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分析

时间:2022-03-19 10:03:07

刑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分析

摘要:从刑法视野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被告人自愿阐述自身罪行归属到认罪行列,其中被告人对原告人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并服从有关机关法律判决。一般来说,在被告人认罪认罚的条件下,法政机构对被告人的判决往往取决于被告人自身认罪认罚的态度,并结合一系列法律制度决定是否从宽处理。本文将针对刑法视野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进行全面概述,以强化法律工作人员对该项制度的了解,从而提高该项制度运用效果。

关键词:刑法;认罪认罚制度;从宽制度

2016年9月3日,我国有关政府机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被告人自愿承担罪责有了明确的立法制度。在有关法律制度当中规定,在被告人自愿阐述自身犯罪经历,承认原告人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条件下,有关检察院可以在《决定》的支持下对被告人实施从宽处理。与此同时,还应从程序法和实体法的角度出发,分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据此提升该项法律制度运用的灵活性。

一、刑法视野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解

(一)认罪的理解。多数学者认为被告人认罪表现在其自愿如实阐述自身罪行,同时认可原告人所指控的犯罪事实。这就应保证被告人对原告人指控意愿和自身犯罪行为有所掌握,以为政法机关审判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从认罪内容的角度出发,还需要被告人区分犯罪实施的认可和犯罪事实法律特征的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种认罪内容与后期法律判决有效性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被告人认罪的条件下,必须保证被告人对这两项认罪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借以保证后期量刑的公正性。当然在被告人认罪时还应考虑认罪对象归属,《决定》中明确规划不同认罪对象后期量刑依据。因此,被告人在认罪过程中应将自身所处组织机构的法律形式清楚表达出来,使得有关法律人员根据被告人认罪对象判断被告人犯罪的自发性和被动性,进一步作出正确的法律判决。由于不同被告人在不同刑事案件影响下所产生的认罪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法律判决人员根据被告人犯罪行为分析其认罪的客观效果和主观效果,即分析被告人是否有情感上的悔悟。据此做出准确的法律判决,激发被告人悔悟心理。(二)认罚的理解。从字面上来看,被告人认罚主要表现在被告人接受法政部门下达的法律判决上,并能够按照有关机构法律判决结果支付一定量固定资产,用于赔偿原告人损失,使得检察机关与法政机关就相应犯罪案例达到相互统一的状态。从被告人认罚的角度上出发,还应根据犯罪案例真实情况对被告人犯罪内容实施有效分析,通过相应分析了解到犯罪人认罚内容主要表现在犯罪人行为认罚和思想认罚这两个方面上。对于行为认罚来说,主要表现在被告人完全按照法律判决结果处事,同时考虑自身所承担的刑事责任,而且《决定》中对于被告人认罚行为也有一定规定,不仅要求被告人口头接受有关机构量刑裁决结果,还需要被告人遵循一系列刑事责任,据此强化各项犯罪案件最终判决结果的合理性,使得被告人完全认可有关部门所提出的处罚方案,从根本的角度上提高犯罪案件法律处罚效果。对于被告人思想认罚来说,主要表现在被告人思想潜意识里完全接受有关机关下达的案件判决结果,并在一系列法律规章条例的支持下优化自身固有思维。不仅需要被告人发自内心的接受一系列法律判决结果,还能够保证被告人在自身思想行为的约束下避免再次出现犯罪行为,从而彰显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应用价值。此外,被告人在认罚的条件下,还应保证法政机构与检察机关能够在各项法律规章的约束下共同创设标准化认罪协议。据此表明被告人认罚态度,确保被告人认罪与认罚处于相辅相成的状态。(三)从宽制度的理解。在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中涉及的从宽制度主要表现在从宽处罚上,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犯罪案件分析被告人心理变化,并根据被告人认罪认罚态度决定是否对其开展从宽处罚,降低被告人法律判决难度,确保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能够贯穿于被告人法律判决的始终。受犯罪案件差异的影响,不同案件所应用的从宽处罚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对现有的从宽处罚模式实施有效分析,确保政法人员对各种从宽处罚模式均有所掌握。就目前来看,在犯罪案件相关被告人最终判决过程中应用的从宽处罚模式比较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在被告人认罪认罚的条件下,公安机关以及一系列司法机关可以结合犯罪案件具体表现形式对被告人予以从宽处罚,同时在相应法律判决程序上做出与从宽处罚相关的判决,控制案件最终判决对当事人精神状态和财产效益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第二,从刑法视野的角度出发,所述刑事案件的从宽处罚表现在从轻处罚和减轻处罚上。这就需要在一系列法律规章条例的支持下确定对被告人的处罚模式。确保被告人能够为自身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用于维护社会平衡,进一步创建法制性社会。第三,对于政法机关认为可以从轻处理的犯罪案件也可以对被告人采取从宽处罚模式,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有关刑法对于各项法律处罚情景有着明显的界定,在有关犯罪行为没有达到相应法律界定的条件下就可以采取从宽处罚模式。同时还应从多个方面分析被告人在相应案件中的行为,据此判定被告人从宽处罚情形。此外在对被告人实施从宽处罚时,还需要从被告人犯罪行为和自身责任归属的角度出发,确定被告人从宽处罚幅度。避免从宽处罚超出相应标准,充分发挥各项法律规章在被告人从宽处罚中的作用效果,确保各阶层政法人员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作用效果和法律属性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二、刑法视野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运用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有关刑事法律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着明显的界定,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结合一系列法律规章灵活运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保证各项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最终法律判决的合理性。