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0:56:21

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德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凡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和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探究和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和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把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喜好、喜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熟悉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探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和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索新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摘要: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德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研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科学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参与性实效性时代性

多年来,我们国家反复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我们也常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所有这些都说明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首要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也是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保证。然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随着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的侵蚀影响和渗透,给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如何迎接新挑战,培养跨世纪合格新人,这是教育界急需解决的一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提倡师生广泛参与性

作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工作首位,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德育教育发展观,以人为本,充分整合资源,提倡师生广泛参与。

1.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班主任老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基础、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各科教师也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便较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特别是对于“行为问题生”如果我们的老师不戴着“有色的眼睛”看他们,不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前堵后追。而是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学生灵魂的创伤,用自己精神的甘露去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学生都能从老师的唇边、眼角、和蔼的语气和鼓励的目光中得到暗示,感受到老师对他爱的温暖,那么就能增进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老师只要对学生爱的真,爱的纯,就能使学生在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健康成长。那就让我们每一位老师去用真心去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给他们一片爱的彩虹吧!

2.学生应成为德育建设的主体

学生既是德育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德育建设的参与者。如果德育工作仅从课本到课本的生硬灌输,轻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因此,只有为学生提供实践道德规范的广阔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反思和反馈,然后做出抉择,使之在思想、行为、情感、意志等方面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受到教育和启迪。比如针对建设“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我为奥运添光彩”等一系列活动中,我校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内驱力,开展了“我为校园出谋划策”、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合作交流的舞台,让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养成亲社会行为,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学会学习、合作、做人和生存,从而使自身、集体思想得到提升,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全面发展。二、科学实施,注重实效性

要培养学生一种观念,塑造一种精神,树立一种风尚,仅靠搞一两次活动,领导讲几次话,流于形式,效果是甚微的。因此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不急于求成,真抓实干,做好每一个活动的实施计划、方案、操作过程,把任务量化分解到每一个人,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有虚变实。比如为了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摒弃中学生盲目崇拜“日韩潮流”现象,我校制定了规章制度,有团委、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会建立的联合监督刚和学生值日岗,进行不定期而定内容的查岗。召开了座谈会、主题班会、美术绘画比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诵读活动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对先进典型通过校园广播和校园周报宣传表扬,让同学们汲取精神营养,实实在在地告别不良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三、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我们这个时代,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的时代。站在时代前列,形式逼人,不进则退。因此,德育工作要体现先进时代性,不断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反映时代特色。比如,针对十七大报告中党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的构建、依法治国的奋斗目标、创新性国家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时代问题,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更快地把握党的方针政策,我们根据报告,联系社会热点,栩栩如生地编制了各种节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把握我党的灵魂,并把党的要求作为自己的路标和行动的动力,不断前进。

四、和谐发展,尊重个性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德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研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篇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研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2]周林海.整体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高职德育创新体系[J].人才教育.

[3]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思考[J].职教与成教.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篇6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常规性活动抓到实现。学校制定了射阳县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计划》,坚持以爱为中心,进行来列性的爱的教育活动,从点滴做起,从低起来上来突破。

同时,我们在广度上拓展,特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时时、事事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是注重向各种教育活动拓展。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现代新道德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在美育和艺术教育活动中,在卫生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校园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二是注重向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展。

通过对优秀学生的表彰奖励,颁发北京校友会奖学金、鹤林奖学金和英才助学金,进一步激发学生为国读书的信心,树立为国学习的志向。三是注重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培养爱国主义的感情。利用高、初一新生军训和开学初的一个月进行新生入学教育,使他们确立立志报效祖国的学习奋斗目标,在学习、生活诸方面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符合规范。

我们还向深度推进,将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意志和行为。

我们主要抓了如下几点:

一是在“实”上用功夫。千方百计改变德育工作务虚多、来实少的弱点,切实加强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科研建设,把德育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并列入科研攻关项目。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落实德育工作一条线的写人员责制,建立校、在级、班级三级组织。主要课题有专人承担,组织相关人员合力攻坚,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定期拿出研究成果,写出实验报告。同时还在时间、场所、经费上给予保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二是在“优”上做文章。首先,优化队伍。培养骨干队伍,提高基本队伍,力求建立一支功能互补、专兼结合、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提高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的津贴,结合评优、职称晋升等为德育工作成绩突出者提供优先权,并帮助有条件者破格普级;明确宣布,谁的德育工作实绩大,谁的贡献就大,谁就应该评为“德育十佳工作者”既注意教育内容的切近性,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考虑教育内容的高品位。取身边之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射阳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留下了许多悲壮的故事,出现了许多志士仁人。

