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人才的科研能力研究

时间:2022-09-18 03:33:54

工程科技人才的科研能力研究

一、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在构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时,首先应该重新确定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顺应国际潮流,以知识、智能、素质协调发展为要求,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促进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有优良思想品德、高素质、知识丰富的人才为目标,以教学为目的;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将育人作为目标,将专才教育跟通才教育结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人文知识的人才,必须构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创新能力,更全面地发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社会人”,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制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知识、智能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高校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构建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培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拓宽专业口以及优化课程体系。[2]

1、应继续实行弹性学制

学生个体差异在本科教育中客观存在,目前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中,固定学制的做法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为真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人施教,高校应实行弹性学制,将学生的在校学制更改为3至8年,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延期毕业或者选择提前毕业。

2、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身的成长规律是学分制的教育出发点,采用学分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从而使学生个体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3]学分制是当前世界各国应用最普遍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将开放性、灵活性贯穿于教学进程和管理中。由于教学计划由学分制指导制订,因此,学校应该让学生在系、专业、课程的选择上有更多的灵活性;实行课程免修与重修;提高选修课在课程中的比例等。从而提高学术思想、专业和学科之间结合、渗透的可能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面得到优化和拓宽。而教学时序性和效果的保证则通过教学管理目标和过程实现。学分制的采用让学生有了很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存在的不足是高校选修课太少,虽然采用学分制,但所开设的课程并不完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必须进一步推进完善学分制,以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对专业设置和课程系统进行有效改革

第一,设计学分制的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的关键是设计学分制新体系,打破学年制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安排。学校应充分利用条件和设备,在时间、课程的安排和教室三方面协调设计的基础上,将课程分散排布,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选择课程。第二,在符合人才培养条件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的比例。适当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并用选修课代替一些基础课或专业课。这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4]第四,推行双学位制度、主辅修制度以及本硕贯通制度。提高这些制度的实行率,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将有更丰富的选择,可以在另外专业、边缘专业及交叉学科选择修读,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第六,在保持原有班级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任课教师的责任。学生仍旧保持原来的班级不变,但是课程分散选择,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责任,学生的课程成绩由任课教师结合学生到课率后评定。大学生选课的自由通过学分制得到体现,同时通过教师的责任感杜绝学生散漫的习惯。

三、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过程

1、开展互动式教学

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开展互动式教学。首先,应该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必须要有这一观念,从而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自由的氛围。另外,教师必须培养有质疑精神、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用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的授课内容必须有吸引力,具有学科前沿性,学术成果的先进性。同时,教师必须使用正确的教学步骤、方法、有魅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课堂富有生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5]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性,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学习、思考、研究和总结。最后,培养学生自学和研究的能力。由于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区别,因此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学和研究的任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让学生自己确定自学和研究的任务及范围,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提炼,经过分析、研究、组织、谋划获得学术成果(论文),该学术成果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学生通过自学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加强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固然重要,然而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着重加强实践教学。不仅应重视理论教学,同时更应着力加强实践教学。一是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使其意义更深入。实验教学一般以验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然而,当前实验教学的内容与以往相比应该有所改革,应该设计更加综合的实验教学内容,使其更具设计性,并且该实验教学应以应用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选择一些综合性的具有设计性并以应用为目的的实验题目,使学生提高实验的兴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基础课的实验题目,也可以布置专业课的实验题目,让学生进行各个环节的实践操作,最终完成实验。其中,环节主要有搜索资料、制订实验方案、选择何种仪器进行实验、调试实验等。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参与,大大加强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6]二是重视教学环节中的实习环节,提高实习效果。一方面通过常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充分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实习目标由学生自行设计,同时制订实习计划并负责实施,最后评价实习的效果。整个实习过程都有学生参与,让学生有参与实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加积极探究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实习转化为主动实习。[7]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生的现场实习,让他们充分开展调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营造学校课外科技学术创新活动的氛围。学生可以通过课外科技学术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得到快速成长,可以直接接触社会,加深国情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因此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参与社会实践等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书本中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可以直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看法存在的错误,进而通过改正和学习提高自己。实践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新的知识,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国家和社会,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科研能力的举措

在我国,高等院校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各个高校开始重视对这方面人才的塑造和培养,有很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此类人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部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但是,整体上来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进度依旧缓慢。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有新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教育亦是如此。时代的变化要求教育也要随之变化。长久以来,我国对教育的质量评定,受到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为受教育者所掌握的书本知识是体现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这样单一的衡量标准,让我们看不到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不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关键点及以何种方式处理问题,学生的个人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往往被忽略,学生的素质更是缺乏必要的训练。传统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千篇一律,更像是标准化的产物,没有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希望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得到培养和提升。在高校认同这一认识后,高等教育希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能启发人的思维,给人看问题及看世界的新角度,具有丰富的创新精神,从而为社会创造更有价值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高等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关键不在于用固定的数字如:专利数、获奖数等来评价学生的能力,而是要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思想,让他们可以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能为他们以后真正作出对社会有利的创新及发明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不利于创新型科技工程人才培养的观念必须摒弃,高校应更新教育观念,重新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评价体系,从而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使自己的个人素质得到发展。二是要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在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进程中,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关键的。做一个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及较高的专业素养。[8]教师的知识面要广,专业知识以及对应学科的知识要扎实且深厚,当然,还应该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这些都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此外,担任起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任的教师需要有综合的素养和健康的身心,其自身就能给学生树立榜样,不论是在专业素质,思想情操还是价值取向方面。最后,他们当然也需要具备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要求,高校应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教师的教学思想更具有时代性,从而使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以此为基础,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营造竞争的氛围,对教师的结构进行调整,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建设具有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三是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型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创新,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要部分。人的创造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9]高校应该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在对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开发的同时,也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能力、生活以及创造的能力等。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活动的形式可以包括举办讲座、举行文化艺术竞赛及展览、组织社会调研、成立心理辅导站和就业指导中心等,通过这类方式培育校园氛围,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独立自主性、冒险精神、竞争意识也可以得到提高,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首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充分尊重个体学生的精神独立和自由,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最后,推崇敢于冒险的精神,提倡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气氛。四是要建立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评价体系,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得到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包括评价体系,这是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工作的调研以及对其工作进行好坏的检验。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在完成学生课程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以外,更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是创新实践能力评价的对象,以社会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评价体系应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进行科学地分析、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评价。评价创新实践能力的内容应该包括创新方面的精神、能力、人格及实践等;考虑到目前整个体系尚未成型,高校的工作比较特殊,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最好能量化指标,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评测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全部学生的测评结果汇总后,再通过分析得出学生或整体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客观评价。[10]经过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结果的分析,可以检验高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完善,并对人才培养中好的方面进行肯定,不足的方面进行改进,使整个模式日趋完善,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

本文作者:袁屹劳纯燕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