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基础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9 16:07:20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范文篇1

就业导向培养 提高职业精神

我国正处在新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高职学生就业形势出现新的特征和变化,各个高校都积极搭建了专业的就业指导平台,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根据持续走访调研,高职院校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毕业学生,在初次就业时就业率能够达到98%左右,但是由于学生对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掌握不足,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些毕业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陆续出现辞职换岗的现象。这对于企业来说损失了人才培养的时间和价值,对于学生来说失去了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科学的专业人才定位和积极的就业指导,搭建高平台、多方向、精服务的就业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岗位奉献精神。[3]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企业岗位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员工为目标,努力培养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学生成为具有技能精、能力强、水平高的综合技能型人才。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高职院校应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将职业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新时代企业对人才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需求也逐步提高,不仅在技能上要求能力强,在综合素质上也要求更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职业精神推动企业的长久稳步发展,培养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匠心工程。

推动课程改革 提升职业能力

近年来针对工程类艰苦专业生源人数减少、专业社会认可度低,再加上社会行业波动、就业环境艰苦等因素造成招生人数急剧下降、就业不稳定等现象,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需求,以高品质就业为导向,以对口就业率为突破口,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多方联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工程地质勘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基于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应基于岗位工作的实际任务,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搭建和开辟企业实践现场教学的新渠道,[2]使工程地质勘查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跟上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积极实施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引领,夯实理论知识教育,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达到具备灵活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勇于开拓创新的能力等一专多能的目标。[3]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教学“多平台、模块化、互融通”课程体系改革。“多平台”教学是指工程地质勘查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在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支持下,实现资源共享的专业知识学习平台,包括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资源共享;“模块化”教学是指按照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要求,根据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培养规律,将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有序排列,包括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提升课程、模拟实训课程、现场实践课程等,实现多种课程的分层次模块化组合,实现工程地质勘查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技能提升、理论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学习内容和实践锻炼机会;“互融通”教学是指工程地质勘查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通,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融通,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通,以实现专业课程改革的同步性,同时渗透课程思政素质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通过企业岗位对专业需求的实际进行调研分析,结合不同企业对于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岗位的不同需求,从学生就业的岗位职能出发,以岗位要求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职业精神为导向,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目标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对接、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专业课程的实践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专业课程的延伸与企业新技术新材料对接。并且做到四个同步,专业课程的建设与企业转型发展同步、专业教学的目标与企业需求升级同步、专业的实训实习与企业岗位素质要求同步、专业教育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精神文化相同步。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以智慧教学服务专业课程改革为目标,推动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根据工程地质勘查专业课程的特点,开展现场模拟实训,运用互联网平台联合企业现场情景进行模拟实训教学,对于在工作过程中所面对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更加直观的体验,专业课程智慧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习实训提供保障。

提升专业水平 提高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打造一批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开拓广泛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提升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就业质量的不断提高。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教师队伍不断融新,新入职的专业教师,普遍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担任专业教学任务,有非常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工程地质勘察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现实经验。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原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企业进行实际的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切身体会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所需的实践专业技术,并将实践锻炼总结成实践教学经验,带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这样能够更加直观地将实践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能够从理论学习到实习实训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符合企业发展对专业技能的需求,从而学校与企业招聘签约仪式现场提高高职院校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质量。2、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对于高职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学生来说,实践能力就是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和立足岗位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助于通过企业实践基地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具有适应企业要求的实战能力,同时有助于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场地,在对口专业的实习基地,邀请企业围绕员工入职、岗位培训、技能锻炼、职业成长等方面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及工作的任务与目标。使学生知道专业实习是什么、专业实训做什么、专业实践为什么,学生能够从专业实践中深刻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查漏补缺,从而有了明确的认识和目标。高职院校建立专业对口的实践基地,能够缩短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稳定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3、加强专业教学质量高职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建设应积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专业目标定位要明确高职工程地质勘查人才的培养层次,要坚持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方向。高职学院应建立学校、院(系)、专业教研室、专业教师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过程运行良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是要保障学生学习质量、就业质量,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保障。[4]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社会口碑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就是对学校教学质量最好的评价,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体系,有助于学校通过调研分析,及时了解专业行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进。

产教融合育人 培养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应积极促进产教融合,将校企合作朝着内涵化、前沿化、全程化发展,坚持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办学方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式、委培式人才培养模式对高等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难的问题,同时能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5]产教融合育人能够使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相互融合同时进行,形成育人责任共同承担、专业人才共同培育、学习过程共同管理、教育成果共同享有的多元化育人体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需求、企业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专业技术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理念,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科学把握“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把“工匠精神”融入产教融合提升技能的育人过程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应该通过产教融合育人予以深化和实现。[6]高职院校不仅要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更应该将“工匠精神”“职业精神”融入到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坚持规范操作、精益求精、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同时要体会岗位工作应具备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品质。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具备“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立足岗位把个人追求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加强技能学习,明确自我定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稳定和就业质量,促进学生自身的学习进步和企业未来的发展,为高职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学生就业以及在岗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7]

结语

提高专业人才的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企业安全高效工作和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工程地质勘查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就业导向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推动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产教融合育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使高职工程地质勘查专业学生能够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职业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工程地质勘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技能精湛、敢于创新、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秀英.试论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20).

[2]王慧敏,赵文芝,王燕,翟秋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未来与发展,2020(07).

[3]赵芝俊,杨琼,方志涛.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

[4]宋立中.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保障与监控体系[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08).

[5]王骞,周磊,马博华.高校校企合作订单式、委培式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经济,2019(07).

[6]朱赛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SWOT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8(06).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因材施教;学习平台;岩矿鉴定;教学方法

一、引言

“工程地质”课程包括矿物、岩石的鉴定,地质作用类型,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等内容。该课程是交通运输类道路桥梁渡河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成的边缘学科,学好“工程地质”课程对学生将来参与工程建设非常重要。准确的鉴定矿物和岩石可以为建筑材料的选用、建筑环境的评价、公路边坡工程、桥梁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等打下基础。准确的鉴定矿物和岩石能保证工程设计的科学合理、经济和安全,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的改造不良地质,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灾害,确保工程施工运营中的人身安全。矿物、岩石的鉴定是公路交通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新形势下,学生类型多样,有工科试验班、国际班、中外合作办学班等,同时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需要在课时少、学生基础不同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课程进展较慢,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差异较大。

二、当前“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地质”实践课教学课时少

我国教育行业长期以来以集体化教学的机械练习的浅层学习为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人才的全方面发展。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生动活泼学习,就要从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抓起。我校为响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号召,对部分课程进行了课时缩减。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土木工程中所用到的机械和技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综合性也越来越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需要学会发现知识、自主学习,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1]。例如,在工程地质实践课要求学生掌握4种标本(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鉴定及基本知识,但是该课却只有6节课,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类型多样,基础不一

本科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差异较大。目前高校的学生类型多样,有工科试验班、国际班、中外合作办学班、留学生班,各班学生的入学成绩不同,学习基础也不同。有的留学生在语言上有障碍,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学生的入学初衷不同,有的学生是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的是根据就业形势选择了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获得文凭。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2]。

