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宪法的发展

时间:2022-12-26 03:36:24

浅析宪法的发展

发展的前文无论是对宪法本质的探讨,还是对宪法价值的梳理,都是为了论述宪法的发展做铺垫。借鉴前文的成果,如果说宪法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不妨把宪法区分为满足人生存需要的宪法和满足人全面自由发展需要的宪法。再进一步笔者可以将前者简称为生存型宪法,将后者简称为实现型宪法。生存型宪法的目的在于为人有尊严的活着提供法律支撑,实现型宪法的目的在于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宪法的发展演变路径为:由生存型宪法向实现型宪法螺旋上升演变。具体论证路径如下:

(一)前国家阶段———生存型宪法的出现

在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生存是人类的首要问题。对此马克思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③为了生存,人类先后组成了氏族、部落等共同体组织。在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无高低贵贱之分,必须互相协助,共同决策,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劳动果实,共同抵御外侵。在这个时期,没有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分,所有人的私事都被当做公共事务来看待,否则这个人的生存便成问题。这就是最原始的民主形态,而要使这些原始的民主制度持续发生作用就要依靠图腾崇拜、仪式习惯、乡规民约、德高望重老者的道德影响力等最原始的宪法规范。这时的宪法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本共同体内的成员能够活着,并且能够不被其他部族奴役的“有尊严”的活着。因此,这时期的宪法是生存型宪法。

(二)国家阶段———生存型宪法的否定之否定与实现型宪法的端倪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发达,阶级开始出现,国家随之产生。由此,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浑然一体的状态被打破。少数衣食无忧并且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或被推举,或自告奋勇出来专门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而绝大多数人继续从事日常生产劳作,逐渐产生了代表公共利益的“权力”和代表私人利益的“权利”之分。因此,笔者把国家阶段的宪法分为权力型宪法、权利型宪法和平衡型宪法。

1.权力型宪法———生存型宪法的异化

人们让少数精英出来专门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本意仍是能够更好的生存。因为如果有人能够帮他们从事公共事务的管理,那么他们便可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生产劳作上,以使自己的生存更有保障。然而,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哪怕是政治精英也是如此。逐渐地,王位的禅让制被自私的君主改成了继承制,原来代表公共利益的“权力”,逐渐成了代表君主自己或统治集团利益的“权力”,权力开始异化。异化了的权力由于掌握着国家军队、监狱等暴力资源,使民众的“权利”日益被侵蚀,原来为满足自己生存之需的生产劳作成了供养统治阶级的义务。权力的异化是本质,其表象为异化了的官僚体制,它以集权、独裁和个人崇拜为基本特征;国家权力机构乃至整个社会组织机构也因此逐渐脱离公民利益,并走向与之对立的局面。人们正是在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中,感受到了官僚的关键性作用,官僚们便被给予了几乎是上帝般的尊敬。人们感到,假如没有官僚的存在,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支离破碎,人们甚至会挨饿。因此,在中世纪,头头们总是被认为是一种上帝所需求的秩序的代表;即便在现代社会,官僚的作用仍没有失去上帝式的荣耀,因为他们对于全体公民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④权力的异化必然导致这个时期宪法的异化:宪法的形成不再是人们共同协商的结果,反而是君主的命令或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协商妥协的结果;宪法的目的不再是满足共同体内所有人生存之需,反而是满足君主或统治阶级特权之需。当然,笔者这样说并不是指这个阶段的宪法完全没有满足民众生存之需的规范,只是这样的规范不再是主流,这样的规范只是为维护统治阶级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笔者将这一阶段的宪法称之为权力型宪法,它是生存型宪法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异化现象,宪法由人类实现自治的手段异化为统治人类的手段。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宪法均属此类。

