫生信息工作主要要抓好孕妇筛查、活产数漏报、HIV检测早孕检测、新筛等工作的信息沟通与反馈。

(七)巩固爱婴医院成果,进一步促进母乳喂养。爱婴医院课题核心是保障母乳喂养的实现,提高母乳喂养率,为此,县卫生局成立专班,对全县已授牌的爱婴医院进行复查,进一步促进母乳喂养十条措施的落实。

(八)加强领导,提高保健服务能力,保证二级优秀保健院通过审评。创建等级保健院的核心是规范管理,提高保健服务能力。县保健院要总结上年创建经验,通过健全管理体系,落实规章制度,抓环节质量,与保健工作相结合、与临床工作相结合,力争顺利通过评审。

(九)加强宣传,提高降消项目政策、新生儿疾病筛查、自然产、开展听力筛查的好处等主要妇幼保健核心知识知晓率。县保健院要制定好完善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统一健康教育内容,将健康教育内容印刷成册、页,通过乡、村保健人员向目标人群发放,加强督导,对没有向目标人群发放造成浪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厉处罚,同时要继续利用电视、报纸、标语、面对面宣传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过程中要避免有盲区、死角。

儿科急救培训范文篇5

1.1儿科护理的建设与发展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部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部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部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第二,加快城镇儿童医保及新农合保险覆盖,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让基层儿科护理得到发展。

儿科急救培训范文篇6

结果

培训前后医护人员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培训前后医护人员考核成绩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优于培训前。

讨论

研究显示[2],临床上需要接受复苏手段才能建立有效呼吸的仅占出生新生儿总数的l%左右,也就是说临床上窒息病例不常遇到,那么平时必须以模拟装置来进行实践培训[8],才能在新生儿窒息发生之际,有条不紊、操作熟练地确保复苏的成功。另有研究表明[6],医护人员对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的保持率较差;在实际操作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大多数医护人员在接受培训6个月后会逐渐遗忘所学内容,因此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重新培训和考核,才能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窒息复苏培训、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致残率[9]。2009年以前产儿科是以老带新,以传帮带的形式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助产人员大多仅集中参加专题讲座和短时间的临床带教,且未进行统一考核,无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在需要复苏时大多凭临床经验来进行。任定玉[10]报道,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于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中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可促进继续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2010年以后产儿科应用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和考核,使培训有了连续性和整体性,形成良性循环,弥补了传统培训中的许多不足。PDCA循环4个阶段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在循环和反馈中得到改进和提高。通过每次循环,发现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制订下一个循环的计划,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急救流程。结果显示,培训后产科医护人员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儿科急救培训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妇幼卫生岗位技能大赛,进一步推广普及产科、儿科急诊急救知识和妇幼保健服务技能,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推动产儿科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全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临床急救能力,规范妇幼保健服务,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为全市妇女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岗位技能大赛,激发广大妇幼卫生工作者的学习热情,营造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工作氛围,以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全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确保医疗安全,群众满意。

三、活动范围

全市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所有产科、新生儿(儿)科医生和助产人员,未设新生儿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全体儿科医生应接受培训和参加初赛;全市各医疗保健机构从事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服务的人员。

四、大赛内容及规则

(一)内容

1、产科技能。理论考核:产后出血、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产科DIC急诊急救相关知识;操作:成人心肺复苏术。

2、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理论考核:新生儿窒息复苏相关知识;操作:新生儿窒息复苏。

3、妇女保健服务。理论考核:妇女保健相关知识;操作:产检四步触诊手法、宫高腹围的正确测量及骨盆测量、乳腺癌自检、妇科检查方法、母乳喂养手法。

4、儿童保健服务。理论考核:儿童保健相关知识;操作:0-6岁儿童体格测量的项目及方法、高危儿筛查。

(二)规则

大赛分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总计100分。其中,理论考试采取笔试闭卷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技能考核采用现场模拟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70%。

五、参考教材

产科急诊急救: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6版、《省第二周期新生儿复苏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妇女保健: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

儿童保健: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教材《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新生儿访视与儿童保健技术规范》、《儿童眼及视力保健等儿童保健相关技术规范》。

六、组织程序

本次大赛分各医疗保健机构初选和市级决赛两个阶段进行。

(一)各医疗保健机构初选

各医疗保健机构初赛选拔工作于7月15日前完成,按照卫生局分配的参赛名额(附件5)确定参加市级决赛的选手名单,并于7月16日前报市卫生局业务科。

(二)市级决赛

各助产机构选派产科医师、助产士各2人,新生儿(儿)科执业(助理)医师1人,妇女、儿童保健专业各1人;未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镇(街道)卫生院选派妇女、儿童保健专业各1人参加比赛。其中,产科技能操作由产科医生及助产士各1人协作完成;新生儿窒息复苏由产科医生、新生儿(儿)科医生、助产士各1人协作完成。两组参赛成员不得冲突。妇女保健及儿童保健专业均独立操作。

