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下企业用工短缺及策略研究

时间:2022-04-18 02:34:50

产业升级下企业用工短缺及策略研究

江苏企业用工短缺的成因分析

1.企业员工素质跟不上产业升级的要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问题越来越明显当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或从传统制造业向以高端混合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的升级过程中,无论是企业流程升级、产品升级还是功能升级或者跨行业的升级都离不开“人”的升级。由于升级需要,企业引入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制造业中大部分的繁琐工作被程序化处理,管理和研发的工作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企业生产线劳动力用工量减少,而转变为吸纳有专业水平的高校毕业生、掌握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就业群和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现实中表现为知识层次较低的农民工需求量逐渐降低,而知识层次较高的高技术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比重却在增加,企业用工层次必然上升,对工人的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明显提高。当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会导致新兴产业、高技术行业和技能性职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供求变化,用工短缺问题显现出来。特别是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部分需求外来务工人员难以满足,而高校毕业生又不愿从事。2.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工人主力军,外来务工人员短缺问题趋于持续性和常态化目前,江苏的建筑业、加工制造业、食宿餐饮业、物流业等部门,外来务工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都超过90%,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江苏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际市场的波动和产业升级直接冲击着劳动力市场。作为江苏企业用工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绝大多数都没有与所在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不少中小企业忽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归宿感差。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好,难以安心工作。许多企业劳动强度大、加班时间长,往往是生产旺季批量招工,淡季时迅速裁员、减员,用工很不稳定,员工没有安全感。3.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崛起,大量劳动力回流,加剧了企业用工的短缺虽然劳动力流动是普遍现象,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绝大数外来务工人员不会把打工地当作自己的永久居住地,而仍然把农村作为自己的养老归宿。由此自然就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地理上的割裂:劳动力需求在沿海地区,劳动力供给在中西部农村。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中西部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被纷纷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西部地区逐渐崛起,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用工需求明显加大。同时,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使不少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转移的主要是被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来务工人员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较收益差距在逐步缩小,而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明显高于中西部,加上外来务工大多数是离乡背景、抛妻别子,归属感差,幸福感低,造成东部沿海地区大批劳动力向中西部回流,大量的劳动力选择就地就业,这无疑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用工需求形成“挤压”和“截流”,加剧了江苏企业用工的短缺。

解决江苏企业用工短缺的对策分析

面临产业升级所导致的企业用工短缺,江苏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化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加快推进发展战略转变,采取措施化解用工短缺困境。1.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制度,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优化社会用工环境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产业调整升级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加大对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财税支持力度,推动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企业转型提高,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水平,为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支撑,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教学、培训、实践实习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建立校、政、企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联合办学、联合用工培训,多渠道为企业培养技术员工。加大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水平,解决企业技工短缺问题。搭建人力资源供需选择平台,保障人才资源供应。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拓宽招工信息渠道,化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招工难问题。加强对各类职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业务运作方式,让供需双方顺利接洽,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不同时期的企业用人需求特点和集中求职的需要,及时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搭建多样而便利的供需双方选择的平台,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因地制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养老、教育和住房保障等社保待遇,降低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门槛,完善相应的发展配套措施,使外来务工人员能够真正融入城市。深入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加强用工执法检查和对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的监督,大幅度提高劳动合同的签约率,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建立劳动者就业援助机制,为求职者提供更高效率服务。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特别是在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劳动合同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稳步推进企业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激发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的内在动力,确保企业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协调增长,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2.企业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转变观念,构建文化,加强培训,优化员工成长环境企业应转变观念,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克服粗放经营,提高产品档次。通过直接转移或生产外包、收购重组、联合建厂等形式,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定走兼并重组的道路,加大整合重组力度,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减少用工数量,提高用工素质。以科学而丰富的企业文化吸引人发展人。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人性化的用人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考核评价体系,保护和发挥好各类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企业发展合力。丰富企业员工文化生活,满足员工精神需求,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正常生活所需,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逐渐放宽用工年龄限制,视具体岗位和具体应聘者调整用工要求,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各项保险手续,合理提高工资待遇,建立工资增长与通胀挂钩、员工收入与企业绩效联动的机制,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员工归宿感。根据产业升级需要,组织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技术能力。重视员工的学习和教育,帮助员工自我成长、提升素质,拓宽员工职业发展路径。

企业用工短缺是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通过产业升级,把淘汰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变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为高新技术产品,缓解了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产业升级必须有人力资本支撑,产业升级在减少低层次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高层次劳动力的就业。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企业用工结构性供给失衡,造成了结构性缺工现象,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尽快使我国从劳动力资源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本大国;企业应改变粗放式用工方式,查找自身的用工不足,提高企业用人管人的水平。

本文作者:陈晖工作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