2.权利型宪法———生存型宪法的回归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后,这种反抗就跳出了私下抱怨和小规模抵抗的范畴,最终酿成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尤其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的传播,重新点燃了人们自治理想的希望之火,于是“有限政府”的理念随之诞生。这种理念强调对政府权力的制约,要求政府足够重视公民生存权利并把政府定位于“守夜人”的角色。于是重新塑造异化了的政府官僚体制成了时代的主题“,一种有限的、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法治化的政府图式便在这种行动中被塑造了出来”。⑤上述变化为生存型宪法的回归提供了价值支撑和实证支持。笔者并不否认资本主义宪法的剥削本质,但它对人权保障的强调力度之大、对权力限制的制度设计之精是前所未有的,这都为人有尊严的活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笔者将这一阶段的宪法称之为权利型宪法不仅仅是为了与上文中的权力型宪法相区分,更主要的是它确实是以保障人权为其核心理念的。实践证明:在权利型宪法的保障下,人类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胜过历史上任一时期;宪法至上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宪法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之一,人类离自治理想的实现越来越近。尽管如此,权利型宪法还不能归入到实现型宪法之中,它只是生存型宪法的回归,因为:其一,人类生活中的“劳动异化”等阻碍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因素还很严重;其二,人类不可能只依靠松散的个体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权利型宪法过度排斥政府权力的做法不利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

3.平衡型宪法———实现型宪法的端倪

从理论上讲,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越是趋于平衡,公民的全面自由发展越是有可能实现。因为越是在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中“,权利”和“权力”的相互制约的效果越好,权利不致滥用,权力不易变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工作绩效将主要来自于其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和促进,而公民将愈发习惯并支持政府的的相关作为。“他们对这种权力越是经常耳濡目染,这种权力就越加深入地进入那些感人心弦、动人情感的事物中,因而获得社会的尊重和爱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凡是难得打动一个人情感的事情,通常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小。一直远离公民又为公民看不到的政府,难以指望引起公民的情感;相反,权力越是通过人类情感自然流露的那些渠道运转,借助于暴力和可怕的强制方法的需要就越少。”⑥这种由于平衡而互动,由互动而双赢的状态有利于公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历史发展的实践来看,当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以后,排除政府干预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产生了垄断、贫富差距、经济危机等一系列的意想不到的后果,公民的生存状态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又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人们又开始认识到政府的重要性,希望政府权力的介入能够解决上述危机。宪法也随之进入到现代宪法阶段,现代宪法与近代宪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福利制度的肯定与推崇。福利制度就是通过政府的积极介入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公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之后,关于国家权力介入的力度与深度虽有争论,但各国宪法对福利制度的肯定态度一直未变。现代宪法一改近代宪法将权利和权力视为对立物的做法,更加注重二者的结合与互动,在限制权力的同时,又给予其更多的能动空间。这样就使现代宪法既不同于古代时期“权力过大”的宪法,也不同于近代“权利过大”的宪法,使其更接近于权利与权力“平衡型”的宪法。由于对政府能动作用的肯定,相比于前两者,平衡型宪法更有利于公民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实现型宪法的端倪。

(三)后国家阶段———实现型宪法的发展

平衡型宪法只是实现型宪法的开端,并不能代表实现型宪法的终极形态,因为它只为公民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还没有变成现实。那么,在未来宪法将如何发展?笔者还没有能力做出精确的预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宪法将沿着实现型宪法的道路继续前进。马克思曾经预言,国家终将消亡,人类将得到极大解放。实现型宪法将伴随着国家消亡的过程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将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将伴随着波折,甚至反复,但大方向是前进的。

综上所述,宪法的发展不是一种直线式发展,而是螺旋上升式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否定的过程,例如:权力型宪法是对原始形态生存型宪法的否定,而权利型宪法又是对权力型宪法的否定,平衡型宪法又是对权利型宪法的否定。每次否定都不是历史的简单倒退,而是一种有反复的提高。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因此,站在“形而上”的角度,宪法不是近代产物,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本文作者:张占杰工作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