决赛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七、表彰奖励

(一)团体奖

大赛设团体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二)个人奖

根据个人综合成绩(理论及操作)分组别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举办全市妇幼卫生岗位技能大赛,是增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学习意识,提升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全市卫生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省妇幼安康工程,确保妇女儿童普遍受益的具体体现。各医疗保健机构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精心安排部署,确保圆满完成比赛任务。

儿科急救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技能发展模式;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需求

1980年,Dreyfus等提出技能发展模式,认为在技能获得与发展方面,学习者要经历5个阶段,从生手、进阶、胜任、精通到专家[1]。基于技能发展模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能级进阶模式[2],我国也在近年提出了能级进阶模式及分层培训[3]。《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4],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根据护士临床服务能力,结合职称等对其进行分层培训。分级别、分层次培训是保证培训质量的良好方法[5]。魏芳等[6]对临床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方法进行探讨及效果评价,但有关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需求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不同层级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为护理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制订干预措施实行分层培训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妇产儿专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在本院新生儿科工作,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2)在岗且愿意参加本次研究;(3)无严重身心疾病。排除标准:(1)护理轮转人员;(2)不符合以上任何一项纳入标准者。护理部按照临床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技术水平和能力,将其分为CN1、CN2、CN3、CN44个级别。新生儿科共有护士69名,除3名护士长及2名护士长助理外,调查对象共64名,其中CN1护士23名,CN2护士27名,CN3护士14名。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新生儿科护士专科操作技能培训内容,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其操作培训需求现状,分析影响因素。1.3调查工具。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新生儿科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问卷。1.3.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9个项目,分别为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目前层级、目前学历、岗位、接受培训的意愿、自评工作胜任情况。1.3.2培训需求问卷。自行研制新生儿科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由5位护理专家先后多次对内容进行审阅、修改,最终问卷专家评价内容效度为0.954,Cronbach′sα系数为0.968,重测信度为0.835。问卷共有两个维度,分别是新生儿临床护理基础技能及专科技能。其中CN1有30个条目,CN2有22个条目,CN3有12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0分为不需要,1分为不太需要,2分为一般,3分为需要,4分为非常需要,分数越高说明需求程度越高。1.4资料收集方法。研究者将问卷内容输入到“金数据”后生成二维码,发至新生儿科护士微信群,向护士说明调查目的,要求其通过扫码形式自愿参与填写。共回收64份,有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100.0%。1.5质量控制。成立课题指导小组,由5人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主要任务是拟定研究主题,确定调查内容,收集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2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等定量资料之间的统计学差异。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等定性资料之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

3结果

3.1一般资料。本研究64名临床护士中CN123名、CN227名、CN314名,男女比为1∶15,年龄21~54岁,工作年限、职称等见表1。3.2新生儿科各层级护士操作培训需求。3.2.1CN1共23人,对新生儿沐浴、配奶等16项操作的培训需求为0,其他各项按照需求高低排列见表2。3.2.2CN2共27人,对新生儿置胃管、胃肠减压等3项操作的培训需求为0,其他各项按照需求高低排列见表3。3.2.3CN3共14人,对新生儿PICC置管、PICC维护等3项操作培训需求为0,其他各项按照需求高低排列见表4。3.3影响新生儿科护士培训需求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新生儿科护士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目前学历、岗位、目前层级、接受培训的意愿、自评工作胜任情况作为自变量,将培训需求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5可知,新生儿科护士目前层级、岗位、接受培训的意愿及自评工作胜任情况4个因素对其培训需求有预测作用。3.4不同层级新生儿科护士的最高培训需求。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分析目前层级、岗位、接受培训意愿、自评工作胜任情况不同的护士的最高培训需求,了解每组人群的最高培训需求维度及前3位培训需求(见表6)。