我们自编了《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收到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效果。同时结合热点和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各种教育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再次,优化方法。一改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简单说、理论灌输的方法,提倡生动活泼,形式各样;抓住良机,适时教育;动情晓理,讲究艺术。通过教育实践逐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法,即专题教育和教学渗透结合,外力影响和自我内化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谈心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三是在“细”上动脑筋。比如,我们把每周一的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作为一个重要的“爱”的教育契机,把国旗下的讲话分成若干个系列,每一系列下又有许多个短章组成,每一个年级组负责一个系列,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要求去撰写国旗下讲话的材料,然后组织评比,把写得最好、讲得最好的同学推选为国旗下的讲话人。升旗手要选,要看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表现,尤其要选在“爱”的品德和行为方面确实是榜样的学生,从而把争当升旗手变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活动,使每一次升旗都能成为对形成学生爱国品质的一次推动

二、以“双成教育”为主渠道,向红专结合方向延伸

我们结合新时期中学生的特点,在充分调查了解和分析论证的前提下,决定以“双成教育”为主渠道,开展成人、成才系列教育活动。

在成人教育上,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

一是激发成人意识,举行16岁成人宣誓仪式。

二是开展挫折教育,举办徒步夏令营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如去年暑期,我们居淮安的“希望之路徒步夏令营”。

三是开展以自我教育为中心的“五自”教育活动。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内驱力;其次,帮助学生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调节自我行为;再次,帮助学生成立自管组织,明确管理目标,进行自我管理的异体实践;最后,还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大事管理,真正使学生成为“自护、自律、自立、自治、自强”的主人。

四是强化成人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向社会献爱心的活动。

在成才教育中,我们把着力点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打好基础与发展特长相结合;二是坚持“学会”与“会学”相结合;三是面向全体和全面提高相结合。

三、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向家庭和社会延伸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

首先,牢固树立主阵地意识,不轻易把教育中的难题推向家庭和社会。尤其是对那些思想品德比较差的学生,不准动辄找家长,更不能转嫁危机,转到其他学校。而是立足学校教育,力求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使得每一个进过射阳中学的学生将来无论是考上高一级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其次,大力加强主阵地建设,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我们在学校这块阵地上,分别建立了校园文化阵地、图书阅览阵地、广播宣传阵地、班队活动阵地和课堂教育阵地这五个分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新装修了办公大楼的门厅,建了奠师公园、陶然享、荷花池、共青园。重新修建升旗台,校门两边新建了校风、学风牌,建有校史陈列室和学校荣誉室,并在学生正常学习和活动的教室、科技活切室等地方悬挂国旗、爱国名人时字画等,让每一块墙壁、每一棵花草都成为育人的工具。学校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特点,对原有图书进行了分类整理,生均占书达30多册。阅览窒延长开放时间,扩大借阅,并要求各班建立图书角,充分发挥了报纸的教育功能。同时,开展读书、看报知识竞赛和经验交流会。广播宣传,每天坚持播放一首革命歌曲,介绍一位英雄人物,表扬一件新人新事。班队、团队活动,力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课堂教学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各学科教学计划要反映德育工作,教学过程要实施德育计划,教学实绩要体现德育效果,把德育工作渗透在教学之中。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篇7

年轻时读雨果的《悲惨世界》,有一个情节我很不理解:冉阿让刚出狱便偷了主教的银具,被抓后,主教却说:“我的朋友,你还喜欢烛台,我应送你更多。”主教的感化成就了冉阿让的事业。这盏良心的明灯二十多年来牢牢占据我的灵魂。班主任对学生如果无爱,缺乏感情,这种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是否真的会象韩寒所说的师生关系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当然,他的原话比这更难听。我相信韩寒的这种言论能公开发表,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我们的老师都有子女,或者即将有子女,你对你的孩子肯定是满怀着希望,满怀着爱心的,孰不知每个学生家长也是对孩子这样期待着。让我们注入一潭爱的活水吧,那么不管他以后考上大学还是没考上大学,我们都不怕了。

班主任应对学生输以爱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情感教育、心志教育。爱父母、爱家庭、爱亲人、爱学校、爱师长、爱家乡、爱祖国。“发乎情,止乎礼”,不空谈,不矫情。爱情教育也不是雷区,相反教师越是遮遮掩掩,神神秘秘,学生就越容易越轨。男女生之间借借橡皮、说说笑话,这很正常,用不着戒备重重,横加指责,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逆反心理是很强的,教师的不当指责恰恰有可能“逼”他们走上早恋的道路,班主任可以告诉他们爱情是人类独具的、最美好的情感,应该相互为对方尊重、珍惜,也要尊重、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一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只有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事业,才是对所爱人的最好的交代,再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当然也收获了最珍贵的情感。

在创导人文关怀下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和尊重的是学生个人情感,即使真有早恋,也不必惊慌,退一万步讲,早恋总比不会恋要好。事实证明,在教师的理解、劝说、教育下,大多数学生是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的,真正陷入的是极少数,关键是学校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班级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班主任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引导,可千万别把学生往绝路上逼。

语文课文中关于爱情的内容较多,讲课过程中,学生往往偷偷发笑。这种情景很多语文老师都碰到过,是不是刻意回避?我常常这样说:“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因为听得多了,学生往往大笑,接下来的一句便是:“可千万别偷偷摸摸地去尝禁果。”哄堂大笑,其实就是在笑声中对学生进行了告戒。

