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道德建设研究综述

时间:2022-03-23 11:10:10

国内企业道德建设研究综述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使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引起了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学术界针对这一现实,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从各个角度展开了研究。本文对学术界有关理论的探讨进行了介绍、梳理和综合,力图更加清晰地把握这一理论研究的现状,从而为更深入的进一步研究理清思路,以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理论研究

对道德问题的研究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课题,更是社会转型时期学术研究中的热门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生活中“道德碰撞”的出现急切地呼唤人们给予理论上的指导。为此,学者们给予市场经济下道德问题以相当多的关注,并围绕这一问题从不同理论层面上进行了积极的讨论。现综述如下:

1、对目前我国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发生着急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何认识评价这些变化,在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学术界争论也很激烈。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种是社会进步代价论。这种意见认为社会的进步是以一定的牺牲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总是要以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为代价。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文化道德之间的冲突,从古至今许多思想家都在并试图解决之。因而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矛盾现象。从马克思经典作家那里我们也可以为其找到理论根据。这种观点认为,当前道德建设与社会经济转型错位,存在着道德失范或某些无序状况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还没有到位;二是转型期法制的不完备、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在体制变迁、社会转型期都曾出现过道德与思想上的混乱,“这是市场经济新体制没有彻底形成前的‘阵痛’,也是社会为之付出的一种代价”。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正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之一”。之后,在这个问题出现的是“滑坡”论和“爬坡”论这两种相对的观点。“滑坡”论以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风貌为参照,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对市场经济的负效认识不够,约束机制不健全,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不是“爬坡”,而是“滑坡”。“滑坡”的主要表现是: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的过分看重,对精神生活和集体生活的普遍冷淡。概括起来就是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有的学者把中国目前的道德状况和基本特征评价为“一种无序状况,整个社会缺乏基本的道德共识和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人们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场合和社会群体的活动中,各自分别按照不同的、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道德规则行事。”并认为,这种道德上的无序状况正是“我国经济关系和经济生活中的无序状况的真实反映。”认为,经济关系及经济活动的无序状况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行政权力大量介入经济活动之中,形成权力经济与市场共存的局面,权力经济与市场经济交织在一起。”这种经济关系必然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是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大量泛滥,从而既干扰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有效运行,又败坏了社会道德;其二是导致经济活动中规则的多样化,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失去了共同遵守的规则,而是互相猜忌、互不信任,于是说谎、欺骗、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等种种现象不断在社会蔓延开来。”而持“爬坡”论的学者认为,我们的社会道德从总体上看、从实质上看,也就是从大多数人的道德要求来看,目前呈现的主流是进步,是在酝酿着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做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风气在发生最深刻、最有力的变化,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正在从“虚”向实,从“假”向“真”,从“懒”到“勤”,从以穷为荣到勤劳致富,从道德封闭走向开放从全社会单一政治化的道德标准到多样化的道德选择转化。这种意见在肯定我国目前社会道德的进步和爬坡评价的同时,也承认我国目前还没有走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状况。依笔者愚见,所谓道德爬坡论与滑坡论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它们都是基于不争的事实。大家之所以在认识上产生分歧,是因为双方所持的都是道德一元论──把道德现象视为同一领域中同一性质的存在,没有道德类别范畴的区分。学术界对目前我国道德现状的第三种观点是双重影响论,也称双重效应论。认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求利本性,一方面不断激发着个体的主体能力,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造成私有意识的膨胀,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消极影响。此外,现实的道德还受到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以及历史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既有爬坡,也有滑坡,不能说哪个是主导。中国目前社会的道德的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往何方处发展,取决于我们道德建设抓得如何。应该说双重影响论是市场经济下对道德现状的一种对比较冷静和客观的认识,它看到了市场经济对道德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效应,看到了转型期社会道德问题和希望同在,但主要是没有说明何为主导,这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社会和道德是在前进和后退交织中发展的,前进中包含有后退,后退也只是相对,从总趋势来看,前进是主流,是方向。