4讨论

4.1技能发展模式是新生儿科护士分层的依据。新生儿科护士被分为4个层级:CN1,CN2,CN3,CN4。CN1为工作3年以内的初级护士,依据技能发展模式,其处于从生手到进阶的阶段;CN2为工作3~5年的护师,处于从进阶到胜任的阶段;CN3为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处于胜任到精通的阶段;而CN4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是临床护理专家。各层级护士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临床护理操作是新生儿科护士最根本的技能,随着层级的增加,对临床护士操作技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基于技能发展模式,构建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分层培训框架,为临床护士科学培训提供了依据。4.2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4.2.1各层级护士操作培训需求各不相同表2~4显示,各层级护士操作培训需求不尽相同。CN1需求排名前3的分别为复苏囊及T组合的使用、PICC维护及经口喂养,CN2需求排名前3的分别为有创呼吸机的使用、PICC置管及新生儿导尿,CN3需求排名前3的分别为脐血管置管的护理配合、听力筛查及NO吸入。4.2.2培训需求体现新生儿科护士成长过程表5显示,随着新生儿科护士层级的上升,培训需求下降,体现了护士成长过程中经验积累与培训需求的关系。刚进入新生儿科工作的护士,其知识和技能欠缺,培训需求非常高。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经验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加,培训需求降低。专科护理技术几乎是各工作年限群组关注的培训重点,另外,各组护士具有不同的最高培训需求,体现了护士的成长过程。如CN2及以下层级护士关注急救,为基本核心能力;CN3护士均已担任护理组长,经常参与危重患儿护理,对急救技能熟悉,所以培训需求集中在高精技术方面,体现了高层次护理发展需求。4.2.3岗位高的护士培训需求高,更加关注自我发展表6显示,岗位对新生儿科护士培训需求具有一定影响。随着岗位的升高,培训需求也越高。作为辅助护士,只需要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常规护理工作,不涉及难度大的技能操作;责任护士需要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对所分管的患儿负责;而组长则需要进行组内协调及参与解决临床问题,对辅助护士及责任护士无法胜任的操作要进行指导;质控护士均从组长中择优选拔,其工作要求更高,需要熟练掌握新生儿科所有技能,协助护士长做好日常培训,所以培训需求更高,且更关注自我发展,这也体现了护士的成长需求。4.2.4护士工作胜任度自评越高,培训需求越高表6显示,新生儿科护士工作胜任自评情况越好,培训需求越高。一方面,各地对新生儿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高度重视,护士认为核心能力培训对护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持续加强;另一方面,随着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其对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我院为教学医院,护士参与护理管理、教学科研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希望能参与更多技能培训,从而为带教及科研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5结论

儿科急救培训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至2018年入职1~3年的妇产科年轻护士23人,其中本届学员22人,往届补考学员1人,共23人参加培训。1.2方法。1.2.1精良的师资。由护理部、妇产科、新生儿科共20名护士长组成的教学小组,有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管理经验及教学经验,都有着中级以及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了解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薄弱环节,以及急需的了解的、感兴趣的相关知识点,共同讨论制定了符合现今需求的培训计划及课程。1.2.2合理的方法。该次培训除延用以前的讲授、演示、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材等方法,还引用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派,要求各位学员做到100%课前预习,根据人体记忆曲线原理在培训前、授课后2周分别针对同一知识点各进行1次考核。总共安排12次培训,其中第1次培训为综合能力考核,以便教学组了解学员的基础能力。其后10次培训,每2周培训1次,每次培训2节课2个内容,共20个内容,涉及急救的内容分别进行急救演练,对其中18个内容进行考试,第12次培训再次进行综合能力考核,以了解学习掌握情况。1.2.3强化理论。低年资护士的工作经验较少,基础知识薄弱,涉及跨科的专科知识更是不足,根据这点开展多学科联合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妇科、产科、新生儿科、乳腺科。结合病例,以生动的病案讨论和经验分享培养学员的观察、思考能力,同时增加她们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1.2.4重视实训。培训课程中包括新生儿窒息复苏、急产的处理、孕产妇心跳骤停、子痫急救、新生儿抚触及智护技术等涉及急救和操作的课程开展急救演练和技术操作培训。以案例为主,结合关键环节及重点难点讲解、互动讨论、现场演练、分组训练考核等方式对培训学员进行实训。在培训期间病房工作的培训学员到产房实习12d,产房工作的培训学员到病房实习12d。由带教老师一对一手把手的带教,实习完成由带教老师和护士长进行操作考核。1.2.5提升素质。培训中教学组请来心理咨询师为学员讲解孕产妇心理保健,让学员更深入地了解孕产妇的心理变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能理解和贴近孕产妇的心理,更好地开展工作。由护理部副主任为学员进行团队精神培训,为建立优秀的护理团队夯实基础。1.3考核反馈和培训。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员的临床护理能力。因此,利用课堂派各科护士长能及时了解该科室培训学员每次的考试成绩及影响成绩的原因、分析知识薄弱点,做到心中有数。培训开始前,由各区教学组长对培训学员进行一次病员管理考核,考核内容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结合培训内容进行。针对基础较差的培训学员相关科室的护理教学组长会对其进行科内的针对性计划性培训,帮助其提高。1.4效果评价。对23名学员培训中18个内容36次考试成绩进行总结,对培训前、培训后的综合能力考核成绩进行分析。1.5统计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18个项目培训前后平均成绩情况。培训后的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的成绩,见表1。2.2培训开始前与培训结束后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情况。培训后综合能力考试成绩高于培训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儿科急救培训范文篇10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o,01),二阶段与三阶段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一阶段与’二阶段仅2009届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操作成绩各阶段无统计学差异。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