还有一个问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处事能力,让他们分清好坏,明辨是非。老师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虽说劳动不分贵贱,但鄙视体力劳动的人不在少数。几年前,魏书生来宁波作报告,提到浙江人在锦州发大财,也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掌鞋”的。魏书生可能会有他的一套教育理论体系,但骨子里看不起浙江掌鞋、剃头也是事实,好在浙江人不在乎人家说什么,现在有资金了,实业规模做大了,振兴东北还是要靠江浙的中小企业。反过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民主观、质疑观,师生切磋,师生共同提高,与时俱进倒是很重要的。

我们经常以听话来要求学生,来分清敌友。这是很坏的做法。学生已经跟我们有沟壑了,还要求他们听我们的话?说老实话,我有很多东西不如学生,首先是数学,我天生没有数学细胞;接着是电脑,我的电脑网络知识很有限。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确如此,我能要求学生听我讲电脑知识、网络知识吗?断然不行,这是真的是误人子弟。我们自以为正确的东西有时恰恰被证明是错误的,只是我们不去反思,不敢承认而已。一个集体最重要的就是民主。中国共产党在晚年犯了很大的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破坏了党内民主制度,从延安到建国初我党战胜了那么大,那么多的困难,就是得益于集体的智慧,搞一言堂是要吃苦头的。我认识一个班长,她说,他们班主任定下的事,别人改变不了。这显然不属民主作风。我想这种事不是个别的,班长、班干部由你指定,三好生、积极分子由你指定。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心理起变化:只要班主任满意,就顾不得同学们的议论。由此造成两种极端,一类班干部消极应付班主任,另一类班干部则成了班主任的应声虫,于班风,于学风很不利,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将来构成危害社会的一个诱因。这位班长说班上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他们的班主任。我想,班主任不能跟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是很可悲的我们总不能时时处处去盯着学生,这不现实。美国人衡量领导者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他和大众的沟通能力。里根总统被评选为最有和大众及媒体沟通能力的领导人,因为他最善于讲话,最具幽默感,而且讲话最实在。在中国一些地方,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仍属于稀缺性的资源,麻木、冷漠、屈从、委顿、放弃追问权利,构成了人文危机。好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人为本,那就是提倡人文主义。正好不谋而合。

同时我们也看到,人文主义,是爱自己,爱人类的结合,而爱自己不仅仅是使自己的正确权利得到满足,也包括对自己的改造和提升,所以人文主义者既关注如何完善、提升社会,也关注如何完善、提升个体,所以人文主义者不能泛泛而论人文关怀和变革社会。变革者,首先要有变革自身、批判自身的意识和勇气。

私拆学生书信的事件现在是不多了,但心理上想窥探学生隐私的老师可能依然很多,其实,你越想知道,他们越不告诉你;你越放心让他们去走自己的路,他们倒会很想来听听你的意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我们班主任有个优秀传统,班主任都亲自陪学生去医院看病,我非常敬佩我们的那些克己奉公、克己为学生的好老师,但是我也在反思,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提倡老师带每一个生病的学生去医院?是不是也可以培养一下他们的独立处事能力?事实证明,学生是会处理过马路、挂号、看病等等诸如此类的小事的。当然老师也可以并且也应该去看望生病的学生,那是另当别论了。

再有一个问题可能比较刺耳,适度惩罚,这个词似乎与爱反差太大。但我还要表达我的观点,适度惩罚是必要的:一、是普遍现象,二、不惩罚的话,情况可能更糟,三、适度惩罚有效果,四、请注意是“适度”,比如说抄课文、抄公式,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伤及学生的精神和肉体。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篇8

我认为德育工作要“活”起来,必须在真实生动的教育情境中,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天真幼稚,可塑性大,参与意识强。所以,我在班级教室黑板上方写上“好好学习,奋发向上”的标语,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在标语中间贴上“五星红旗”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随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播下爱国的种子。在班级后墙上定期办“学习园地”、“小学生手抄报”,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道德品质教育。另外,班上设立了“好人好事登记薄”、“班务日志”,晨会讲话稿汇集。图书角等。我还按自然村组织了学雷锋活动小组,定期帮助困难户打扫卫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以雷锋为榜样,为人民做好事的乐趣。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我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少年英雄王二小》、《闪闪的红星》等;组织学生演讲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如《的少年时代》、《敬爱的》、《刘胡兰》等,深受学生的喜爱。为了丰富道德情操,我从百首爱国主义影视歌曲中给学生选教歌曲,定期举办主题队会,课余时间学生主动捡拾垃圾,栽花种草,给树木挂上了警示牌,写上“爱护树木,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标语。如此,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教育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二、用爱心搭建起“学困生”前进的桥梁

