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8:0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护理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护理管理论文

篇1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58例,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其中男92例,女66例。年龄1岁~5岁;选择同期同类型患儿15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8例,女70例,年龄0岁~5岁。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儿科常规基础性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基础护理管理上增加危险因素管理,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如下:①社会因素:医患关系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这种紧张的关系造成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其中的复杂性被人们忽视,公众自身又缺乏对基础疾病知识的了解,而对医护工作要求却不断加深,信任度有下降趋势。②药物因素:对患儿来说,其用药的剂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按照体重来进行计算使用,例如利尿药物的应用,对确定剂量方面有一定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且因为患儿天性好动,加之床位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造成护士查对时,容易出现差错而加大了用药的风险性。③护患关系因素:因患儿需要家属在旁照顾,就出现了医护人员到家属再到患儿的三角关系;而在具体护理过程中,对患儿的护理技术要求高,工作压力大;且部分家属又存在对医学常识的不了解,加之爱子心切,就会对护士产生过多及苛刻的要求,一旦超过护士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引发纠纷。④护士自身因素:护士年轻化,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吃苦和慎独精神,加之年轻缺乏经验,给护理工作埋下隐患。无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且应急能力差,对患儿缺乏足够的耐心从而影响治疗。⑤意外因素:鉴于婴幼儿发育处于未完善状态,平衡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但识别危险因素能力又十分差,一旦跌倒容易出现骨折或者被利器所伤,易出现诸多的危险事件。⑥法律意识淡薄:随着家属的维权以及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对护士法律意识的要求也随之升高。若不能详细了解相关法律,在护理中就增加了纠纷的风险。

防范措施:①媒体要予以正面公平的引导,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和鼓励。医疗卫生事业存在高压力、高风险性,多沟通了解可以提高医疗质量。②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预防风险因素的教育,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风险管理流程,并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对风险事件的掌控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包括:沟通、药物知识、专业知识等,培养医护乐观积极的工作心态,例如药物的三查七对、规范记录病历等。③健康指导,对患儿的病情,要多与患儿家属沟通,加强宣教,耐心向家属讲解疾病知识,提高患儿依从性。可将一些注意事项制成宣传单发给患儿家属学习,从而减少隐患的发生。④相关法规的学习培训,要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技术操作中需谨慎,尽量避免意外出现。⑤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提高我国儿科护理人员的准入标准,严格把关,避免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再者对在职人员也要经常性培训考核,掌握儿童营养学、心理学等,从而更好地与患儿家属沟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6.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4%;研究组未出现投诉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为0.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0%,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2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480例患儿。男280例,女200例;月龄(75.9±12.3)个月;疾病分类:呼吸系统疾病202例(42.1%,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哮喘),消化系统疾病121例(25.2%,包括腹泻,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等),耳鼻喉疾病84例(17.5%,包括中耳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皮肤疾病73例(15.2%,包括荨麻疹,疱疹,皮炎等)。入选标准:非手术患儿,具有活动能力;无精神疾患;发育正常,无先天性畸形或疾病;亲属陪同住院。按照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大体相似。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护理,如指标监测、症状观察、用药督导、饮食护理、卫生护理、安全管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1.2.2观察组

1.2.2.1护理标识

在对照组护理内容的基础上加用护理标识,采用腕带卡片,选用专门的防水软质塑料制成,表面光滑,对皮肤摩擦小,采用防脱落式设计,扣上后患儿不能轻易自己打开。腕带卡片上记录有患儿基本信息,包括住院号、病房号、床号、姓名、年龄、疾病类型、陪同者联系方式(主要为患儿父母)。由护士和患儿家属确认无误后,在家属的帮助下给患儿佩戴。

1.2.2.2建立患儿档案

为每位患儿建档,具体包括:①基本信息:除腕带上的信息外,还包括患儿性格、体质状态、病史(护士通过直接观察,与患儿交流,与患儿家属沟通等方式获得)。护理信息包括基本护理项目和重点护理项目;②基本护理:根据患儿病情,在何时实施何项护理,每落实一项,则记录一项;③重点护理:包括卫生护理、病菌感染和过敏患儿的护理,如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荨麻疹等,这些患儿要避免交叉和继发感染,重点做好患儿个人卫生和病房环境卫生;④用药管理:用药种类较多或用药频繁的患儿,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特殊药物的使用方法和药物不良反应;⑤其他护理:对性格活跃的患儿以及睡眠不安稳的患儿,输液治疗期间需特别注意防止输液管道受压或脱落、坠床、跌倒等意外。

1.2.2.3准确施护

①将基本护理信息制成表格,同时发放给患儿家属,以便在要对患儿实施护理时,家长能将患儿召唤至施护地点(主要为病房),护士能及时施护,减少护士寻找患儿的时间;②护士根据患儿档案和腕带,核对患儿姓名和病床号,以迅速确定施护对象;③根据档案上患儿的病情信息、当前状态、服用药物和相关检查,准确完成对症施护,提高护理效率;④护士向患儿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及其住院期间注意事项,如开水房、药房、食堂、相关的检查科室等,告知患儿在其年龄段可能具有的潜在住院风险,如跌倒、坠床、误食、误吸、乱跑等,让家属加强对患儿的防范。

1.3效果评价

统计两组护理意外发生率,每例患儿每天平均护理时间,家属满意度等。家属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量表,4分为满意,3分为比较满意,2分为部分满意,1分为不满意,0分为非常不满意。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意外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意外拔管1例(0.4%),及时发现后得到妥善处理;对照组发生护理意外8例(3.3%),其中3例意外拔管,2例采血错误,3例遗漏服药,均在当日核查中发现,并及时得到纠正。两组护理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

