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哲学问题思考

时间:2022-03-25 03:13:30

社会管理创新哲学问题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一般意义上,“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1]1。也就是说,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在于社会管理,其落脚点在于内含了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的社会管理。在这里,创新不是抽象的创新,而是具体的和现实的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转变“全能型”政府的执政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民,实现理想的“善治”,以促进社会管理主体多样化,社会公共政策公平化和社会参与方式多样化,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起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结构,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关注社会管理创新的焦点大多聚集于“形而下”的具体的社会管理创新活动,特别是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将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作为探讨的重点,这突出体现在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然而,从根本上看,如果缺失了哲学层面的反思与审视,如果没有从整体的、联系的、运动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把握与认识,社会管理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善治”的执政理念也就难于实现。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明确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2]8显然,这个“抽象力”不是“显微镜”和“化学试剂”,而是建立在“形而下”层面也即“显微镜”与“化学试剂”基础之上的“形而上”的抽象哲学思维。因而,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哲学审思,就是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社会阶层急剧分化和社会矛盾错综交织的社会现实,直面并深入反思传统社会管理方式的不足与问题,继而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这是当前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步伐,实现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和谐社会,不断推进马克思中国化进程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一、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奠基社会管理创新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当年康德顺着休谟的经验论问题思考下去,最终成就了他独特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奠基了其“哲学蓄水池”的哲学地位;康德之后的费希特、黑格尔和马克思等哲学巨匠,无不是站在其之前的大师的肩膀上进行哲学思考的,无不是对前人思考的“未了结”的问题进行追问和反思,在此基础上试图给出解决的方案。因而,凡是有理论创新的地方,都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的地方,这也是哲学能够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3]203,而“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289-290。现象学大师胡塞尔(EdmundHusserl)也认为,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哲学的最主要难题在于找寻到问题的实质所在,在实质性的问题上进行追问和反思,继而抽象出时代迫切需要思考的真问题,然后进行理论思维和创造。时代赋予理论问题以动因,理论为现实指引解决方向,这就是马克思给予自己“新思潮”哲学的理论定位。正因如此,“哲学”必须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当人们把哲学同幻想混为一谈的时候,哲学必须严肃地提出抗议”[3]204。强烈的问题意识或一系列问题系的提出和思考,是当代中国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奠基,是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入口。经济社会生活中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推动着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毋庸置疑,社会管理是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而“社会管理创新”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新”问题而出现,其自身也必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产物。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5]525。在经济社会不断发生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新时期,在原有的管理理念、方式已经无法完满解决和应对社会问题的时候,寻求一种创新思维的、适应时展的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成为社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结构的改革无法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需要,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对等现象十分明显。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社会公正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社会管理创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的积极回应。从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来看,社会管理创新问题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关注,正说明中国所面临的局势之复杂和需要应对的问题之尖锐。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急剧分化,社会人口流动急剧加快,社会利益格局明显多元,许多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地缠绕在了一起。由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新问题而催生的社会管理创新,也必定需要从一个侧面诠释自身对社会突出矛盾和尖锐问题的积极回应。在这一意义上,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不断出现和凸显,既给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了新的机遇。例如,鉴于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政府改革的重要力量,微博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了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方面的理念、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网络信息条件下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无疑成为当前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

二、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现实服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的基本特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实践活动的基本经验,也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所在。作为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力量来自于实践精神,来自于鲜活的实践经验。只有以实践为基础,在社会实践中汲取力量,反思教训,才能不断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1.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之境

马克思早在1842年就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6]35。无论是客体还是主体,物质还是观念,只有将其真实地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才有可能科学地加以把握。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典范。摆在社会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对于社会管理中过往的经验教训,管理者需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审思,以历史的眼光考量社会管理理论自身的客观发展历程,并将过去盛行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当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会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的理论来认识,当成在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不断被突破和超越的理论形态来对待。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任何一个在过去的“历史”中形成的观点和方法,既不能把它当成现实可以随时套用的“法宝”,也不能随意丢弃,而是需要在深入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历程中,甄别哪些观点需要坚持和发展,哪些观点需要批判和抛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在社会管理方面有过艰辛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诸多社会问题的凸显,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例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一方面与改革开放之前的政策取向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区域经济自身的发展理念所致。因此,真正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就必须深入历史,客观理性地分析历史,科学合理地面对现实。

2.社会管理创新的民族之魂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总结、概括和提炼社会管理创新的中国经验,这是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的民族之魂。在当前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研究中,一些学者往往喜欢用西方社会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的一些理论来论证中国的问题。不可否认,西方相关学科的许多理论已经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许多理论发展的也较为成熟。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后发型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问题,西方社会的许多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未必完全适合中国。生硬地挪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中国问题,未免有“削履适足”之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急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重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营养为我服务。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和国情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最为根本和基础性的有利条件。社会管理创新决不能抛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绝不能脱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营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要想获得真正的理论支撑,就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中获得启迪。

3.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之基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新的问题,呼唤新的理论。新时期社会管理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洞察急剧变化的世界局势,不断适应现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情况,在认真审视这些变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世界范围内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使我们的社会管理创新有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空间,在理论形态、思想内涵和语言特点上都拥有更强的时代气息。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整个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所要应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当前,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处于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涌现,一些新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一些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去概括去提炼。我们的社会管理要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和问题,就必须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调整自身,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方式。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社会管理要想赢得自身的管理优势和地位,关键在于要敢于和能够回答时代的问题,应对时代的挑战,在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中奠定自己的管理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如果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认识和化解社会矛盾,无论解决矛盾的方法有多巧妙,取得的短期效果有多好,最终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管理也难以取得进步。

三、以深厚的民生关切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既是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理论起点,也是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指向。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7]显然,这从根本上指出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黑格尔指出,“市民生活”里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国家的成员,但他认为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而不去思考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具体性,那么这种理解是一种只抓住了抽象概念的“肤浅的思维”[8]326。无疑,在当前“提高人民幸福感”、“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的基本理念引导下,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努力维护群众的各种具体的现实的权益,切实改善他们生活的现实条件和水平,这是切实改善民生的最为现实的合理选择。在今天,当人的尊严、幸福问题成为热议的核心话题,当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管理二者被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民生问题成为凸显在执政者面前的重大现实性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这充分体现了党始终秉承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将对民生的关切情怀深深融入执政过程中。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就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教育、就业、收入、医疗等方面切实落实好相应的政策。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社会流动性加快,公共安全、医疗保障等社会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的管理新机制,打造城乡一体化、服务全覆盖的人口管理模式,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等就应当成为“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现实途径。将民生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是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人民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主旨就是引领全国人民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指向”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就是要在维护社会主义民生政治的前提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程广丽余达淮工作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