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学生管理的新模式

时间:2022-08-28 08:41:18

以人为本构建学生管理的新模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指的是人们处理和解决一个问题的态度、方式、方法。以人为本运用于各种不同领域,其“人”的内涵是不同的。。在高校“人”很多,有领导、教师、员工、家长、学生,但主体是学生,因此,就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思考一切问题都坚持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要从学生本身发展需要出发,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的利益服务,真正做到爱生如己、待生如子、教生如友。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同志曾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

2、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属于人自身的再生产范畴,是培养活生生的、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孵化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因此,学校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教育为核心、管理为基础、服务为宗旨、活动为载体的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大力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关键是要抓好学风建设,因为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否就业等切身利益。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培养学生砺志博学、刻苦钻研、积极进取、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把就业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

3、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是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需要。以人为本,平等是基石,这是根据唯物历史观得出的科学结论。没有平等的理念和现实的支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级森严,就谈不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坚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德育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以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它要求教育者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个体道德发展追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成为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在学生管理中必须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富有生活气息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艺术活动、体育竞赛等。在活动中,教育目标不要过于显性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索和体会、在活动中受到锻炼、接受考验、提高素质;坚持师生平等,要坚持双向互动性原则,克服管理者独占性和霸权性倾向。在“对话”理念的支配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应感到自己是接受教育。

4、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是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学生间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育者为中心,这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以教育者为中心,把学生置于一个从属的、被动的地位。在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都是按照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被动接受,不能越雷池一步,从而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个性的发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过去那种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对学生实施“严加管教”的“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管理作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和心理关怀。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1、学生管理工作中观念的创新

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从事管理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观念,尊重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合理地组合管理资源,运用适当的方法,实施科学的管理。(1)要确立服务的观念。整个社会是一个服务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学校内部来讲,“校长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将来为社会服务”。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当然也是一种服务学生的手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量大面广,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素质测评、奖惩资助、勤工助学管理、学籍管理、就业指导、宿舍生活指导、社团与班集体活动指导等等。做好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才发展提高服务,可以说,学生最需要的服务是为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创造一个激励环境和良好的条件。学校管理工作者的职责不是直接地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而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去优化能影响学生的外界环境,去创造有助于学生成才发展的必要条件,并运用这些环境条件的激励因素去调动学生的身心自动调节功能,引发学生进行自觉的思考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这是取得了最佳管理效能的根本所在。显然,这些环境条件的营造和创造,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付出很多服务性的劳动。缺乏服务意识和对服务内容、方向的认识不全面,都不可能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2)要研究人的需求。讲究以人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就是要使我们管理工作的目的、内容、方式符合满足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和文化的需求,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坚持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管理工作使学生的合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不合理的需求不断得到引导和校正,单一和浅层次的需求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这样才能把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遵守平等对话、情感交流、学生参与的基本原则

(1)平等对话体现的是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者(教师)与被管理者(学生)之间的地位问题。学生缴费上学,学校和教师提供教育服务,在学生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管理者要克服凌驾于学生之上,采用指手划脚、发号施令、甚至训斥和惩罚来“压服”或“制服”学生的做法。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与对话的关系,只有这样,管理的目的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逆反心理。通过平等对话,可以了解学生,从而去关心学生。通过平等对话,才可以民主地交流思想,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2)情感交流是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情感交流是双向的,教师首先要主动地以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倡导情感管理。爱是情感管理的核心,爱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体会到管理者的“爱”心,管理才会有效。教师和学生应是“师长+朋友”的关系,为了实行情感管理,教师要修炼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的情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具有分析和洞察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谈心,掌握谈心的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和学生的谈心活动。(3)学生参与是又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管理活动是一个互动的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任何学生管理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任何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有着某个教育子目标的指向,而各种教育活动在学生思想行为方面产生的效果,都是学生“内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管理工作脱离了学生参与这个环节,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的效果。对学生的思想管理要贯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对学生的行为管理要贯彻“导之以行”的原则,同时要十分重视通过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创建优良的学风校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代表参与学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通过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内容、活动的确定,增加学生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团委及各相关社团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等等。

3、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创新

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创新应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即学生管理应逐步走向制度管理的控制轨道。加强制度建设,使日常的学生管理事务规范化、有序化、合法化。在学生工作中,大量的工作是常规的工作。这些工作实际上都不能不做。那么怎样从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更加关键、深层次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制定切实有效的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如建立学生工作有效的测评系统和激励机制。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在实际工作中,一直没有到位的是德育。因现在还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工作本身都有不可预测性。学生的成绩是一目了然的,但衡量学生的德育素质却没有那么容易。德育素质包括思想表现、集体意识、道德品质、文明意识、身体素质、社会工作等,其中有可以量化的部分,而更多的是不可量化部分。现在一律加以量化,是否合理?如果量化是合理的,那么还存在一个评价标准的合理性问题。在学生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党、团建设,学风建设和寝室文明建设。这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了,才能真正去解决学生的深层次问题,才能达到管理制度的创新,使学生工作真正到位、有效。但恰恰是这些最基础的工作,是最难以量化和评价的。因为它更多的是表现为精神状态,是软件建设而非硬件建设。测评体系产生实效的关键是激励机制必须切实到位,只有测评体系和激励机制结合在一起才有实际意义。要调动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把工作测评结果真正纳入激励机制轨道,采取切实措施,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使学校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李雪莲 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参考文献:

[1]赵国玖.谈学生管理策略的转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9).

[2]戴光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2010(1).

[3]唐朝继.关于实施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几个问题[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

[4]王泰.教育管理观念革新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5]司清亮.“以情为本、以章为辅”的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