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强制性规范分析

时间:2022-03-05 02:51:17

民法强制性规范分析

【摘要】强制性规范是行政干预的主要体现形式,即公权力干预和管制私权领域,必须进行科学的设置以及谨慎的安排,否则将无法确保社会公平,甚至对私法自治产生不利侵害与影响。目前来看民法强制性规范方面的理论并不成熟,本文先对其内涵和效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民法强制性规范制度,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法;强制性规范;内容;效力;完善措施

作为私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民法讲究的是私法自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私法自治基本架构发生动摇,一味地推行自治可能会导致部分人或者群体的自由受限。实践中为私权得以有效的实现,公权力干预民法实施的现象日渐凸显。基于此,从强制性规范角度着手,划定公权力界限,对保护公民权利尤为重要。

一、民法强制性规范的基本内涵

民法具有私法自治特殊性,基于概念要素来界定强制性规范,有利于深层次理解民法的强制性规范。[1]第一,强制对象。自治规范属于技术或者裁判法,其主要以法官作为规范对象;管制规范是政策法以及行为法,其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主要规范对象。基于强制性规范的基本属性分析,管制规范属于行为法的范畴,强制性规范对象的范畴不包括法官等人员。第二,虽然强制性规范也是由强制力保证,但是实践中违反民法领域的强制性规范并不当然无效。民法强制性规范中的“强制”,即当事人有是否适用的选择权,一旦适用则需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办事,而且法律后果也应当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就行为方式而言,学界在对民法强制性规范论述时明确提出,切忌“意思”排除,无论是事实行为还是违法行为,均应当依法而定,其中无意思表示之义。虽然准法律行为中有意思表示的内容,但是造成的后果是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不能排除法律规定的后果。强制性规范针对的是法律行为。从强制内容层面来看,国际层面上排除变更规范,排除变更规范适用。因国内法律适用多由司法机关实施,而且法律适用是司法机关权力,当事人不能排除,排除变更规范也排除了规范适用性。通过以上分析,对民法强制性规范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即民法强制性规范是当事人的法律行为无法排除法律适用,否则法律规范就会受阻。

二、民法强制性规范效力

1.私法自治挑战。私法自治是民法的核心,同时也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其中包含多个理论层面的假设。一是,人是理性的人。民法领域的“人”,主要是对适用对象的一种抽象表达,即客观中性的人,人的地位具有平等性;即便有暂时的差距,也会在市场交换过程中逐渐消除。二是,假设市场具有完全竞争性。在市场中,每一个“人”均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彼此之间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三是,假设个人与社会利益具有一致性。将个人与市场利益置于同等位置,实现个体利益的结果就是实现社会利益。现阶段仅凭民法规范无法有效实现真正的自治,实践中必须借助其他相关力量来保障实施,同时这也是实质自由实现的应有之义。作为国家强制力的载体,法律担负着限定自由以及自治的重担。[2]西方关于自由限制学说主要有三种,即伤害原则、家长主义以及道德主义。其中,伤害原则赋予了个人最大的自由,而法律家长主义称为“父爱主义”,其思想主要包括政府禁止自我伤害,并且政府根据一定的标准实施法律强制。对于法律道德主义而言,其主要是从价值位阶方面着手,对自由限制的标准是因与自由价值等同或位阶更高价值的存在。就私法自治的弊端而言,政府通过增加民法强制性规范占比的方式来有效实现强制、自治之间的平衡,具体而言主要有诚信以及公序良俗原则的有效确立,对强制性规范的布设力度予以强化,重新定位自由价值位阶。2.法律价值的多元化。第一,秩序价值。民法强制性规范是秩序建立的基础和保障,主要表现在确立并实施了公序良俗原则。对于这一原则而言,其通过有效发挥对案件适用以及补漏的功效,实现了对秩序价值的有效追求。第二,安全价值。安全是实现秩序价值的基础,如果不安全,则意味着动乱以及冲突的发生,甚至对人们的基本需求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此时秩序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安全也是人类成长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性保障,从发展历程来看,动荡的环境条件下会使人产生心理障碍。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日益完善的基础性建设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第三,正义价值。民法领域的强制性规范引入,目的在于限制私法自治,并且确保实质性正义的实现。[3]比如,二战以后对战前合同是否继续履行进行了讨论,因战争后货币严重贬值,若继续履行战前合同,则会扰乱经济秩序,而且也会产生情事变更问题。同时,公序良俗以及合同风险分配,均是民法基于强制性规范而实现的实质正义突出表现。3.市场失灵遏制。市场失灵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多面性,不仅会对经济平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引发垄断以及供给不足、收入两极分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市场失灵等弊端,私法自治难以有效支配民法,此时需强制性规范对其进行协助。实践中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秩序管制方面的法规吸纳到民法之中,民法自治随管制政策的不断变动而变化。在市场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基于合同调节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调配,使得一些合同不仅对当事人权益给予广泛关注,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考量公共政策。从反垄断层面上,基于反垄断法以及不正当竞争法的强制性规范,来有效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经济外部性遏制方面,通过实施政策补贴以及强制性规范,实现双管齐下的管理模式。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一些合同脱离合同法规范,转投公法旗下。