三、新形势下公路交通类专业岩矿鉴定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针对课时少的问题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翻转课堂是解决学校的教学时间安排无法让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问题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需要学生课前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知识的拓展提升,在课后巩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适用于解决课时少的问题。2020年,在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许多教学类服务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前教师把制作好的导学教案PPT和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上传到平台,学生使用电脑或手机下载这些学习资料,自主进行课前基础知识的学习,完成预习自测。课上,教师主要讲解课程的难点、重点内容,然后结合案例布置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全班讨论;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解答。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平台软件在线测试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3,4]。就翻转课堂而言,课前和课中同样重要,但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课后的巩固阶段。教师布置作业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行知识强化和拓展延伸,之后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反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所以作业的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的书面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PPT汇报、实验研究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关联和迁移,从而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学生基础不同的情况,采取因材施

教和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材施教其实是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同个体都能实现高效学习,全面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在现实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班级学习水平也有差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例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加快进度,提高效率,在课上掌握基本知识,并进行一定的知识提升训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基本知识掌握牢固并学会应用。关于知识拓展,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安排学生课后完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线上或线下方式解决。“施教”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更要强调启发和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领悟知识。此外,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因材施教”的规模化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5]。课堂教学结合微视频、创建班级QQ群、微信群交流解决问题等方式为创设新型智能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6]。

四、教学效果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案

长安大学公路交通类专业本科11个班,约330人。所有学生由同一位教师教授实验课的矿物、岩石的鉴定知识。第一组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第二组采用翻转课堂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进行运用实操,课后巩固知识。同时,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结合信息化通信手段的教学方法。

(二)实践结果与讨论

本文采用随堂测验来检验学习效果,笔试内容包括对矿物、岩石鉴定的基础知识和工程应用题两个类型。考题形式分为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三部分,总分值为100分。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普通班、国际班、中外合作班的平均得分较高,分别为78.98分、87.03分和75.15分,方差为24.51,得分差异较小,。教学质量稳定;而传统教学模式下考查了5个普通班、3个国际班的成绩(之前没有中外合作办学的班级),其平均得分均较低,分别为70.74分、66.17分、70.92分、77.08分、71.51分、80.29分、84.58分和81.12分,方差为35.72,得分差异较大,学生学习效果差异大,教学质量不稳定。普通班以前的平均成绩为71.28分,现在是78.98分,提高了10.80%;国际班以前的平均成绩为82分,现在是87.03分,提高了6.13%。经比较,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后,学生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此外,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班入学分数比普通班低几十分,普遍基础较差,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对中外合作办学班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注重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交流互动。自然界中的岩石、矿物形态多变,这给我们实际鉴定岩石和矿物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实际工程中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班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课程教学中更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死记硬背与书面作业上,教师在课上及课下应该和学生多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其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班级的学习成绩,缩小不同班级之间的基础差异,实现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将主观应用分析题的平均得分换算成百分制进行研究。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挥的主观题平均得分为64.63分,方差为4.01。由学生主观题平均得分可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合格的,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对知识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成绩的方差结果表明,学生得分差异不大,比较均匀,教学质量稳定。为了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拟采取案例教学等方法。设计案例如下。案例1:变质岩美观。变质岩是原岩经高温、高压或者化学成分渗入的影响,发生了结构、构造或者矿物成分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变质岩的硬度一般比原岩大,有时有变质矿物出现。有的变质岩很美观,其中石榴子石、蛇纹石是宝石,汉白玉是优质的建筑材料,条带状混合岩可以作为景观石。案例2:岩石的工程应用。沉积岩中的泥岩、页岩,变质岩中的千枚岩、板岩和片岩,强度小、工程性质差,在工程建设中遇到这些岩石时,要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在工程建设和使用中出现问题。岩浆岩、沉积岩中的砂岩和白云岩,变质岩中的石英岩等工程性质较好,可以作为优质的建筑环境或建筑材料,尤其是玄武岩,它是沥青混凝土中的优质骨料。案例3:石油形成的有利位置。近海有着大量的藻类、鱼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这些生物被河流带来的沉积物掩埋后,再加上覆岩层的压力、高温及细菌的作用,便开始分解。经过长期的地质时期,这些生物遗体逐渐变成了分散的石油。那些沉降地层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的最有利地区。因此,浅海位置特别是在岛屿岬角阻隔的海湾中,水域处于平静的半封闭状态,最有利于有机物的堆积,最终形成石油,这为在海上探寻石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五、结语

本文总结了新情况下公路交通类专业岩矿鉴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和措施。翻转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手段,能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保证教学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学生基础不同的情况,要因材施教,在网络学习空间、虚拟社区等各种学习平台上交流,及时解决问题。资源丰富的交流学习平台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即时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实践表明,用翻转课堂结合多媒体手段教学,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平均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此外,虽然学生的基础不同,但采取现代的通信手段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后,虽然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了,但是主观应用分析题得分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尚需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江波,骆永震,包含,等.论CDIO理念下的工程类高校教育模式改革[J].大学教育,2020(1):57-59.

[2]张解解.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翻转课堂中[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359-360.

[3]魏永清,张波.适用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课程教学内容研究及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217-218.

[4]任远坤.探讨翻转课堂在高校教育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46-47.

[5]刘邦奇.智能技术支持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智慧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0(9):30-39.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范文篇3

一、岩土工程勘察内容

通常所说的“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指工业、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勘察对象主体主要包括房屋楼宇、工业厂房、学校楼舍、医院建筑、市政工程、管线及架空线路、岸边工程、边坡工程、基坑工程、地基处理等。岩土工程勘察内容主要有: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和检测,最终根据以上几种或全部手段,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编制满足不同阶段所需的成果报告文件。在岩土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要确保各项勘探不疏不漏,进行勘察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勘察建筑实施场地的地层结构以及地基的稳定性,还有地基土性质及其受到地下水或者不良地质的影响程度。第二、要如实确定地基的承载力并且要预测地基变形性状,从而提供符合建筑施工需求的岩土参数。第三、针对勘察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对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提出设计与施工方案。第四、对于病险工程提出除险的可行方案,同时要对抗震设防强度超过6度的建筑施工场地进行地震效应评估。

二、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技术日益成熟,对于病险建筑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也逐步趋于正规化、合理化。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的建筑工程,其审查一般要经过多次。而且由于勘察与审查是两个不相关的程序,这就使得勘察与审查人员对建筑工程的除险加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会有所异议。勘察单位在勘察过程中要根据除险加固工程的安全鉴定报告评估结果对地基进行勘察;而审查程序没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规范,因此审查人员的尺度把握尤为重要。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实施一项建筑工程之前,要对该工程的地质情况严格审查并做出详细分析,然后根据工程的需求进行勘察工作。

