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物象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探索

时间:2022-11-13 02:55:05

传统物象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探索

在多年的德育实践中,笔者感受到,碎片化、点对点的德育工作形式十分常见,但实效甚微。德育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以具体物象将其立体串联,无疑对德育工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谓物象,是指被赋予了某种文化内涵的事物,它承载着深刻的意蕴,具有鲜明的外在特征。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物象从古至今传承延续,如玉、石、松、竹、兰、荷等,中国人对其深刻内涵及所象征的品质特性的认知、理解早已深入精神世界,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具有普遍、高度的认同度与亲切感。因此基于传统物象可使整个德育体系有物可依、具体可感、易于接受,相对其他模式构建的德育体系而言,因更易落实而实效更佳。为此,近年来绿翠小学进行了基于传统物象构建德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比德于物,确定合适物象载体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所谓“比德”,是用具体的自然之物来比君子高尚的德性。山、玉、松、竹等自然之物均为古人赋予高尚品性与独特内涵,笔者所在绿翠小学校名即使人自然联想到绿竹成林、竹韵雅致的飘逸意境,校园内遍植绿竹、竹影参差,而竹是传统文化中深具内涵的人格化符号,十分适合作为德育载体。因此,学校以“竹”为物象载体的德育体系设想逐渐成型并付诸构建完善。竹是具体可感的自然物,校园中学生日日与翠竹相伴,竹的外直中空、挺拔俊逸、坚韧向上、拔节劲发等品质与德育工作本质充分契合,将竹的高尚品质以人格化形式贯穿于整个德育体系,能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实现培养目标。

二、着眼成长,提出科学德育理念

德育理念是有关德育发展的持续性、精神性、理想性的范型,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1]德育理念往往具有前瞻性,带有理想品格追求,是一种德育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对现有德育工作具有引领意义与指导作用。因此德育理念关系着整个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状态和发展方向,建立科学正向且具引领意义的德育理念是德育取得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保障。德育理念应将关注点放在学生成长目标上,结合学生发展意愿与诉求,致力于增强德育工作的现实价值,脱“虚”向“实”,通过具体可感的德育活动,使学生明显感知自身道德品质、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此,笔者从学校校名出发,将“竹”引入德育体系,由“竹”的品质品性承载德育内在价值,确定“竹品德育”为德育理念。所谓“竹品德育”,即将竹子不惧艰辛、不畏逆境、挺拔直立、宁折不屈、虚心向上的品格在德育工作中予以体现,以竹品育人,培养身心健康、品端行正、进取有为的学生。为此,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以竹品育人,通过各项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会面对挫折,正确看待顺境和逆境,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克服困难、战胜逆境的能力,并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养成虚心、文雅、奉献等美好品格,养成高洁的君子之风,身心健康,品行端正,进取有为。

三、巧聚合力,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德育工作中对培养人的德性发挥作用的一切相关因素的总和,既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也包括知识、经验、信息等。[2]其特点是广泛存在、普遍影响,正向负向作用并存、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并存。为此,学校充分发挥了校内外资源的作用。一是以校内资源为核心。基于“竹”这一传统物象打造学校德育环境氛围,成为学生日日深受熏陶的学校资源。学校营造竹韵校园,建筑、广场、走廊、绿化以及文化长廊等校园主题景观,特色场室、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校园小景,无不渗透着竹的精髓与灵魂,形成特有的精神环境,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将校训“事事做好,节节攀升”、校风“清雅、和雅、儒雅”、教风“博雅善导,成竹在胸”、学风“文雅善思、虚心好学”制作成理念墙,校徽、校旗、班牌等以竹为元素,各园景、场室以竹命名,良好的“竹”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以竹的内涵气质浸润学生。教师这一德育资源对学生德性所起的作用往往难以即时呈现,却具有更为持久的效果。笔者认为,在“竹”作为物象载体构建德育体系过程中,极其重要却易于被忽视的校内德育资源正是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只有当德育工作者具备如竹般的气质,将竹的品性精神贯穿整个德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工作体系化。由此笔者提出德育工作者应是“成竹教师”,即如竹一般,修身养德,成长为品格高尚、专业过硬、博学高雅的教师。为此学校将“成竹教师”培养作为整个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德育工作者自身的发展诉求,通过制定教师管理制度、拓展多元化教师培训途径、搭建教师成长展示舞台、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科研等,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这一校内资源的作用。二是以校外资源为支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不应当限于围墙管理,应当是开放的。”德育工作不能仅依靠学校,家庭和社区作为重要的校外德育资源,应通过开发运用德育平台、拓展德育渠道,共同开展德育活动,使德育资源形成强大合力。为此,笔者通过建立以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的家庭德育网络系统、以家长学校为依托的家长素质提升计划、以家校活动为纽带的家校制度完善,将“竹”之气韵精神延伸至家庭范围,由此实现学生在家在校得到同等的德性熏陶。社区社会教育力量往往是重要而易于被忽视的校外德育资源,[3]笔者争取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社区街道等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多方参与,将社会大课堂中有侧重点地选择如竹气质的资源纳入德育显性资源范围,如美术馆的高雅作品、博物馆的历史文物,都可成为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促进因子。

