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单位预算公开分析

时间:2022-05-10 11:05:22

预算单位预算公开分析

一、做好预算公开的工作原则

预算公开是一项复杂性和系统性非常高的工作,公开范围、公开内容、公开程度、公开平台、意见反馈、优化改进等均需要按照法律法规的统一要求,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统筹考虑。为科学合理做好本部门的预算公开工作,必须要树立起一定的工作原则,将之作为预算公开工作中处理问题、推进工作的行为准则,并贯穿于预算公开工作的始终,指导相关工作人员规范地开展工作。(一)合法性原则。王银梅等(2018)学者研究认为,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预算公开法制建设的起点,它首次规定了政府应该公开“财政预算报告”。2014年最新修订的《预算法》也增设了预算公开的相关内容,在第一章第一条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并就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以及未按要求公开预算行为的追责等做出相关规定。2014年国务院的《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进一步落实预算法的相关要求,再次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推进预算公开。2016年,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意见》,为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预算公开工作提供了更为详尽的操作指导。综上所述,预算公开是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中央部门的预算公开工作应该严格按照《预算法》及相应法律法规,在法律的框架下有序进行,保障工作的合法性。(二)谨慎性原则。每年“两会”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两会”后集中公开中央部门预算更加容易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为保障大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预算的透明度,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工作对公开信息的质量要求非常高,相关工作必须慎之又慎。一是要加强审核,由于预算公开数据多,信息量大,公开材料一定要多层次反复审核较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二是妥善处理涉密信息,根据《预算法》涉及国家秘密的依法不予公开;实践工作中对于部分涉密的,一定要做区分处理,经法定程序解密或删除涉密信息后再公开;对于其他不涉密但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信息,也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公开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分析,审慎处理。三是强化沟通,对于预算公开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难点问题要及时与财政部沟通,提请财政部进行业务指导;另外,由于近年来机构改革部门较多,涉及职责划入划出的部门之间也要强化沟通联络,明确相互之间的预算公开范围边界,做到预算公开不重不漏。(三)真实性原则。根据财政部“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中公布的相关资料,2018年中央预算单位公开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部门职责与机构设置、预算报表、预算说明和名词解释4个部分,预算公开信息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在预算公开工作过程中,应该以经财政部批准的部门预算为依据,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需要公开的资金范围,严格落实细化标准要求,实事求是地撰写预算分析说明,真实说明预算增减变动原因,努力做到预算公开信息完整、数据准确和资料可靠,客观真实地反映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情况。(四)及时性原则。《预算法》对预算公开的时间限制有着明确规定,要求中央部门在财政部批复预算后20日内公开预算。由于预算公开工作需要编制公开材料、履行审核程序、提交公开平台等,涉及的流程较多,程序复杂。与此同时,中央部门负责预算公开的财务部门,往往还要在同一时间段内按时批复下属单位的预算,导致时间紧、任务重的现象十分突出。为保障按时公开预算,一定要在预算批准前早做准备,制定流程规划与进度计划,预算经批准后按流程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及时公开预算。