三、除险加固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则

除险加固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即要依据工程安全鉴定报告中与地质有关的评价意见进行勘察。对于病险的建筑,在除险加固工程勘察工作中出险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如与地质状况有关的险工、险段以及险情发生的部位等。但是有时为了保障建筑施工按照预期完成,可以对那些没有病险的环节不予勘察。由于建筑工程地质的分析结果直接影响到地质勘察好坏,因此建筑工程的地质报告如果没有对建筑工程的地质状况进行详细评估而仅仅是一些简要评价,那么整个建筑工程将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因此,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地质分析时要选择有经验、有能力并且认真负责、有较强的责任感的地质分析师。

四、除险加固工程的方法

l、针对地基土的性质加固岩土工程能够顺利进行首先依赖于可靠的计算参数,如果高层建筑要带有地下室就要考虑到地基土的变形参数,并且要在计算地基的回弹再压缩以及附加应力下的沉降时把地基土的变形参数考虑进去,因为地基土形状往往受到卸载土和加载土的影响;此外,对深基坑支护的稳定分析和变形分析所需参数要能够准确反映土体的实际应力状态,尤其是有弹塑性或是有粘弹塑性的非饱和土。目前大部分房屋建筑和构建物工程的施工基本都局限于对基坑项部的位移观测,在对地基土的侧重方面往往不足,比如地基土的压力、地基土的结构内力所致的位移和沉降等。因此,要对基坑的支护结构进行系统地、全面地分析,同时要对侧向土的压力分析给予重视。

2、综合注浆法加固地基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地基的承载力就要对建筑物的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首先介绍两种注浆法:高压旋喷注浆法和静压注浆法。高压旋喷注浆法的优势是浆液的可控性好,固结体的强度高、定位效果好,比较适合在沙层中注浆;而静压注浆法在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时浆液扩散范围较大,能够全部进入地层,比较适合沙砾石地层注浆。所谓的综合注浆法即将高压旋喷注浆法融合到静压注浆法中,发挥两种注浆法优势的同时克服二者的不足。由于条形基础下土层的承载能力比较低,可以根据实际所需将条形基础下面增设综合注浆法形成的旋喷桩,这样不但能够减少地基土的承载力还能够使压力更加均衡,从而降低地基土的变形几率。综合注浆法不但可以提高桩的桩侧摩擦力,而且还能够将压力由桩端向桩侧上部传递使浆液渗透到桩侧间的每个空隙,通过与桩紧密的、牢固的结合增加桩柱的承载能力,从而使地基更加稳固以减少因地震等因素产生裂缝的可能性。

3、托换技术加固地基为加强地基的稳固性可以采用托换技术对那些能够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受力系统进行改进。在城建中,由于地铁可能会从一些楼房底下穿过,为了避免拆除楼房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采用地基托换技术对地面上的楼房进行地基托换处理所谓的地基托换技术是指,首先通过梁式转化层将承台附近桩基的承载压力转移到隧道以外的新桩基础上,然后采用托换梁预应力张拉、千斤顶预顶、桩底注浆等技术以确保托换楼房在断桩通过后不会有裂缝、倾斜等现象产生。

4、基坑支护技术的改进在房屋建筑和构建物施工时,要根据地基土的不同性质给予不同处理方案。如果地基土不是软土性质,可以通过土钉与锚杆结合或者桩与锚支护的技术来消除地下环境污染。如果地基土是软土性质那么就不能采取上面的方法,应该采用浅基坑土体加固型支护,开发挡土与截水结合的搅拌——灌注桩复合支护、搅拌水泥土连续墙及型钢芯材回收技术。如果基坑很深就要使用地下连续墙技术,研制开发地下连续墙成槽设备提高工艺水平或者使用开发地下连续墙与竖向承重结合、与外墙结合的相关技术。

五、总结

近几年,房屋建筑和构建物工程建设中我国的岩土工程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岩土工程技术在不断改进并逐渐成熟。为保障建筑工程能够如期的、顺利的完成,对施工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尤其是除险加固工程。因此,在对病险建筑进行除险的过程中要以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并且能够细化到各个重要的部分以保证除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能够达到规范的水平,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1)对除险加固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所存在的问题要选择合理的、可靠的方法予以解决,若能够将传统勘探与相关的工程物探融合将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范文篇4

1当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常见的不足

1.1勘察依据不充分

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明确规定详勘时J立‘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目前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有些工程在无设计要求和建筑物荷载等状况下.勘察单位仅凭业主的陈述.按其要求勘察,导致勘察报告深度和广度不符合要求。如某汽车制造的厂房,设备荷载很大,天然地基承载力远远不够,需用桩基.但造成勘探孔深度不够。桩基设计参数无从谈起.最终导致补勘。所以施工前一定要弄清勘察设计要求和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要求,如电阻率测量、基坑支护、地下水渗透性等,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设计要求。

1.2第一手资料质量下降

对野外及室内测试分析所收集的分散、零乱的原始资料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便于设计人员结合场地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是岩土工程勘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该环节存在的大量问题:①对统计概念与理论不明确。在岩土参数的统计与分析中-对异常值不加分析剔除,一律参与统计分析,导致分析误差过大,标准差、变异系数过大,得出场地分析不合理、不正确的结论。②对岩土参数的取值不理解。对岩土参数的标准值理解片面不论什么岩土参数均提供标准值。对于工程特性指标(例如标准贯入锤击数、原位测试所得土的强度指标和室内测试土的强度指标等)必须提供标准值、基本值或特征值.土的一般性物理指标统计其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就可满足要求。

1.3勘察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很多勘察报告往往不问具体工程条件.不具体研究分析.又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多的是一般化、老一套。设计施工真正需要的内容不全或不准。而不需要的内容却洋洋大观。近年来勘察报告有越写越长的趋势。实际上其中很多内容是重复或者不需要的。

2完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的措施

2.1确定勘察依据

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程中:①制定好合理的勘察纲要。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勘察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应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加强对勘探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或盲目勘察。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对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其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选型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重点把关。防止勘察报告中重视描述献乏深入分析的现象发生。从而确保勘察市场的健康发展。②要合理确定场地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如: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好、埋藏浅且厚度大的地区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勘探间距可适当放宽;而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差的地区勘探孔深度较深,勘探间距应加密。③野外地层的划分应尽量详细。按颜色、状态、湿度甚至钻进难易程度、岩心采取率等不同指标详细划分,为室内资料整理提供最详实的编录地质资料;对多钻机共同作业情况。应首先集中技术人员勘探一二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避免各行其是.尽而造成野外资料分层、定性、描述等难以统一.给资料整理带来困难。

2.2合理整理与编录资料

勘察资料的整理应有现场技术人员的参加。很多勘察单位由于勘察分工比较详细。现场技术人员回来后将现场编录和原始班报表交给报告编写人员就不管了,这样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脱节。对原始编录资料、室内化验结果及现场测试、现场拍照等逐一比对.出现异常和矛盾时应认真查明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无误。按勘察技术要求.依据各类规范和当地的通常格式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工作’各资料整理成果除整理者自检外,尚应有他人再进行校对检查,做到无一纰漏。根据整理出的成果资料,写出勘察报告。由于各勘察场地的岩土特征、拟建建筑物、勘察要求等千差万别.因此勘察报告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勘察报告应注意重点突出。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勘察报告中应特别重视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评价以及场地地下水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中的地震评价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高层建筑和大规模的建筑场地。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是相辅相成的与地基基础的选择一起应综合考虑、综合评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3合理选择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