爱是沟通学生思想情感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桥梁。教师要爱学生,亲近和信任他们,通过爱心的暖流去开启他们的心扉。一学生的父亲出了车祸,母亲离家出走,祖母瘫痪在床,只有七十多岁的爷爷照顾他,孩子没有母爱,没有欢乐,衣食无着落。每逢开学时无钱交费报名,我就伸出援助之手并动员学生为他捐作业本和铅笔,使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师生浓浓的爱心。在学校,他肯吃苦,爱学习,爱集体,担任了班上的文体委员,还经常帮助“学困生”补习功课,被评为学习标兵。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我从不歧视、嫌弃,而是耐心地引导和帮助,让每个学困生在喜悦中主动发展。然而,怎样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转变呢?其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他们的意志力,提高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其二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使其树立自信心。

三、榜样示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缺点就会潜移默化地逐渐消失。在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向学生展示良好高尚的人格画面,人物形象,以期学生见贤思齐,效仿榜样。

首先,教师的榜样示范极为重要。当然,教师的榜样作用不仅仅是局即于“身教”,其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工作是踏实的还是马虎的,一言一行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工作是否有朝气,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等,无一不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其次,班主任应充分将优秀人物形象有选择地向学生宣传。社会生活中有许多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物形象,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作为学习榜样。这些人物形象应适合并易于学习,与学生生活在同一背景下,有真情实感,这样才会产生亲切感和感召力。在宣传学习优秀人物的同时,我也介绍了一些反面人物形象,揭示他们身上的劣迹和丑恶的灵魂,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从情感上与坏人坏事保持距离,自觉与不良行为作斗争。

四、育人先育已,以爱博得爱

在朝阳担任三年级班主任时,我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和值日生一起清扫教室,和学生一起上操、跑步,再带领学生上早读。下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起跳皮筋,踢毽子,做游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愉快的学生氛围中掌握知识,我每晚都在灯下认真备课,站在学生易于按受的角度认真组织教学语言,反复演练从中找出不足。由于我的努力,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学生王奏月,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奶奶和她一起生活。由于长期缺乏家庭生活的温暖和乐趣,她没精打彩,精神萎靡,学习没劲头,得过且过,我尽管找她几次谈心业没有效果。有一次她突患重感冒没来上学,我就主动买了感冒药到她家给她补课,还组织班干部到家中看望她,帮她完成作业。从此以后,她学习进步了,对班上的事情热心了,快乐的笑容也重现在她的脸上。我又一次认识到,只有付出一片爱心才能获得一颗童心。

在做班主任工作中,我有过收获,同时也遇到过许多困难。最初我总是严厉批评那些不爱学习、不守纪律的学生,可他们不但没有改,反而变本加厉。于是,我便将这几个学生分别放置于“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不让他们打扰其他同学学习。不想,从他们看我的眼神中却流露出了委屈,自卑,甚至怨恨……。

一天,偶然从一本书中读到教育学生的良好方法,震撼很大。我开始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第二天一早,我将那几名调皮生调回了原来的座位,他们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集体之中,很高兴。随之,我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了态,从今往后,不随便批评学生,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那几名学生听得格外认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只要那几名学生稍有进步,我就及时肯定,予以表扬,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

在这期间,我与学生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其中“以心换心,以爱博得爱”是最重要的一点。孩子的心是纯洁的,他们做错事也是无心的,教师应予以宽容,耐心说服,帮助他们发现错误,找出原因。孩子们从本质上都是好孩子,关键在于教师从爱心出发,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实践使我对马卡连柯关于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们也非常爱我,当我要调走时,他们拉着我的手说:“老师,你能留下来吗?我们一定不惹你生气,好好学习!………”望着孩子们那稚气的小脸和明亮的大眼睛中透露出的真诚和企盼,我的心里酸酸的,我何尝不爱我的学生,何尝不想教这群可爱的孩子,看着他们一个个健康成长?……

临走那天,飘着鹅毛大雪,校园显得分外寂静。当学生们拥住我的时候,泪水早已迷失了双眼,孩子们的哭声掩住了我的抽泣,几十双小手拉住我不放,我的泪水和学生的泪水交汇在一起……。

总之,在班级工作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爱学生的快乐,工作的繁忙、失望时的痛苦及收获时的喜悦。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要把学生教育好,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必须献出全部爱心,付出一片真情,拿出自己的耐心,更要有一股对事业、对人民忠诚的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把德育工作做好,才能做出成效。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篇9

1.独特的办学体制由国有省属高校—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改制而成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浙江万里学院是一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即学校的国有性质不变,上级主管部门不变(仍为浙江省教育厅),办学中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国有属性不变,举办者由浙江省人民政府转换为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转制后,省教育厅作为主管部门,加强对学院的宏观指导,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办学规模与层次等方面予以统筹管理;举办者自主投资办学,且全面负责校园基本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学院所需的发展经费,不再由政府财政划拨,而转由举办者筹措、投人;日常运行经费来自按教育成本核定收取的学费,部分来自于举办者的投入及浙江省、宁波市两级政府按学院改制前(1998年)的财政拨款基数。这种既不同于国立公办高校,又不同于私立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被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愚元教授称为“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

