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实习基地问题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04-16 11:21:00

物流实习基地问题及发展对策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从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到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通过实训,学生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可以将书本理论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一、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训基地以模拟为主,实际业务操作较少大部分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工作流程是由计算机模拟完成的,但是,一些现实中的突发因素,软件在开发时往往是难以估计到的,从而造成一定的失真,学生在具体操作软件时,就很难形成“实战”感。实训设计中建设的立体仓库也仅仅是一种环境的演示,不能充分体现商业流通物流特色。与企业实际脱节,偏理想化是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常见的一个问题。校内实训基地缺少一些技能性、操作性强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学生没有办法得到应有训练。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硬件的配置上都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按教学计划开设的《物流模拟》课程是一门应用软件实践课,学生分组练习,每组需要6个人分别在软件里模拟不同的角色,但模拟过程中电脑经常出现死机、反应迟缓、页面打不开等现象,这样,学生就无法在课程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2.师资力量不足,缺少实质意义上的“双师型”指导教师目前各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影响了实训基地的发展。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是建设实训基地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导力量,但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师大多是普通院校毕业直接到学校教书,缺少生产实践、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因此很难适应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工作。大部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只是考取个中级物流师证书,所以,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已成为高职高专学校实训教学的当务之急。

3.实训基地使用率太低在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之后,有的课程是到实训基地去学习,但每学期去的次数有限,且都是以教师讲述演示为主,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不多。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操作台有限,同时操作的同学人数少;二是教师在演示之后,给学生留的演练时间不多;三是近几年高校扩招,每个班学生人数多,难免人多手杂,为了保证安全,进入实训室之后教师对安全知识的讲解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虽然表面上开设了实训课程,大量学生涌入实训室,但是真正做实训的机会和时间却得不到保证。另外,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训,就要分组进行,这样既耽误大多数学生的时间,又影响教学进度。如果要额外增加实训时间,审批程序相当复杂,许多教师嫌审批手续繁琐,就尽量减少实训操作课程。此外,学生想在晚上或周末进入实训中心学习也很难,没有值班人员,实训室不开放。

4.校外实训基地时间不能保证,不利于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校外实训基地是提供学生参加校外教学实训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但企业在安排学生轮岗方面有一定的困难,许多企业怕麻烦或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岗位,如物流信息方面的实践,企业往往不愿意让实习生介入。造成校外实训中,学生实习岗位单一,不够系统和全面;学生轮岗不能有效实现;有些实习甚至不再是教学型实习,更像是打粗工。实训很难体现教学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求。

5.课程体系与实训项目不对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目前,还没有真正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课程体系无法体现工学结合。现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工作流程不能完全对接,使得基地的实训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成为两条平行线,无法融合。有些课程从形式上看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但实际内容仍以学科体系为主,没有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开发,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影响了校内、校外基地应有的效能发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还是有貌合神离之嫌。

二、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对策

1.科学谋划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以物流业务流程为主线,对各环节进行实际操作,使其尽可能贴近生产第一线,尽可能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体现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多学科及相关专业通用的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在确保实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首先可以争取企业与各界的捐赠与支持或与企业共建;其次是依托专业办产业,依托专业人才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体,反之依托实体促进专业的发展。校内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要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学生实际训练必不可少,这需要学校改善目前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利用率。保证师生有较多的时间进入实训室,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逐步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

2.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在物流企业实习过的学生的共同感受是:原来在学校里上课,尽管老师对物流业务的工作内容也做了很详细的介绍,但还是难以理解,无法体会到实际工作的内容;而通过轮岗接触实际业务工作,相关的业务内容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校外实训基地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为了解决校外实训时间不足的问题,可以探索建立勤工助学型实训基地。勤工助学工作时间主要安排在课余、节假日和寒暑假期,岗位集中在仓库管理、运输业务、物流新客户开拓等物流一线岗位,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市场,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具体的岗位上真刀真枪地从事物流实践,这样的实践弥补了学校开展的各种实践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据统计,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假期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达到30%以上,勤工助学已成为校外实践教学的又一途径,是学生自己开发的校外实训基地。

3.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虽然每年都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但都是虚职,如副经理、经理助理等。要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必须在企业挂实职,如:仓库保管员、车辆调度员、配送中心拣货员、物流企业客服人员等。只有了解一线工作流程,才能提高其实践经验和实践指导能力,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学校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采用轮训的方式,坚持每年派部分老师到企业锻炼,努力打造一支既掌握理论又拥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课程进“基地”和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的问题,解决的难点不在基地,也不在兼职教师,而是在课程。现有的课程确实很难在“基地”实施,同样也很难让兼职教师来承担,要开发适合在基地教学的课程,这就要求学校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如: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企业对学生进行相关岗位要求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培训,我们完全可以将培训的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所以要重新审视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要落到实处,学校的课程要和企业无缝接轨,将物流服务运作流程引进课程教学中,学中做,做中学,才能真正做到专业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比如我们在设计仓储运作实训时,作为仓管员,如何出入库?盘点会遇到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移动终端怎么用?搬运设备如何操作和管理?这些问题都融入到仓储实训的技能模块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