不同的勘探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宜性。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合理性要充分了解。现在有不少勘察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地布置静探孔。甚至于全静探。在沿海地区的湖沼相和海相冲沉积平原中多分布有淤泥、淤泥质软土、填土,地下水位埋藏较浅,静力触探在这种场地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既能帮助准确分层,又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地基土的强度性质;而在一些山前冲洪积地层中。由于地层土一般颗粒较粗,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不适宜静探。甚至在河床河漫滩相的沉积地层中,静探的测试结果也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一般得出的强度变形指标偏高所以应用时要适当考虑。标准贯人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而不适用于碎石土.淤泥、淤泥质软土中也要酌情使用,因为软土的灵敏度高。钻孔时存在扰动影响,同时标贯击数的精确度对评判地基土的强度性质影响也较大。所以勘察施工中,应当针对地基土的性质。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勘探.以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范文篇5

1岩土工程勘察取得的进展及热点

1.1取得的进展

回顾我国推行岩土工程的十多年来,已经取得的巨大进展表现在以lF几方面:

(1)我国已经能够解决技术要求高严、地质条件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相应的规范、规程的编制,标志着我国这方面已经积累的经验达到的水平。

(2)勘察工作已从单一的钻探、取样、试验、提报告模式发展为多种测试手段、综合评价的模式。多功能静力触探、超重型动力触探、预钻式和白钻式旁压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波速试验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地基评价的水平。室内土工试验中高压固结试验和三轴压缩(剪切)试验的普遍应用,使土力学理论更进一步应用到勘察生产实践中。另外,土的动力性质的试验也曰益增多;桩的动力测试已经列入有关规范、规程和手册中;表面波速法也开始在工程中得到应用;岩土测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显示出来。

(3)勘察与设计、施工密切结合,初步形成了从勘察到设计、施工、监测,贯穿各个阶段的认识、实践、改造全过程。

(4)地基处理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十多年来为了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引进、发展了多种地基处理技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第四纪松散地层、湿陷性黄土、膨胀上、软土、填土、饱和松散粉细砂等各种不良地基,开发和应用了许多新的地基处理技术,已成为岩土工程中一项重要内容。

工程勘察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后,勘察结果形成的文件要包括以下重要的技术内容:

(1)场地稳定性的评价,对建筑场地拟建的建筑作山适宜性的技术论证;

(2)为工程设计提供场地各岩土分层、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以及岩土体工程设计参数;

(3)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岩土J一程题(如开挖、降水、沉桩等)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合理施:I方法的建议;

(4)对拟建场地作出岩上T程评价。对岩_上加固(毯坑支护)与改良方案或其他人工地基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提出建议,根据设计图纸在岩十工程施工中监控施T质量;

(5)预测由于场地及临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建设场地环境和临近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建造的影响;

(6)为已有工程的安全性进行预测性的评定,对拟建工程可能会造成已有工程的不良影响和事故调查分析提供依据;

(7)指导岩土工程在建筑物运营、使用过程中的长期观测如建筑物的沉降和变形观测等工作。显而易见,新的岩土勘察体制下形成的文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设计、施工都是极其重要的技术保障文件,它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是重要的建设工程程序性文件。但是在新的工程勘察体制创建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设计和施工企业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施工企业中不重视运用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指导施工的现象显得尤为严。

1.2岩土工程勘察热点

当前,特殊条件的岩土工程评价仍然是岩土勘察上程中最普遍最大的热点。特殊条件指的是:

(1)特殊土。包括湿陷性黄土、软土、膨胀十、盐渍上等。住特殊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

(2)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溶、斜坡与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效应等。其中强震区的砂土液化、断裂、震陷等问题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经常遇见的。

(3)特殊工程。包括高层建筑、动力机器基础、地卜工程、水上工程、核电站、道路桥梁、机场跑到、水坝、尾矿坝等。大型建筑地基勘察与评价仍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对町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预测及对策以及地震效应的抗震设计参数等问题。

2当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常见的不足

2.1勘察依据不充分

建筑工程的设计意图必须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设计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目前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有些工程在无设计要求和建筑物荷载等状况下,勘察单位仅凭业主的陈述,按其要求勘察,导致勘察报告深度和广度不符合要求。如某汽车制造的厂房,设备荷载很大,天然地基承载力远远不够,需用桩基,但造成勘探孔深度不够,桩基设计参数无从谈起,最终导致补勘。所以施工前一定要弄清勘察设计要求和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要求,如电阻率测量、基坑支护、地下水渗透性等,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设计要求。

2.2第一手资料质量下降

对野外及室内测试分析所收集的分散、零乱的原始资料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便于设计人员结合场地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是岩土工程勘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该环节存在的大量问题:

(1)对统计概念与理论不明确。在岩土参数的统计与分析中,对异常值不加分析剔除,一律参与统计分析,导致分析误差过大,标准差、变异系数过大,得出场地分析不合理、不正确的结论。

(2)对岩土参数的取值不理解。对岩土参数的标准值理解片面,不论什么岩土参数均提供标准值。对于工程特性指标(例如标准贯入锤击数、原位测试所得土的强度指标和室内测试土的强度指标等)必须提供标准值、基本值或特征值,土的一般性物理指标统计其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就可满足要求。

2.3勘察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很多勘察报告往往不问具体工程条件,不具体研究分析,又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多的是一般化、老一套,设计施工真正需要的内容不全或不准。而不需要的内容却洋洋大观。近年来,勘察报告有越写越长的趋势,实际上其中很多内容是重复或者不需要的。

3完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的措施

3.1确定勘察依据

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程中,就要:①制定好合理的勘察纲要。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勘察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应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加强对勘探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或盲目勘察,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对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其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选型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重点把关。防止勘察报告中重视描述,缺乏深入分析的现象发生。从而确保勘察市场的健康发展。②合理确定场地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如: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好、埋藏浅且厚度大的地区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勘探间距可适当放宽;而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差的地区勘探孔深度较深,勘探间距应加密。③野外地层的划分应尽量详细。按颜色、状态、湿度甚至钻进难易程度、岩心采取率等不同指标详细划分,为室内资料整理提供最详实的编录地质资料;对多钻机共同作业情况,应首先集中技术人员勘探一二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避免各行其是,尽而造成野外资料分层、定性、描述等难以统一,给资料整理带来困难。