2.2每例患儿每日护理时间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每例患儿每日平均护理时间低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了更好的护理效果。

3讨论

篇3

1.1一般资料作者所在医院自学习细节管理之后开始试验儿科细节管理的重要性。随机抽取儿科住院患儿206例作为此次试验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甲、乙组;其中甲组患儿103例,男64例,女39例,平均年龄6.0岁;乙组患儿103例,男61例,女42例,平均年龄6.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甲组患儿实施常规的儿科护理,乙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护理,细节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细化护理服务流程,体现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满足儿科患儿特殊的护理需求。完善护理流程,注重服务细节,主动寻找护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完善护理服务,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护患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问题及早沟通,以免因误解和沟通不良形成护患矛盾。转变护理的模式,体现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护患之间要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护理需求,主动提供护理服务,满意患者的护理需求,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2.2细化培训体系,提高职业素质由于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对于儿科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新上岗的护士。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知识、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并对护理工作者进行必要的礼仪培训,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培养护士的职业道德。

1.2.3细化管理制度,建立良好工作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是保证护理队伍良性发展的关键。所以必须对儿科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和量化,使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细化规章制度。参考多种护理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这样能够有效保障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实施。另外要对儿科护理质量实施动态监控,对工作中出现的忽视护理细节,造成护理疏漏的现象随时发现,随时处理,帮助儿科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1.3评价指标记录甲、乙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并发症、感染、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计算,同时也要对两组患儿的家属进行满意度的调查,以便评价细节管理的实施效果。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该研究共发放了206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06份,回收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的乙组患儿并发症4例、护患纠纷1例、感染3例,满意度97例(94.17%);甲组并发症9例、护患纠纷3例、感染7例,满意度80例(77.67%)。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甲组患儿;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乙组患儿也明显高于甲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4

在传统的儿科护理实践中,对幼儿疾病作出诊断以及对幼儿身体作出护理是主要的服务流程。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大众需求的多元化,儿科护理服务流程不仅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同时也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在儿科护理服务流程的发展中,虽然一些医院受到经济等各类因素限制而不能做到完全到位,但是这并不影响儿科护理实践体现人文关怀并构建人性化的服务流程。一是在儿科护理区,有必要对整体布局作出合理规划。如医院应当考虑到家长在孩子生病后的焦虑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儿科护理服务流程效率。在此要求下,医院可以在儿科护理区设置专门用于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以及调度整个区域中儿科护理工作的服务台,从而确保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幼儿护理的情况以及确保儿科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医院中的儿科护理部门需要与儿科医疗就诊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相互协调,并在确保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三是儿科护理部门有必要设置导医人员,从而为病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服务流程是否具有便捷性,不仅关系着患者所享受的护理质量,同时也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情绪产生着一定影响,所以,在儿科护理服务流程的改进中,有必要在对医院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的基础上将减轻病人及家属焦虑、提高服务效率作为重要的出发点,这些内容是儿科护理服务流程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与应用,同时也能够让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体验到关爱与尊重。

二、人文关怀在塑造护理环境方面的应用

患者所看到的儿科护理环境是患者对儿科护理工作所产生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不仅影响着患者在接受护理中的心理与行为,同时也影响护理工作人员的情绪以及工作态度。作为幼儿,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中接受护理,而作为幼儿家长,更是希望护理环境能够体现出安静、温馨的特点。从对幼儿需求的满足方面来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环境的设计与塑造需要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作出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在病区环境的设计中,不仅要确保病室的采光、通风、温度以及湿度能够满足幼儿的舒适性要求,同时有必要在细节方面作出改善,如使用防滑地板、卡通笔画、动画造型,改变墙壁颜色、被褥颜色,增加电视并播放动画片等。这些手段能够有效缓解与消除幼儿在接受护理中所具有的恐惧心理。作为护理人员,也应当主动将自身当作护理环境中的重要要素,并通过使用文雅的举止、轻柔的动作来开展护理工作,同时护理人员要重视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消除幼儿对护理工作者所具有的陌生感,并体现出儿科护理工作所具有的人情味。护理环境的塑造也应当考虑家长尤其是陪床家长的需求。在此方面,有必要在病房外以及病房内部的闲置空间设置座位,并在座位旁边放上报纸、杂志、故事书等,这样能够有效消除看望病人的家属以及陪床家属的交流情绪,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可以消磨时间的项目。同时,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幼儿,有必要设置无障碍通道,从而可以让家长以及护理人员能够方便地带领幼儿外出放松紧张情绪。另外,在儿科护理区,有必要设置明确的指示标识并保证有清洁的卫生,开水、针线包等物品不应当离病房具有太远距离。在对儿科护理环境的优化与改善中,医院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坚持围绕幼儿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家长需求来对护理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塑造,从而在提升护理行业形象的同时推动社会大众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提高。

三、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良好的控制、组织与激励来对医院中的信息、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作出调节,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儿科护理管理中对人文关怀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医院精神和医院文化的塑造以及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方面。这里所提到的医院精神是指包括儿科护理人员在内的医院工作者在医疗和护理实践中所具备的群体意识,其中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等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医院精神是推动儿科护理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医院文化是指医院软文化,即医院在儿科护理的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等。每个医院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具有特色的医院文化,这种文化会对儿科护理工作者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在儿科护理实践的管理工作中,有必要针对儿科护理工作者采取奖惩机制,从而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并对其积极性进行调动。同时需要重视职业道德知识培训以及专业培训,确保儿科护理工作者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并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