三、完善和加强民法强制性规范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民法强制性规范内涵及其效力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民法强制性规范实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前置规范应注缺乏其实际可操作性。通过对宪法条文的解读,民法将原则规定有效地转化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则规范,将宪法中规定的权利转化成民法权利规定,当其权益被侵害时可通过民法获得救济和保护。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不仅会导致成本增加,而且也是对民法、宪法关系以及宪法精神的一种误读。就宪法已做出的相关规定,应当基于详细条款进行落实,这样才能使得民法功效得以有效发挥。(二)分清外接型强制性规范的主次。对于外接型强制性规范而言,其设置过程中应当对其地位进行合理划定。在普通与特别民法间构建桥梁,将特别民法中公共政策部分的条款予以有效的“引致”,并非对私法规范予以“引致”,实践中私法应用可基于法律的适用原则来有效的解决。[4]在设置外接型强制性规范时,一定要分清主次,仅引致非民法性强制规范,否则会出现严重混淆现象。(三)协调内设型强制性规范的法律体系。就程序法而言,民事主体基于宪法授予的权利,通过仲裁、和解以及法院裁判等多种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现实中的各种民事争议和纠纷。实践中民事程序法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程序法与实体法应当各司其职。笔者认为,实体法中不应当重申诉讼法的内容,否则可能会误以为民法典规范对象是法官等裁判人员。基于此,立法过程中我们应当将程序问题通过程序法来有效的解决,实体问题则放在实体法中明确规定,以免二者出现交叉混乱问题。在规定合同无效情形时,应当特别注意灵活设置。不同的情况切忌一概而论,同时还应当注意法言法语的应用严谨性以及逻辑性。(四)适用民法强制性规范的注意事项。法律适用主要是指裁判规范的确定,为裁判者审理案件寻找法律依据,并适用这些法律依据。基于私法自治的基本原则,人的意思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民事案件的裁判过程中,首先应当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案件裁决时,合法的表示可作为法院裁判以及当事人权利义务有效履行的合法依据。需注意的是,民法强制性规范是私法自治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国家和政府划定私法自治的底限,其适用顺位上较之于意思表示更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民法强制性规范的研究旨在完善民法典编制以及为司法实践服务,然而实践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立法误置等不良现象,司法具体应用时缺乏指导。为此,应当不断加强民法强制性规范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立法来有效促进民法强制性规范有效发挥作用,并且使其能够更好的在司法实践中得以适用。

参考文献:

[1]田土城,郭少飞.我国民法强制性规范的立法探析[J].河北法学,2015(05):05.

[2]麻昌华,王文利.强制性规范类型化存在之问题及其矫治[J].时代法学,2015(06).

[3]李琳.民事强制性规范司法适用研究[D].华侨大学,2018.

[4]甘芳.公司法中强制性规范的设置研究[D].南昌大学,2018.

作者:王梅 单位:辽宁圣法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