3.2合理整理与编录资料

勘察资料的整理应有现场技术人员的参加。很多勘察单位由于勘察分工比较详细,现场技术人员回来后将现场编录和原始班报表交给报告编写人员就不管了,这样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脱节。对原始编录资料、室内化验结果及现场测试、现场拍照等逐一比对,出现异常和矛盾时应认真查明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无误。按勘察技术要求,依据各类规范和当地的通常格式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工作,各资料整理成果除整理者白检外,尚应有他人再进行校对检查,做到无一纰漏。根据整理出的成果资料,写出勘察报告。由于各勘察场地的岩土特征、拟建建筑物、勘察要求等千差万别,因此勘察报告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勘察报告应注意重点突出,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勘察报告中应特别重视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评价以及场地地下水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中的地震评价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高层建筑和大规模的建筑场地。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是相辅相成的,与地基基础的选择一起应综合考虑、综合评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3合理选择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

不同的勘探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宜性,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合理性要充分了解。现在有不少勘察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地布置静探孔,甚至于全静探。在沿海地区的湖沼相和海相冲沉积平原中多分布有淤泥、淤泥质软土、填土,地下水位埋藏较浅,静力触探在这种场地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既能帮助准确分层,又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地基土的强度性质;而在一些山前冲洪积地层中,由于地层土一般颗粒较粗,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不适宜静探,甚至在河床河漫滩相的沉积地层中,静探的测试结果也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一般得出的强度变形指标偏高,所以应用时要适当考虑。标准贯人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而不适用于碎石土,淤泥、淤泥质软土中也要酌情使用,因为软土的灵敏度高,钻孑L时存在扰动影响,同时标贯击数的精确度对评判地基土的强度性质影响也较大。所以勘察施工中,应当针对地基土的性质,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勘探,以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范文篇6

1岩土工程勘察取得的进展及热点

1.1取得的进展

回顾我国推行岩上=工程的十多年来,已经取得的巨大进展表现在以L方面:

(1)我国已经能够解决技术要求高严、地质条件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相应的规范、规程的编制,标志着我国这方面已经积累的经验达到的水。

(2)勘察工作已从单一的钻探、取样、试验、提报告模式发展为多种测试手段、综合评价的模式。多功能静力触探、超重型动力触探、预钻式和自钻式旁压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波速试验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地基评价的水平。室内t工试验中高压同结试验和三轴压缩(剪切)试验的普遍应用,使土力学理论更进一步应用到勘察生产实践中。另外,土的动力性质的试验也曰益增多:桩的动力测试已经列入有关规范、规程和手册中;表面波速法也开始在工程中得到应用;岩土测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显示出来。

(3)勘察与设计、施工密切结合,初步形成了从勘察到设汁、施工、监测,贯穿各个阶段的认识、实践、改造令过程。

(4)地基处理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卜多年来为了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引进、发展了多种地基处理技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第四纪松散地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软土、填土、饱和松散粉细砂等各种不良地基,开发和应用了许多新的地基处理技术,己成为岩工程中项重要内容。

工程勘察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后,勘察结果形成的文件要包括以下重要的技术内容:

(1)场地稳定性的评价,对建筑场地拟建的建筑作出适宜性的技术论证;

(2)为工程设计提供场地各岩土分层、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以及岩土体工程设计参数;

(3)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岩土工程问题(如开挖、降水、沉桩等)作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合理施工方法的建议;

(4)对拟建场地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对岩土加固(基坑支护)与改良方案或其他人工地基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提出建议,并根据设计图纸在岩土工程施工中监控施工质量;

(5)预测由于场地及临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建设场地环境和临近建筑物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建造的影响;

(6)为已有工程的安全性进行预测性的评定,对拟建工程可能会造成已有工程的不良影响和事故调查分析提供依据;(7)指导岩土工程在建筑物运营、使用过程中的长期观测如建筑物的沉降和变形观测等工作。

1.2岩土工程勘察热点

当前,特殊条件下的岩土工程评价仍然是岩土勘察工程中最普遍最大的热点特殊条件指的是:

(1)特殊土。包括湿陷性黄土、软土、膨胀土、盐渍土等。在特殊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

(2)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溶、斜坡与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地震效应等。其中强震区的砂土液化、断裂、震陷等问题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经常遇见的。

(3)特殊工程。包括高层建筑、动力机器基础、地下工程、水上工程、核电站、道路桥梁、机场跑到、水坝、尾矿坝等。大型建筑地基勘察与评价仍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对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预测及对策以及地震效应的抗震设计参数等问题。

2当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常见的不足

2.1勘察依据不充分

建筑工程的设计意图必须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设计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目前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有些工程在无设计要求和建筑物荷载等状况下,勘察单位仅凭业主的陈述,按其要求勘察,导致勘察报告深度和广度不符合要求。如某汽车制造的厂房,设备荷载很大,天然地基承载力远远不够,需用桩基,但造成勘探孔深度不够,桩基设计参数无从谈起,最终导致补勘。所以施工前一定要弄清勘察设计要求和目的,尤其是一些特殊要求,如电阻率测量、基坑支护、地下水渗透性等,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设计要求。

2.2第一手资料质量下降

对野外及室内测试分析所收集的分散、零乱的原始资料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以便于设计人员结合场地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是岩土工程勘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当前该环节存在的大量问题:

(1)对统计概念与理论不明确。在岩土参数的统计与分析中,对异常值不加分析剔除,一律参与统计分析,导致分析误差过大,标准差、变异系数过大,得出场地分忻不合理、不正确的结论。

(2)对岩土参数的取值不理解。对岩土参数的标准值理解片面,不论什么岩土参数均提供标准值。对于工程特性指标(例如标准贯入锤击数、原位测试所得土的强度指标和室内测试土的强度指标等)必须提供标准值、基本值或特征值,士的一般性物理指标统计其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就可满足要求。

2.3勘察报告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很多勘察报告往往不问具体工程条件,不具体研究分析,又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多的是一般化、老一套,设计施工真正需要的内容不全或不准。而不需要的内容却洋洋大观。近年来,勘察报告有越写越长的趋势,实际上其中很多内容是重复或者不需要的。

3完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的措施

3.1确定勘察依据

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程中,就要首先制定好合理的勘察纲要。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指导岩土工程勘察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勘察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应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及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加强对勘探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或盲目勘察,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对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其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选型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重点把关。防止勘察报告中重视描述,缺乏深入分析的现象发生。从而确保勘察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合理确定场地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如: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好、埋藏浅且厚度大的地区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小,勘探间距可适当放宽;而地层工程地质性质差的地区勘探孔深度较深,勘探间距应加密。第三是野外地层的划分应尽量详细。按颜色、状态、湿度甚至钻进难易程度、岩心采取率等不同指标详细划分,为室内资料整理提供最详实的编录地质资料;对多钻机共同作业情况,应首先集中技术人员勘探一二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避免各行其是,尽而造成野外资料分层、定性、描述等难以统一,给资料整理带来困难。