四、注重实践,拓展常规和特色活动

实践活动是最容易让德育走进学生内心的形式,以“竹”这一传统物象为载体开展德育活动更富于吸引力、趣味性、教育意义,使其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感受如竹品质,将竹之精神内涵悄然内化为自身品性气质。一是常规德育活动。以“竹”为物象载体的常规德育活动要真正落实德育理念,就要做到层次分明、安排有序,把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活动内容要形成序列化。常规德育活动应以时间为轴。即将一项主题活动的各项子活动分布于学年、学期或更小的时间段单位。如“竹品”志愿活动作为一大主题活动,从成立环保、扶贫、助老、护小等志愿小组,到各志愿小组自行制定活动章程、活动内容,再到开展各类志愿活动,最后到志愿活动成果展示、心得总结等,可将以上各项子活动分布于一学年,按时间顺序有序开展,使学生在整个学年完整参与,在活动中提升精神境界,成就“竹品”。常规德育活动应以主题为纲。即以某一德育主题作为德育活动开展的中心,解构该主题的关键要素,设计组织子活动项目,使各子活动项目之间彼此关联,形成互动体系。以“竹品”德育主题活动为例,首先对“竹品”进行解构,按照“理解竹品”“形成竹品”“成就竹品”“提升竹品”四个层次,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如以竹为主题的手抄报创作活动来“理解竹品”,以主题班会活动来“形成竹品”,以实际助人活动来“成就竹品”,以社会公益活动来“提升竹品”等。常规德育活动应以任务为导向。即以某项特定教育任务为目标,系统设计并组织实施具有关联性的德育活动,最终达成预期目标。如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阶段性德育专项工作:开展“中国梦”德育活动,笔者将之与“竹”之主题活动相关联,开展“中国梦•竹之韵”演讲比赛,学生在传统的如竹品质和与时俱进的中国梦之中感受德性之光。二是特色德育活动。特色德育活动是指以某一项或某几项有特色或优势的德育活动发挥教育价值最大化,并带动其他德育活动开展,成为德育工作的引擎。特色德育活动是以“竹”为物象载体的德育体系中最亮眼的部分,包括特色节庆活动、特色阅读活动、竹竿舞及竹笛活动等。特色节庆活动主要有竹乐系列节日、竹文化艺术节。竹乐节日活动即充满浓郁节日色彩的主题活动,目前已形成系列:3-4月为竹乐数学节,5月为竹乐科技节,9-11月为竹乐读书节,12月为竹乐英语节、体育节。竹文化艺术节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把竹诗、竹画、竹舞、竹歌、竹笛搬上舞台。特色阅读活动即“心•阅读”活动,基于阅读治疗理论,以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如竹品质为德育目标。通过制定推荐书目、打造网络平台、构建校本课程、推广“心•阅读”展示表演、编辑班级文集、开展馆校互动等子活动,作为每学期重要特色德育活动,对学生增长学识、提升品质有明显促进作用。竹竿舞及竹笛活动无疑是最具特色的德育活动。竹竿舞结合音乐、舞蹈元素,融入大课间活动,进入音乐课堂,学生在每日的学习活动中均能感受到竹之内在精神气质。成立发展竹竿舞和竹笛社团,鼓励学生加入社团并坚持训练、参加活动,在兴趣驱动之下易于在活动中逐渐培养如竹品质。竹竿舞作为舞蹈队的重要项目,成员创编出与竹之气韵精神息息相关的舞蹈精品,在练习与展示中将竹之品质悄然内化。此外,作为完整德育体系的必备环节,基于传统物象的德育评价有着鲜明特色且趋于完整,实现了德育评价的制度化、客观性、综合性。应该说,“竹”作为传统物象载体基于学校历史、发展现状、未来愿景,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尝试构建并实践基于传统物象的德育体系,可极大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与全面素养发展,成就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玉英,张典兵.德育理念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2.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3]陈文海.从构成到生成: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历史逻辑[J].现代教育论丛,2013(4):13-16.

作者:翁少静 单位:广州市海珠区绿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