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下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

时间:2022-11-04 11:13:34

突发事件下供应链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2020年供应链面对多种困难。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示我们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对供应链管理优化进行再思考,完善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保证关键供应链的安全可靠。本文从背景分析入手,总结了疫情产生的影响,分析了传统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并在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肺炎疫情影响;供应链问题;供应链优化

1背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跨国企业推动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国际产品和服务提供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向全球价值链分工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即使是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在世界各地以最低的成本进行采购、生产和销售。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高效流动。经济体贸易依存度明显增长。2019年我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制造业占世界总产值的约35%。作为全球制造中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全球供应链体系。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一些国家要求部分企业减少对中国生产制造的依赖。虽然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起到一定的枢纽作用,借助经济体量、市场规模在全球制造业和市场中的重要地位,短时间内难以被快速替代,但我国仍要面对供应链外移的压力。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占据主导地位采取竞争性、对抗性产业政策。国家间政策协调性差、政策博弈增加了跨国企业全球经营的不确定性,也可能使企业面对政策壁垒。部分群体由于地位和收入受到影响等原因对全球化不支持。各国和跨国企业缺乏在技术上监控全球供应链质量和安全细节的工具,产品的安全和供应链的高效有冲突。部分国家也采用法律或行政手段限制本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白宫贸易顾问彼得•纳瓦罗指出美国存在过度依赖外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问题。美国实施《紧急状态法案》,提出一切物质保障必须服从美国优先的目标,关键产业链必须全部搬回美国。启动《国防生产方案》,扩大个人防护设备、呼吸机等防疫物资的国内生产。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提议政府对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美国的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装修等所有支出进行100%直接费用化,吸引在中国的美国企业回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国以国家供应链安全为目标的战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抬高了全球供应链成本,增加了追求效率的风险,破坏了良性发展的预期。

2供应链所受影响分析

我国航空、汽车、电子、医药、石油化工、矿产品、农产品、医疗产品、化妆品等很多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在肺炎疫情中受到了严重影响。通过访谈,可知企业管理者普遍感受到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比较严重。负面影响包括:除防疫物资和民生必需品外的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企业订单减少导致收入下降。线下零售店的关闭使得企业与客户保持联系变得比以往困难,导致无法及时获得市场需求变化的反馈。市场需求变化,新的订单与根据历史数据做出的预测生产差距大,产出品出现缺货或积压。物流受到严重影响,物流效率严重降低甚至物流中断。复工存在限制因素,工厂持续处于减产甚至停产状态。限制人员流动的政策措施使得劳动力不足,进而也会影响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也可能造成成品无法如期交付。物流企业方面。隔离政策和交通管制等原因使原有员工复工受到影响,当地临时雇佣人工,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交通管制、检查消毒卡口降低了物流速率,工作效率下降,运输成本提高。口罩、消毒剂等防疫成本增加。供应链上其他节点生产停滞,干线受阻等原因导致货物积压,仓储成本增加。同时,由于许多企业生产停滞造成物流企业业务量下降。物流企业现金流在上述困难影响下出现很大压力。生产企业方面。生产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核心地位,对供应链依赖程度很大。疫情下我国生产秩序受到一定破坏,供应商停工、物流中断、销售受阻。上游节点企业无法复工,将会导致生产企业原材料、零配件紧缺。疫情期间各地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通行证办理、司机隔离等工作降低了运输效率、运力不足。疫情全球蔓延使需要海外进口的企业受到了更大影响。只要有一种原材料、零部件短缺,就可能导致生产无法继续。“零库存”策略加剧了供给不足的影响。很多生产企业面对“复工复产”的困难。生产企业收入减少的同时仍要面对原料采购、贷款偿还、厂房租金、用工成本、防疫成本等各种可能的支出。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更差。虽然我国已经明确复工复产,但由于供应链特别是制造业供应链具有上下游联动、跨国跨地区合作、分工细化程度高等特点,很多企业仍在面对需求、成本、物流、人力、资金流等多方面问题。很多供应链成员企业受到进口限制等影响,完全恢复生产还难以实现。肺炎疫情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巨大影响,部分国家的政府采取了封闭国家、区域边境,要求人们居家隔离等措施。这些措施在阻止和减缓疫情传播的同时也限制了人流、物流的正常运转,生产要素等自由流动被阻断。企业缓产、停工,供应链上各节点受到连锁冲击。政府防疫措施可能导致供应链整体效率大幅降低。原供货商可能因停工而无法履行交付。而要转移到替代供货商,又需要与新供货商开展大量准备工作。将生产转移到其他供货商的准备时间长,也就无法及时缓解供应短缺的问题。疫情严重国家的停工停产对全球供应链分工产生破坏作用。零部件来源集中引起零部件供给不足。疫情阻断全球自由流动带来的困境警示了我们供应链的问题和风险。