2.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浙江万里学院的创办,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枝奇葩。她为薄弱高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具有示范意义和先导作用。1999年3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同意,原浙江农技师专正式改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不仅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而且主动面向市场,实行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通过民办机制,完全利用社会资源,以教养教,滚动发展,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办学体系。浙江万里学院创办后,即按政府主管部门核定批准的教育成本收费。徐亚芬董事长等教育集团领导反复强调“三个中心”,即集团以学校为中心、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学院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造精神的培育,突出传统道德教育和先进文化熏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实施了“绿色万里”(创建绿色大学)、“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举办英语文化节)、“人文万里”等创建活动。

3.全新的运行机制学院确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董事会根据《章程》对事关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聘任院长;院长职业化,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集中精力全权负责办学事务,包括向董事会提名副院长人选和聘任中层管理人员;学院建立党委和各级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核心,起监督保证作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理顺关系,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全员聘任;根据有关政策,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离,打破一评定终身;分配制度按照优质优酬的原则,收入与业绩紧密挂钩,优质资源向教学科研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向贡献突出者倾斜。

4.后勤社会化服务学院改制后,教育集团领导就果断决定,扬长避短,轻装上阵,不再走传统高校的办学老路—学校办社会,自我封闭,小而全、校而全;强强联合,专业分工,后勤彻底实行社会化,以确保对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新建的钱湖校区请实力雄厚的浙江耀江集团承办学校后勤服务,包括学生公寓、教工宿舍、食堂、邮电、超市和医院等各项配套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经营与管理。学校、师生与耀江后勤变成服务、被服务的关系。这种优化组合的新型协作体系,既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学校办学负担、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了办学规模,又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校与后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专业分工,规模经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万里办学模式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1.思维定势与传统观念的束缚经过改制的洗礼和几年的超常规跨跃式发展,教职员工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除了没有后勤人员外,学校的服务与管理人员队伍高度精干,教师队伍表现为新老交替、快速增长,来源广泛、结构优化,高学历与高职称比例大幅度提高。然而,他们虽然踏人了“万里”这条新的河流,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传统观念的惰性、利益机制的刚性驱动等交织在一起,固有的一些观念仍未彻底转变,叶公好龙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不少人时不时地流露出怀故恋旧的情绪,有的甚至抱残守缺,成为新体制的羁绊。改制前的阴影与来自传统高校教职工的思维定势是学生德育工作创新中首先需要攻克的难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通过改革摆脱旧观念、旧模式、旧体制的各种束缚,创新学生德育工作,特别是教育集团要求的创新、创业、创造和全面素质教育。这既是万里模式的优势,也是万里模式的特定要求,如果连在这方面都无法突破,那万里模式就很难获得完全成功。著名科学家杨福家院士认为,一个学校的好坏关键看她给学生提供的机会的多少。如何让全体教职员工形成这样的共识,是学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文化碰撞与潜在冲突应该说改制后留任或新加盟我校的教职工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有强烈的改革欲望、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和以生为本的职业态度。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个人经历与文化背景迥异,存在着产生碰撞和冲突的可能性。如何将优势整合,做到1+1大于2又是一个挑战和需要解决好的问题。从理论上说,相异的文化如果融合得好,便具有强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是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源泉。而在工作实践中如何做到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地避免异质文化之间可能产生碰撞与冲突,实现和谐发展与个体优势整合,收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实际上也是万里新的管理文化和新的德育工作机制培育与形成的过程。

3.减人不减事的工作要求浙江万里学院经过改制,精简了机构,裁减了冗员,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人了生机与活力。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而又首要的前提,才发展形成了“万里模式”。实际上,这个模式的内在要求是减员增效,通过改革减少自耗,整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绩效,实现减人不减事的理想目标,展示高效、精干、务实和领导就是服务的全新形象。如何在学生德育工作任务加重却人员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又是一个必须面对和顺利过关的挑战。

4.不同的工作起点与相同终点的评判标准即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用精英化阶段的衡量、评判标准,特别是以传统核心高校作为参照系数来衡量包括我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这显然是一场十分不科学、绝对不合理的竞争,但这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尽管我们知道,我们录取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别的高校有不可比性,但我们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万里模式”恰好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证和非常充分的改革机会。不过,我们也冷静地看到,如果按照精英教育格局下的评判标准,我们学生入门时的文化成绩与学习品质等都与其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而最终社会将以划一的标准不加区别地予以对待。这也是德育工作需要解决与回答的问题。

5.后勤社会化与德育空间的异动传统高校的后勤都由学校自己举办,这样做虽然成本较高,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梗阻。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后勤毕竟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必要时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实行行政干预来达到某种目的。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人,各个高校相继组建了后勤服务集团或总公司,原来意义上的关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不再象以前那么紧密了,但隶属关系仍然没有改变。而我校作为按照全新的体制与机制运行的高校,没有也不能再走老路,所以实行的是彻底的后勤社会化。这是高校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正处于摸索与完善阶段,许多工作尚不成熟,在推进的过程中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和考验。

