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发展与青年道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1-01 10:06:42

网络交往发展与青年道德教育论文

1道德教育要建立与青年相适应的话语系统

道德教育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往中实现的,离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往,就无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政治思想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水平,知识水平,工作和生活环境,担当的社会角色等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分属不同的话语系统。特别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往在青年中不断普及,青年群体交往的话语系统越来越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并越来越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道德教育中,教育的对象多是青年,而教育者多数比被教育者年长,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话语系统的差别会越来越大,克服跨话语系统交往的障碍,成为有效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斯考伦夫妇认为,成功的跨文化职业交际有赖于(与交际对象比较)较多的共享知识,以及尽可能完全地加入到这种话语系统中。斯考伦夫妇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跨话语的交往。对于教育者来说,要想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与被教育者有良好的交往,尽可能多地和受教育者有共享的知识,以尽可能多地进入被教育者的话语系统中。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者言语行为必须满足四个基本的有效性要求,才能取得道德的共识:对客观事态陈述必须满足真实性的要求;规范调节的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满足正当性要求;主体性的表达必须满足真诚性要求,言语行为表达的语言形式本身必须满足可理解性要求。笔者认为,如果教育者的言语行为能符合以上的要求,那么就能与被教育者建立良好的交往,便能尽可能多地进入到被教育者的话语系统中。

2道德教育要建立互动的教育模式

在网络的互动式交流中,人们可以即时传递声音、文字、图像,每个受众可以自由地接受信息和发送信息,从而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发送者,网络互动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一个参与者绝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而是相互主体性的交往者,每个参与网络交往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主张,任何人都不能压制。网络交往这种平等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使经常参与网络交往的人比其他人有强烈的自我主张,成为“一个坚持己见积极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世代”,他们比较喜欢在聊天室中与大家讨论问题,而非与长辈讨论,他们对权威缺乏理性的尊敬,他们较非经常参与网络交往的人更具有批判精神,他们接受什么,信服什么,反对什么,并不是看对方的地位和权力,而是看真理掌握在谁的手中,他们喜欢用手中握有的工具“去质疑挑战观众、众人、陈述,乃至于任何事情。在网络这样一个有自由平等的交往环境中,面对这样一群有强烈自我主张的青年人,如果有人居高临下,以权威自居,企图把自己的主张和思想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是会遭到其他人的唾弃的。在网络交往中,交往者只能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他人,把他人也看作与自己有同等地位的交往主体,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进行互动式的对话,这样的交往才能得以进行的,交往者的认识水平也才能在这种互动的影响中得以提高。哈贝马斯认为只有那些能满足参与和可能参与实践话语的主体一致同意的规范才是有效的。道德规范的证明是通过社会成员相互合作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它必须能够得到主体间的认可。道德的分歧通过实践话语的论证来解决,在这里没有权威的压迫,意识形态的欺骗,道德规范的说服力来自证据的力量。他认为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沟通对上述有效性要求的认识,以达到非强制的共识,是交往行为的基础。他指出,理想的话语环境必须满足:(1)参与论证者之间的对称条件,任何人都具有不可剥夺的反驳他人的权利;(2)如果需要的话,时间上是敞开的,也就是说没有行为的外在压力;(3)空间上是开放的,论证者潜在地包括所有有交往能力的主体。归根到底,话语的合理性力量来源于以言行事本身的效果,既不是外在权力的强制,也不是意识形态的欺骗。哈贝马斯列出的这些条件是高度理想性的,它们不可能在任何现实的论证中得到完全满足,但现实的状况可以向理想的状况接近。网络交往不同主体间的分歧是通过无压力的交往沟通形成共识来解决,因此,网络交往的话语环境较现实社会的话语环境更接近哈贝马斯的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在网络交往中更易于让人们形成道德共识。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媒体,它改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唐•泰普斯科特指出,“新的数字媒体创造出一种学习文化,让学习者享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更好的互动与联系。学生们不再只聆听某教授一再重复事实与理论,而可以讨论和学习,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他们以自己的经验来论述。”传统的道德教育是单向的,是一种演绎式和独白式的教育。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网络交往的日益广泛,青年的自主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在增强。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必须改变,应变过去演绎式、独白式的教育为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的教育模式,以增强青年道德教育效果。