3.2合理整理与编录资料

勘察资料的整理应有现场技术人员的参加。很多勘察单位由于勘察分工比较详细,现场技术人员回来后将现场编录和原始班报表交给报告编写人员就不管了,这样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脱节。对原始编录资料、室内化验结果及现场测试、现场拍照等逐一比对,出现异常和矛盾时应认真查明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无误。按勘察技术要求,依据各类规范和当地的通常格式做好各类资料的整理工作,各资料整理成果除整理者自检外,尚应有他人再进行校对检查,做到无一纰漏。根据整理出的成果资料,写出勘察报告。由于各勘察场地的岩土特征、拟建建筑物、勘察要求等千差万别,因此勘察报告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勘察报告应注意重点突出,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勘察报告中应特别重视场地的稳定性评价、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评价以及场地地下水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中的地震评价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高层建筑和大规模的建筑场地。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是相辅相成的,与地基基础的选择一起应综合考虑、综合评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3合理选择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

不同的勘探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宜性,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合理性要充分了解。现在有不少勘察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地布置静探孔,甚至于全静探。在沿海地区的湖沼相和海相冲沉积平原中多分布有淤泥、淤泥质软土、填土,地下水位埋藏较浅,静力触探在这种场地条件下应用效果较好,既能帮助准确分层,又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地基土的强度性质;而在一些山前冲洪积地层中,由于地层土一般颗粒较粗,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不适宜静探,甚至在河床河漫滩相的沉积地层中,静探的测试结果也不能准确反映地层的实际情况,一般得出的强度变形指标偏高,所以应用时要适当考虑。标准贯人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而不适用于碎石土,淤泥、淤泥质软土中也要酌情使用,因为软土的灵敏度高,钻孔时存在扰动影响,同时标贯击数的精确度对评判地基土的强度性质影响也较大。所以勘察施工中,应当针对地基土的性质,用适宜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勘探,以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范文篇7

一、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1.我国地质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2O世纪9O年代,我国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共有61所,分别属于15个部委、8个行业公司和省市政府。其中,工科类地质专业15个。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也有1O多个,主要有: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大专业——地质工程专业。目前,国内办有“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学院、长安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焦作工学院、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石油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办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石油大学等2O所;办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等24所。由于这些学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其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原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在这个地质工程专业名称下,各学校根据需要各有不同侧重面,有的侧重煤炭,有的侧重石油,有的侧重有色金属,有的侧重工程等方面。因此,同一个专业,各学校设置的课程就有很大差异,培养规格也不一样,这对于专业评估、管理等方面都造成了困难。

2.国外地质类专业教育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积极致力于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随之产生了诸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和灾害频繁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国际上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它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社会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法律和政府政策等方方面面,十分错综复杂,这单靠科技进步和工程创新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手方能解决。因此,国外在培养地质工程师时,强调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严格说来,国外的高等院校内没有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科教育一般在工程领域,所设的地质类专业大多没有细分,只设“地质学”或“地球科学”专业所设课程除了数、理、化等基础课外,主要是地质学科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如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古气候学、结晶学等,方法技术类课程较少。从设立的课程可以看出,他们培养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地质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且招生规模较小,一般一个专业每年只招收1O余名学生。但是,要求学生对地质工作方法有全面的掌握,在高年级学习了一定的专业课程后,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地质工程实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仍然具有较强的科研实际工作能力,在走向社会后很快能适应自己的工作。

3.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地质工科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可以归结为3个基本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培养方案与模式,即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三是培养规模,即在一定的时期内,要培养多少地质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才能满足国家需要。新世纪的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地质工程人才呢?我们认为,这应该根据地质科学的发展趋势、我国基本国情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国际办学经验来决定。

(1)我国地质科学发展趋势。综观我国地质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任务,可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主要包括:能源与矿产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发现、勘查、开发和保护;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人类工程的地质基础;环境保护等。第二,全面深入认识地球。加强学科综合研究,全面了解地球系统的作用原理,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指导。第三,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学科发展。

(2)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首先,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且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wT0后,地质工科教育原来面向的地矿行业也在经历了体制上的根本性转变,国土资源部的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已完全不同于原地矿部。资源的勘查、开发工程、基本建设中工程地质市场等将由市场经济规律支配,而资源的监测管理、保护和分配、地质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和评估,则由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资源政策和法规来调控。今后地质工科教育面向的主体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行业,而是市场。实际上,现代地质工科已波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等,普遍存在于许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的生产中。因此,地质工科教育面对的领域将是十分广阔的。其次,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引发的“知识爆炸”迫使地质工科教育重新回到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近些年由于知识信息的产生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知识老化周期缩短,其总量已达3~5年翻一番的惊人程度。近些年来,生产、管理部门兴起的“在职进修学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种变化。地质工科教育与其他工程教育一样,也面临着知识快速增长的挑战。与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四年的本科教育时间显得太短。因此,本科教育只是地质工科类人才培养的一个短暂的初级阶段,其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包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还有,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的初级工业化阶段,在大多数工程领域,我们还走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路途中,而这是不可能跨越的,只能是加速前进。当前我们的国情实际制约着我国的地质教育还必须兼顾“专才”的一面。特别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经济尚欠发达、人口多,高等教育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培养一位大学生要花费国家大量教育资源,我们不能把国家投入的有限的教育资源单纯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应该使培养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须能马上承担一定的专业工作,这样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4.我国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的地质工程教育应改变“专才或通才”的单一培养目标和模式,应该转向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一定专长”人才为主,适当兼顾对各行业人才的需要做法目前,地质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为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培养具备基础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资源地质勘察的初步能力和解决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资源勘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勘察与评价、管理各类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地质工科类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应该是:要求学生在学好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具备进行资源地质工作和解决与各类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地质环境的初步能力。毕业生应该获得如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地质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工程勘探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工程勘察的常用技术和测试方法,掌握常见地质工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3)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地质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及矿产资源评价、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管理初步能力;具有解决工程建设中各种地质问题的能力;具有对环境地质做出评价与规划的初步能力;初步具备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上述地质问题的能力。

(4)熟悉地质资源、岩土工程与勘察、环境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理论及技术发展动态,并具有强的自学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及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地质工程专业发展建议

1.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目前,尽管我国有几十所大学设有地质工科类专业,各学校的招生规模在几十至百余名不等,但从目前社会需求来看,其数量根本满足不了国家需要,每年毕业生的供需比达1:2~1:5。从长远考虑,特别是如前所述,地球科学的功能已扩大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必要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但也不要像我国上世纪5O~6O年代那样无限制地招收过多的学生,据目前需求分析,最好达到目前规模的1.5倍左右。

2.应对措施

(1)改变目前地质类学生的招生制度。针对生源少、学生不愿学的状况,应该适当采取优惠政策。比如,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面向地矿行业定向招生,以解决目前地质队和矿山缺乏技术人员的问题。