3传统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传统供应链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生产企业采用实时生产原则,强调精益化,追求零库存和低安全库存水平。提倡采用地域上集中的供货商以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在科学技术投资方面比较有限,替代品和替代供货商有限,危机事件管理和应急计划过时甚至缺失。传统供应链优化更倾向于“链状”结构,优化成本减少闲置,上游节点出现危机时必然影响下游节点。原材料短缺导致生产中断,产成品交付延迟又导致市场缺货,最终供应链上的销售等其他节点最终也会受到冲击。“链状”结构下的供应链无法灵活应对日益增加的突发事件。跨国供应链运用各国的比较优势提供供应链上某节点的货物和服务,通过国际贸易全球化实现获得最大化的效率及利润。跨国分工特征明显,供应链各层级地理布局相对集中。可以说我国“世界工厂”的称谓也是这一特征的体现。供应链中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依赖于上下游企业的正常运转。供应链任何节点面临的危机都将传导到链条中的其他节点。影响将在上下游供应链链条上传递和扩大,威胁供应链安全。问题的堆积也将对国家和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影响。在全球化分工背景下,产品的制造可能涉及来自多个国家的数十个以上的供货商。相关研究成果显示与其他企业存在着上下游关联关系的企业占绝大多数。半数以上的企业与国外企业、本地区企业和国内其他地区企存在全部或部分关联。半数以上的企业同时面向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高达三分之二的受调查企业在疫情期间出现了供应链断裂的问题,原因主要涉及疫情控制、上下游短缺及人力因素等方面。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供应链管理强调全球化,着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很多企业已经融入全球化分工的系统中。但跨国供应链大多由发达国家的企业主导,依托无形的技术整合全球有形资产提升供应链效率,而我国具有引领供应链实力的跨国企业相对较少。我国供应链安全战略还不成熟,没有建成完善而相对独立的供应链安全体系。疫情警示我们保障突发事件下国内供应链的完整和安全属于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全球供应链的风险也可能来自于政治动荡、恐怖袭击等因素造成的货物、运输路线破坏。自然灾害、网络攻击也可能造成供应链断链。疫情下传统全球供应链结构暴露出了明显的脆弱性,很容易受到破坏。

4供应链相关优化建议

目前中国疫情的防治效果很好,进一步发挥制造业、医疗卫生等领域优势扩大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推进供应链战略布局,培育供应链新增长点大有机会。国家应进行宏观层面的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与优化并给予企业方向引导和政策支持。4.1国家层面。从微观视角解决单个企业的供应链问题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应该在国家层面优化供应链建设,完善独立完整的供应链安全体系。将供应链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全球化过程中重视我国供应链国家安全,兼顾全球高效供应链系统和国内稳定供应链系统。兼顾本土化和区域化发展,提升供应链弹性,保证供应链在遭遇跨国危机时快速恢复。韩国政府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2.0战略”大幅扩充相应供应链管理名录,加大对尖端产业与国内制造业扶持力度。我国相比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原材料供应、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规模经济、产业聚集等方面更具优势,建设安全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具有可行性。建立预警体系,尽早识别风险并进行预警。从对象、载体、危害程度、行业影响等多角度分析,分类整理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可能事件,科学确定重点领域。建立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部门,强调行业间、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大型、跨国企业在供应链安全方面的作用,积极推动供应链管理本土化,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明确合作机制。明确产业供应链结构,明确关键节点,建立问题处理流程,实现各环节可视化管理,强化信息网络平台,提升物资调拨能力。完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安全保障措施。措施应整体系统、高效可行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要注意防止过度反应。各级政府高效落实对企业的金融财政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减租减税、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在疫情持续时期科学管控,合理简化审批程序,推动复工复产。重点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影响力的企业,重点扶持产业链上重要的中小企业,重点帮助运输与物流企业,保障供应链的正常运转。4.2企业层面。疫情下供应链断链风险和脆弱性凸显,警示企业在今后供应链布局和优化中不应只看眼前也要着眼未来,平衡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与成本之间的矛盾。企业应完善适合自身的供应链柔性提升途径,如建设兼容多种业务的物流中心,准备空运、海运、铁路等多种物流资源应用方案和备选服务提供商,提高生产线通用性等。应重视单一供给源带来的供应链风险,调整采购模式,考虑多源供应。疫情下“零库存”策略的缺点显现。没有足够的库存,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将陷入生产停滞。企业应该重新思考库存战略,合理设置安全库存,在本地或高可控区域保有备份供应商,制订应急采购预案。以实现突发事件时有一定的供应链稳定保障能力。核心企业应牵头搭建云端数据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企业内外部的连通,实现“网状”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实现各级供货商融合,供应链全程可视,合作伙伴共同实时决策,供应链风险智能监控。推进供应链流程数字化和网络化,向智慧供应链方向发展,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准匹配。中小企业也应注重完善供应链体系,建设完整的供应链监控体系和突发事件响应计划,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合理监控长期供应商,对上游供应商进行财务评估,必要时给予支持,维持供应链稳定。

参考文献

[1]葛琛,葛顺奇,陈江滢,等.疫情事件:从跨国企业全球价值链效率转向国家供应链安全[J].国际经济评论,2020,(04):67-83.

[2]曹细玉,覃艳华.基于突发事件下的供应链协调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2):51-54.

作者:史城至 尚娟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