3道德教育要增强专家队伍的作用

当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福柯认为:话语是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话语的作用就是使人实际上不能在话语之外进行思想。话语与权力(指支配力和控制力)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关系,权力控制与“知识”在本质上是分不开的。任何知识学科的发展与改进只是提高了规劝或规范的水平。换言之,任何时期的“知识型”同时就是权力语言。在当代社会中,互联网技术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网络化的今天,知识与信息的发展不断地强化着知识话语的权力。而这种被互联网强化的知识话语权力,正日益成为21世纪的主流话语权力。道德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的话语的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话语之内进行思想。传统德育中,教育者因为地位角色的原因,比较多拥有获取信息的“特权”,因而掌握较多的话语的权力,而受教育者接触信息极其有限,因此,受教育者比较崇拜教育者,容易接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并在教育者的话语之内思想。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信息的丰富性等的特点,改变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格局,使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成为可能。随着受教育者掌握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受教育者的边缘权力的增长,这种增长最终将会削弱教育者的“主流话语”。教育者若想强化主流话语,掌握话语的权力,就要不断增长知识,成为教育的专家。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的两个系统信任分别是专家系统的信任和货币系统的信任。所谓专家系统,按吉登斯的说法,就是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他认为:融专业知识于其中的这些体系以连续不断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行动的方方面面。对于专家系统,与其说是信赖专家,还不如说是信赖他们所使用的专门知识的可靠性。郑也夫认为,科学决定了专家系统的性质,因为科学获得了大众的信任,所以在科学上学有所长的人士是值得信任的。科学、学历、同行评议,三位一体,构成了专家系统的信任基础。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能否得到受教育者的信任,对教育的效果有直接影响。由于网络交往的发展,受教育者接收的信息和知识日益丰富呈现多元化,在这些丰富而又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识面前,受教育者接受何种信息和知识,很大程度取决于对这种信息和知识的信任。在网络交往这样一种脱域机制下,何种信息和知识是可值得信任,很大程度又取决这种知识和信息是否来自专家系统。在封闭年代,我们的道德教育多是凭经验,由于他们掌握较多法定的权力以及来自上级的信息,而且信息在时空上多是比较一致的,因此,在受教育者中威信是比较高的,容易得到信任。在现代的开放社会,仅靠经验和法定的权力来开展道德教育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只有下苦功夫去学习实践、研究提高,使自己成为道德教育所涉及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才能使道德教育保持先进性和成效性。

4道德教育应发挥青年的自我教育能力

传统德育模式把学生作为控制对象实施教育,它过于强调教育者的控制作用,学生只能言听计从。这种德育模式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环境的开放,特别是随着网络交往的发展,传统的以教育者为主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失去往日的效力,而自我教育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网络交往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在网络交往中,交往者的个人特质完全是由自己亲手塑造的,在网络上,先是建立个人特质,如姓名或复杂的化身,最后成为带有完整人格的具体人物,这个过程为交往者充分建立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在网络交往中,交往者可以按自己的愿望,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交往者在体验这些角色过程中,常常面临角色冲突,这些冲突反映到其思想中,便会促使思想内部发生分裂,分化成自我教育的主客体。从而为个体自己认识自己提供了前提。网络交往普遍性及匿名性使交往者能够大量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也可以听到来自他人对自己的真实的态度和评价。从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教育的水平。自我教育的实现需要受教育者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这是因为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地位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对象不论是接受一种思想观念,还是确立一种理想信念,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分析、比较、选择,并在强烈的自我同化欲基础上去完成。网络交往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能使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内在积极性充分发挥。在网络交往中,交往者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在网络环境下,教育环境和课程的设计是由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设计,或者由学习者自己设计的。学习者要自己动手学,综合自己所理解的,而这个理解通常是基于亲身试验和内心的体验,学习者不是主要接受指导者传授已同化的知识,而是由学习者自己重新创造知识。唐•泰普斯科特指出:网络中的学习是一种互动式的学习,这种学习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吸收内容到学习如何探索、如何学习,老师从传播者转变到协助者的角色。由此可见,在网上交往中,受教育者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处于主体地位,而对于有着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处于主体地位的教育对象来说,自我教育是最适合的教育形式。

5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交往增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随着网络交往越来越普及,自我教育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道德教育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形势的转变,更多地发挥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唯其如此,道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罗镇忠单位: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