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知识产权规定分析

时间:2022-02-19 03:26:58

民法总则知识产权规定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已无法完全适应当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此背景下,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以下简称《民法总则》),并自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文针对《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中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进行对比分析,在归纳相同点的基础上,发现差异性,并提出立法展望。

关键词:民事权利;私权;智力成果;立法模式

一、《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关于知识产权规定的比较

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知识产权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事实证明,在现如今的经济活动中,信息贸易份额日益增长,大有超过实体经济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增长力的趋势。①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仍然是《民法总则》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具体规定并不完全相同。(一)《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关于“知识产权”具体规定的相同点。1.对“知识产权”的定位一致《民法通则》赋予知识产权以独立财产权地位,与物权等财产权利并列,不是《民法通则》的败笔,知识产权不应是被“高抬贵手”勉强被纳而屈居人下的“侧室”,它理应与物权等同居财产权利的“正室”。②《民法通则》将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体现在第五章“民事权利”之第三节“知识产权”。即将知识产权定位为民事权利,并且专节规定,与“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债权”、“人身权”并列。《民法总则》也是将有关“知识产权”规定在第五章“民事权利”之中,只是没有专节规定。修订后的《民法总则》中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仅体现在第五章“民事权利”中的第一百二十三条,相比于《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反而在条款数量上有所减少。③2.将“知识产权”进行列举式的规定一致什么叫知识产权?法律上没有具体的解释性规定。从有关国际公约规定看,采用的是列举式规定,如《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均采用的是列举式规定。我国《民法通则》和《民法总则》也不例外,不过列举式规定的角度不同。3.没有规定对“知识产权”具体保护措施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民法总则》均只是在“民事权利”部分,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知识产权的范围,但在“民事责任”部分并没有原则性的规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其实,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在于客体的非物质性。④这也正说明知识产权与一般民事权利对象的差异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民事责任部分没有针对知识产权做具体的规定。(二)《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关于“知识产权”具体规定的不同点。1.对知识产权规定的位置不同《民法通则》将知识产权规定在“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债权”之后,“人身权”之前。而《民法总则》将知识产权规定在与人身有关的权利之后。民事法律对有关民事权利规定位置的变化,表明国家和社会开始重视人身权,因此,法律对与人身有关的权利规定也置于财产权规定之前。2.列举式规定的角度不同《民法通则》的列举式规定是通过民事权利主体和知识产权的种类进行规定的,而《民法总则》的列举式规定则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客体进行规定的。《民法通则》的列举式规定,强调的是知识产权的主体和知识产权的种类,这样规定更加具体周延,但是不适应知识产权主体的增加。3.列举式规定的模式不同《民法通则》的列举式规定是封闭式的模式,这种模式与其列举式规定的角度一样,不适应知识产权种类的扩大。如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都是在《民法通则》颁布之后,相关新的法律法规对“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务院的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这也同样出现一般法《民法通则》与特别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而《民法通则》采用不完全列举式规定,并以“兜底条款”的模式规定知识产权,这就能适应知识产权主体或种类的未来发展。

二、《民法总则》与相关“知识产权法”规定的比较

(一)与《著作权法》规定的比较。涉及著作权的规定,体现在《民法总则》第123条第2款所规定的第一种“知识产权的客体”即“作品”。而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我国著作权的客体包括“作品、版设设计、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广播、电视节目”。显然,《民法总则》关于著作权的客体范围规定过窄,不能涵盖《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权客体的范围规定。(二)与《专利法》规定的比较。涉及专利权的规定,体现在《民法总则》第123条第2款所规定的第二种“知识产权的客体”即“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根据我国《专利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也就是说,《民法总则》关于专利权客体的规定与《专利法》的规定一致。不过,未来修改《专利法》,也许会增加专利权的客体,如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简称GUI)的可专利问题,2014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对《专利审查指南》的修改,这次修改包含了图形用户界面的专利申请等内容。修改后的《专利审查指南》于2014年5月1日起实施。也就是说,在实践中,GUIS是可以申请专利的。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民法总则》第123条第2款之(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解释《民法总则》关于专利权的客体涵盖了《专利法》关于专利权客体的规定。但是,如果《民法总则》第123条第2款之(二)明确规定“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图形用户界面”,更能体现《民法总则》规定的前瞻性和对专门法的引导性。(三)与《商标法》规定的比较。根据《民法总则》第123条第2款之(三)、(四)的规定,商标权的客体是“商标、地理标志”。显然这一规定,与《商标法》的规定一致。关于商标权的客体商标的范围,《商标法》第8条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第16条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但是,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继续有效。前款所称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四)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1993年9月2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7年11月4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涉及“知识产权”的规定“假冒混淆行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不过有关“假冒混淆行为”的范围有所变化,即将涉及假冒商标标识的混淆行为规定删除,同时增加了与涉及知识产权即“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有关的假冒混淆行为;其次,增加规定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而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不正当竞争往往也会涉及他人的知识产权。具体规定体现在修改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第9条和第12条的规定。由此可见,《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兜底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产权的客体在前述《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中没有规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做了进一步扩张规定,如商标以为的企业名称、商号、商品名称等营业标记,与网络有关的域名、网页等,商业秘密等等。但是,《民法总则》只是列举了“商业秘密”。我们认为,《民法总则》有必要将企业名称或商号、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域名等知识产权的客体明确列举。因为在实践中,这类营业标志都是经营者的身份符号,引导着消费者的市场选择,因此,也是不正当竞争者侵害的主要对象。在《民法总则》中予以规定,既能表明其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也能体现对这些权利保护的法律地位和重要性。(五)与相关法规规定的比较。《民法总则》第163条第2款之(六)、(七)分别规定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国务院曾先后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根据《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的规定,所谓“布图设计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布图设计所享有的复制和进行商业利用的排他性权利。根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规定,“植物新品种权”是工业产权的一种类型,是指完成育种的单位或个人对其授权的品种依法享有的排他使用权。这两种知识产权的客体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所以有专门的行政法规予以保护规定,《民法总则》做以上列举规定足矣。

三、结语

以上针对《民法总则》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从立法体例到具体规定,将《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和相关的知识产权法规定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毋庸置疑的是随着知识产权地位的越来越重要,在《民法典》中写入知识产权编具有现实的正当性,将知识产权编融入《民法典》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将把传统民法带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为传统《民法典》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关系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知识产权与一般民事权利的关系也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为此,我们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继承《民法通则》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吸收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向人类贡献一部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民法典》,知识产权则是21世纪中国《民法典》的耀眼的标志。⑤

作者:连洁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