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报论文:河流水污染事件通报及协作透析

时间:2022-01-28 02:38:54

信息通报论文:河流水污染事件通报及协作透析

本文作者:张军献张颖赵会林杨文博工作单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

机制建设的过程

机制的建立经过了较长的时间,既是一个各方面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应急业务合作的必然结果。2.1初始阶段初始阶段主要是在部门间走访调研,对建立黄河联合治污机制进行初步探索。2003年,黄委派员先后走访了除四川省(该省黄河流域人迹稀少)以外的流域八省(区)水利厅和环保局,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达成了一致认识。2004年4月,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和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局达成了全面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这是全国第一个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和省级环保部门之间的业务合作框架协议书,也是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与地方环保部门之间一个全新的业务合作方式。虽然这些合作仅限于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及局部区域,内容也有限,但为全流域的机制建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第八次引黄济津工作中,受水利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委托,黄委和中国环境规划院组织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环保和水利部门联合编制了《2003—2004年引黄济津期间黄河水污染控制预案》,并由国家环保总局和水利部联合印发实施。在此次工作中,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积极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对黄河流域水污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保障了第八次引黄济津调水任务的圆满完成,从而加固了与陕、晋、豫各省水利、环保部门联合治污的工作基础。2.2初步形成阶段开展旱情紧急情况下入黄污染物限制排放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向各省(区)通报黄河水质状况,相继与各省(区)环保、水利部门建立信息通报与共享机制。黄委自1998年起向流域各省(区)政府办公厅或所属水利、环保部门及时通报省界断面和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并已形成日常性工作制度,使流域各省(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决策层和管理层更全面地了解、掌握黄河流域及辖区内重要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使辖区内对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黄委与有关省(区)政府及环保、水利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近年来,黄委共成功处置了40余起突发水污染事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2003年5月18日黄河兰州油污染事件、2006年1月5日黄河支流洛河柴油污染事件、2010年1月1日渭河油污染重大事件等。在事件处置过程中,黄委和地方水利、环保部门相互通报有关信息,协商制订有关方案,协调采取应对措施,有些还专门制订了信息通报协议,形成了工作机制。跨部门的信息通报与协调共同应对,为最大限度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保障沿黄饮用水水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3逐步完善阶段在多次征求各省(区)意见的基础上,2010年8月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起草了《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信息沟通协作机制框架意见》(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包括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信息报告与通报、基础信息交流、联合执法、定期会商及联谊会制度的建立等。此后,先后两次以正式文件向各省(区)征求意见,得到流域内各省(区)水利、环保部门的积极响应。经过地方环保、水利部门和黄委的共同努力,2011年7月,黄委成功组织流域八省(区)水利、环保部门召开“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信息通报及协作机制协调会”,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信息通报及协作机制始告建立。

机制的内容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信息通报对发生在流域内的水污染事件随时相互通报:各省(区)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发现或接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有关信息后,及时向黄委和可能影响到的下游省(区)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如确定是上游省(区)引起的,还应向上游省(区)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黄委在发现或接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有关信息后,及时向上下游有关省(区)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应急处置期间,各方及时互通情况,敏感信息随时通报并相互核实。黄委和各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通报水文、水量调度等相关信息;各省(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通报污染源强度、事故原因及采取的措施等相关信息。协同应对处置黄委及相关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确保防洪、防凌安全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科学调度;相关省(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应对,并指导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发生水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和重要敏感河段水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和保护措施,减缓污染物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应急监测各省(区)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联合应急监测机制,并做好监测数据通报工作。黄委做好省界断面的监测工作,随时向上下游省(区)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监测数据等情况。一旦发生跨省界或黄河干流水污染事故,有关省(区)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黄委立即启动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共同协商联合监测事宜。应急会商对涉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指标、措施及关键数据等问题,有关省(区)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或黄委及时会商,共同研判。业务交流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业务交流会议,根据约定轮流承办,通报并总结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有关情况由流域机构汇总后上报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并通报有关省(区)。为保障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信息通报与沟通协作机制的实施,各方应明确一位主管领导负责,同时固定一名部门负责人联络相关事宜。

机制的特点

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信息通报及协作机制是一个全新的制度,具有下列突出特点。(1)建立了新的管理理念。“协调机制”突出强调水污染事件处置方面流域的整体协调性,强调流域与地方、水利与环保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强调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协同,首次实现了由流域机构、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的单独行动向联合行动的转变。(2)首次将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制度化。《框架意见》是在全国范围内首个将流域与区域、环保与水利相结合进行具体规范的流域性文件,首次在流域层面实现了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制度化,对其他流域机构开展类似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3)建立了新的应急管理方式。“协调机制”实施后,将由黄委内部的“纵向”管理,逐步转向内部的纵向和与各省(区)水利、环保的“横向”相结合的管理,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应急管理方式。(4)构建了新的信息通报机制和网络体系。确定了应急信息通报的内容、方式、时限等要求,将流域内水利、环保各部门和流域机构的有关信息纳入网络体系,有效扩大了应急管理的信息覆盖面,一种新的信息通报机制和网络体系得以确立。(5)新建了联合应急监测机制。对流域机构和地方水利、环保各自负责的监测范围进行了划分,确定了监测有关事项的合作方式,以及联合监测事宜协商程序等,构建了新的联合应急监测机制。(6)新建了应急会商交流机制。确定了应急会商事项和程序,并决定定期召开业务交流会议,以文字形式确定了会议内容、方式、结果报告等,为解决水利、环保等各方参与水污染治理工作搭建了一个宽广的平台,对确保黄河供水水质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机制的用途及作用

黄河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信息沟通协作机制参与人员级别之高、涉及面之广以及各省(区)的水利、环保部门认识的一致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机制构建后,较好地解决了各方参与的难题,初步实现了流域机构、地方水利及环保部门三方真正意义的合作。在机制构建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促进了流域与行政区域相结合的流域管理模式的发展。该机制的建立,将逐步实现流域机构、各省(区)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由单独行动向联合行动的转变,促使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由无序化、分散化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由于该机制突出强调水污染事件处置方面流域的整体协调性,强调流域与地方、水利与环保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强调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同步与协调,因此该机制在建立以流域为单元,流域和区域、环保与水利等部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信息通报与沟通协作机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为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推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