三、万里办学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初步实践

以上所论已经充分表明,在万里办学模式下,我校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社会文明一体化、知识信息网络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共性因素外,还存在与学生德育工作相关联的主体对象、客观条件、软硬环境和目标任务等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及时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的初步探索和主要体会是:置身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必须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市场经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尽快构建起大德育框架,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天候育人和人文精神育人。

1.实行全员育人实行全员育人不仅是由教育规律所决定,更由“万里模式”所要求。两者的一致性使全员育人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高校教书与育人是分离的,分别由两部分人员来完成。这样做的原因是大学教师要做别的事情,大学生不需要象中学生、小学生这样来管。而当事实并非如此时,就出现了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人员,久而久之,出现了教书与育人两条线、两张皮。这种状况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育人的规律,结果是:教学人员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学生工作人员由于不接触业务工作,往往与学生没有共同语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感召力,且有后顾之忧。如何使学生工作由分散走向集约,由人为分割变为有机统一,人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万里的实践无疑是大胆而又成功的。学校一开始就注意到要改变旧有格局,必须脱胎换骨,建立新的体制与机制,将教书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总书记在《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再一次寄语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同时,作为万里人,我们深知“万里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量不仅没有减轻,相反更加艰巨,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全员育人才能圆满完成。而真正要让每一位教职工履行这一使命,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克服不屑、不愿、不需要、不能做的问题,树立起有责任、有必要的意识,并使他们人人具备做学生工作的能力,实现要我做向我应做、我要做和我能做的转变。为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面上号召的同时.,辅之于明确的班主任工作规定和严格的考核,并逐渐使教职员工自觉以此为己任,乐育英才。现在,每一位教职工都懂得自己的天职是育人,学校工作的源头也是育人,不能因为高校的功能拓展了,而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万里模式下,只有参与育人,教学科研和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才能最终成就与众不同的万里办学模式。

2.实行全程育人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进人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社会。无论是终身学习,抑或终身教育,都说明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务必注重连续性。在万里全新的办学理念下,学校培养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管好在校园内的教学这样单纯的事情,而应该做到全程育人,将学校的工作分别向教学的前后和内外延伸,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强化过程管理与控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化解风险,避免一次算帐。道理很简单,学校毕竟不是工厂,教育作为一项塑魂、育人的特殊工作,是不能有任何次品的,因为次品实际上就是废品。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全程管理,做好每一道工序的工作,一丝不苟,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闪失。实行全程育人,就是要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加强日常关心与指导,建立定期走访、谈话制度和OFFICETIME等。只要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免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才能提高自我纠错的意识和水平。而这就需要学校在人力方面比以前有更多的投人,这就必须是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另一个含义是,学校提出应加强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要求各教学单位象企业一样注重听取用户的意见,并推出类似于产品“终身包修”的承诺,增强用人单位对选用我校毕业生的信心,拓展就业渠道与门路,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扩大我校的人才市场份额。同时,也从中获取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更改培养计划,教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同步。

3.实行全方位育人如果说全程育人主要着眼于纵相衔接的话,那么,全方位育人则侧重于空间上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与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等学校也不例外,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后勤彻底社会化、缴费上学等,学生在学校里的自由度也已大大增强,这给我们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要求。这方面我们主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将学生工作从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到在加强管理教育的同时强化服务的新格局上来。注重做好学生社区工作,不留盲区和死角。为此,我们率先成立了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下辖学生服务中心、综合咨询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习援助中心等,以加强学生工作的协同,强化服务,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指导。我想我们的学生工作如果试图真正想从与学生对立的情绪中走出来,首先必须做好服务,赢得学生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努力做到宽严相济,加强管理,疏而不漏,既不管死,也不放任自流。这样,学生一定能健康、快速地成长。同时,根据开放办学的特点,建立大教育的观念,树立全社会育人的观念。即必须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依靠整个社会力量培育人才,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整体环境。为此,我们成立了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学校与家长的定期座谈制度,创办了摘登学生家长来信来访情况的内部刊物《情系万里》,等等。

4.实行全天候育人与全员、全程、全方位相联系的是全天候育人。特别是我们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和党员教师更应该为人表率。在学生工作队伍人数减少的情况下,要做到不削弱学生工作,无非两条途径:一是更新观念,著名作家张洁曾说过:实际上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横在眼前的高山大川,而是我们脚上的鞋子太小,走不动。确实如此,有时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比别的其他条件还重要。二是更新工作手段,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过去到银行提款时费神还费力,效率低下,推出自动取款机后方便安全又省时省力。这对我们学生工作是很有启迪的,标明减人不减事,提供全天候服务是完全可以的,关键要更新观念、更新手段。我们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指导,建立行政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四条线长年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全天候育人。

5.培育校园精神.创建先进文化,实行人文精神育人育人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包括社会共同的和学校特有的;要注重文化力在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置身万里办学模式之中,使我们的这一想法更加坚定。因为“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是得天独厚的一种涵育英才的资源。我们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和可能收集到的资源,组织了“万里精神”大讨论、报告会,开展了“绿色万里”、“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人文万里”等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继续在作这种尝试。因为“万里精神”很感召、激励人,万里文化很启迪、鞭策人。如用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力争一流的万里精神与万里学子共勉,激发他们勇气。我们坚信,用“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熏陶出来的一代代万里人一定会饱含人文精神,一定具有高强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一定能成为立得起、站得牢,拉得出、走得远,吃得开、叫得响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亚芬.论万里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2):l-3.