2、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准则和基本原则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价值观的根本原则和规范,是构建中国特色的道德、价值观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围绕这一根本性问题,理论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形成了多种观点。(1)就市场经济道德准则的来源问题,比较常见的观点是“外灌”说和“内引”说两种。所谓的“外灌”,即认为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道德衰落现象,应通过道德教育使社会主体道德素质提高,从而使市场经济走向规范化、秩序化、伦理化。一些人认为,市场经济既然引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我们应该通过对传统道德尤其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塑造人们的道德品格,从而使人们以正确的伦理价值观为指导,在市场经济中纯洁人际关系,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与它相对的“内引”说,则否认了“外灌”说的论点,认为它忽略了经济与道德的内在联系,难以为伦理道德建设找到现实的历史依托,而且这种论证方式往往会导致道德支配经济和道德管理经济的结果,并再次走上以往走过的伦理绝对优先的老路。“内引”说强调无论如何,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中吸取道德观念的这一唯物史观原则,认为道德和获利不是对立的,市场经济的目的实质上是一种伦理的目的,也是道义之所在。他们主张应将市场经济的规范内化于人的心灵,内化与人的道德之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步。事实上,这两种观点一个把既成的论理学理论拿来应用于市场经济领域,另一个则认为人们可从经济生活运作的规则中直接引申出道德规则,都是片面和不完善的。我们认为,全面的认识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即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必须具备有市场经济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根植于人类的价值体系中,体现人的价值。(2)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确立什么样的道德原则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法:占主导性的观点是认为集体主义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许多讨论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集体主义表现冷漠,因此必须“重振”集体主义。而这种集体主义是具有时代的新内涵的,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位,强调集体,但又不忽略个人。另一种观点认为,与计划经济的整体性相反,市场经济是确立在特殊利益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上的机制,因此,应当以承认个人为前提,将个体性原则变为社会层面的普遍原则,把个人看作是一切价值评估的中心,建立以个人为尺度的社会道德价值观。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个体性的利益追求必须与社会普遍利益追求相一致,才是合理合法的利益追求。第三种观点主张当今中国社会的根本道德原则是较集体主义更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它是一种超越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上的人、我互利互惠的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总概括。

3、加强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对策

怎样抓好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针对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和建议。现归纳如下:社会进步代价论者主张,既然历史的进步总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那么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量减少这种代价。为此,第一,加强道德建设,明确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正确认识个体和群体,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建立一种谋求自身利益、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相协调的道德意识,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加强道德的示范作用,尤其是各级领导,广大党员要率先垂范,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民风;第三,要弘扬正气,大力宣传雷锋等道德楷模;第四,要坚决打击和取缔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空气。一句话就是“两手都要硬”。双重影响论者认为,首先要加强教育功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存在多种经济利益主体,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出现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想错综交织,因此,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对思想观念的双重效应,在形形色色的思想中,分辨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哪些是应当坚持的,又有哪些应当坚决抵制;其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批判功能,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持二律背反论观点的学者则普遍认为,他律性和功能性是市场经济两个重要特点,而道德是自律性和超功利性的,两者互斥对立。由此,为了避免现实生活中陷入功利和道德的混淆,就应当对二者实行严格的“划界”。所谓“划界”也就是“对症下药,分而治之”,把市场经济和道德作为两个相互区别的领域,按不同的尺度来分别处置。具体来说,就是人要扮演好两种角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要充当好“经济人”,充分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弱化道德;当我们离开社会经济领域,介入社会其他层面活动时,则应把伦理道德原则拿出来规范自己,当好“道德人”。这样通过二者的互斥和互约束限制彼此,以避免金钱尺度或是道德尺度的独断化。第四种观点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具有统一性的角度主张建立一种肯定个人合理利益的道德模式,也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要使道德价值观发生一个大转变,大胆突破长期以来恪守的单一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模式。他们认为,我们反对的不是一般地个人主义,而是极端个人主义,不择手段和损人利己。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一味强调“利”而忽视了个人合理的“义”。由于这种思想观点比较贴近社会现实,因而目前持有该观念的人也并非少数。上述不同主张,尽管视角有异,但都有其使用价值,对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道德科学在我国社会科学中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学科建设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在对市场经济下道德问题进行探讨时,还存在许多分歧和混乱。怎样从理论和实践的切合点上把握二者的实质,从而实现这一讨论的实践意义仍有待反思。

【参考文献】

[1]刘伟民,陶黎波.当代道德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2)

[2]陈方根.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同步发展[J].前沿,2001(11)

[3]王洪波.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综述[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1)

[4]简宪安.论市场经济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作者:丁雯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