(2)分层次培养地质类专业人才。高水平的地质类专业人才要依托各校的学位点来培养,可建立数个工科地质专业基地来培养本科生。

(3)采取措施,帮助学校建设一支稳定的地质类专业教师队伍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新疆伊犁州;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管理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先进的勘察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当中,不仅有效改善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质量,还对新疆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新疆伊宁市匹里青河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的堤坝地段开展地质勘察分析工作,并以正确反映工程地质状况,查明负面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为主要任务,最终做出科学、合理的勘察报告,提高对新疆伊犁州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管理工作。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1.1工程施工地区的地质钻进取样。新疆伊犁州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位于伊宁市南部,地势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走向,且位于天山地震带西段,具有较为明显的地震活动特点,对工程施工地区的取样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地质取样是判断水利水电工程岩土构造、水温特征、物理力学的主要依据,不仅可以为水利水电工程提供科学、有效的参数依据,还对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近年来,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取样技术、取样方法、取样器具逐渐丰富起来,同时也为我们的地质勘察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在我们日常工作当中,为了降低取样工作对建设工程的影响,工作人员通常采用回转式取样器和泥浆护壁式取样方式,以确保取样工作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同时,由于我们位处于地震活动地带,在取样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做好地震监测工作和防震措施,从而降低人为因素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影响,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1.2地质勘察中的原位测试。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地质勘察的原位测试是一项重要的检测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检测出建设工程岩土的力学性质,提高地质勘察质量,还能对工程的地质情况做出科学的判断,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利开展提供保障。在我们日常工作当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测试人员应充分掌握地质勘察原位测试的标准、方法以及流程,提高测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其次,利用自由落锤方法,测试钻孔水位的变化,并根据水位变化情况不断调整压力力度,避免出现孔底涌土的情况。再次,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应保证钻杆始终保持垂直状态,避免由于钻杆摇晃出现测试目标偏离状况。此外,应掌控好对岩石和砂土的敲击频率,以每分钟60下为最佳频率。最后,根据对地质勘察中原位测试所得出的结果,对该区域工程的岩土构造、性能等做出科学的评价,更好的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当中。1.3水文地质试验与地下水监测。水文地质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开展的基础,通过对水文地质进行有效的试验不仅能获取准确的参数信息,还能对建设工程的岩土渗透性与透水性提供科学的评判依据,是我们地质勘察工作的重中之重。水文地质试验主要是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水体进行抽水试验、水质检测以及水位恢复试验等方法对地质进行检测。在进行工程施工前,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对该区域的岩土和河层进行系统的抽水试验和水位恢复试验,并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试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案,调整操作方法,确保试验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地下水监测是我们主要工作之一,勘察人员不仅要对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流状态等进行监测与掌握,还要对地下水的变换形态、腐蚀情况等进行测验,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在地下水监测过程中,勘察人员应根据地下水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监测方法。首先,在地下水钻探时不能采用泥浆护壁方法进行水质取样,以保证地下水水质监测和水位测量的准确性。其次,应保证地下水各钻孔监测日期的一致性,为日后的数据对比提供便利条件。再次,在进行地下水取样过程中,应对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分别进行水质检测,并对水质的状态、腐蚀性等做出合理的分析。最后,根据对该工程地下水监测结果,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防治措施,从而在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强化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寿命,完善对工程的质量管理。

2新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管理对实际工作的重大意义

在进行水利水电地质勘察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新疆的地理环境、水文特征等开展勘察工作,对我们实际的管理与监测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2.1有助于提高坝基的稳定性。坝基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和建设前提,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应确保坝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为工程的建设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勘察人员在进行坝基监测过程中,应按照坝基建设标准和是否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条件为监测的主要依据,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证坝基的抗滑度与安全度,为工程建筑物提供稳定的建设基础。同时,在对坝基进行监测时,勘测人员必须要充分结合施工工程的岩体强度、地质构造以及结构分布等特征,对坝基进行抗滑度计算,并根据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新疆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2.2有助于规范坝基的建设范围。新疆伊犁州水利水电工程的坝址宽约20~35m,其河漫滩发育较慢,建设规模较小,且长有乔木、灌木等杂草,对坝基的稳定建设和工程的建筑物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坝基是一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核心,只有保障坝基的稳定性与牢靠性,不断扩大坝基的建设范围,才能保证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与使用寿命。因此,我们在进行勘察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坝基的建设构造、新疆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情况等对坝基建设的变形程度做出科学、有效的判断,并针对存在的建设问题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从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2.3有助于提升坝基水体的稳定性。水利水电工程的坝基需要常年接受地下水的洗礼和水体的渗透,在坝基建设过程中,对岩体选材和稳定性构造是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应将坝基的水体渗透力和防腐蚀能力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和使用质量。从我们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勘察人员既要充分掌握施工工程的地下水发育情况,还对对坝基岩体的水性渗透情况和腐蚀情况进行监测与治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

3加强新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建议

3.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质量管理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建设工程使用年限的主要途径。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队伍建设是提升工程管理水平的主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质量管理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尤其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出台,更完善了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模式,优化工程管理方法,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我们新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应不断充实质量监管人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勘察技术培训和基础知识教育,以此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促进新疆水利水电工程的快速发展。3.2加强对工程的检测力度,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们新疆伊犁州水利水电工程都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等相关勘察制度开展勘察工作,以达到合格率100%的质量检测为目标,致力于加强工程稳定建设,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质量。但随着现代化勘察技术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应用,勘察人员应不断掌握先进的检测技术,加强对工程的检测力度,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计划和勘探手段,从而在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促进新疆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稳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伊犁州的水利水电工程地形复杂多变,对建设工程的勘察工作与质量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勘探人员必须以新疆地形地貌为基本出发点,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手段,引进先进的勘察技术,提高新疆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同时,应不断提升勘探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优化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方案,从而在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新疆地区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寒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3):00041-00041.

[2]石增福.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控制与优化管理措施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12):9-10.

[3]王铮.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J].陕西水利.2016(1):59-60.

[4]闫留杰,罗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浅谈[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2):00089-00089.

[5]叶光艳.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的主要方法及其发展研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00014-00014.

[6]张伟,罗凯,孔德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的方法与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2):00127-00127.

[7]刘强,LiuQiang.新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实践与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5):14-16.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范文篇9

实变函数论相对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较难,要在学习前面所列数学课程后才能学习。该课程内容包括集合与点集、Lebesgue测度,可测函数,Lebesgue积分,微分、不定积分,Lp空间等,对岩土工程勘查中工程选址适宜性和稳定性的测评、现有资料的分析、岩土工程的评价与估算等有较大的帮助。《岩土工程勘察》一书由项伟和唐辉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丰富,基础理论详实,还反映了岩土工程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是教育部地质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规划教材,同时也是中国地质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书按80个学时编写,共5篇22章。第1篇为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方法,包括岩土工程勘查基本技术要求、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勘探与取样、土体原位测试、岩体原位测试、水文地质原位测试、现场检验与检测及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与勘察报告;第2篇为特殊性岩土勘察,包括湿陷性土、红黏土、软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盐渍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以及污染土的勘察;第3篇为不良工程地质场地勘察,包括斜坡场地、泥石流发育地区、岩溶发育地区、高地震烈度场地及地下采空区场地;第4篇为各类建筑岩土工程勘查,包括房屋建筑与构筑物、地下洞室工程、道路和桥梁、水利水电工程以及港口工程;第5篇为新兴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废物处理工程和核电厂工程的勘察。