[2]潘惫元.浙江万里学院—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2,(4):59-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杨福家.博学笃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戚万学.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篇10

1.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失衡呼吁人文精神的崛起

当代科技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个错觉,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一切。于是在物质主义与工具至上思想的影响下,有用性成为人们评价生活是否有价值的唯一尺度。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人类智能的高度发展,这种发展本应该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得到应有的享受,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其实,科学技术能解决的只是“是或不是”、“是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不能帮助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应该怎样”的问题是由人文科学来解决的。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现代人缺少的更多是选择的能力,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

2美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目的是培养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教育在科学技术与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本身也被工业化了。工业化的教育按照工业化的流程把人造就成统一的规格,这种教育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忽视了人的心理、情感、意志、行为之间的联系,阻碍了人的潜能的发挥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全面的心理、情感、意志的开发性的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美育通过审美活动和教育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美的、善的,美育是一种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心理过程各方面的和谐教育,这一点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宗旨是一致的。

3.当前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需要发挥美育的功能

当前学校德育面临诸多困境:第一,随着学校道德教育对象的物化,有用性成为评价生活是否有价值的唯一尺度;第二,“以虚假的道德”去求得“真实的道德”,教师所讲的道德并非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这必然使道德教育难以获得实效;第三,道德教育的方法单一,重说教而轻实践;第四,学校道德教育获得的初步成效短期内被社会道德实践所消融。

学校道德教育在不断改进方法、逐步寻求自身完善的同时,仍感举步维艰。这些实践让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更依赖于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道德生态环境。关注美育,正是由于美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能帮助人们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完善和提

高人的品格,使人们当面对充满诱惑的物质世界的时候,能自主地做出选择。这正是德育工作所追求的理想。

二、对美育本质与功能的理论探寻

1.对美育认识的几种误区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美育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学校美育的实施途径比较单一,所以在目前关于美育的认识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第一,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传授艺术知识和培训艺术技巧。这种认识不仅歪曲了美育的本质,而且对艺术的认识也颇为片面。把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缩小了美育的范畴和空间,使我们看不到美育手段和途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把艺术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缩小了艺术的内涵,容易使艺术成为人们求得物质生存的工具而忽视其培养受教育对象艺术心灵和人格的目的。

第二,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是实现德育的工具、途径和辅助方法。这种认识虽然看到了人的天性中的情感特性,但这种情感特性是很难以说教的方式规范的,要达到德育的目标,只有发挥美育潜移默化、以情感人的特性,予以因势利导。但该观点简单地把美育归属于或等同于德育,是没有看到美育独特的目的、内容、功能和方法,因而不利于美育的全面开展。

2.美育的本质

(1)美育是一种感性、情感的教育

人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培养人的理性能力的同时,也应积极地发展人的直觉、想象等感性能力。美和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美与不美,关键在于能不能调动人的感情。美的事物自然能激起人喜爱的情感,令人向往。美育通过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来培养人高尚的感情,使人们为美而奋斗。同时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情感的教育,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即通过接触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集中反映的美的事物和精神,引导人们将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从而获得轻松愉悦的体验。这种疏导情感的方式是健康的、积极有效的。

(2)美育是一种人品教育

美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以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活和艺术中各种美的事物为中介,通过审美活动而展开。所谓美,或者美感,有着一种价值定向的作用。它让人们从情感上喜爱的同时,在价值观上趋于认同并信奉。美育本身是超功利的,美育使人们在欣赏、认同美的事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把人塑造成品格高尚的人。尤其在当前功利和物质主义思想盛行的时代,在人们面对多种诱惑不知如何选择的时代,美感教育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带来的是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原则。它教给人们感受美、体验美、提升美的方法,培养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善”的追求;它以各种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人间的“美”和“善”,并作出自主选择,从而让生命更有价值。

(3)美育是一种生命教育

美育当然是一种爱美的教育,它教会人们如何欣赏美,如何爱美、追求美。当一个人爱美、追求美的时候,他肯定是有爱心的、有道德的人。他一定热爱一切自然美,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美学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涉及整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个人心理等各个方面。

通过美育,当然就能帮助人们审美地对待自然、审美地对待社会、审美地对待生命,做到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有道德的人。

总之,美育不是简单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技能的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道德教育。美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教育。这种生命教育一方面可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因为它立足于大的生态系统,且通过开发人性中“美”的素质来完善人的生命,这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易被人接受,更具有发展性。这对于正陷入困境的学校道德教育来说,应该是一种新的思考。