二、提高预算公开信息质量的措施

在合法性、谨慎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工作原则的指导下,中央预算单位应该进一步做好预算公开的制度建设、人员培训、材料编制等重点工作,努力提高公开材料的易懂性,不断提高预算公开信息质量,为预算公开切实发挥实效打下坚实基础。(一)制定预算公开操作规程。按照《预算法》的要求,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已经实施了10年,随着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它必将随之成为一项重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为增强预算公开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中央部门应该加强该项工作的制度建设,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符合本部门特点的预算公开操作规程,以明确任务和相应的职责,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立起预算公开的长效机制。操作规程应该严格细化预算公开的工作步骤,以及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责任主体、工作职责、时间期限等,同时还要严格落实相关保密要求等等。只有通过制度来规范约束,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稳定有序进行,避免由于人员变动等因素对工作的影响,为中央部门进一步提高预算公开质量提供制度保障。(二)加强工作人员综合培训。中央部门预算涉及本行业本部门本单位的方方面面,包含机构基本情况、事业发展规划、人员构成、财产物资等等,综合性和复杂性非常高。而将这涉及工作方方面面的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更是一项操作性和专业性非常强,极具挑战的工作。它要求从事预算公开的工作人员既要懂财务,具备专业财务知识,还要懂全局,具备一定的舆情应对等综合素质。第一是要反应快,面对公众的质询要迅速反应;第二是要知实情,熟练掌握事业发展和各资金项目实际情况;第三是会表达,熟练掌握文字和口头表态能力,能把政策解释得层次清楚,易于理解;第四是守纪律,反馈回应要力求精准,不违反国家保密规定。实际工作当中,预算公开工作人员往往由财务人员兼任,虽然具备专业财务知识,但业务知识和舆情管理等其他方面还需要重点加强。为增强预算公开工作的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有必要通过专业的综合培训,快速提高预算公开人员的业务知识与舆情管理能力。(三)准确规范编制预算公开材料。近年来,公布预算的中央预算单位稳定在100家左右,如此大规模地集中公开预算,必须要按照规范统一的方式方法进行,以方便社会公众做横向对比,增进理解。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公开工作的通知》,财政部要加强对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工作的具体指导。为规范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根据财政部的相关介绍,财政部每年均会研究制定中央预算单位的预算公开工作指南,以统一公开的形式、内容和口径。以财政部“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公开的各部门2018年预算为例,预算公开内容主要包括收支总表等8张报表,其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细化到了项级,还在预算说明中重点说明了“三公”预算、政采预算、资产预算、绩效预算等重要事项。为此,各中央部门一定要按照财政部制定的年度规范,按照统一的要求编制预算公开材料,公开内容要覆盖全面,科目要具体细化,说明要清楚详尽,并完整履行审批程序,及时在门户网站和财政部“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上统一展示。(四)努力提高公开信息的易懂性。通俗地讲,部门预算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年度事业发展规划在财务上的反映。将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有利于推动本部门本单位的改革发展。为使预算公开收到实效,中央部门要将预算公开作为改进工作、优化支出结构的契机,努力提高公开信息的易懂性、可读性与实用性,降低社会公众的理解难度。一是要认真介绍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方便公众了解单位所开展的工作内容;二是要多使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多介绍预算项目背景,简单明了地撰写预算说明,避免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三是要多对比分析,要将本年数据与往年数据做对比,分析说明变化幅度和主要原因,方便社会公众理解事业发展变化;四是要多使用图表,让公开材料更加直观生动,一目了然,避免全部使用枯燥的文字表述;五是结合部门实际撰写名词解释,对财税政策、规章制度、行业术语等专业名词,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业务实际情况,撰写对应的名词解释,协助公众理解数字背后所代表的事业情况。通过增强信息的易懂性,让社会公众看得懂,喜欢看,真实准确了解公开信息所返映出来的业务实际。

三、做好预算公开的综合保障

编制好预算公开材料只是预算公开的第一步,还要做好综合保障,及时将公开信息通过相关平台对外,方便社会公众便利查询;同时,还要建立社会公众提出意见、建议和质询的信息沟通渠道,研究整理各类反馈信息;建立优化改进机制,稳妥处理公开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实现预算公开信息编制、、质询反馈、优化改进的良性循环,确保预算公开取得实效。(一)及时公开信息。预算公开材料编制好之后,中央预算单位一定要按照《预算法》规定的时间限制,在财政部批复预算后的20日内公开。同时,中央部门还要按照相关规定选择好适合自己的信息公开平台。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意见》,预算公开要以部门和单位的门户网站为主要公开平台,设置公开专栏,并保持长期公开状态,方便社会公众随时查询。没有门户网站的部门,还要按照要求在本级政府门户网站,或通过公报、新闻会、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开。为此,中央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合规的渠道,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公开部门预算信息。(二)畅通公众质询渠道。预算公开信息之后,必需做好社会公众质询的准备,畅通公众提出意见、建议和质询的渠道。一是可以主动加强政策解读,中央部门可以主动邀请项目负责人、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对本部门预算的重点、特点和变化情况进行解读,主动释疑解惑,引导公众客观准确理解公开信息;二是收到社会公众的信息反馈之后,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能现场解答的要迅速做出答复,难以现场答复的,要抓紧组织研究落实,争取第一时间反馈;三是及时关注舆情,避免因信息误解扰乱社会管理秩序,出现相关情况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时准确信息予以澄清。(三)建立优化改进机制。要建立起预算公开机制运行的闭环,实现预算公开信息编制、、质询反馈、优化改进的良性循环,促进中央预算单位借助预算公开不断改进工作。针对社会公众提出的合理建议,要积极采纳、研究落实改进措施。对于政策依据不充分、绩效不佳、必要性不强的支出项目,经研究确实应予以扣减预算的,应通过调整当年预算、调整三年支出规划等方式优化支出结构,将资金调整用于其他重点急需领域;对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项目,要按照中央统一要求清理规范,以清理促公开,以公开促规范;对公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整改,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应当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参考文献:

[1]王银梅,黎昕,翟晓琳.政府预算公开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8.2.

[2]郭俊华,朱符洁.我国公共部门预算透明度研究———以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数据为例[J].财政研究,2016.1.

[3]卢真,李升.澳大利亚政府预算公开的做法与启示[J].财政监督,2017.11.

[4]潘力铭.对中国省级层面财政预算透明度的研究———基于2015年省级财政预算公开数据的分析[J].财政科学,2016.6.

作者:郭峰 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