该书是作者在中国地质大学多年教学、科研积累的基础上,总结教学经验,以勘察岩土体性质为重点,系统全面地介绍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在编写该书的过程中,编者们还积极联系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及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岩土工程领域相关人员,寻求意见和指导,力求该书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具,对即将或已经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员有现实指导作用。该书体系严谨,概念明确,知识内容重点突出,对探讨实变函数论在岩土工程勘查中的运用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首先,做好运用基础准备。实变函数论对于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应用范围较广。但正由于它的高度抽象性,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对于学习者来说,无论是理论理解还是习题解答,都存在较高的难度,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背相关定义定理和公式的表面,难以对实变函数论形成多方面的、深入透彻的认识,真正理解它的本质含义。对此,高校应该积极进行实变函数论课程的改革,探索解决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内容艰难复杂、不易组织教学和学生思考问题缺乏积极性等问题的方法,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应加强实变函数论在岩土工程勘查中应用的实例分析,帮助岩土工程专业的学习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为将来在岩土工程勘查工作中更熟练地运用实变函数论做好准备。

其次,加强实际运用锻炼。岩土工程勘查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对工程项目建设有重要作用。而在岩土工程勘查中,了解地质断裂带及其活动情况、分析地质构成和承载力等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需要运用实变函数论的相关知识,如使用Lebesgue测度、可测函数和Lebesgue积分等对收集的地质结构资料进行分析。因此,加强学习者在岩土工程勘查实际中运用实变函数论解决问题的锻炼是有必要的,能够加深他们对实变函数论的理解,也能促进他们熟练地运用实变函数论相关知识原理解决岩土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管是对提升知识内涵还是工作能力,都大有裨益。

最后,鼓励探索新的方式。除了提升实变函数论的教学效果和实际运用能力外,还应鼓励学习者或者岩土工程勘查人员积极探索实变函数论在岩土工程勘查中运用的新方式,推动实变函数论和岩土工程勘查的发展进步。如Riemman积分到Lebesgue积分的演变一样,是运用Riemman积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的不足,然后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科学合理自然的过渡,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鼓励勘查人员探索新方式,或许能促进实变函数论的发展,发现更先进的知识方法,为勘查工作提供更多优秀的技术支撑。

工程地质基础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问题探讨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我国建筑工程也随之跟着不断发展,就目前而言,越来越多、各式各样风格的高层建筑物和建设项目脱颖而出。同时,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高楼大厦等一系列高层建筑的兴起,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在开展实施的过程中也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为了保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确保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我们主要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勘察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难点,严格控制勘察质量。

2.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存在问题

2.1勘察的技术问题。首先,岩土参数(如可塑性指标、基本物理性质指标、抗剪强度指标等)不好确定;其次,勘察工作人员对勘察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深,知识储备量比较缺乏,另外各专业的勘察人员在勘察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内部的沟通交流以及技术方面的交流,这直接导致工作人员对于自身技术的服务对象以及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不了解。当进行重大项目或者较为复杂的工程时,一旦内部出现技术问题,工作人员很难快速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将之有效解决;第二点,界面划分存在问题。界面划分工作主要就是对岩土体以及岩石化界面进行划分,同时对地质构造以及软弱结构面进行判定等等。此外,通过界面划分工作还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对地下存在的物体、空洞以及地质分布形态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了解,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第三点,综合能力存在问题。部分勘查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不足,不仅无法对野外和市内的原始资料进行有效整理、分析以及应用,同时也无法辨别资料的真实性并将之归纳总结,这直接导致勘查工作缺乏目的性,其最终获取的相关信息无法达到设计工作的相关要求标准[1]。2.2勘察设备比较落后。我们知道,先进的勘察设备及技术,是取得精确的勘察结果的前提,因此,勘察设备在勘察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勘察单位在勘察工作中所使用的勘察设备都比较落后,导致了施工现场勘察出来的数值不够全面和精准,对于勘察得到的数据具有较大的影响。2.3勘察报告不精准。很多勘察编写人员在编写报告时没有去勘察现场考查,了解现场具体的工程条件,而是直接将比较相近相符合的报告进行一些简单的修正,就这样递交上去,他们根本都没有对勘察报告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勘察报告缺乏科学性,再加上编写工作人员的理论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等,导致了对工程地质问题与岩土参数分析不到位,所提出的方案没有针对性。2.4岩土工程勘察质量下降。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对象是地面以下的地质体,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岩土工程勘察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其勘察方法依然采用传统钻探取样法,室内实验之中使用的也是传统的常规实验法,这直接导致获得的相关信息数据精准性不足,对原状土样采取工作的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野外钻探工作的质量将会对总体勘察工作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但是因为野外的地质比较复杂,因此勘察管理工作的难度非常大,并且因为实验的试样尺寸比较小,无法激昂宏观结构和非均质性对于岩石性质造成的影响有效凸显出来,代表性非常差。另外试样不可能永远保持原状,而且有些岩土也很难取得原状试样。这就影响了岩土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造成了岩土工程勘察质量下降[2]。

3.岩土工程勘察应对措施

3.1实现技术创新及提高综合素质。建筑企业单位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份额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地提升勘察工作人员的自我技能以及加强设备的创新。因此,勘察公司应该加大对勘察技术人员、勘察设备的资金投入,为技术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扩展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面,提升他们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等各方面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引进一些先进的设施设备,帮助他们能够在勘察工作中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现代化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大大提高了勘察队伍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创新其勘察的技术性道路,才能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另外,还要加强勘察单位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改变勘察报告以数据罗列为主的现状,突出分析评价,体现勘察的重要性[3]。同时,提高勘察单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要求勘察人员不单要熟悉自身专业相关的规范、规程也要熟悉结构特点,了解基础的设计、施工及造价,为建筑提出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分析评价,从而能够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3.2完善勘察管理体制。在岩土工程的勘察实践活动中,为了杜绝勘察单位出现不合理的勘察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对勘察市场进行检查和监督。另外,为了避免发生勘察单位造假事件,我们要不断完善勘察环节的管理体制,对勘察报告按时进行检查。通过完善勘察管理体制,使其大大加强了市场的规范化。除此之外,野外勘察作业是勘察报告的基础,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与勘察报告的质量息息相关,为了杜绝造假现象、监管宽松等现象,很有必要引入勘察监理,加强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的监管。3.3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前的准备。在实际进行勘察工作之前,相关单位首先需要解决勘察程序合理性不足、报告精准性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同时对工作现场进行详细分析,综合人为因素,对基础设计以及上下结构数据进行明确,从而有效保障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另外,在勘察我作之前应该先做好准备,了解相关业务,对勘察方案进行科学合理优化,进而保证勘察工作的顺利展开。3.4重视原位测试和岩土取样工作。原位测试和岩土取样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参数数据,也是岩土工程勘探结果的数据来源。而原位测试和岩土取样工作的成效需要岩土工程来验证的[4]。所以,勘探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勘察现场的原位测试和岩土取样工作,使其在勘察的报告中能够确保勘察出来的数据具有可靠、真实和完整性。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