3美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1)弘扬人文精神,促成人们选择和成就道德信念

在当今物质与精神文明失衡、人文精神匮乏的时代,现代人面对物欲与功利的支配显得那么苍白、千篇一律而又没有情感、没有生机的道德说教,带来的当然不仅是学生的困惑,也包括教师的所“讲”非所“信”也。

事实上人们不是不想道德地生活,而是缺少一种可信可行的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不是表面的政治、法律规范,它的深层本质是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使道德教育并非出于道德以外的力量,而是出自于道德本身的魅力,这会为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美育是超功利的,作为一种生命教育,它一方面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复杂关系中,给了人们充分的探寻道德价值信念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美育以特殊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引导和开发人性中善的、美的素质,使人们追求美,趋向善。这样,道德教育目标自然可成。

(2)通过审美活动的自我观照,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现代人最基本、最主要的素质。人生态度集中反映人们对待自己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和环境的关系的原则。

美育以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为中介,通过审美活动引导人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审美活动过程不仅是培养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也是自我观照的过程。在对自然美景、天然奇观的审美活动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在对社会生活美的欣赏中,为人的“善”和崇高而赞叹;在对艺术作品提炼和升华的“美”与“丑”的对比鉴赏中,心灵为之震撼,美丑、善恶自然可辨。在审美活动中观照自我,让美的事物以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人们“美”的规律和“善”的法则,以这种方式获得的道德是永恒的。

(3)通过审美活动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性,使他律转化为自律

道德教育是一种规范教育,它注重的是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他律的。所以,道德教育的方式常常是理性的说教和灌输,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美育是一种感性和情感的教育,主要依靠受教育者自身的感受和领悟,通过自己的精神建构来获得对事物的认同。通过美育形成的道德信念是受教育者自主选择的结果,且美育的实施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这样培养的道德品质是深刻而稳定的,是自律的。

德育工作从来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然而美育却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通过对美育本质及其德育功能的理论探寻,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功能的正确发挥对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令人惊喜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分析如何关注学校美育的开展,以促使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实施策略

1.明晰德育与美育的关系,学会从德育的角度发挥美育的道德教育价值

德育与美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性质、功能和方法。,如:德育强调规范教育,是社会本位的,常采用强制性的方法;美育强调人文教育,体现了个人本位思想,常采用以情动人的方法。与其说二者相互区别,不如说二者是相互补充和协调的。过去我们曾经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实施各自为阵,在学生的身上便难以实现统一。

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上,当我们关注美育时,会想到它的德育功能,但是当我们在研究德育时却往往只限于道德教育的范畴,看不到美育的价值,美育的道德功能也就难以发挥,德育的效果也常常欠佳。因此,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理清二者关系,关注美育,德美并重,这样才可能解决德育低效的问题。

2.转变教育思想,把审美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

美育虽然不直接追求知识的目标,但可以提高人的观察能力,丰富想象力,开发人的大脑(主要是右脑),促进智能的发展;美育与德育不同,但能以长补短;美育还能让人们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美的享受,促进身心健康;美育也能让人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劳动中的美。总之,美育应立足于人与自然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使学生在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同时,净化人的心灵,增进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发展人的潜能,使之在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不突出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束缚的结果,如今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应该突出美育的地位,强化美育的功能,把审美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

3.将美育落实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构筑一个美的校园生态环境

首先,应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校园自然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能对人的思想产生潜在的影响。构筑美丽的校园,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获得心情的释放和轻松,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与联系,从而由心底涌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是任何单一的说教难以达到的境界。

第二,课程设置中增加美育课程与美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打破以往音乐、舞蹈、绘画的传统的范围,也要包括手工、建筑等,形式要多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或组建各类艺术团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以适当引导。同时重要的是要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正确的“美”的理念和对待“美”的态度。

第三,将“美”的理念引进学校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中。教师要做到着装美、语言美、行为美,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做好榜样;在学校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每个生命个体,体现人人平等;在后勤服务中体验人性的善良,感受人情的温暖。

有了这样美的校园生态环境,美丑自然可辨,善恶的价值标准自然就建立起来了,并且良性的道德生态环境自然会培育出“真实的道德”。

4构筑学校、家庭和社会统一的“大美育”体系

学校德育的成果需要社会和家庭的肯定才真正有效,因此在道德教育方式与道德信念上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但是学校的道德理念与社会中流行的道德观念往往有差距、甚至相背离,致使这样的沟通实质上非常困难而且往往没有效果,因此,要在全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通过审美活动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获得相同的道德理念,这正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理想。

要构筑“大美育”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首先政府应该重视美育的社会功能,把美育提高到治国兴邦的重要地位上来,加强对美育的宣传;各城市和乡村应逐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美化自然,让人们住得舒心;各社区应组织多样的艺术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让人们真实地体验人间的道德真情。

让崇高的道德精神飘扬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既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宗旨,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构筑学校、家庭和社会统一的“大美育”体系,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与配合。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曾繁仁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G]∥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3]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G]∥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4]曹廷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苑淑娅,马长生美学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