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会计监督转型与优化思路

时间:2022-10-07 10:39:43

数字经济时代会计监督转型与优化思路

摘要: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会计工作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监督也需要同步转型。文章在梳理会计监督起源和发展状态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会计监督面临的事后监督为主、信息系统不完善、监督主体配合度低等问题;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提出了会计监督转型的3种思路,为会计监督转型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监督;数字经济;转型

当前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会计工作基于对各类新技术的运用已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变,这对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现有的会计监督工作也显现出一些不足。因此,文章在梳理会计监督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会计监督面临的问题,提出数字经济时代会计监督转型的思路,以提升会计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一、会计监督的起源与发展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会计监督更是会计的灵魂。有效的会计监督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至关重要。1956年,第一篇专门探讨会计监督的论文正式刊发。1963年,杨纪琬等编著的《会计原理》把会计监督作为为会计基本任务之一。1985年《会计法》颁布,为会计监督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1999年《会计法》修订,提出了包括内部会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在内的会计监督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会计监督在不断发展中取得巨大成就,支撑中国从会计大国走向会计强国。会计监督一方面是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是借助各类信息对经济活动开展监督。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离不开真实的会计信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有效的会计监督。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新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会计工作正在面临巨大变革。会计监督的对象已发生改变,会计监督也需进行相应的转型。

二、当前会计监督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以事后监督为主,建设性作用有限

当前的会计监督主要以对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的检查为基础,对会计行为、经济业务进行事后检查和惩处。这样的会计监督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及时了解并监控各项行为[1]。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的监督)也较为注重事后监督,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往往被忽略。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不难理解,会计的核算是事后的、被动的、过去的,那么会计监督的事后性特征必然更加强烈。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已经对企业财会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会计数字化也已经逐渐成为现实,会计核算逐渐自动化,以事后监督为主的会计监督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信息系统不完善,数据孤岛成阻碍

目前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记录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系统,企业其他部门可能没有权限获取财务系统数据,不能跟踪会计核算过程[2]。会计信息系统与组织内部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并无交互,信息系统相互隔绝形成若干数据孤岛。在无法深入了解经济业务的根本状况的前提下,内部会计监督实施主体也就难以识别虚假或有舞弊倾向的经济业务或经济内容,难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恰当的控制。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隔绝度更高,外部会计监督主体和政府监督主体,难以访问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难以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保存等。数据孤岛成为阻碍会计监督效率和效果提升的大山。随着企业数字化、会计数字化的推进,这一问题成为制约会计监督的重要问题,给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带来种种困难。

(三)各主体配合不够,监督体系待完善

当前会计监督的被监督对象数量逐渐增大,监督范围逐渐扩大,会计监督的任务日渐繁重[3]。会计监督的各个主体需要更紧密地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会计监督的任务。然而在当前的会计监督体系中,内部会计监督者、外部监督者、政府三个重要主体之间的配合不够密切,削弱了整个会计监督体系的效果。在内部会计监督中,会计监督的范围划定不够清晰,监督人员独立性较弱,使得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4]。外部社会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与内部监督的联系不够密切,不能或不敢高度利用内部会计监督做过的工作,这也导致监督过程中重复性的任务较多,拉低会计监督的效率。此外,在政府会计监督方面,财政、税务、审计均是实施政府会计监督的部门,政府会计监督呈现“多头监管”,强化财政部门在其中的牵头地位任重而道远[5]。整体来看,各监督主体只是从自身需要出发,实施特定角度的会计监督,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较低[6]。这种状态也会导致某些会计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各监督主体在责任承担时出现推诿[7]。

三、数字经济时代会计监督的转型与优化思路

(一)普及穿透式会计监督方式

以事后监督为主的会计监督方式,制约了会计监督的效果。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会计监督须向“穿透式”监管方式转变。穿透式会计监督意味着,会计监督不仅仅关注会计行为、经济行为的形式,更关注经济业务的实质。会计监督能够看穿经济业务的表面现象,检查并监督经济业务的实质,实施事前参与、事中追踪、事后反馈一体的全流程监督。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各类新技术的应用,穿透式会计监督已经从理想变成现实,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伴随会计数字化的推进,不普遍实施穿透式会计监督,就难以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与功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会计监督的要求。普及穿透式会计监督,将切实促进会计监督在改善信息质量、维护相关者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实践数字化会计监督场景

数字经济浪潮下,“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巨大变化。当前会计监督中智能化、数字化的监督工具使用较少,在会计智能化、数字化变革的趋势下,传统的监督形式难以实现令人满意的会计监督效果。解决这一问题,仅靠监管上零打碎敲式的转变远远不够,更需要将各类新技术恰当地运用于诸多会计监督的场景中,以精准地聚焦会计监督的重点,大幅提高会计监督的效率。恰当地设计数字化会计监督的情境,实现会计监督的实时化、在线化,有助于扫清会计监督死角,将会计监督人员从繁重的重复性、结构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助于为会计监督提供有效的数据抓手和监管依据,促进会计监管人员更好地作出职业判断,全面提升会计监督的成效。

(三)建构强协作会计监督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监督对象正在不断变革,会计监督的范围正逐渐拓展,良好的会计监督离不开默契度高、协作性强的会计监督体系。为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要求,需在现有的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更科学的会计监督体系,恰当地界定会计监督主体、厘清监督主体的职责,协调监督体系的运行与控制机制,构建监督主体之间的配合机制。监督主体方面,可以将利益相关者(投资者、债权人、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会计监督体系,以在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日益关注需要的同时,促进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在监督主体配合机制方面,可以适当调整各个监督主体的工作职责,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配合机制方面,建立并完善合理的监督主体间信息共享的机制和协作机制,构建更紧密的会计监督网络。

四、结语

数字经济的发展带动会计工作变革,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财会行业的应用,给会计监督转型与优化提出新要求。当前会计监督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在深入分析时代要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普及穿透式会计监督、实践数字化会计监督、建构强协作的会计监督等建议,以期为数字化与会计监督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获宝,向同.二十年会计监督改革与发展的成就、问题和展望[J].财政监督,2019(1):27-36.

[2]许金叶,朱鸯鸯.区块链信息技术对会计监督的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8(1):156-160.

[3]刘胜良.我国会计监督工作的成效、问题和未来展望———基于财政部2018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的研究[J].财政监督,2018(22):8-12.

[4]吴守峰.试论《会计法》颁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总会计师,2014(2):68-71.

[5]唐国平,刘忠全,刘金洋.我国会计监督现状及优化思考———基于《会计法》修订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7(21):28-31.

[6]吴联生,陈向民.关于新《会计法》的讨论综述[J].财会通讯,2000(5):16-17.

[7]牟巧初.《会计法》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3(34):34-37.

作者:孙倩 胡登舰 单位:蚌埠工商学院 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