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时间:2022-02-14 10:00:54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来说,利弊同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网络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判断是非能力弱、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管理和运用得好,将促进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管理不当,直接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和管理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也对传统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作为一种对人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新型传媒,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其跨时空、双向交互、可控性的信息视频化,为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新的思路与新的手段。学校思想教育如能在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优势,实现计算机网络与思想教育的联姻,势必会如虎添翼,大大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一、强化培训,优化德育队伍

思想教育是通过德育工作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效。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然而,在网络时代,教育者信息优势至少是部分丧失了。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面临信息劣势的境地,部分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的培训,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不知所措,上网查询信息很困难。所以,教育者的一个尴尬境地是在教育过程中,他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而学生嘴里蹦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教师闻所未闻的。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思想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在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网络德育工作者,既要掌握和运用网络文化,以娴熟的网络文化水平吸引学生,又要以身作则,以高尚的网络道德影响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二、抢占阵地,建立德育网站

我们要认真研究、精心设计,从培养、塑造、争夺接班人的高度下决心建立好一批高质量的网站,吸引大批学生网民来访问。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思想教育软件,直接上网竞争。组织专家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强、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能充分发多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向“多色”,使学校德育更加生动。办好学校网站,一定要体现出导向性原则。在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和风细雨、入情入理的,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地贴政治标签。还要多组织一些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或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来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水平。在注意传授网络应用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注意网络使用的道德规范,使学生上网时能够进行比较好的自我管理。

三、创新机制,改善德育模式

网络特有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教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模式应是在平等轻松的情境下引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强调的是教育者与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注重的是风格的平等与交互性,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主战场。要强化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在思想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教学内容上要大量引入人文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广电化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到文、史、哲、体、美等方面。要积极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和播放文化素质教育电视片和中外著名影片。要引导学生开展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及各种社团活动。还可以在网上与学生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四、加强监管,建构有效防线

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监控。一是学校网络中心要明确管理规范,要依靠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研制能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三是要加强对网吧等社会网络资源的统筹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努力营造长期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从而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作者:赵三军 单位:江苏省灌云县四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