在给予被告人一定法律惩处的同时,控制法律惩处对被告人尊严和心灵产生的影响。使得被告人能够清楚的了解自身所作所为对案件当事人以及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从中激发被告人对待自身犯罪行为的真实感悟,避免被告人在后期再次出现相类似的违法行为。强化被告人法律思维,使得相关人员自身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有进一步提升。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角度出发,了解到刑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罪认罚从宽处罚的犯罪类型限制。一般来说,在不同类型犯罪行为的影响下,就需要结合被告人责任意识和诉讼程度等方面确定认罪认罚从宽处罚模式。尽管被告人从宽处罚的先决条件表现在被告人对自身犯罪行为全面掌握的条件下,但是严重危害我国社会公共发展秩序的犯罪行为,无论罪行高低都不能归属到认罪认罚从宽处罚行列中。还有一些被告人在各项法律规章的控制下承认自身犯罪行为,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形成悔悟心理。对于这类被告人也不能对其开展从宽处罚。而对于真心悔悟的犯罪人员来说,有关政法机关可以根据该类犯罪人员现有表现状态和其他方面因素确定是否遵循认罪认罚从宽处理模式。在缓解犯罪人员接受法律判决时压迫感的同时,无形中再给被告人一次机会,确保相关人员能够遵守改过自新的机会,争做合法公民。(二)认罪认罚从宽处罚的刑罚种类限制。由于不同犯罪行为的诱因和犯罪流程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同类犯罪行为量刑结果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政法人员对相类似犯罪行为的诱因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实施有效分析,据此确定犯罪行为的种类,有效判断各项犯罪行为与被告人认罪认罚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中明确指出在对被告人实施法律判决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被告人是否认罪认罚,还应深入分析各项案件判决的诉讼程序以及有关法律制度应用范围。据此根据刑罚种类判断有关组织机构对被告人的法律判决模式。一般来说,我国当前法律机构对于犯罪人员所规划的刑法主要有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这三种。其中死刑和无期徒刑很难满足刑法视野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要求。为强化该项制度运用效果,就可以将法定刑3年以上或者1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归属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范围内。也就是说在犯罪人员原始刑期满足上述条件时,就可以根据犯罪人员日常表现对其实施认罪认罚从宽处罚。在维护我国各项刑事法律固有内涵的同时,强化有关部门对犯罪人员量刑的合理性。(三)认罪认罚从宽处罚的对象限制。在对被告人实施法律判决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相应案件实际处理情况和对当事人产生的影响,还应考虑被告人责任意识和经济基础等方面信息,按照法律判决对象现有状态确定其是否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处罚制度,据此控制该项制度对刑事案件法律判决真实性和公正性产生的影响。在《决定》中提出,我国个别常委会委员在知法犯法的条件下是不具备认罪认罚从宽处罚资格的。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结合一系列规章挑理约束自身行为规范,控制违法思想对自身行为和处事风格产生的影响,继而降低事业机关工作人员犯罪几率。(四)认罪认罚从宽处罚的查证限制。为保证被告人量刑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在对被告人实施法律判决之前,就需要政法部门联合警方收集与有关刑事案件相关的证据,确保政法人员能够在实际证据和案件当事人各项言论中了解到刑事案件的诱因和发展历程,据此判断被告人行为规范是否满足认罪认罚从宽处罚要求,从而避免政法机关在对被告人量刑时出现问题。而且在各项现实证据的支持下对被告人展开法律责任追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告方质控责任,避免犯罪人员对指控方肆意报复。在保护指控方有关人员人身安全的同时,强化各类刑事案件法律判决水平,从而提高认罪认罚从宽处罚在刑法审判中的运用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到在刑法视野下,人们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了解还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深入分析人们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解,据此提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法律内涵。不断优化该项法律制度的应用效果,确保相关刑事案件能够得到有效处理。此外上文还通过多个方面阐述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运用,缩小该项法律制度与相关案件判决要求之间的差距,据此彰显相关犯罪案件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参考文献:

[1]李亦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前提审视.法制博览.2018(8).

[2]刘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法制博览.2018(10).

[3]王晓莹.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探讨.法制与社会.2016(19).

[4]程亚婷.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体系化构建.天津师范大学.2017.

作者:张常春 单位:安徽省泗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